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普戰線上領跑的人
—— 記臺州市黃巖區科協高級農藝師任宇
發布時間:2010-05-07 10:46:11
|
作者: 盧衛平
年逾花甲的任宇從事農業科研40余載,曾獲各類農業科技成果獎60多項,其中全國和省農業豐收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省扶貧農技推廣特等獎1項。在國家級和省級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40多篇,其中獲獎論文18篇,編著農業科技書4部。他曾被評為臺州市拔尖人才,還擔任過黃巖市(區)第八、九屆政協常委,臺州市第一屆政協委員。
在一個細雨???韉南娜眨收咴諤ㄖ菔謝蒲儀菩陌旃舐ゼ攪蘇馕荒曖饣住⒕窕婪ⅰ⒊瀆孕諾某ふ擼褪?40多年來奮斗在農業第一線,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高級農藝師、民建會員任宇。當天,他一清早就要去70公里外的西部山區富山鄉,為參加雙證制培訓的學員講課,傍晚才能回到黃巖。經常在城市與山村之間往返成為老任退休后的必修課。
夕陽無限撒余輝
任宇退休后一直沒有閑下來,1998年底,受聘于區科協,堅持從事農函大和農村科普工作。他與其他同志一起,把農函大辦得有聲有色,不管山高路遠,風霜雨露,他都隨叫隨到。他不但講農業專業課,也講有關食品質量安全、環境保護、營養保健等大眾科普知識,受到農村基層干部、廣大群眾以及學校師生的歡迎。幾年來,累計為農民和學生授課180多場,下鄉科技咨詢28次,編寫教材及科普資料80多份。他還為新聞媒體及專業刊物撰寫報道、科普文章200多篇,論文16篇,其中《關于科普示范基地的實踐與思考》一文先后被《中國科協》、《浙江科協》采用。2003年,在有關果樹專家的共同努力下,他擔任主編的《綠色柑橘生產與貯藏保鮮》等三冊綠色農業叢書,印刷發行16萬冊。
任宇是黃巖第八、九屆的政協常委和臺州市第一屆政協委員。在擔任黃巖政協常委和市政協委員期間,他積極參政議政,針對社會熱點、難點及人民群眾普遍關注的問題,積極建言獻策,多次受到上級的表彰。
歲月磨煉出真金
任宇,這位在黃巖農民和農村基層干部心目中頗有影響的農業專家,曾經有過艱辛、坎坷的人生經歷。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剛跨出校門的他,滿懷壯志,決心在廣闊的天地里大干一番。為了盡快改變那里的農業生產面貌,他積極引進新品種、新農藝、新農機,親自下田播種栽秧,親自種試驗田,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科技奧秘。1958年初,貧農出身、思想單純、年紀還不足18周歲的他,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打成“右派”。此后,任宇回到了家鄉,當了16年的農民。在生產隊里,他什么重活、難活都搶著干,不到半年時間,他已經成為很出色的勞動能手,大隊里的農技好參謀。他說:“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給了我第二次生命。”復職以后,他加倍工作,一天當兩天用,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傾注在農技推廣事業上,為的是把失去的歲月給搶回來。
廣闊天地展身手
任宇復職后被安排在院橋區農技站,負責雜交水稻萬畝豐產方的技術指導。為了讓農民掌握雜交水稻的新型種植技術,他開辦講座普及知識,親自參加田間勞作。經過努力,萬畝方糧食產量三年跨了三大步,成為全省中低產地區糧食高產的樣板,前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
為了使全區糧食平衡高產,1980年起,他深入到后進村店頭公社繁榮大隊蹲點,幫助他們制訂生產規劃,調整種植結構,引進優新品種,開展高產攻關。那些日子,除了開會、出差,在繁榮試驗場的田里,幾乎每天都可看到他埋頭工作的身影。由于任宇不懈的努力,繁榮大隊糧食產量節節上升,從原來全公社倒數第二位,一躍成為全鄉第一,并進入全縣高產村行列。1982年繁榮村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農業先進集體。1983年,全縣32塊畝產超八百的大麥攻關田,繁榮村占了16塊,最高田塊畝產9462斤,居全省第一。
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業生產面臨許多新的問題,農戶缺少技術,早稻催芽難。針對這一情況,任宇主動提出早稻催芽技術承包。為了確保農戶的3500多公斤種子都能催出合格壯芽,任宇克服場地不足等一系列困難,大膽采用新措施。他除了白天從早到晚忙碌外,每天深夜1點多鐘還騎上自行車到現場巡查一次,給每袋種谷測量“體溫”,并給“體溫”不合格者及時實行調控處理。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于催出了合格的壯芽。
辛勞付出結碩果
志在頂峰的人是不會在山腰停步的。從1979年開始,任宇就著手農業科技項目的研究與開發。在黃巖他率先試驗、示范化學除草,面對科技界同行的嘲諷,他始終堅信自己一定能夠成功。果然,經過反復實踐終獲成功。這項技術不但能節省大量勞動力,而且有利于增產增收,從此很快推廣開來。化學除草的推廣,徹底改變了農民長期以來人工除草的繁重作業,實現了農田耕作技術上的歷史性突破。他主持的全省大麥高產攻關協作課題,巧妙地運用葉齡促控模式,3次刷新了我省大麥單產的歷史最高紀錄,1990年突破畝產千斤大關,譜寫了我省糧食生產新篇章,在省內外產生很大影響。1987年,金清區蓬街鎮徐三村模式栽培中心方早晚稻畝產超噸,全年畝產超“三綱”,獲得浙江省第一個農業豐收計劃一等獎;1990年,院橋三熟千畝示范片平均畝產27562斤,成為全省糧食三熟高產的先進典型。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任宇將大部分精力轉移到優化種植結構、推廣輕型栽培及農業標準化文件的研制上。他善于總結群眾經驗,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優勢,根據地域特點,提出多種種植模式,從而大大提高了農田的產出率和綜合經濟效益。此外,他還用了10年左右的時間,對黃巖的傳統名特產荸薺、席草的優質高產技術進行了潛心研究,并先后編制了荸薺畝產5000斤高產栽培模式圖和藺草畝產1800斤優質高產種植模式圖,對指導荸薺、席草的生產,發展創匯農業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在從事農技推廣工作的40多年中,任宇總是兢兢業業,艱苦拼搏,克己奉公,不計報酬,為農業發展和科技進步默默奉獻。據不完全統計,他共獲得全國、全省各類成果獎60多項,還曾多次被邀到寧波、金華地區及本市的溫嶺、三門等地講課。這些年,他在省級以上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有14篇論文獲獎,并被收集在有關論文集中,其中《大麥雙季稻長期連種的高產機理及施肥效應》一文被轉載在德國《作物營養與施肥》雜志上。
廣袤的大地培育了他,家鄉的水滋潤著他,他對這片土地懷著深沉的愛。無論何時何地,在他的身上時刻散發著勞動農民那種熾熱純樸的感情。他常常說,我雖然退休了,但我是民建會員,要為家鄉的父老鄉親繼續做點實事,為我們的科普事業奉獻余熱,為民建增光添彩。
在一個細雨???韉南娜眨收咴諤ㄖ菔謝蒲儀菩陌旃舐ゼ攪蘇馕荒曖饣住⒕窕婪ⅰ⒊瀆孕諾某ふ擼褪?40多年來奮斗在農業第一線,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高級農藝師、民建會員任宇。當天,他一清早就要去70公里外的西部山區富山鄉,為參加雙證制培訓的學員講課,傍晚才能回到黃巖。經常在城市與山村之間往返成為老任退休后的必修課。
夕陽無限撒余輝
任宇退休后一直沒有閑下來,1998年底,受聘于區科協,堅持從事農函大和農村科普工作。他與其他同志一起,把農函大辦得有聲有色,不管山高路遠,風霜雨露,他都隨叫隨到。他不但講農業專業課,也講有關食品質量安全、環境保護、營養保健等大眾科普知識,受到農村基層干部、廣大群眾以及學校師生的歡迎。幾年來,累計為農民和學生授課180多場,下鄉科技咨詢28次,編寫教材及科普資料80多份。他還為新聞媒體及專業刊物撰寫報道、科普文章200多篇,論文16篇,其中《關于科普示范基地的實踐與思考》一文先后被《中國科協》、《浙江科協》采用。2003年,在有關果樹專家的共同努力下,他擔任主編的《綠色柑橘生產與貯藏保鮮》等三冊綠色農業叢書,印刷發行16萬冊。
任宇是黃巖第八、九屆的政協常委和臺州市第一屆政協委員。在擔任黃巖政協常委和市政協委員期間,他積極參政議政,針對社會熱點、難點及人民群眾普遍關注的問題,積極建言獻策,多次受到上級的表彰。
歲月磨煉出真金
任宇,這位在黃巖農民和農村基層干部心目中頗有影響的農業專家,曾經有過艱辛、坎坷的人生經歷。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剛跨出校門的他,滿懷壯志,決心在廣闊的天地里大干一番。為了盡快改變那里的農業生產面貌,他積極引進新品種、新農藝、新農機,親自下田播種栽秧,親自種試驗田,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科技奧秘。1958年初,貧農出身、思想單純、年紀還不足18周歲的他,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打成“右派”。此后,任宇回到了家鄉,當了16年的農民。在生產隊里,他什么重活、難活都搶著干,不到半年時間,他已經成為很出色的勞動能手,大隊里的農技好參謀。他說:“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給了我第二次生命。”復職以后,他加倍工作,一天當兩天用,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傾注在農技推廣事業上,為的是把失去的歲月給搶回來。
廣闊天地展身手
任宇復職后被安排在院橋區農技站,負責雜交水稻萬畝豐產方的技術指導。為了讓農民掌握雜交水稻的新型種植技術,他開辦講座普及知識,親自參加田間勞作。經過努力,萬畝方糧食產量三年跨了三大步,成為全省中低產地區糧食高產的樣板,前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
為了使全區糧食平衡高產,1980年起,他深入到后進村店頭公社繁榮大隊蹲點,幫助他們制訂生產規劃,調整種植結構,引進優新品種,開展高產攻關。那些日子,除了開會、出差,在繁榮試驗場的田里,幾乎每天都可看到他埋頭工作的身影。由于任宇不懈的努力,繁榮大隊糧食產量節節上升,從原來全公社倒數第二位,一躍成為全鄉第一,并進入全縣高產村行列。1982年繁榮村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農業先進集體。1983年,全縣32塊畝產超八百的大麥攻關田,繁榮村占了16塊,最高田塊畝產9462斤,居全省第一。
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業生產面臨許多新的問題,農戶缺少技術,早稻催芽難。針對這一情況,任宇主動提出早稻催芽技術承包。為了確保農戶的3500多公斤種子都能催出合格壯芽,任宇克服場地不足等一系列困難,大膽采用新措施。他除了白天從早到晚忙碌外,每天深夜1點多鐘還騎上自行車到現場巡查一次,給每袋種谷測量“體溫”,并給“體溫”不合格者及時實行調控處理。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于催出了合格的壯芽。
辛勞付出結碩果
志在頂峰的人是不會在山腰停步的。從1979年開始,任宇就著手農業科技項目的研究與開發。在黃巖他率先試驗、示范化學除草,面對科技界同行的嘲諷,他始終堅信自己一定能夠成功。果然,經過反復實踐終獲成功。這項技術不但能節省大量勞動力,而且有利于增產增收,從此很快推廣開來。化學除草的推廣,徹底改變了農民長期以來人工除草的繁重作業,實現了農田耕作技術上的歷史性突破。他主持的全省大麥高產攻關協作課題,巧妙地運用葉齡促控模式,3次刷新了我省大麥單產的歷史最高紀錄,1990年突破畝產千斤大關,譜寫了我省糧食生產新篇章,在省內外產生很大影響。1987年,金清區蓬街鎮徐三村模式栽培中心方早晚稻畝產超噸,全年畝產超“三綱”,獲得浙江省第一個農業豐收計劃一等獎;1990年,院橋三熟千畝示范片平均畝產27562斤,成為全省糧食三熟高產的先進典型。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任宇將大部分精力轉移到優化種植結構、推廣輕型栽培及農業標準化文件的研制上。他善于總結群眾經驗,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優勢,根據地域特點,提出多種種植模式,從而大大提高了農田的產出率和綜合經濟效益。此外,他還用了10年左右的時間,對黃巖的傳統名特產荸薺、席草的優質高產技術進行了潛心研究,并先后編制了荸薺畝產5000斤高產栽培模式圖和藺草畝產1800斤優質高產種植模式圖,對指導荸薺、席草的生產,發展創匯農業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在從事農技推廣工作的40多年中,任宇總是兢兢業業,艱苦拼搏,克己奉公,不計報酬,為農業發展和科技進步默默奉獻。據不完全統計,他共獲得全國、全省各類成果獎60多項,還曾多次被邀到寧波、金華地區及本市的溫嶺、三門等地講課。這些年,他在省級以上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有14篇論文獲獎,并被收集在有關論文集中,其中《大麥雙季稻長期連種的高產機理及施肥效應》一文被轉載在德國《作物營養與施肥》雜志上。
廣袤的大地培育了他,家鄉的水滋潤著他,他對這片土地懷著深沉的愛。無論何時何地,在他的身上時刻散發著勞動農民那種熾熱純樸的感情。他常常說,我雖然退休了,但我是民建會員,要為家鄉的父老鄉親繼續做點實事,為我們的科普事業奉獻余熱,為民建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