杭州,人間天堂,杭州西湖,蜚聲中外。杭州西湖新十大景點之一的“湖濱晴雨”,因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而聲名遠揚。如今,在杭州上城區湖濱街道,也有一個“湖濱晴雨”, 這是2009年成立的一個問計于民、收集民意輿情的工作室,取名“湖濱晴雨”,蘊含民情晴雨表的意義,民眾在這里反映民意,政府部門在這里傳達政策、服務民生,成為全市乃至全國首個街道(社區)層面民主促民生平臺,由此也聞名遐邇,自然的“湖濱晴雨”和人文的“湖濱晴雨”相得益彰,交相輝映,成為杭州又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11月28日下午,民建浙江省直四支部一行會員,在主委黃煒的帶領下,慕名來到了杭州湖濱街道社會組織“湖濱晴雨”工作室調研學習,湖濱街道分管領導王潞委員熱情接待了民建浙江省直四支部會員一行,并帶領大家一起實地參觀了小區綠化,垃圾分類等工作,重點參觀了“湖濱晴雨”工作室、“人大代表”之家、紅色港灣等陣地。隨后在紅色港灣二樓舉行了座談交流會,首先,大家一同觀看了《“湖濱晴雨”專題片》,接著王潞向大家詳細介紹了工作室開展工作情況、社會組織運行情況及激勵評估方式。 “湖濱晴雨”工作室于2009年12月成立,工作室整合街道(社區)層面原有的“社會民意信息直報點”、“社會輿論信息直報點”、“草根質監站”、“和事佬”等單項平臺資源,以“定期、定點、定人、定量、定效”為工作要求,以發揮“收集、引導、協商”三大作用為目的,通過“輿論上報、政情轉達”,更好地服務基層民主,服務黨委政府決策,穩固黨在基層的工作基礎和執政地位。目前“湖濱晴雨”工作室建立了“1+6”組織架構,即街道層面建立“輿論工作室”,6個社區建立“輿論氣象站”;建立輿論觀察員和輿論信息員兩支隊伍;輿論觀察員由66名老干部、老黨員、社區工作者、居民骨干、“兩代表一委員”、單位職工、入黨積極分子以及大學生擔任,輿論信息員由12名專家學者以及政府有關部門領導擔任。此外,工作室還開設“湖濱晴雨”網站,設立社情民意網上、網下征集信箱,開辟一條上情下達、下情上報的“綠色通道”。截止2016年底,工作室共收集了各類信息16000余條,其中近三分之一事關居民具體問題,已通過各種渠道協商解決。其中有許多問題類信息被中央辦公廳、中宣部、省市采用。
在認真聽取了王潞委員的介紹后,大家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圍繞組織機制、工作流程、觀察員隊伍建設及如何發揮觀察員作用、如何更迅速有效地解決搜集到的民情等問題相互交流了經驗做法。黃煒主委說,聽了王委員“湖濱晴雨”工作室情況介紹,受益匪淺,深受啟發和教育,同時,也感覺到這里地方面積不大,可以說是很普通,但卻創造了奇跡,并且這里收集和反映社情民意和社會輿情等信息,都是原汁原味,非常接地氣,令人感動。他說,我們都是承擔著參政議政和建言獻策的職責,以后將多組織我們支部會員前來這里學習取經,同時也希望我們間加強合作交流,整合資源。葉軍會員說,通過現場觀看和聽了王委員的介紹,感人至深,受益匪淺,“湖濱晴雨”工作室真正做到了廣聽民聲,廣聚民意,廣集民智,廣解民憂。黃林祥會員說,這次參觀學習使我學到了很多東西,收獲很大;研究老齡社會問題的省科院的葉菊英會員深有感觸地說,在這里,不僅能夠得到社情民意等方面的信息,更主要還在做一些“謀民生之利,解民生之憂”的事情,如老年食堂、相約星期五、垃圾分類等,希望在老齡事業方面能有更多的經驗和做法提供研究參考。參加考察的錢必磊、黃微微、周燕、顧韻雯等會員都談了學習心得和體會,大家紛紛表示,把學到的東西,回去好好消化,轉變為實際行動,為黨的統戰工作盡一分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