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坎坷 一路高歌
——記浙江華豐電動工具有限公司董事長辛永良
發布時間:2010-05-12 11:34:32
|
作者: 洪 源
在許多企業為迅速擴張規模,謀求超常規發展作出了不尋常舉動的今天,辛永良絲毫不沖動、不盲從,始終以鍥而不舍、腳踏實地的精神,引領企業一步一個腳印、步步走向成功。“求真務實,科學發展”,是他做大做強企業的根本所在。他曾任四屆金華市政協常委、民建金華市委委員,多次被評為省勤工儉學先進工作者、省鄉鎮企業優秀企業家、金華市優秀企業經營者,2001年被農業部授予第四屆全國優秀鄉鎮企業家稱號。
二十多年前,當浙江華豐電動工具有限公司的前身--金華縣電動工具試制廠掛起牌子時,誰也不曾想到,這個僅有幾千元資產、三五名員工的手工作坊,會發展成全國電動工具行業的擎天大柱。如今,浙江華豐電動工具有限公司已是我國電動工具行業排名前十位的知名企業,浙江省“五個一批”重點骨干企業,金華市重點扶持優勢企業,擁有員工1800人,總資產3億元,年產值5.3億元。
憶往昔,二十多個春秋,華豐創始人辛永良伴隨著華豐一路坎坷,一路高歌。其中有著辛勤的付出、辛酸的淚水,也有成功的甜蜜。
艱苦創業,何懼挫折磨難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醒了經濟比較活躍的浙江大地。1983年,辛永良只身從江蘇武進來金華,在傅村鎮上租了幾間民房,招了三四名工人,靠一臺老式的注塑機和幾百元資金,建起了一個手工作坊式的小廠,為電動工具總廠生產零部件。
辛永良經受了常人難以忍受的艱辛。壘幾塊磚頭,上面鋪塊門板就算是張床,買一包榨菜泡個湯就是美味佳肴了。因為傅村鎮離電動工具總廠所在地孝順鎮有七八公里,而做好的零部件天天都要送到總廠去,辛永良每天都騎自行車載著50多公斤重的零配件,風雨無阻地往返于傅村和孝順之間,有時一天要好幾個來回。這七八公里的砂石路有十多個上下坡,一天下來,累得腰酸背疼,但他沒有在困難面前止步。經過努力,小廠漸成氣候。第三年,他把廠搬到了江沿下宅村的一座空校舍,掛起了金華縣電動工具試制廠的牌子,并著手研制電動工具新產品。
根據當時的市場情況,辛永良決定先研制110#石材切割機和35型手提式插入振動器這兩只產品。但自己開發新產品談何容易,特別是當時廠里沒有專職技術人員,試制用的設備、儀器都十分簡陋,許多材料在本地也采購不到。有人勸辛永良還是安穩點給總廠做做配件算了,別去冒這個風險,可辛永良卻說,如果安于現狀,日子雖然好過,但企業只能小打小鬧,永遠做不大,更何況沒有自己獨立的產品,只能跟在人家后面走路,企業風險反而會更大。他堅持土法上馬搞試制,有難題就跑出去請教,自己買不起檢測設備就送到有關專業部門去檢測。在兩年多時間里,他沒日沒夜研制、試產,一次一次,失敗了又從頭再來,不成功不罷休。功夫不負有心人,1987年5月,這兩只產品終于以其功率大、體積小、重量輕、外觀美、價格低、經久耐用、使用安全方便等諸多優點填補了省內空白,領先國內市場,被評為“浙江省星火科技項目產品”。其中石材切割機的功率比日本的“牧田”大,而價格卻只有日本產品的1/3。
但產品開發的成功與否最終要看市場的接受程度,盡管新產品質量好、價格低,可人家一聽是國產貨,便有些嗤之以鼻。為了推銷產品,辛永良背著樣品北上南下,白天與用戶軟磨硬泡,晚上乘車匆匆趕路,有時一連幾天幾夜都睡不上一個安穩覺,足跡遍布全國各地。為了把產品打入北京市場,辛永良親自到北京的一家機電公司上門推銷,可人家死活不肯接受,一連三次都予以拒絕。他干脆跑到一些建筑工地,免費讓施工單位試用,結果反應很好。他的產品在性能、價格、安全等方面都占有很大的優勢,特別是手提式插入振動器,非常適合于高層建筑中的檐溝、過梁等狹窄、厚度薄的地方使用,有的建筑公司甚至點名向機電公司要他的產品。他試制的兩只產品終于通過“下促上”的辦法打入了北京市場。隨著產品在國內的名聲日漸增大,產量、產值也不斷攀升,到1988年企業更名為金華電動工具總廠一分廠時,年產值已達200多萬元,職工隊伍也擴大到五六十人,為企業的騰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抓住機遇,適時做大做強
初戰告捷,辛永良沒有就此滿足。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企業從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抓住了兩個契機:一是產品瞄準國際市場,由內銷轉向外銷;二是管理與國際模式接軌,推行ISO9000質量體系標準。早在80年代末期,辛永良幾次參加“廣交會”,在與外商的接觸中不斷開闊了視野,深深體會到一個企業要做大做強,必須把自己的市場放在世界這個棋盤上。于是,企業依靠科技進步,進行了幾次大規模的技術改造,先后投入1000多萬元,引進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生產設備;另一方面又十分注重智力投入和人才的引進、培養,先后與北京科技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建立合作關系,聯合開發新產品,并聘請國內電動工具行業的專家及大、中專畢業生到企業工作。人才隊伍的日益壯大和設備的日益精良,大大提高了企業的整體素質和新產品的開發能力,產品的質量和科技含量也穩步提升。現在已有二十多個產品獲GS、CE、EMC、UL等國際認證,遠銷歐洲、美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產品出口率100%,已成為國內名列前十位的電動工具生產、出口基地之一。企業逐步做大,管理不能滯后。辛永良一貫主張“苦練內功,強化管理,向管理要質量,向質量要效益”。早在1995年,企業就準備“電動工具出口產品質量許可證”的認證工作,按照《機械工業企業質量管理必備條件驗收細則》的50條規定,對質量基礎管理工作、技術文件、設備工藝及檢測器具、文明生產等方面都進行了強化規范,努力做到現場管理精雕細刻,生產管理精耕細作,技改管理精益求精,財務管理精打細算,隊伍管理精誠團結。1997年3月,企業又按照ISO9000質量管理與保證模式建立了質量體系,并順利通過了中國商檢浙江評審中心的評審,拿到了認證證書,獲得了進入國際市場的“通行證”。“兩證”的取得,使企業管理更上了一個臺階,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產品質量也明顯提高,客戶或公證機構(如SGS、STR等)來企業驗貨,一次通過率近100%,因產品質量問題而返工的幾乎為零。
知己知彼,創新贏得市場
近年來,由于國際經濟低迷不振,加之國內原材料漲價、停電、出口退稅調整等因素,電動工具出口競爭也日益“白熱化”。面對嚴峻的市場形勢,辛永良沒有驚慌失措,更沒有喪失信心。為了在逆境中求生存,他認真分析國際市場的形勢,最后確定把重點放在歐洲和北美。辛永良還把“以穩定老產品求生存,以開發新產品圖發展”作為企業的總體戰略。對輕車熟路的老產品,只要做了能支付工人的工資,能維持企業的正常運轉,就咬緊牙關做,這叫做“保本求存”。同時,公司又加大科技投入,優化產品結構,開發科技含量較高的新產品。近年來先后開發了大功率角磨、拋光機、電鏈鋸、電圓鋸、割草機等新產品投放市場,贏得了客戶的青睞,達到了以“新”取勝,以“全”占領市場的目的。實踐證明,這一經營策略不但穩住了老市場,而且還開拓了新市場,老客戶要求增加訂貨,新客戶紛至沓來,訂單源源不斷,產品供不應求。2004年產量達400萬多臺,產值53億元,實現利稅5000萬元。2005年企業形勢更是喜人,估計全年產值可達65億元,其中新產品的產值占50%以上,大大提高了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和占有率。
誠信為本,品質鑄就品牌
20世紀90年代后期,企業成功改制,成立了浙江華豐電動工具有限公司,使機制更加適應現代企業的發展要求,同時也更加注重產品品牌的創建。公司的“百達”和“博達”牌電動工具在國際市場上享有一定的聲譽,許多外商及外貿公司寧愿比同類廠家價格高點也指名要訂華豐的產品。在多數情況下,華豐的產品都供不應求,公司只愁不能按時交貨,根本不用去考慮有沒有訂單。但越是這樣,辛永良的頭腦越是清醒:只有持續不斷地提高質量,才能帶來長久的客戶。在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中,華豐公司養成了以優質生產為核心的良好習慣,無論是自動化生產流水線還是加工、檢測設備,企業都盡可能引入比同行業競爭對手更為先進的設備,這是保障優質生產的前提。公司以“臺臺精良、持續提升、全員盡職、顧客滿意”為質量方針,按照ISO9001質量體系組織生產的同時,具體產品生產上還采用IFC、745-2-3-84標準,安全上通過德國萊茵TUV產品安全認證。公司產品在省、市政府有關部門每年一度的抽檢中均為“合格”,企業被金華市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評定為出口商品檢驗分類管理一類企業。特別是角向磨光機系列產品設計新型、技術先進、外觀優美、使用方便、安全可靠,且具有體積小、重量輕、功率大等特點,主要技術指標如輸入功率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噪聲、額定輸出軸轉距、凈質量等均在國內領先,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被金華市認定為金華名牌產品,被法國科技質量監督評價委員會評定為高質量科技產品,現在已成功打入國際電動工具半專業和專業級市場。
致富思源,不忘社會責任
辛永良的企業雖然越做越大,資金實力也比較雄厚了,但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依然不變。而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辛永良對社會福利事業、公益事業、教育事業的支持卻從來不吝嗇,二十多年來,各種捐助經費達500多萬元。從1998年起,辛永良的企業幾乎都是當地的第一納稅大戶,2004年上繳稅款2000多萬元。企業的1800多名員工,大多都是從本地農村招收的,僅工資一項每年就付出2000多萬元。更重要的是,由于華豐企業的發展,帶動了當地40多家配件企業的發展,對振興地方經濟,形成金華的支柱產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辛永良平日里樂善好施,經常扶貧濟困。金華西部一貧困山村,是當年的抗戰根據地,曾為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作出過貢獻,而如今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幾十戶山民仍然在茫茫大山中過著苦日子。他驅車百余里,前往扶貧,捐資幫助他們因地制宜發展效益農業,改善基礎設施和辦學條件,并安排十多個山民到企業工作。被安排就業的山民們無不激動地說:“現在大山里的一棵樹還不如平原的一根甘蔗值錢,我們在企業干一年,可以抵得上山里好幾年的收入呀!”辛永良對職工的關懷更是無微不至。在華豐,老板與員工有著家庭般的友善氣氛,每當員工生日,總會有一只“祝你生日快樂”的大蛋糕送到員工面前,有時連員工都記不清自己的生日了,而辛永良卻沒有忘記。為了解除員工的后顧之憂,早在1996年企業就花費上百萬元在全縣率先為全體職工投了“意外傷害”和“疾病住院”保險,2001年開始又投了社會基本養老保險,讓員工吃下了定心丸。職工有應急困難,他慷慨解囊相助更是常有的事。職工盛某已是30多歲的大齡青年了,由于家庭經濟原因,婚姻問題一直解決不了,好不容易談上了對象,人家一了解連房子都沒有就準備吹了。辛永良聽說后,二話沒說就私人借給他3萬元,促成了一樁美事。
與時俱進,攀登永無止境
辛勤的汗水換來了豐碩的成果,經過二十多年的艱苦創業,華豐公司已躋身于全國同行業前十位的行列,相繼被評為浙江省重合同守信用先進單位、浙江省“五個一批”重點骨干企業、浙江省非公有制經濟雙文明企業、浙江省誠信示范企業、浙江省綠色企業,辛永良個人也連年被評為市、縣先進工作者,省優秀企業家,第四屆全國鄉鎮企業家,并被選為金東區、金華市政協常委。在成就面前,辛永良并沒有陶醉,而是不待揚鞭自奮蹄。他及時調整了航向,作出了“做強電動工具主業,拓展相關相近行業”的戰略決策。他認為,企業每天都要有新思路、有創新,當某種產品市場興旺時,就要看到即將被淘汰的趨勢,把目光移向更新的產品。憑借現有的實力,目前華豐已跳出多年來一直生產家庭用電動工具產品的圈子,大踏步涉足專業電動工具市場,并與有關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合作開發激光醫療器械等高科技產品,以拓展企業發展空間。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辛永良說:在過去的二十多年里,華豐以“鍥而不舍,永遠創新”的精神取得了事業的成功。在新世紀里,這一精神將激勵華豐登上更高、更新的境界!
二十多年前,當浙江華豐電動工具有限公司的前身--金華縣電動工具試制廠掛起牌子時,誰也不曾想到,這個僅有幾千元資產、三五名員工的手工作坊,會發展成全國電動工具行業的擎天大柱。如今,浙江華豐電動工具有限公司已是我國電動工具行業排名前十位的知名企業,浙江省“五個一批”重點骨干企業,金華市重點扶持優勢企業,擁有員工1800人,總資產3億元,年產值5.3億元。
憶往昔,二十多個春秋,華豐創始人辛永良伴隨著華豐一路坎坷,一路高歌。其中有著辛勤的付出、辛酸的淚水,也有成功的甜蜜。
艱苦創業,何懼挫折磨難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醒了經濟比較活躍的浙江大地。1983年,辛永良只身從江蘇武進來金華,在傅村鎮上租了幾間民房,招了三四名工人,靠一臺老式的注塑機和幾百元資金,建起了一個手工作坊式的小廠,為電動工具總廠生產零部件。
辛永良經受了常人難以忍受的艱辛。壘幾塊磚頭,上面鋪塊門板就算是張床,買一包榨菜泡個湯就是美味佳肴了。因為傅村鎮離電動工具總廠所在地孝順鎮有七八公里,而做好的零部件天天都要送到總廠去,辛永良每天都騎自行車載著50多公斤重的零配件,風雨無阻地往返于傅村和孝順之間,有時一天要好幾個來回。這七八公里的砂石路有十多個上下坡,一天下來,累得腰酸背疼,但他沒有在困難面前止步。經過努力,小廠漸成氣候。第三年,他把廠搬到了江沿下宅村的一座空校舍,掛起了金華縣電動工具試制廠的牌子,并著手研制電動工具新產品。
根據當時的市場情況,辛永良決定先研制110#石材切割機和35型手提式插入振動器這兩只產品。但自己開發新產品談何容易,特別是當時廠里沒有專職技術人員,試制用的設備、儀器都十分簡陋,許多材料在本地也采購不到。有人勸辛永良還是安穩點給總廠做做配件算了,別去冒這個風險,可辛永良卻說,如果安于現狀,日子雖然好過,但企業只能小打小鬧,永遠做不大,更何況沒有自己獨立的產品,只能跟在人家后面走路,企業風險反而會更大。他堅持土法上馬搞試制,有難題就跑出去請教,自己買不起檢測設備就送到有關專業部門去檢測。在兩年多時間里,他沒日沒夜研制、試產,一次一次,失敗了又從頭再來,不成功不罷休。功夫不負有心人,1987年5月,這兩只產品終于以其功率大、體積小、重量輕、外觀美、價格低、經久耐用、使用安全方便等諸多優點填補了省內空白,領先國內市場,被評為“浙江省星火科技項目產品”。其中石材切割機的功率比日本的“牧田”大,而價格卻只有日本產品的1/3。
但產品開發的成功與否最終要看市場的接受程度,盡管新產品質量好、價格低,可人家一聽是國產貨,便有些嗤之以鼻。為了推銷產品,辛永良背著樣品北上南下,白天與用戶軟磨硬泡,晚上乘車匆匆趕路,有時一連幾天幾夜都睡不上一個安穩覺,足跡遍布全國各地。為了把產品打入北京市場,辛永良親自到北京的一家機電公司上門推銷,可人家死活不肯接受,一連三次都予以拒絕。他干脆跑到一些建筑工地,免費讓施工單位試用,結果反應很好。他的產品在性能、價格、安全等方面都占有很大的優勢,特別是手提式插入振動器,非常適合于高層建筑中的檐溝、過梁等狹窄、厚度薄的地方使用,有的建筑公司甚至點名向機電公司要他的產品。他試制的兩只產品終于通過“下促上”的辦法打入了北京市場。隨著產品在國內的名聲日漸增大,產量、產值也不斷攀升,到1988年企業更名為金華電動工具總廠一分廠時,年產值已達200多萬元,職工隊伍也擴大到五六十人,為企業的騰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抓住機遇,適時做大做強
初戰告捷,辛永良沒有就此滿足。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企業從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抓住了兩個契機:一是產品瞄準國際市場,由內銷轉向外銷;二是管理與國際模式接軌,推行ISO9000質量體系標準。早在80年代末期,辛永良幾次參加“廣交會”,在與外商的接觸中不斷開闊了視野,深深體會到一個企業要做大做強,必須把自己的市場放在世界這個棋盤上。于是,企業依靠科技進步,進行了幾次大規模的技術改造,先后投入1000多萬元,引進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生產設備;另一方面又十分注重智力投入和人才的引進、培養,先后與北京科技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建立合作關系,聯合開發新產品,并聘請國內電動工具行業的專家及大、中專畢業生到企業工作。人才隊伍的日益壯大和設備的日益精良,大大提高了企業的整體素質和新產品的開發能力,產品的質量和科技含量也穩步提升。現在已有二十多個產品獲GS、CE、EMC、UL等國際認證,遠銷歐洲、美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產品出口率100%,已成為國內名列前十位的電動工具生產、出口基地之一。企業逐步做大,管理不能滯后。辛永良一貫主張“苦練內功,強化管理,向管理要質量,向質量要效益”。早在1995年,企業就準備“電動工具出口產品質量許可證”的認證工作,按照《機械工業企業質量管理必備條件驗收細則》的50條規定,對質量基礎管理工作、技術文件、設備工藝及檢測器具、文明生產等方面都進行了強化規范,努力做到現場管理精雕細刻,生產管理精耕細作,技改管理精益求精,財務管理精打細算,隊伍管理精誠團結。1997年3月,企業又按照ISO9000質量管理與保證模式建立了質量體系,并順利通過了中國商檢浙江評審中心的評審,拿到了認證證書,獲得了進入國際市場的“通行證”。“兩證”的取得,使企業管理更上了一個臺階,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產品質量也明顯提高,客戶或公證機構(如SGS、STR等)來企業驗貨,一次通過率近100%,因產品質量問題而返工的幾乎為零。
知己知彼,創新贏得市場
近年來,由于國際經濟低迷不振,加之國內原材料漲價、停電、出口退稅調整等因素,電動工具出口競爭也日益“白熱化”。面對嚴峻的市場形勢,辛永良沒有驚慌失措,更沒有喪失信心。為了在逆境中求生存,他認真分析國際市場的形勢,最后確定把重點放在歐洲和北美。辛永良還把“以穩定老產品求生存,以開發新產品圖發展”作為企業的總體戰略。對輕車熟路的老產品,只要做了能支付工人的工資,能維持企業的正常運轉,就咬緊牙關做,這叫做“保本求存”。同時,公司又加大科技投入,優化產品結構,開發科技含量較高的新產品。近年來先后開發了大功率角磨、拋光機、電鏈鋸、電圓鋸、割草機等新產品投放市場,贏得了客戶的青睞,達到了以“新”取勝,以“全”占領市場的目的。實踐證明,這一經營策略不但穩住了老市場,而且還開拓了新市場,老客戶要求增加訂貨,新客戶紛至沓來,訂單源源不斷,產品供不應求。2004年產量達400萬多臺,產值53億元,實現利稅5000萬元。2005年企業形勢更是喜人,估計全年產值可達65億元,其中新產品的產值占50%以上,大大提高了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和占有率。
誠信為本,品質鑄就品牌
20世紀90年代后期,企業成功改制,成立了浙江華豐電動工具有限公司,使機制更加適應現代企業的發展要求,同時也更加注重產品品牌的創建。公司的“百達”和“博達”牌電動工具在國際市場上享有一定的聲譽,許多外商及外貿公司寧愿比同類廠家價格高點也指名要訂華豐的產品。在多數情況下,華豐的產品都供不應求,公司只愁不能按時交貨,根本不用去考慮有沒有訂單。但越是這樣,辛永良的頭腦越是清醒:只有持續不斷地提高質量,才能帶來長久的客戶。在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中,華豐公司養成了以優質生產為核心的良好習慣,無論是自動化生產流水線還是加工、檢測設備,企業都盡可能引入比同行業競爭對手更為先進的設備,這是保障優質生產的前提。公司以“臺臺精良、持續提升、全員盡職、顧客滿意”為質量方針,按照ISO9001質量體系組織生產的同時,具體產品生產上還采用IFC、745-2-3-84標準,安全上通過德國萊茵TUV產品安全認證。公司產品在省、市政府有關部門每年一度的抽檢中均為“合格”,企業被金華市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評定為出口商品檢驗分類管理一類企業。特別是角向磨光機系列產品設計新型、技術先進、外觀優美、使用方便、安全可靠,且具有體積小、重量輕、功率大等特點,主要技術指標如輸入功率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噪聲、額定輸出軸轉距、凈質量等均在國內領先,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被金華市認定為金華名牌產品,被法國科技質量監督評價委員會評定為高質量科技產品,現在已成功打入國際電動工具半專業和專業級市場。
致富思源,不忘社會責任
辛永良的企業雖然越做越大,資金實力也比較雄厚了,但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依然不變。而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辛永良對社會福利事業、公益事業、教育事業的支持卻從來不吝嗇,二十多年來,各種捐助經費達500多萬元。從1998年起,辛永良的企業幾乎都是當地的第一納稅大戶,2004年上繳稅款2000多萬元。企業的1800多名員工,大多都是從本地農村招收的,僅工資一項每年就付出2000多萬元。更重要的是,由于華豐企業的發展,帶動了當地40多家配件企業的發展,對振興地方經濟,形成金華的支柱產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辛永良平日里樂善好施,經常扶貧濟困。金華西部一貧困山村,是當年的抗戰根據地,曾為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作出過貢獻,而如今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幾十戶山民仍然在茫茫大山中過著苦日子。他驅車百余里,前往扶貧,捐資幫助他們因地制宜發展效益農業,改善基礎設施和辦學條件,并安排十多個山民到企業工作。被安排就業的山民們無不激動地說:“現在大山里的一棵樹還不如平原的一根甘蔗值錢,我們在企業干一年,可以抵得上山里好幾年的收入呀!”辛永良對職工的關懷更是無微不至。在華豐,老板與員工有著家庭般的友善氣氛,每當員工生日,總會有一只“祝你生日快樂”的大蛋糕送到員工面前,有時連員工都記不清自己的生日了,而辛永良卻沒有忘記。為了解除員工的后顧之憂,早在1996年企業就花費上百萬元在全縣率先為全體職工投了“意外傷害”和“疾病住院”保險,2001年開始又投了社會基本養老保險,讓員工吃下了定心丸。職工有應急困難,他慷慨解囊相助更是常有的事。職工盛某已是30多歲的大齡青年了,由于家庭經濟原因,婚姻問題一直解決不了,好不容易談上了對象,人家一了解連房子都沒有就準備吹了。辛永良聽說后,二話沒說就私人借給他3萬元,促成了一樁美事。
與時俱進,攀登永無止境
辛勤的汗水換來了豐碩的成果,經過二十多年的艱苦創業,華豐公司已躋身于全國同行業前十位的行列,相繼被評為浙江省重合同守信用先進單位、浙江省“五個一批”重點骨干企業、浙江省非公有制經濟雙文明企業、浙江省誠信示范企業、浙江省綠色企業,辛永良個人也連年被評為市、縣先進工作者,省優秀企業家,第四屆全國鄉鎮企業家,并被選為金東區、金華市政協常委。在成就面前,辛永良并沒有陶醉,而是不待揚鞭自奮蹄。他及時調整了航向,作出了“做強電動工具主業,拓展相關相近行業”的戰略決策。他認為,企業每天都要有新思路、有創新,當某種產品市場興旺時,就要看到即將被淘汰的趨勢,把目光移向更新的產品。憑借現有的實力,目前華豐已跳出多年來一直生產家庭用電動工具產品的圈子,大踏步涉足專業電動工具市場,并與有關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合作開發激光醫療器械等高科技產品,以拓展企業發展空間。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辛永良說:在過去的二十多年里,華豐以“鍥而不舍,永遠創新”的精神取得了事業的成功。在新世紀里,這一精神將激勵華豐登上更高、更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