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挺且直
——記浙江001集團總裁項青松
發布時間:2010-05-12 11:28:52
|
作者: 鄭金修
項青松其人,就像他的大名,恰似一棵高大挺拔的青松,矗立在浙江的民營企業界。2億多元凈資產,2000多員工,中國天線大王,誰人不知,哪個不曉。可是看看當年在起跑線上,他只是一個赤腳的農民,企業原始資本只有300元,你會感到這簡直是一個奇跡。創造這樣的奇跡,當然有賴于改革開放的春風,但更重要的,難道不是他那種敢闖敢拼、開拓進取的精神嗎?項青松先后榮獲全國鄉鎮企業家、全國光彩之星、浙江省勞動模范、浙江省優秀私營企業家、浙江省十大發明企業家等稱號,并當選浙江省第十屆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八屆執委、浙江省工商聯常委、浙江省私營企業協會副會長等,同時擔任民建浙江省企業委員會副主任、省光彩促進會副會長等社會職務。
18年,從300多元的原始資本發展到上億元的資產,18年,從一個種田農民成長為一個企業家。這是一個人成長奮斗的歷史,一個企業快速發展的歷史。這個人就是浙江001集團董事長項青松。
項青松,1958年7月生于浙江衢縣的一個小山村。1988年,項青松發明了有源多方向全頻道電視接收天線,并借此創辦了001集團。歷經十幾年發展,這家默默無聞的家庭小廠,發展成為全國知名的企業集團。項青松也先后榮獲全國鄉鎮企業家、全國光彩之星、浙江省勞動模范、浙江省優秀私營企業家、浙江省十大發明企業家等榮譽稱號,并當選浙江省第十屆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八屆執委、浙江省工商聯常委、浙江省私營企業協會副會長、浙江省中小企業創業指導大師等。
如今,001集團已成為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電視天線生產企業,被譽為“中國天線大王”。先后被列為浙江省“五個一批”重點骨干企業、浙江省高新技術企業、浙江省專利示范企業、浙江省誠信示范企業、全國守合同重信用企業等,并榮獲“浙江省知名商號”。集團現有資產2.6億元,員工2200多人,下轄9家緊密型企業、6家松散型企業,涉足電子、電器、網絡、通訊、軟件、文教、商業、物資流通等領域,由傳統電子產業大跨度向多元化、高科技產業邁進,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修理鋪孕育奇跡
項青松從小對無線電就有強烈的愛好,念到初一便輟學的他喜歡研究一切與電有關的東西。十三四歲時,他便自己動手搗鼓出一只土制的收音機來。幾年以后,他自學了一手精湛的無線電維修技術,村里人的電器出了毛病,經他一擺弄便完好如初。不久,這個在四里八鄉小有名氣的年輕人被破格提拔為鄉政府農機專管員。
1984年1月5日,寒風怒號,大雪紛飛,27歲的項青松懷揣著僅有的374元錢,一頭挑著家當,一頭挑著三歲的女兒,一家三口離開家鄉衢縣蓮花鄉山外村,遷移到龍游縣城。項青松辭職“下海”,憑借自學的電器維修技術,在縣城太平路旁開了一家“宏聲電訊電器修理鋪”。
三年的時間,他憑著精湛的家電修理技術和謙遜誠實的為人作風,贏得了一批又一批的顧客,他的宏聲電訊電器修理部年收入達到3萬元。項青松也躋身于省科技致富標兵行列。
幾年的修理實踐,使他的無線電理論知識更有不少長進。他看到,當時農村使用的都是單頻道單方向的電視天線,接收頻道少,效果差,使用時還要動不動到室外搖動竹竿,很不方便。他突發奇想:能不能發明一種多方向、全頻道的電視接收天線呢?要是換頻道時不用去轉天線,就能消除電視上惱人的雪花點,那多好啊!
1988年8月,國內第一套帶有放大器的有源多方向全頻道電視接收天線由他試制成功,接到電視機上試用,接收頻道增加了,一套天線能頂其他好幾套使用,而且圖像清晰,伴音優美。他立刻申請了專利。
1988年底,項青松成立了龍游縣宏聲電訊電器廠。盡管當時企業還只是一個簡陋的家庭作坊,項青松卻信心十足地說:“我們的天線雖然很土,但是只要東西好,一定能賣出錢來!”
人生無處不營銷
產品問世之初,沒有知名度,人們不了解它,哪里會相信它。為了打開人們的消費心窗,把產品打進市場,項青松和徒弟們一起跑遍北京、浙江、安徽的一個個城市,白天用自制的喇叭在鬧市區作宣傳,一次次現場演示,向人們證明自己的產品;晚上就睡在廉價的地下室里,餓了啃饅頭,渴了喝涼水。通過擺地攤、一戶戶上門推銷、一套套天線上門安裝,漸漸地,人們了解了這種產品的效果。就是憑著這股堅強的毅力,市場終于向他張開了雙臂。
一次,項青松爬上屋頂給一位用戶安裝天線,發現樓頂有各色各樣的天線被風刮得東倒西歪。他主動將這些天線一一扶起,并調正方向。這一舉手之勞,想不到產生了極佳的廣告效果:用戶面對清晰的電視畫面,向鄰居們奔走相告:“我收到××臺了,你們能收到嗎?”鄰居回家后發現自家電視的畫面比原先也清晰多了,節目也多了幾套。原來受新安裝天線的影響,這一帶的電視信號也增強了。鄰居們想,如果也用這種天線,那效果不就更好了嗎?不到一個月,周圍的居民全部換上了項青松的天線。
為了將產品推向全國,項青松不斷地給全國各地電子愛好者寫信,希望他們能在當地試用。有了回音后,不管有多忙,他都連夜寫好回信,包裝好產品,第二天一早通過郵局寄給他們。正是在這種誠心的感動下,他收到的匯款一筆接著一筆。一傳十、十傳百,這種天線就這樣漸漸地打出了市場。
無論到什么地方,他總愛扛著一副裝好的天線一路展示,充當活廣告--既是趕路又是宣傳,他管這叫“一箭雙雕”。
至今,他還保持著這種“人生無處不營銷”的作風,每次出差,印有001標記的產品一定不少帶,盡管這會給他的旅途帶來幾分沉重。
1990年,正是項青松全力推銷剛投入市場不久的天線產品,“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時候,上海一家公司看中了這一專利技術,找上門來洽談聯營生產事宜,項青松和工人們激動萬分,敲鑼打鼓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剛坐下來,人家就發話了:一年包銷10萬套天線,每年可保獲利50萬元,項青松以技術入股,但要掛上海的牌子,否則銷路肯定不會好。對于一家剛創辦的企業來說,這無疑是天賜良機。可項青松經過一番考慮卻一口回絕了:“上海能打品牌,龍游也能打,我要創造自己的品牌。”他想,世界上哪一件事情不是如自己創業一樣從零開始、慢慢成功的?他看自己的天線,外形由兩個圓形振子加一根鋁桿組成,就好像是“001”,心念一動,“001”這個又好記又好念的商標誕生了。
項青松回憶起那時的情景說:“當初的舉動,現在看起來是很有戰略意義的。”事實也證明,沒有這樣前瞻性的眼光和魄力,企業就做不大。
憑借產品自身優良的收視性能,001天線在隨后幾年迅速普及,多次獲得國家專利技術博覽會金獎、國家星火計劃成果博覽會金獎等榮譽,被評為“浙江名牌”產品。一個成功的產品,使項青松在商海邁出了成功的一步。如今,001天線年產銷量達到了600萬套,并出口國外市場。
以信息化帶動產業升級
項青松是一位思想領先于市場的人,他不是看到哪種產品好賣就去生產哪種產品,也不是等人家研制好一種新產品再去買人家的專利,而是自己通過市場考察,了解消費者需要什么樣的產品,不斷創造市場,引導消費。
2002年,001集團成立了“浙江省天線高新技術研發中心”,成為全國電視接收天線的產學研基地,研究開發了數字天線、數字衛星電視接收機等新產品。2003年又與浙江大學聯合成立了“浙江大學—001集團新產品研究開發中心”,借助浙大的科研優勢,共同推動新產品的完善與開發。
項青松不斷以科技創新推進企業轉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向信息、網絡等高科技領域發展。一方面大力開展企業信息化建設,引進ERP系統、電子辦公系統等,以信息化提升管理水平,實現經營業績與員工素質的提升;另一方面借船出海,積極融入長三角,擠入信息技術領域,實現產業升級。
項青松知道,隨著中國互聯網的普及,以及政府、企業、家庭上網工程等信息化的全方位推進,網絡產品、視頻系統、多媒體應用將是必然趨勢,網絡可視電話大有可為;而001天線已到了鼎盛時期,估計還有5—10年的壽命,企業要想獲得持續發展,就必須實施主導產品的戰略轉型。
2002年,項青松在杭州投資2000萬元,成立了“001數碼通訊有限公司”,把目光緊緊盯在了日新月異的IT產業。短短一年,便相繼推出了001攝像頭、網絡可視電話、Webcom視頻會議系統、名星VRPe多媒體軟件等高科技產品,成功涉足信息產業。其中網絡可視電話采用軟交換技術,利用電腦及網絡實現遠距離可視通話,被稱為將中國推入“無費通話時代”,用戶只需接入寬帶就可以實現“無話費溝通”,可廣泛應用于遠程教育、醫療、商務、會議等多個領域。在“第十屆中國專利新技術新產品博覽會”上,001一系列高科技產品引起各界的廣泛關注,001網絡可視電話榮獲博覽會特別金獎,001集團被評為中國專利十佳企業。以生產傳統電子產品001天線聞名全國的001集團,如今已成功實現產品檔次的提升,展現出全新的高科技企業形象。
但是,項青松并不滿足,他要再塑造一個價值10億元的品牌“名星”軟件,他要使001攝像頭、網絡可視電話一如他的001天線,做到全國第一!
知識產權造就專利大王
近日,有專利大王之稱的項青松,又有17項專利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或受理。至此,項青松已有139項專利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或受理。此次被國家知識產權局受理的17項專利全部是電動自行車領域的。
專利人項青松十幾年如一日,傾全力進行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使001產品始終保持在行業領先地位。他認為,一個生產民用產品的企業,如果所生產的產品沒有自己的專利,那么它將很快被市場所淘汰。相反,如果有了專利,企業就可能從中獲得發展的動力和足夠的競爭力,才有可能在行業里持續發展。如001天線,一個非常簡單的民用產品能在市場上十幾年長興不敗,正是充分利用了知識產權這一有力的致富法寶。
在他申報的139項國家專利中已有60%專利得到了實施,為他創辦的企業---浙江001集團帶來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如今,占地75畝的新廠區已在杭州上城科技經濟園區動工建設,打造一個集科技、研發、生產于一體的“001數碼科技園”。其中新推出的自發電電動自行車、太陽能電動三輪車、智能機器人等新產品尤其引人注目。項青松親自發明了電動車自發電控制器,使001電動車具備了“節能自發電、邊騎邊充電”的獨特性能,把電動車在下坡滑行、慣性滑行、腳踏行駛中產生的能量,轉換為電能充電,提高了續行里程,其自發電技術屬國內首創。談起為何會在電動車領域下這般功夫,項青松說:我國是一個自行車王國,若干年后將成為電動自行車王國,電動自行車領域有千億元市場份額,且電動車行業還非常年輕,還有許多技術難題有待于解決,而這又是一個關系到億萬消費者切身利益的大事,所以我認為有必要在這上面下一番苦功。此次申報的17項國家專利都是目前電動車上急需解決的節能、延長電池使用壽命,增加電池容量,降低生產成本,增加行駛里程等方面的技術難題。相信這17項專利能讓廣大電動車消費者受益。
敬業愛崗,勤奮好學
一個企業的成長過程,也是一個企業家的成長過程。企業家不斷地進取,企業才能不斷地發展;企業家喪失了進取心,企業的發展就會停滯,甚至倒退。
項青松說:“做企業是一條不歸路,就好像騎馬一樣,騎上去,就下不來了,必須不斷努力。一是要把企業做強做大,如果做不好人家會笑你的;二是要承擔一種社會責任。現在有這么好的機遇,要讓更多的人有活干。所以是一條不歸路,騎上馬背,就一直往前走,要比常人多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他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早晨四五點鐘準時起床,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犧牲休息時間用于工作和學習。在他看來,不管前面有多少艱險,繼續向前是唯一能做的。
他說,腦袋里有知識,口袋里才有財富,要保持企業長盛不衰,就必須具備創新的勇氣,與時俱進的意識,和學習新知識、接受新技術的能力。為此,他多次到北京等地參加高級管理培訓班,向專家學習,虛心向國內外優秀的企業學習管理經驗,提高企業管理水平。
在公司,項青松要求員工“會想、會講、會寫、會做、會算”,培養獨立做事的能力。他把自己的成功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職工,讓每一位職工走出001都能自己做老板。現在企業每年用于員工培訓的費用達百萬元,企業內部形成了濃厚的學習氛圍。他不但授之以魚,更授之以漁。他的徒弟鄭水木,在他的幫助下,靠生產變壓器發家,現已擁有資產上千萬元。在他幫助下成為百萬富翁的至少不下一百位。
這些年,項青松通過自身的努力,文化素養一如他的企業突飛猛進,2000年,他獲得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碩士學位證書。2003年,項青松以優異的成績又拿到了美國西南大學的MBA畢業證書,其畢業論文《一個民營企業的轉型實踐與理論思考》被評為優秀論文。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可以想象,對于一個還沒有初中文化學歷的人來說,取得這樣的成績,需要付出多少艱辛和努力。
雖然早已是事業有成,可他從來不追求享受。這么多年,項青松很少有屬于自己的娛樂活動,盡管擁有億萬資產,依然非常節儉,他不喝酒、不抽煙、不穿名牌服裝、不講究吃喝,也不進出娛樂場所,他手上戴的手表不值100元。有人把他比喻為“苦行僧”、“工作狂”,然而,項青松本人卻覺得雖苦猶甜。
對待家人,項青松更是充滿了愛心。2001年,妻子積勞成疾,在北京治病期間,曾五次接到病危通知書。項青松一直在病床前陪伴著她,整整打了47天地鋪,端茶送飯,日夜不離妻子左右。這對一個億萬富翁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可他卻做到了。
做企業,更是做一份事業
項青松對企業與事業的含義有著獨到的理解。他說,做企業是為社會創造財富,而做事業則是一種人生的境界,是對國家、對社會、對他人的奉獻,是一種愛。他經常告誡員工,人生在世,不能貪圖享受,要用愛心對待生活的每一天。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這位土生土長的民營企業家,頻頻向貧困學校、山區和遭受自然災害的人們伸出援助之手。
1997年,他積極響應工商聯號召,加入光彩事業促進會,捐了28萬元光彩基金。
從1993年起,他先后以公司名義向龍游縣第三中學、西門小學、衢縣蓮花中學等9所學校捐資80多萬元,設立了獎學金,以資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
項青松的家鄉是一個小山村,雖然盛產柑橘,但因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增產不增收。于是他出資10萬元修了一條長5公里的路通往鎮里。1999年他又投資200多萬元在家鄉辦廠,修建村民活動室,帶動村民共同致富,促進家鄉經濟發展。
1997年以來,001集團已吸納200多名下崗職工再就業,被評為浙江省安置下崗職工先進單位;同時,集團還投資兩家福利企業,使300多名殘疾人同正常人一樣,每天開開心心地工作生活;集團先后出資1800多萬元,兼并線纜廠等多家經營困難的企業,使之重現生機,幾百名職工又有了就業機會。集團依法納稅,回報社會,是浙江省第一家納稅額超過千萬元的私營企業。
1998年的夏天,長江洪水泛濫,江西、湖北、湖南三省災民缺衣少食。得知這些消息后,項青松再也坐不住了,他當即召開一次只有30分鐘的會議,簡短地宣布了他的決定。三天后,15卡車的賑災物資,滿載著001人的深情厚意奔赴災區。
2003年,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災難降臨,考驗著中華民族。面對傳染性極強的“非典”病毒,減少一線廣大醫務人員和專家的傳染幾率,提高他們工作的安全性和效率,至關重要。在這緊要關頭,項青松向浙江省慈善總會捐贈了150套網絡可視電話及5套網絡會議系統,在全省范圍內構筑一條快捷的“預警網絡系統”,讓醫療專家在互相隔離的狀態下,通過互聯網直接實現面對面的交流。
項青松就是這樣以他高尚的情懷,默默地為社會、為人類奉獻著愛心,實踐著自己“實業報國”的諾言。
18年,從300多元的原始資本發展到上億元的資產,18年,從一個種田農民成長為一個企業家。這是一個人成長奮斗的歷史,一個企業快速發展的歷史。這個人就是浙江001集團董事長項青松。
項青松,1958年7月生于浙江衢縣的一個小山村。1988年,項青松發明了有源多方向全頻道電視接收天線,并借此創辦了001集團。歷經十幾年發展,這家默默無聞的家庭小廠,發展成為全國知名的企業集團。項青松也先后榮獲全國鄉鎮企業家、全國光彩之星、浙江省勞動模范、浙江省優秀私營企業家、浙江省十大發明企業家等榮譽稱號,并當選浙江省第十屆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八屆執委、浙江省工商聯常委、浙江省私營企業協會副會長、浙江省中小企業創業指導大師等。
如今,001集團已成為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電視天線生產企業,被譽為“中國天線大王”。先后被列為浙江省“五個一批”重點骨干企業、浙江省高新技術企業、浙江省專利示范企業、浙江省誠信示范企業、全國守合同重信用企業等,并榮獲“浙江省知名商號”。集團現有資產2.6億元,員工2200多人,下轄9家緊密型企業、6家松散型企業,涉足電子、電器、網絡、通訊、軟件、文教、商業、物資流通等領域,由傳統電子產業大跨度向多元化、高科技產業邁進,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修理鋪孕育奇跡
項青松從小對無線電就有強烈的愛好,念到初一便輟學的他喜歡研究一切與電有關的東西。十三四歲時,他便自己動手搗鼓出一只土制的收音機來。幾年以后,他自學了一手精湛的無線電維修技術,村里人的電器出了毛病,經他一擺弄便完好如初。不久,這個在四里八鄉小有名氣的年輕人被破格提拔為鄉政府農機專管員。
1984年1月5日,寒風怒號,大雪紛飛,27歲的項青松懷揣著僅有的374元錢,一頭挑著家當,一頭挑著三歲的女兒,一家三口離開家鄉衢縣蓮花鄉山外村,遷移到龍游縣城。項青松辭職“下海”,憑借自學的電器維修技術,在縣城太平路旁開了一家“宏聲電訊電器修理鋪”。
三年的時間,他憑著精湛的家電修理技術和謙遜誠實的為人作風,贏得了一批又一批的顧客,他的宏聲電訊電器修理部年收入達到3萬元。項青松也躋身于省科技致富標兵行列。
幾年的修理實踐,使他的無線電理論知識更有不少長進。他看到,當時農村使用的都是單頻道單方向的電視天線,接收頻道少,效果差,使用時還要動不動到室外搖動竹竿,很不方便。他突發奇想:能不能發明一種多方向、全頻道的電視接收天線呢?要是換頻道時不用去轉天線,就能消除電視上惱人的雪花點,那多好啊!
1988年8月,國內第一套帶有放大器的有源多方向全頻道電視接收天線由他試制成功,接到電視機上試用,接收頻道增加了,一套天線能頂其他好幾套使用,而且圖像清晰,伴音優美。他立刻申請了專利。
1988年底,項青松成立了龍游縣宏聲電訊電器廠。盡管當時企業還只是一個簡陋的家庭作坊,項青松卻信心十足地說:“我們的天線雖然很土,但是只要東西好,一定能賣出錢來!”
人生無處不營銷
產品問世之初,沒有知名度,人們不了解它,哪里會相信它。為了打開人們的消費心窗,把產品打進市場,項青松和徒弟們一起跑遍北京、浙江、安徽的一個個城市,白天用自制的喇叭在鬧市區作宣傳,一次次現場演示,向人們證明自己的產品;晚上就睡在廉價的地下室里,餓了啃饅頭,渴了喝涼水。通過擺地攤、一戶戶上門推銷、一套套天線上門安裝,漸漸地,人們了解了這種產品的效果。就是憑著這股堅強的毅力,市場終于向他張開了雙臂。
一次,項青松爬上屋頂給一位用戶安裝天線,發現樓頂有各色各樣的天線被風刮得東倒西歪。他主動將這些天線一一扶起,并調正方向。這一舉手之勞,想不到產生了極佳的廣告效果:用戶面對清晰的電視畫面,向鄰居們奔走相告:“我收到××臺了,你們能收到嗎?”鄰居回家后發現自家電視的畫面比原先也清晰多了,節目也多了幾套。原來受新安裝天線的影響,這一帶的電視信號也增強了。鄰居們想,如果也用這種天線,那效果不就更好了嗎?不到一個月,周圍的居民全部換上了項青松的天線。
為了將產品推向全國,項青松不斷地給全國各地電子愛好者寫信,希望他們能在當地試用。有了回音后,不管有多忙,他都連夜寫好回信,包裝好產品,第二天一早通過郵局寄給他們。正是在這種誠心的感動下,他收到的匯款一筆接著一筆。一傳十、十傳百,這種天線就這樣漸漸地打出了市場。
無論到什么地方,他總愛扛著一副裝好的天線一路展示,充當活廣告--既是趕路又是宣傳,他管這叫“一箭雙雕”。
至今,他還保持著這種“人生無處不營銷”的作風,每次出差,印有001標記的產品一定不少帶,盡管這會給他的旅途帶來幾分沉重。
1990年,正是項青松全力推銷剛投入市場不久的天線產品,“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時候,上海一家公司看中了這一專利技術,找上門來洽談聯營生產事宜,項青松和工人們激動萬分,敲鑼打鼓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剛坐下來,人家就發話了:一年包銷10萬套天線,每年可保獲利50萬元,項青松以技術入股,但要掛上海的牌子,否則銷路肯定不會好。對于一家剛創辦的企業來說,這無疑是天賜良機。可項青松經過一番考慮卻一口回絕了:“上海能打品牌,龍游也能打,我要創造自己的品牌。”他想,世界上哪一件事情不是如自己創業一樣從零開始、慢慢成功的?他看自己的天線,外形由兩個圓形振子加一根鋁桿組成,就好像是“001”,心念一動,“001”這個又好記又好念的商標誕生了。
項青松回憶起那時的情景說:“當初的舉動,現在看起來是很有戰略意義的。”事實也證明,沒有這樣前瞻性的眼光和魄力,企業就做不大。
憑借產品自身優良的收視性能,001天線在隨后幾年迅速普及,多次獲得國家專利技術博覽會金獎、國家星火計劃成果博覽會金獎等榮譽,被評為“浙江名牌”產品。一個成功的產品,使項青松在商海邁出了成功的一步。如今,001天線年產銷量達到了600萬套,并出口國外市場。
以信息化帶動產業升級
項青松是一位思想領先于市場的人,他不是看到哪種產品好賣就去生產哪種產品,也不是等人家研制好一種新產品再去買人家的專利,而是自己通過市場考察,了解消費者需要什么樣的產品,不斷創造市場,引導消費。
2002年,001集團成立了“浙江省天線高新技術研發中心”,成為全國電視接收天線的產學研基地,研究開發了數字天線、數字衛星電視接收機等新產品。2003年又與浙江大學聯合成立了“浙江大學—001集團新產品研究開發中心”,借助浙大的科研優勢,共同推動新產品的完善與開發。
項青松不斷以科技創新推進企業轉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向信息、網絡等高科技領域發展。一方面大力開展企業信息化建設,引進ERP系統、電子辦公系統等,以信息化提升管理水平,實現經營業績與員工素質的提升;另一方面借船出海,積極融入長三角,擠入信息技術領域,實現產業升級。
項青松知道,隨著中國互聯網的普及,以及政府、企業、家庭上網工程等信息化的全方位推進,網絡產品、視頻系統、多媒體應用將是必然趨勢,網絡可視電話大有可為;而001天線已到了鼎盛時期,估計還有5—10年的壽命,企業要想獲得持續發展,就必須實施主導產品的戰略轉型。
2002年,項青松在杭州投資2000萬元,成立了“001數碼通訊有限公司”,把目光緊緊盯在了日新月異的IT產業。短短一年,便相繼推出了001攝像頭、網絡可視電話、Webcom視頻會議系統、名星VRPe多媒體軟件等高科技產品,成功涉足信息產業。其中網絡可視電話采用軟交換技術,利用電腦及網絡實現遠距離可視通話,被稱為將中國推入“無費通話時代”,用戶只需接入寬帶就可以實現“無話費溝通”,可廣泛應用于遠程教育、醫療、商務、會議等多個領域。在“第十屆中國專利新技術新產品博覽會”上,001一系列高科技產品引起各界的廣泛關注,001網絡可視電話榮獲博覽會特別金獎,001集團被評為中國專利十佳企業。以生產傳統電子產品001天線聞名全國的001集團,如今已成功實現產品檔次的提升,展現出全新的高科技企業形象。
但是,項青松并不滿足,他要再塑造一個價值10億元的品牌“名星”軟件,他要使001攝像頭、網絡可視電話一如他的001天線,做到全國第一!
知識產權造就專利大王
近日,有專利大王之稱的項青松,又有17項專利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或受理。至此,項青松已有139項專利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或受理。此次被國家知識產權局受理的17項專利全部是電動自行車領域的。
專利人項青松十幾年如一日,傾全力進行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使001產品始終保持在行業領先地位。他認為,一個生產民用產品的企業,如果所生產的產品沒有自己的專利,那么它將很快被市場所淘汰。相反,如果有了專利,企業就可能從中獲得發展的動力和足夠的競爭力,才有可能在行業里持續發展。如001天線,一個非常簡單的民用產品能在市場上十幾年長興不敗,正是充分利用了知識產權這一有力的致富法寶。
在他申報的139項國家專利中已有60%專利得到了實施,為他創辦的企業---浙江001集團帶來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如今,占地75畝的新廠區已在杭州上城科技經濟園區動工建設,打造一個集科技、研發、生產于一體的“001數碼科技園”。其中新推出的自發電電動自行車、太陽能電動三輪車、智能機器人等新產品尤其引人注目。項青松親自發明了電動車自發電控制器,使001電動車具備了“節能自發電、邊騎邊充電”的獨特性能,把電動車在下坡滑行、慣性滑行、腳踏行駛中產生的能量,轉換為電能充電,提高了續行里程,其自發電技術屬國內首創。談起為何會在電動車領域下這般功夫,項青松說:我國是一個自行車王國,若干年后將成為電動自行車王國,電動自行車領域有千億元市場份額,且電動車行業還非常年輕,還有許多技術難題有待于解決,而這又是一個關系到億萬消費者切身利益的大事,所以我認為有必要在這上面下一番苦功。此次申報的17項國家專利都是目前電動車上急需解決的節能、延長電池使用壽命,增加電池容量,降低生產成本,增加行駛里程等方面的技術難題。相信這17項專利能讓廣大電動車消費者受益。
敬業愛崗,勤奮好學
一個企業的成長過程,也是一個企業家的成長過程。企業家不斷地進取,企業才能不斷地發展;企業家喪失了進取心,企業的發展就會停滯,甚至倒退。
項青松說:“做企業是一條不歸路,就好像騎馬一樣,騎上去,就下不來了,必須不斷努力。一是要把企業做強做大,如果做不好人家會笑你的;二是要承擔一種社會責任。現在有這么好的機遇,要讓更多的人有活干。所以是一條不歸路,騎上馬背,就一直往前走,要比常人多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他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早晨四五點鐘準時起床,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犧牲休息時間用于工作和學習。在他看來,不管前面有多少艱險,繼續向前是唯一能做的。
他說,腦袋里有知識,口袋里才有財富,要保持企業長盛不衰,就必須具備創新的勇氣,與時俱進的意識,和學習新知識、接受新技術的能力。為此,他多次到北京等地參加高級管理培訓班,向專家學習,虛心向國內外優秀的企業學習管理經驗,提高企業管理水平。
在公司,項青松要求員工“會想、會講、會寫、會做、會算”,培養獨立做事的能力。他把自己的成功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職工,讓每一位職工走出001都能自己做老板。現在企業每年用于員工培訓的費用達百萬元,企業內部形成了濃厚的學習氛圍。他不但授之以魚,更授之以漁。他的徒弟鄭水木,在他的幫助下,靠生產變壓器發家,現已擁有資產上千萬元。在他幫助下成為百萬富翁的至少不下一百位。
這些年,項青松通過自身的努力,文化素養一如他的企業突飛猛進,2000年,他獲得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碩士學位證書。2003年,項青松以優異的成績又拿到了美國西南大學的MBA畢業證書,其畢業論文《一個民營企業的轉型實踐與理論思考》被評為優秀論文。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可以想象,對于一個還沒有初中文化學歷的人來說,取得這樣的成績,需要付出多少艱辛和努力。
雖然早已是事業有成,可他從來不追求享受。這么多年,項青松很少有屬于自己的娛樂活動,盡管擁有億萬資產,依然非常節儉,他不喝酒、不抽煙、不穿名牌服裝、不講究吃喝,也不進出娛樂場所,他手上戴的手表不值100元。有人把他比喻為“苦行僧”、“工作狂”,然而,項青松本人卻覺得雖苦猶甜。
對待家人,項青松更是充滿了愛心。2001年,妻子積勞成疾,在北京治病期間,曾五次接到病危通知書。項青松一直在病床前陪伴著她,整整打了47天地鋪,端茶送飯,日夜不離妻子左右。這對一個億萬富翁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可他卻做到了。
做企業,更是做一份事業
項青松對企業與事業的含義有著獨到的理解。他說,做企業是為社會創造財富,而做事業則是一種人生的境界,是對國家、對社會、對他人的奉獻,是一種愛。他經常告誡員工,人生在世,不能貪圖享受,要用愛心對待生活的每一天。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這位土生土長的民營企業家,頻頻向貧困學校、山區和遭受自然災害的人們伸出援助之手。
1997年,他積極響應工商聯號召,加入光彩事業促進會,捐了28萬元光彩基金。
從1993年起,他先后以公司名義向龍游縣第三中學、西門小學、衢縣蓮花中學等9所學校捐資80多萬元,設立了獎學金,以資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
項青松的家鄉是一個小山村,雖然盛產柑橘,但因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增產不增收。于是他出資10萬元修了一條長5公里的路通往鎮里。1999年他又投資200多萬元在家鄉辦廠,修建村民活動室,帶動村民共同致富,促進家鄉經濟發展。
1997年以來,001集團已吸納200多名下崗職工再就業,被評為浙江省安置下崗職工先進單位;同時,集團還投資兩家福利企業,使300多名殘疾人同正常人一樣,每天開開心心地工作生活;集團先后出資1800多萬元,兼并線纜廠等多家經營困難的企業,使之重現生機,幾百名職工又有了就業機會。集團依法納稅,回報社會,是浙江省第一家納稅額超過千萬元的私營企業。
1998年的夏天,長江洪水泛濫,江西、湖北、湖南三省災民缺衣少食。得知這些消息后,項青松再也坐不住了,他當即召開一次只有30分鐘的會議,簡短地宣布了他的決定。三天后,15卡車的賑災物資,滿載著001人的深情厚意奔赴災區。
2003年,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災難降臨,考驗著中華民族。面對傳染性極強的“非典”病毒,減少一線廣大醫務人員和專家的傳染幾率,提高他們工作的安全性和效率,至關重要。在這緊要關頭,項青松向浙江省慈善總會捐贈了150套網絡可視電話及5套網絡會議系統,在全省范圍內構筑一條快捷的“預警網絡系統”,讓醫療專家在互相隔離的狀態下,通過互聯網直接實現面對面的交流。
項青松就是這樣以他高尚的情懷,默默地為社會、為人類奉獻著愛心,實踐著自己“實業報國”的諾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