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吉豐、魏民:挑戰太空 創造生命空間
發布時間:2010-05-05 15:40:37
|
作者:
千年圓夢今朝,一箭飛沖九霄。10月15日9點至16日6點,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并安全著陸,實現了我國航天史上載人飛行零的突破,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具有獨立自主地完整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凝聚著近10萬人員的共同智慧,經歷了11年時間的鉆研和探索,當奇跡在神州大地展現,世界矚目,舉國歡騰。
陪伴著神舟五號飛船21個多小時的太空飛行,民建省委會副主委、浙江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教授、博導郭吉豐同志的心似乎也被牽到了太空外,既有和全國人民一樣的興奮激動,又帶著別樣的忐忑與不安。格外牽動他心懷的,是載人飛船上直接維系著宇航員生命安全的飛船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因為那里面關鍵的6種類型共20多個動力部件,均由浙江大學電氣工程學院研制,郭教授正是這個攻關課題組的青年組骨干,參與產品質保體系和組件設計制造的核心環節。這些動力部件哪怕有一絲一毫的缺陷和漏洞,都將對宇航員生存構成最直接的威脅,所以必須確保萬無一失,絕對安全。郭教授說,15日晚上他幾乎整整一夜無法入眠,直到16日早上6點看到飛船成功返回并安全著陸,看到楊利偉微笑著走出艙體,看到他身體各方面狀況良好如常,一顆懸在空中的心才終于平穩落地。
和郭教授有著同樣心情的,還有另一位民建老同志、浙江大學機械能源學院副教授魏民。采訪時,他反復用“太緊張了,太緊張了!”來形容那一晚的感受,“整整21個小時幾乎是一分鐘一分鐘挨過來的,因為我自己設計的產品就在飛船上,而且是保障生命安全系統的核心部件之一,不等到宇航員安全回來就無法安心啊!”魏老師仿佛又一次回到了那一晚,言語之中充滿了激動、感慨和自豪。他說,成功的那一刻感覺到的是一種安慰,莫大的安慰,因為接受任務時已年近退休,是把它當作自己“人生和事業的最后一搏”來承擔和全身心投入的。同類產品當時如果向國外購買,耗資十分巨大,而我們通過努力最終實現了完全自行設計制造風機產品,無論對于浙大,對于民建,都是完成了一件大使命。
當天上午10點,浙江大學張浚生書記、潘云鶴校長等領導與課題組10位老師舉行座談會,慶祝他們自行研制的產品又一次經受了嚴格考驗,為我國航天技術實現歷史性跨越做出了貢獻。張書記還為載人飛船的發射成功賦詞一首,表達喜悅之情。細算起來,除了神舟一號時以木質模樣上天,他們的產品已經連續四次通過了神舟飛船的實飛考驗,確保了萬無一失的質量和性能。而為了這一次次的“萬無一失”,郭教授、魏老師和課題組的同伴們付出了近十年的心血和汗水。
他們與載人飛船工程的第一次握手要回溯到1993年9月,當時我國立項實施載人航天計劃的“921工程”剛剛批準通過不久,總裝備部507所正在與一些科研院所等接洽技術合作事宜,浙江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和機械能源學院憑借自己在業內的知名度和國內領先的科研水平,很快進入總裝備部507所的視野。經過幾輪關于產品數據、指標、材料要求等各個環節細致、嚴密、漫長和艱難的談判,最后確定由浙江大學承擔宇航員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的兩大類風機產品六種關鍵性部件的研制任務,這些部件的主要功能就是創造一個接近地面的生存環境,保證飛船艙內的溫濕度、氣壓、氣體成份、空氣對流和凈化等,嚴格控制在與地面基本一致的水平,也就是在太空條件下為宇航員提供一個能夠自動調控的模擬地面的環境。項目一經確定,郭教授他們帶著談判成功的喜悅,帶著首期300多萬元科研經費,更帶著沉甸甸的壓力和重擔,從北京飛回杭州。
93年底,浙江大學的課題組分成風機系統、機電系統、控制系統三個小組開始運作。那一年,魏老師已經58歲,積累了豐富的科研經驗,擁有六、七項風機產品的國家專利和國家科技進步獎項,負責軸流風機兩個產品的全部設計任務;而郭教授正好30歲,年輕機敏,意氣風發,一方面協助魏老師完成風機產品所有圖紙設計工作,另一方面還參與著機電和控制系統的基礎設計和研究任務。
整個課題項目分三個階段,總耗資1800多萬元。1993底至1995年初完成了模樣階段,即認證設計符合各項指標的模型樣品并交由總部考核;1995年至1998年初為初樣階段,產品基本定型;2001年5月完成正樣階段,交有關單位進行嚴格的驗收,并在各次飛行實踐中進行應用,根據實際效果予以改進調整。
關于整個研制過程,也許是技術保密性質的緣故,郭教授沒有多說,但他十分感慨當時緊迫的時間、強大的壓力、嚴謹的標準和濃厚的團隊合作氣氛,他說,這是他至今想來還覺記憶猶新的幾點深刻體會。從93年底項目啟動到98年初初樣完成,4年多時間里,幾乎可用夜以繼日、馬不停蹄來形容每一天。沒有了教師應享的寒暑假,沒有了午休,沒有了與家人正常聚會的時間,日復一日的生活空間就是從研究室到實驗室,從學校到上海到北京的實驗室,以及在各外協單位和器件采購點之間來回奔波。從設計到初樣,每一個產品至少要經過40個小時以上的實驗時間,項目進展后期,許多大型實驗必須要在北京完成,他們常常就在北京過著連續兩個月的封閉式實驗室生活,有時還要不分晝夜一連20多天的“三班倒”作業,以保證按預定時間完成項目。
嚴格得近于苛刻的產品可靠性是帶給他們壓力的另一個因素。郭教授風趣地形容做產品的過程比起雕琢珠寶和鉆石還要精細得多;而魏老師則比喻每一件產品都比同樣重量的黃金還要昂貴,因為只有經過幾十幾百次的篩選、試驗、淘汰才能造就最終的一個成品。每一個產品,都會附上一份沉甸甸的產品履歷書,用來追溯歷史,分清責任。履歷書上記錄了從產品設計初稿到最后成品的每一個細微步驟,包括每一個螺絲釘每一個元件的來龍去脈,設計者、生產者、檢驗者、實驗員、材料來源、經手人員等等,都詳細“記錄在案”,以保證每一個參與人員都必須為自己每一個工作細節承擔直接責任。在這種高度的責任壓力下,郭教授、魏老師和其他許多科研人員一樣都曾累得病倒過,但是一種強烈的團隊合作精神使得每一個人都不愿多作休息,以免增加其他成員的工作負擔,以免影響整個課題進程。雖然帶著滿身疲倦,卻又自覺地打起精神去面對下一個數據和另一次實驗。郭教授說,那時好象總有一種強大的力量在支撐著,在激勵自己決不能垮下!
也正是在這次課題任務中,成就了郭吉豐教授和民建組織之間的機緣。魏老師是浙江大學第一位民建會員,在朝夕相處之中,感覺年輕的郭吉豐老師業務能力強,思維敏銳,勤奮踏實,是一個難得的各方面綜合素質都不錯的人才,便介紹郭教授加入了民建。看到如今郭吉豐教授已經成長為民建組織中的優秀成員,并當選為省委會副主委,魏老師說,這也是他參加這次課題任務的安慰之一。
記得中國太空第一人楊利偉在500公里外的太空中曾和地面對話,那時的他包含深情地說出“請首長放心,保證向黨和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我想,這種發自內心的民族榮譽感、歷史責任感,這種溢于言表的自信、堅毅,不也正是支撐著郭教授和魏老師他們連續多年辛勤付出而無怨無悔的最強大的力量?在如此短的時間里成功研制關鍵部件;以高性能的產品順利通過每一次飛行實踐的考驗;脫穎而出成為國內高校中唯一一個有最終產品進入飛船系統的學校;通過努力使產品重量比國際同類產品減輕三分之一,大大節約了飛船系統昂貴的發射成本……這一切成績,既是浙江大學電氣工程和機械能源專業較高研究水平的體現,更意味著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一種自強不息、進取不懈、勇于挑戰、勇于開拓的中華民族精神,在每一個中國知識分子身上的體現!
不久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和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專門向浙江大學發來紀念狀和感謝信,對參與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浙大專家學者們表示熱烈的祝賀和衷心的感謝!
(作者:朱修萍、朱惠忠)
陪伴著神舟五號飛船21個多小時的太空飛行,民建省委會副主委、浙江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教授、博導郭吉豐同志的心似乎也被牽到了太空外,既有和全國人民一樣的興奮激動,又帶著別樣的忐忑與不安。格外牽動他心懷的,是載人飛船上直接維系著宇航員生命安全的飛船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因為那里面關鍵的6種類型共20多個動力部件,均由浙江大學電氣工程學院研制,郭教授正是這個攻關課題組的青年組骨干,參與產品質保體系和組件設計制造的核心環節。這些動力部件哪怕有一絲一毫的缺陷和漏洞,都將對宇航員生存構成最直接的威脅,所以必須確保萬無一失,絕對安全。郭教授說,15日晚上他幾乎整整一夜無法入眠,直到16日早上6點看到飛船成功返回并安全著陸,看到楊利偉微笑著走出艙體,看到他身體各方面狀況良好如常,一顆懸在空中的心才終于平穩落地。
和郭教授有著同樣心情的,還有另一位民建老同志、浙江大學機械能源學院副教授魏民。采訪時,他反復用“太緊張了,太緊張了!”來形容那一晚的感受,“整整21個小時幾乎是一分鐘一分鐘挨過來的,因為我自己設計的產品就在飛船上,而且是保障生命安全系統的核心部件之一,不等到宇航員安全回來就無法安心啊!”魏老師仿佛又一次回到了那一晚,言語之中充滿了激動、感慨和自豪。他說,成功的那一刻感覺到的是一種安慰,莫大的安慰,因為接受任務時已年近退休,是把它當作自己“人生和事業的最后一搏”來承擔和全身心投入的。同類產品當時如果向國外購買,耗資十分巨大,而我們通過努力最終實現了完全自行設計制造風機產品,無論對于浙大,對于民建,都是完成了一件大使命。
當天上午10點,浙江大學張浚生書記、潘云鶴校長等領導與課題組10位老師舉行座談會,慶祝他們自行研制的產品又一次經受了嚴格考驗,為我國航天技術實現歷史性跨越做出了貢獻。張書記還為載人飛船的發射成功賦詞一首,表達喜悅之情。細算起來,除了神舟一號時以木質模樣上天,他們的產品已經連續四次通過了神舟飛船的實飛考驗,確保了萬無一失的質量和性能。而為了這一次次的“萬無一失”,郭教授、魏老師和課題組的同伴們付出了近十年的心血和汗水。
他們與載人飛船工程的第一次握手要回溯到1993年9月,當時我國立項實施載人航天計劃的“921工程”剛剛批準通過不久,總裝備部507所正在與一些科研院所等接洽技術合作事宜,浙江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和機械能源學院憑借自己在業內的知名度和國內領先的科研水平,很快進入總裝備部507所的視野。經過幾輪關于產品數據、指標、材料要求等各個環節細致、嚴密、漫長和艱難的談判,最后確定由浙江大學承擔宇航員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的兩大類風機產品六種關鍵性部件的研制任務,這些部件的主要功能就是創造一個接近地面的生存環境,保證飛船艙內的溫濕度、氣壓、氣體成份、空氣對流和凈化等,嚴格控制在與地面基本一致的水平,也就是在太空條件下為宇航員提供一個能夠自動調控的模擬地面的環境。項目一經確定,郭教授他們帶著談判成功的喜悅,帶著首期300多萬元科研經費,更帶著沉甸甸的壓力和重擔,從北京飛回杭州。
93年底,浙江大學的課題組分成風機系統、機電系統、控制系統三個小組開始運作。那一年,魏老師已經58歲,積累了豐富的科研經驗,擁有六、七項風機產品的國家專利和國家科技進步獎項,負責軸流風機兩個產品的全部設計任務;而郭教授正好30歲,年輕機敏,意氣風發,一方面協助魏老師完成風機產品所有圖紙設計工作,另一方面還參與著機電和控制系統的基礎設計和研究任務。
整個課題項目分三個階段,總耗資1800多萬元。1993底至1995年初完成了模樣階段,即認證設計符合各項指標的模型樣品并交由總部考核;1995年至1998年初為初樣階段,產品基本定型;2001年5月完成正樣階段,交有關單位進行嚴格的驗收,并在各次飛行實踐中進行應用,根據實際效果予以改進調整。
關于整個研制過程,也許是技術保密性質的緣故,郭教授沒有多說,但他十分感慨當時緊迫的時間、強大的壓力、嚴謹的標準和濃厚的團隊合作氣氛,他說,這是他至今想來還覺記憶猶新的幾點深刻體會。從93年底項目啟動到98年初初樣完成,4年多時間里,幾乎可用夜以繼日、馬不停蹄來形容每一天。沒有了教師應享的寒暑假,沒有了午休,沒有了與家人正常聚會的時間,日復一日的生活空間就是從研究室到實驗室,從學校到上海到北京的實驗室,以及在各外協單位和器件采購點之間來回奔波。從設計到初樣,每一個產品至少要經過40個小時以上的實驗時間,項目進展后期,許多大型實驗必須要在北京完成,他們常常就在北京過著連續兩個月的封閉式實驗室生活,有時還要不分晝夜一連20多天的“三班倒”作業,以保證按預定時間完成項目。
嚴格得近于苛刻的產品可靠性是帶給他們壓力的另一個因素。郭教授風趣地形容做產品的過程比起雕琢珠寶和鉆石還要精細得多;而魏老師則比喻每一件產品都比同樣重量的黃金還要昂貴,因為只有經過幾十幾百次的篩選、試驗、淘汰才能造就最終的一個成品。每一個產品,都會附上一份沉甸甸的產品履歷書,用來追溯歷史,分清責任。履歷書上記錄了從產品設計初稿到最后成品的每一個細微步驟,包括每一個螺絲釘每一個元件的來龍去脈,設計者、生產者、檢驗者、實驗員、材料來源、經手人員等等,都詳細“記錄在案”,以保證每一個參與人員都必須為自己每一個工作細節承擔直接責任。在這種高度的責任壓力下,郭教授、魏老師和其他許多科研人員一樣都曾累得病倒過,但是一種強烈的團隊合作精神使得每一個人都不愿多作休息,以免增加其他成員的工作負擔,以免影響整個課題進程。雖然帶著滿身疲倦,卻又自覺地打起精神去面對下一個數據和另一次實驗。郭教授說,那時好象總有一種強大的力量在支撐著,在激勵自己決不能垮下!
也正是在這次課題任務中,成就了郭吉豐教授和民建組織之間的機緣。魏老師是浙江大學第一位民建會員,在朝夕相處之中,感覺年輕的郭吉豐老師業務能力強,思維敏銳,勤奮踏實,是一個難得的各方面綜合素質都不錯的人才,便介紹郭教授加入了民建。看到如今郭吉豐教授已經成長為民建組織中的優秀成員,并當選為省委會副主委,魏老師說,這也是他參加這次課題任務的安慰之一。
記得中國太空第一人楊利偉在500公里外的太空中曾和地面對話,那時的他包含深情地說出“請首長放心,保證向黨和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我想,這種發自內心的民族榮譽感、歷史責任感,這種溢于言表的自信、堅毅,不也正是支撐著郭教授和魏老師他們連續多年辛勤付出而無怨無悔的最強大的力量?在如此短的時間里成功研制關鍵部件;以高性能的產品順利通過每一次飛行實踐的考驗;脫穎而出成為國內高校中唯一一個有最終產品進入飛船系統的學校;通過努力使產品重量比國際同類產品減輕三分之一,大大節約了飛船系統昂貴的發射成本……這一切成績,既是浙江大學電氣工程和機械能源專業較高研究水平的體現,更意味著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一種自強不息、進取不懈、勇于挑戰、勇于開拓的中華民族精神,在每一個中國知識分子身上的體現!
不久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和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專門向浙江大學發來紀念狀和感謝信,對參與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浙大專家學者們表示熱烈的祝賀和衷心的感謝!
(作者:朱修萍、朱惠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