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愛武:為“百年高邦”奠基
發布時間:2010-05-05 15:41:49
|
作者:
老板如云的溫州,有公認的“四大美女企業家”。朱愛武是其中之一,清秀溫婉的她是高邦集團總裁。
高邦集團連續兩年躋身于中國服裝行業雙百強行列,2002年銷售額超過5億元。朱愛武本人當選中國服裝協會休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并被溫州同行推舉為“創建中國服裝名城十大功勛企業家”之一。作為民建會員,她還先后當選過溫州市的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
外表柔弱、內心堅韌的朱愛武,正在用她的聰慧和大氣,奠定“百年高邦”的基石。
從木杓巷邁出的第一步
木杓巷,溫州市區一條狹長的古巷。1967年5月,一個小女孩在這條巷子里的一個普通工人家庭呱呱墜地。那一年,毛主席的七絕《為女民兵題照》正在大江南北四處傳誦:“颯爽英姿五尺槍,曙光初照演兵場。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愛武”很自然地成為她的名字。
7歲那年,朱愛武的父親去世了。從此,是母親一手把她和弟弟拉扯大。
一轉眼,朱愛武高中畢業,進了溫州電池廠當包裝工。當時,溫州的個私經濟已經蓬勃興起,但能進國營企業端“鐵飯碗”,仍然是讓許多同齡人羨慕的事,正當妙齡的朱愛武卻心有不甘:難道我就一輩子重復這單調的工序?
20世紀80年代后期,溫州的服裝業初具規模,木杓巷演變成了一條服裝專業街,外地人也跑到這里進貨。朱愛武靈機一動:房門一開就是店面,我也可以做服裝生意。
在媽媽的支持下,18歲的朱愛武在自己家里開出了前店后坊的服裝店。初次嘗試經商,她湊了300元,去進了幾套服裝。有人來買了,第一筆生意利潤不薄,賺了60元。
自己生產當然會賺得更多。朱愛武開始自己設計、生產服裝。為了尋找更便宜的服裝輔料----花邊、紐扣、線,她騎著自行車跑遍了溫州的大街小巷,不厭其煩地討價還價,省下每一分錢。
現在,已經開上“奔馳”的朱愛武回顧這段騎著自行車奔波的創業史,十分感慨:感謝母親,感謝生活,是艱難的生活、偉大的母親造就了我。
兩次出國轉變了思路
“高邦”人在介紹公司歷史時,都會提到朱愛武在1993年、1995年的兩次歐美之行。這兩次考察,是“高邦”得以飛躍的轉折點。
1989年,朱愛武已經和如今的高邦集團董事長陳云烽結婚。夫妻倆協力經營著一家規模不小的服裝廠,專業生產西服,還將產品打人了名牌林立的上海市場。
1993年10月,朱愛武自費考察法國、意大利等西歐六國。在迪斯尼公園門口排隊時,朱愛武發現,長長的隊伍中只有兩個人穿著筆挺的西服,這兩個人是自己的同胞,而歐洲人平時都喜歡穿自然隨意的休閑服。
回國后,她果斷決策:轉產休閑服。實踐證明,這次把握先機的轉產,給企業打開了更大的市場空間。
1995年,隨著洋品牌休閑服以連鎖專賣模式進入國內市場,朱愛武對連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憑著這幾年從商的經驗,她預感到連鎖經營將是今后市場的一種趨勢,于是再次出國考察。
美國之行堅定了朱愛武心中的想法。回國后,她宣布了令人目瞪口呆的決定:引進虛擬經營和特許連鎖經營,賣掉機器、廠房,“抓兩頭,放中間”,就是抓產品設計和市場拓展,把生產環節交給可以信任的合作廠家。
朱愛武在操作這種連鎖經營模式的初期,就意識到品牌是企業賴于生存、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一開始就先在國外、后在國內注冊了“KOBRON”和“高邦”商標。她集中資金投入設計、廣告和營銷領域,集中力量發展連鎖經營店,以年輕時尚一族為目標市場,建立遍布全國的營銷網絡。
擁有網絡就等于擁有整個世界。1996年,高邦集團正式成立,以統一的形象迅速在全國開出多家專賣店。發展至今,高邦集團在上海、成都、杭州、中山等地設有14家分公司、辦事處,連鎖專賣店達到400多家,且大多開在上海南京路、淮海路這樣的當地商業黃金地段。
在西部開拓時尚產業
成都的春熙路,是“天府之國”的亮點。春熙路北段,歷朝歷代都是“黃金口岸”,國營的成都第一百貨商場多年來以老大的身份,在這里雄鎮四方。進入21世紀,“老成都”驚訝地發現,“一百”改換門庭了。
高邦集團整體租賃第一百貨商場,買下了它20年的經營權。“高邦時尚百貨”投資1.1億元,經營面積達5000多平方米。商場在設計上首開成都先河。以時尚為主題,傳播時尚,制造流行,以獨特的方式帶來全新氣象。
“高邦時尚百貨”走的是中高檔休閑路線,鎖定的目標消費群是時尚一族。除了高邦自己的休閑服飾系列,還有華奴天倫、沙馳、阿迪達斯、耐克、百麗、西絲黎、艾捷平方、黛安芬、思嘉圖、卡迪娜、真維斯……100多個知名品牌直讓人眼花繚亂。
“高邦時尚百貨”選擇了錯位經營的策略,將主題化商場的經營理念導入成都商圈,以流行、時尚、環保為主題,為成都消費者營造一個全新的購物空間。
在西部的成功,讓朱愛武更加自信。她正在積極籌劃,準備在全國的一些大中城市,開設更多以時尚為主題的連鎖百貨商場。她給自己定的目標是:到2005年開設10家以上。
高舉品牌文化建設大旗
“高邦的目標是什么?”“百年高邦!”朱愛武的回答堅決短促。
朱愛武說,支撐一個品牌長盛不衰的應該是一種文化。文化的建設是久遠的,是獨特的,是競爭者學不去、帶不走的。
讓她印象最深刻的例子就是,高邦許多請人家定牌生產的產品和一些國際知名的服飾品牌,都出自同一個加工廠,品質相差無幾,然而他們在市場上的價位卻高于甚至幾倍于高邦的產品。朱愛武冷靜反思:他們賣的是什么?就是產品背后的文化。
明天的高邦品牌,除了為廣大消費者提供更高質量更美觀的服裝外,還要提供更好的服務,傳遞一種休閑、自然、時尚的文化。
為此,高邦集團在法國巴黎、意大利米蘭設立了國際流行情報站,在香港和廣東中山設立服飾設計中心,使產品和世界流行同步。2002年,高邦集團在上海青浦區征地100畝,建設面向全國的物流配送中心。內部管理上,集團投資數百萬元建立計算機中心,實現庫存、銷售信息上網,建立了生產、物流、終端銷售各個環節近千臺計算機聯網的“信息高速公路”。
今年9月13日,1000平方米的高邦時尚廣場在溫州公園路開業。香港設計師的裝潢作品流露出對傳統理念的跨越,摒棄大一統模式,啟用分區設計,將六大系列的時尚類產品涇渭分明地加以劃分:街頭系、時裝系、黑白系、牛仔系、運動系、配飾系。這家品牌旗艦店,為高邦連鎖經營加盟店,提供了新的樣板。
為縮短產品從設計到上市的時間差,朱愛武還正在向溫州市政府申請征用土地,重建自主的生產基地。
和朱愛武對話總是那么輕松:我在經商中找到很多樂趣,也體現了自己的價值。打造一個品牌是一場曠日持久的馬拉松賽跑,我們并不在乎一時的名次,我們希望用信心、耐心、技巧去成為最后的冠軍。要想做一個與時俱進的企業,唯一的秘訣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
(作者:華曄宇)
高邦集團連續兩年躋身于中國服裝行業雙百強行列,2002年銷售額超過5億元。朱愛武本人當選中國服裝協會休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并被溫州同行推舉為“創建中國服裝名城十大功勛企業家”之一。作為民建會員,她還先后當選過溫州市的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
外表柔弱、內心堅韌的朱愛武,正在用她的聰慧和大氣,奠定“百年高邦”的基石。
從木杓巷邁出的第一步
木杓巷,溫州市區一條狹長的古巷。1967年5月,一個小女孩在這條巷子里的一個普通工人家庭呱呱墜地。那一年,毛主席的七絕《為女民兵題照》正在大江南北四處傳誦:“颯爽英姿五尺槍,曙光初照演兵場。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愛武”很自然地成為她的名字。
7歲那年,朱愛武的父親去世了。從此,是母親一手把她和弟弟拉扯大。
一轉眼,朱愛武高中畢業,進了溫州電池廠當包裝工。當時,溫州的個私經濟已經蓬勃興起,但能進國營企業端“鐵飯碗”,仍然是讓許多同齡人羨慕的事,正當妙齡的朱愛武卻心有不甘:難道我就一輩子重復這單調的工序?
20世紀80年代后期,溫州的服裝業初具規模,木杓巷演變成了一條服裝專業街,外地人也跑到這里進貨。朱愛武靈機一動:房門一開就是店面,我也可以做服裝生意。
在媽媽的支持下,18歲的朱愛武在自己家里開出了前店后坊的服裝店。初次嘗試經商,她湊了300元,去進了幾套服裝。有人來買了,第一筆生意利潤不薄,賺了60元。
自己生產當然會賺得更多。朱愛武開始自己設計、生產服裝。為了尋找更便宜的服裝輔料----花邊、紐扣、線,她騎著自行車跑遍了溫州的大街小巷,不厭其煩地討價還價,省下每一分錢。
現在,已經開上“奔馳”的朱愛武回顧這段騎著自行車奔波的創業史,十分感慨:感謝母親,感謝生活,是艱難的生活、偉大的母親造就了我。
兩次出國轉變了思路
“高邦”人在介紹公司歷史時,都會提到朱愛武在1993年、1995年的兩次歐美之行。這兩次考察,是“高邦”得以飛躍的轉折點。
1989年,朱愛武已經和如今的高邦集團董事長陳云烽結婚。夫妻倆協力經營著一家規模不小的服裝廠,專業生產西服,還將產品打人了名牌林立的上海市場。
1993年10月,朱愛武自費考察法國、意大利等西歐六國。在迪斯尼公園門口排隊時,朱愛武發現,長長的隊伍中只有兩個人穿著筆挺的西服,這兩個人是自己的同胞,而歐洲人平時都喜歡穿自然隨意的休閑服。
回國后,她果斷決策:轉產休閑服。實踐證明,這次把握先機的轉產,給企業打開了更大的市場空間。
1995年,隨著洋品牌休閑服以連鎖專賣模式進入國內市場,朱愛武對連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憑著這幾年從商的經驗,她預感到連鎖經營將是今后市場的一種趨勢,于是再次出國考察。
美國之行堅定了朱愛武心中的想法。回國后,她宣布了令人目瞪口呆的決定:引進虛擬經營和特許連鎖經營,賣掉機器、廠房,“抓兩頭,放中間”,就是抓產品設計和市場拓展,把生產環節交給可以信任的合作廠家。
朱愛武在操作這種連鎖經營模式的初期,就意識到品牌是企業賴于生存、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一開始就先在國外、后在國內注冊了“KOBRON”和“高邦”商標。她集中資金投入設計、廣告和營銷領域,集中力量發展連鎖經營店,以年輕時尚一族為目標市場,建立遍布全國的營銷網絡。
擁有網絡就等于擁有整個世界。1996年,高邦集團正式成立,以統一的形象迅速在全國開出多家專賣店。發展至今,高邦集團在上海、成都、杭州、中山等地設有14家分公司、辦事處,連鎖專賣店達到400多家,且大多開在上海南京路、淮海路這樣的當地商業黃金地段。
在西部開拓時尚產業
成都的春熙路,是“天府之國”的亮點。春熙路北段,歷朝歷代都是“黃金口岸”,國營的成都第一百貨商場多年來以老大的身份,在這里雄鎮四方。進入21世紀,“老成都”驚訝地發現,“一百”改換門庭了。
高邦集團整體租賃第一百貨商場,買下了它20年的經營權。“高邦時尚百貨”投資1.1億元,經營面積達5000多平方米。商場在設計上首開成都先河。以時尚為主題,傳播時尚,制造流行,以獨特的方式帶來全新氣象。
“高邦時尚百貨”走的是中高檔休閑路線,鎖定的目標消費群是時尚一族。除了高邦自己的休閑服飾系列,還有華奴天倫、沙馳、阿迪達斯、耐克、百麗、西絲黎、艾捷平方、黛安芬、思嘉圖、卡迪娜、真維斯……100多個知名品牌直讓人眼花繚亂。
“高邦時尚百貨”選擇了錯位經營的策略,將主題化商場的經營理念導入成都商圈,以流行、時尚、環保為主題,為成都消費者營造一個全新的購物空間。
在西部的成功,讓朱愛武更加自信。她正在積極籌劃,準備在全國的一些大中城市,開設更多以時尚為主題的連鎖百貨商場。她給自己定的目標是:到2005年開設10家以上。
高舉品牌文化建設大旗
“高邦的目標是什么?”“百年高邦!”朱愛武的回答堅決短促。
朱愛武說,支撐一個品牌長盛不衰的應該是一種文化。文化的建設是久遠的,是獨特的,是競爭者學不去、帶不走的。
讓她印象最深刻的例子就是,高邦許多請人家定牌生產的產品和一些國際知名的服飾品牌,都出自同一個加工廠,品質相差無幾,然而他們在市場上的價位卻高于甚至幾倍于高邦的產品。朱愛武冷靜反思:他們賣的是什么?就是產品背后的文化。
明天的高邦品牌,除了為廣大消費者提供更高質量更美觀的服裝外,還要提供更好的服務,傳遞一種休閑、自然、時尚的文化。
為此,高邦集團在法國巴黎、意大利米蘭設立了國際流行情報站,在香港和廣東中山設立服飾設計中心,使產品和世界流行同步。2002年,高邦集團在上海青浦區征地100畝,建設面向全國的物流配送中心。內部管理上,集團投資數百萬元建立計算機中心,實現庫存、銷售信息上網,建立了生產、物流、終端銷售各個環節近千臺計算機聯網的“信息高速公路”。
今年9月13日,1000平方米的高邦時尚廣場在溫州公園路開業。香港設計師的裝潢作品流露出對傳統理念的跨越,摒棄大一統模式,啟用分區設計,將六大系列的時尚類產品涇渭分明地加以劃分:街頭系、時裝系、黑白系、牛仔系、運動系、配飾系。這家品牌旗艦店,為高邦連鎖經營加盟店,提供了新的樣板。
為縮短產品從設計到上市的時間差,朱愛武還正在向溫州市政府申請征用土地,重建自主的生產基地。
和朱愛武對話總是那么輕松:我在經商中找到很多樂趣,也體現了自己的價值。打造一個品牌是一場曠日持久的馬拉松賽跑,我們并不在乎一時的名次,我們希望用信心、耐心、技巧去成為最后的冠軍。要想做一個與時俱進的企業,唯一的秘訣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
(作者:華曄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