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牽“佛手”
——記金華市錦林佛手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錦林
發布時間:2010-05-12 11:31:38
|
作者: 徐文濤
民建會員張錦林十四五歲就獨闖杭州、上海等地推銷佛手,10年后他為佛手產業開創了新天地,在帶動鄉親依靠科技創造財富的同時,自己也榮獲浙江省勞動模范、金華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浙江省十大杰出農村青年、2003年度浙江省十大農村新聞人物等光榮稱號。
和佛手一起長大
張錦林出生在金華的佛手種植專業村---金東區赤松鎮山口村。張錦林的父親從1979年就開始種植佛手,是山口村最早種植佛手的5個農民之一。張錦林從小目睹了父輩對佛手的摯愛,他是伴隨著佛手種植業的發展而成長的。
張錦林十四五歲時,就曾獨自一人到杭州、寧波、上海等地推銷佛手。他第一次到上海,挑了兩紙箱佛手鮮果去賣。臨走前,村里人告訴他,到公園門口去賣,那里人多,賣得快。可是一下火車,上海那么大,人生地不熟,他一個孩子上哪兒去找公園。這時,聰明的張錦林覺得公交車上人也很多,于是就在公共汽車上推銷起了佛手,每個賣3元錢,就這樣把佛手一只一只推銷給了乘客。
投身佛手種植業
1995年,19歲的張錦林從金華市園丁學校水泥工藝班畢業后,進了水泥廠上班,但每月200元的工資讓不安分的他毅然辭職了。之后,他學過泥水匠,又做過水產生意。剛走上社會的他,因種種原因,生意沒做成,還虧了不少錢。
1996年,張錦林回到了山口村,與父親和弟弟一起種起了佛手。那年,他和父親種了半畝地,共600株佛手,年終就賺了萬把塊錢。這讓張錦林很興奮,對種佛手更有自信了,決心把佛手種出名堂來。當時,張錦林向父親提出要用其中的3800元裝電話。父親認為裝電話是年輕人要面子,太浪費了。在張錦林的一再堅持下,他家裝上了電話,成了全村第一戶安裝電話的人家。
1997年,張錦林和父親種了2000盆矮化的佛手。他在每盆佛手上掛了有他家庭電話的卡片,然后拿到江蘇賣,每盆價格賣到了30多元,最貴的賣到了50多元。這年,2000盆佛手賺了7萬多元。之后,他父親開始覺得兒子有頭腦,裝電話裝對了。
張錦林一邊種植佛手,一邊擠時間研讀《花卉園藝》、《農業概論》等書籍。這使他學到了很多知識,并應用到了實踐中。
金華農產品上網的第一人
1999年,張錦林的一個朋友提起因特網的一些情況,當時他覺得很新鮮。有一次,張錦林送佛手到金華市區,在通濟橋頭看到一塊“因特網,21世紀的金礦”大幅廣告。這時,愛“時髦”的張錦林就有了注冊一個佛手網站的念頭。
他和父親商量在網上建一個佛手網站,父親不同意。于是,他向朋友借了2600元,然后找資料,自己邊看有關書籍,邊做起了網頁。1999年9月,張錦林的金華佛手網建成。
網站建成的頭兩個月,點擊量并不大,生意一筆也沒做成。當時,他開始有點擔心自己是不是走錯了路。2000年3月5日,張錦林通過網站電子商務,與蘭州的一家單位完成了佛手的第一筆交易。從此以后,張錦林成功地打開了佛手的網上銷路。2001年,安徽省亳州中藥材交易中心的趙登攀從金華佛手網上結識他后,主動與他簽定了網上佛手干片的交易協議,并匯款150萬元到他的賬戶。這是張錦林從網上掘到的第一桶金。
1999年至2001年,張錦林銷往全國各地及國外的佛手干片達200多噸,鮮果1800多噸,大小佛手盆景27萬盆,成為金華市最大的集佛手種植、技術開發、銷售于一體的專業戶。現在,張錦林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看看自己的金華佛手網站有無來訪客戶。他說,目前他的許多業務都通過網上交易來完成,銷售渠道越來越廣。
佛手不再長土里
就在張錦林通過網上推銷佛手的同時,他在網上也得到了不少關于進一步發展佛手的建議。在成功注冊金華佛手網站之后,他又成立了金華縣錦林佛手研究所,進行佛手矮化的研究和袖珍型佛手的培養。張錦林改變了果農傳統的通過高位嫁接矮化的概念,而是通過生物技術將營養生長變成控制佛手樹生殖生長的機制,達到佛手樹的真正矮化,并具有良好的樹枝造型。
2001年初,浙師大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郭衛東教授主動與張錦林聯系,聯合開發佛手無土栽培技術。張錦林成立了金華錦林佛手開發有限公司,進行合作。他們采用珍珠巖、巖棉、泡沫粒、陶土粒等多種材料進行了反復實驗,終獲成功。
無土盆栽的佛手與傳統的土栽佛手相比,不易落葉,果小、濃香、耐貯、抗寒。無土栽培雖然沒有土壤,但是盆中有營養液,足以供應植株所需的養分,成活率比土壤栽培的還要高。無土栽培的佛手盆景其重量一般只有土栽佛手盆景的1/5,改變了原來土壤栽培佛手盆景笨重的缺點。其外觀干凈整齊,更適宜居室擺放。這種佛手還有利于長途運輸,減少受損率,大大降低了成本,還減少了來自土壤的病蟲害,有利于出口。
在花卉領域,把花切下來插在水里,這已屢見不鮮。但是,還沒有人在水里培植過佛手。無土栽培佛手成功之后,張錦林與郭衛東教授又聯手開發了水培佛手盆景。水培佛手盆景的佛手苗在配置好的營養液中會生出發達的根系,苗長成小樹后又會長出果子。
水培佛手盆景集插花、盆景、魚缸于一體,一問世就因其獨特的裝飾性和觀賞價值而贏得人們喜愛,600只試制品被親友、客商一搶而空。雖然還沒有形成批量生產,但一位新加坡客戶早早就發來了12萬只的訂貨單。
把佛手產業做大
在張錦林的眼里,佛手實在是太“可愛”了。他研究佛手的起源、發展,研究佛手的價值、佛手的文化、佛手的傳說、佛手的開發前景等等,在金華佛手網(wwwjhfoshoucom)上可以看到張錦林的研究成果。張錦林認為,金華佛手市場不應該是過去在家門口的“提籃小賣”,應該走向全國各大花卉市場,走向國際。他說,佛手形、色、味俱佳,還與佛教和道教文化相融,寓意“福壽吉祥、招財進寶”,是一種很有文化內涵的產品。佛手作為一種帶香型的觀賞果,在果品業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品種。佛手不僅僅是一種農產品,它應該有更多內容。要做好佛手的產品包裝,要把佛手吉祥豐厚的文化背景融入到佛手產業中去。因此,佛手的前景是很廣闊的,關鍵是怎么種、怎么賣以及怎么進行深加工。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張錦林在發展自身的同時,以傳授技術、簽訂供銷合同、提供資金扶持等方式直接幫助貧困戶、小規模種植戶發展。三年中,公司幫助種植戶銷售佛手達5000多萬元。他的成功,也帶動了周邊鄉村的發展。
張錦林說,現在國家對農業的扶持政策越來越好,這是做好佛手這篇文章的好時機。他將借鑒和學習國內外的先進管理經驗,通過管理創新,建立科學的管理模式和高效的運營機制,進一步增強公司核心競爭能力。通過研發、生產、營銷相結合,建立高標準的示范園,進一步實現產品多元化,生產標準化,營銷合理化,帶動全區或更大范圍內佛手產業的規范管理、全面發展。張錦林表示,目前的佛手都在9月至12月上市,今后將用科學技術使佛手的存放時間更長,培養出反季節的佛手,使其一年四季都能上市。
張錦林和廣大果農都有一個心愿,希望通過大家共同努力,把金華佛手培育成為金華農產品的又一知名品牌,像金華火腿一樣揚名全球。
和佛手一起長大
張錦林出生在金華的佛手種植專業村---金東區赤松鎮山口村。張錦林的父親從1979年就開始種植佛手,是山口村最早種植佛手的5個農民之一。張錦林從小目睹了父輩對佛手的摯愛,他是伴隨著佛手種植業的發展而成長的。
張錦林十四五歲時,就曾獨自一人到杭州、寧波、上海等地推銷佛手。他第一次到上海,挑了兩紙箱佛手鮮果去賣。臨走前,村里人告訴他,到公園門口去賣,那里人多,賣得快。可是一下火車,上海那么大,人生地不熟,他一個孩子上哪兒去找公園。這時,聰明的張錦林覺得公交車上人也很多,于是就在公共汽車上推銷起了佛手,每個賣3元錢,就這樣把佛手一只一只推銷給了乘客。
投身佛手種植業
1995年,19歲的張錦林從金華市園丁學校水泥工藝班畢業后,進了水泥廠上班,但每月200元的工資讓不安分的他毅然辭職了。之后,他學過泥水匠,又做過水產生意。剛走上社會的他,因種種原因,生意沒做成,還虧了不少錢。
1996年,張錦林回到了山口村,與父親和弟弟一起種起了佛手。那年,他和父親種了半畝地,共600株佛手,年終就賺了萬把塊錢。這讓張錦林很興奮,對種佛手更有自信了,決心把佛手種出名堂來。當時,張錦林向父親提出要用其中的3800元裝電話。父親認為裝電話是年輕人要面子,太浪費了。在張錦林的一再堅持下,他家裝上了電話,成了全村第一戶安裝電話的人家。
1997年,張錦林和父親種了2000盆矮化的佛手。他在每盆佛手上掛了有他家庭電話的卡片,然后拿到江蘇賣,每盆價格賣到了30多元,最貴的賣到了50多元。這年,2000盆佛手賺了7萬多元。之后,他父親開始覺得兒子有頭腦,裝電話裝對了。
張錦林一邊種植佛手,一邊擠時間研讀《花卉園藝》、《農業概論》等書籍。這使他學到了很多知識,并應用到了實踐中。
金華農產品上網的第一人
1999年,張錦林的一個朋友提起因特網的一些情況,當時他覺得很新鮮。有一次,張錦林送佛手到金華市區,在通濟橋頭看到一塊“因特網,21世紀的金礦”大幅廣告。這時,愛“時髦”的張錦林就有了注冊一個佛手網站的念頭。
他和父親商量在網上建一個佛手網站,父親不同意。于是,他向朋友借了2600元,然后找資料,自己邊看有關書籍,邊做起了網頁。1999年9月,張錦林的金華佛手網建成。
網站建成的頭兩個月,點擊量并不大,生意一筆也沒做成。當時,他開始有點擔心自己是不是走錯了路。2000年3月5日,張錦林通過網站電子商務,與蘭州的一家單位完成了佛手的第一筆交易。從此以后,張錦林成功地打開了佛手的網上銷路。2001年,安徽省亳州中藥材交易中心的趙登攀從金華佛手網上結識他后,主動與他簽定了網上佛手干片的交易協議,并匯款150萬元到他的賬戶。這是張錦林從網上掘到的第一桶金。
1999年至2001年,張錦林銷往全國各地及國外的佛手干片達200多噸,鮮果1800多噸,大小佛手盆景27萬盆,成為金華市最大的集佛手種植、技術開發、銷售于一體的專業戶。現在,張錦林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看看自己的金華佛手網站有無來訪客戶。他說,目前他的許多業務都通過網上交易來完成,銷售渠道越來越廣。
佛手不再長土里
就在張錦林通過網上推銷佛手的同時,他在網上也得到了不少關于進一步發展佛手的建議。在成功注冊金華佛手網站之后,他又成立了金華縣錦林佛手研究所,進行佛手矮化的研究和袖珍型佛手的培養。張錦林改變了果農傳統的通過高位嫁接矮化的概念,而是通過生物技術將營養生長變成控制佛手樹生殖生長的機制,達到佛手樹的真正矮化,并具有良好的樹枝造型。
2001年初,浙師大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郭衛東教授主動與張錦林聯系,聯合開發佛手無土栽培技術。張錦林成立了金華錦林佛手開發有限公司,進行合作。他們采用珍珠巖、巖棉、泡沫粒、陶土粒等多種材料進行了反復實驗,終獲成功。
無土盆栽的佛手與傳統的土栽佛手相比,不易落葉,果小、濃香、耐貯、抗寒。無土栽培雖然沒有土壤,但是盆中有營養液,足以供應植株所需的養分,成活率比土壤栽培的還要高。無土栽培的佛手盆景其重量一般只有土栽佛手盆景的1/5,改變了原來土壤栽培佛手盆景笨重的缺點。其外觀干凈整齊,更適宜居室擺放。這種佛手還有利于長途運輸,減少受損率,大大降低了成本,還減少了來自土壤的病蟲害,有利于出口。
在花卉領域,把花切下來插在水里,這已屢見不鮮。但是,還沒有人在水里培植過佛手。無土栽培佛手成功之后,張錦林與郭衛東教授又聯手開發了水培佛手盆景。水培佛手盆景的佛手苗在配置好的營養液中會生出發達的根系,苗長成小樹后又會長出果子。
水培佛手盆景集插花、盆景、魚缸于一體,一問世就因其獨特的裝飾性和觀賞價值而贏得人們喜愛,600只試制品被親友、客商一搶而空。雖然還沒有形成批量生產,但一位新加坡客戶早早就發來了12萬只的訂貨單。
把佛手產業做大
在張錦林的眼里,佛手實在是太“可愛”了。他研究佛手的起源、發展,研究佛手的價值、佛手的文化、佛手的傳說、佛手的開發前景等等,在金華佛手網(wwwjhfoshoucom)上可以看到張錦林的研究成果。張錦林認為,金華佛手市場不應該是過去在家門口的“提籃小賣”,應該走向全國各大花卉市場,走向國際。他說,佛手形、色、味俱佳,還與佛教和道教文化相融,寓意“福壽吉祥、招財進寶”,是一種很有文化內涵的產品。佛手作為一種帶香型的觀賞果,在果品業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品種。佛手不僅僅是一種農產品,它應該有更多內容。要做好佛手的產品包裝,要把佛手吉祥豐厚的文化背景融入到佛手產業中去。因此,佛手的前景是很廣闊的,關鍵是怎么種、怎么賣以及怎么進行深加工。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張錦林在發展自身的同時,以傳授技術、簽訂供銷合同、提供資金扶持等方式直接幫助貧困戶、小規模種植戶發展。三年中,公司幫助種植戶銷售佛手達5000多萬元。他的成功,也帶動了周邊鄉村的發展。
張錦林說,現在國家對農業的扶持政策越來越好,這是做好佛手這篇文章的好時機。他將借鑒和學習國內外的先進管理經驗,通過管理創新,建立科學的管理模式和高效的運營機制,進一步增強公司核心競爭能力。通過研發、生產、營銷相結合,建立高標準的示范園,進一步實現產品多元化,生產標準化,營銷合理化,帶動全區或更大范圍內佛手產業的規范管理、全面發展。張錦林表示,目前的佛手都在9月至12月上市,今后將用科學技術使佛手的存放時間更長,培養出反季節的佛手,使其一年四季都能上市。
張錦林和廣大果農都有一個心愿,希望通過大家共同努力,把金華佛手培育成為金華農產品的又一知名品牌,像金華火腿一樣揚名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