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界的一條“龍”
——記溫州中南科技公司董事長曹連春
發布時間:2010-05-14 09:02:04
|
作者: 劉雪菲
他為溫州的IT業創造了一個傳奇。在短短的12年里,而且是利用業余時間,他從零開始白手起家,讓企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現在中南科技及其所掌控的關聯企業在全國各地擁有20余家分公司或子公司,成為溫州、浙江乃至華東地區IT業的龍頭企業,每年為國家納稅逾百萬,連續兩次被市有關部門評為納稅大戶和重合同守信用企業。連美國優派集團CEO朱家良先生(曾獲美國十大亞裔杰出青年)都曾專程來溫訪問,表示希望與他結成合作伙伴。
“不安分”與腳踏實地本是一對矛盾,但這兩者卻在曹連春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統一。早在16年前,他就擁有一份至今還令人十分羨慕的好工作,完全可以讓他生活得輕松愜意,可是他偏偏“不安分”,終日奔波勞碌,讓自己在競爭極為激烈的IT業中摸爬滾打。16年來,他在順境中不自傲,在逆境中不氣餒,不斷挑戰自我,不斷完善自我,就這樣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向今天的成功……
可能IT界的許多人士認為自己還不認識“曹連春”,但大家對“南龍”這個名字一定耳熟能詳,事實上,這兩個名字指向同一個人,“南龍”(意為:南方一條龍)是曹連春在IT界的別名,寓意著他將帶領著中南科技騰飛,成為全省、全國乃至世界IT業的一條巨龍。單憑南龍這個名字,你會以為他是一個霸氣十足的人,業內也有人曾稱他為“南霸天”,因為他的企業市場份額占有率太高,但真正與他相處過之后,就會知道他是一個能夠帶給你如沐春風之感的儒雅之士。
對IT界的人士而言,通過了解他的故事,可以從微觀的角度看到中國IT界的企業如何起步、發展直到成功,又如何在今天的叵測風云中繼續把舵航行。
無意的固執,埋下了希望的種子
不用懷疑,如果曹連春在大學里讀的不是電腦專業,也許就沒有今天的“中南”。因為“中南”的發展走的是一條技、貿、工之路,“中南”的誕生之源,就是當時曹連春所具有的電腦專業技術。
曹連春1967年出生于溫州一戶平常人家,中學就讀于本地的一所普通中學,那時,他最拿手的科目是物理和數學,而且特別喜歡電子方面的知識,也特別喜歡新鮮事物。考上大學選擇專業時,家里人讓他選擇財經專業,他卻固執地選了浙江大學的計算機專業,就是這無意的固執,為以后“中南”的誕生埋下了希望的種子。
1988年,曹連春以優異的成績從浙大畢業,回到溫州,并分配到了一家銀行的科技處,專門負責硬件設備的管理和維護,溫州的第一臺ATM機就是他安裝的。由于專業基礎扎實,他在工作中游刃有余,于是利用空閑時間編寫一些文字處理、線切割的小程序。他當時可沒有想到這些小小的鍛煉會成為后來事業發展的重要基礎。
不甘平庸,中南開始踉蹌起步
曹連春在溫州長大,自然也受著溫州人敢為天下先的傳統的熏陶。最初,他編寫程序擺弄電腦只是出于興趣愛好,或者是給朋友幫忙。到了1992年,溫州的家庭電腦開始起步,雖然他擁有穩定的好工作,但是,“不甘平庸”和“不安分”的天性使他開始思索:人家可以開服裝、皮鞋公司,為什么我就不能擁有一家電腦公司呢?
此時,全國學習鄧小平南方談話精神正處高潮,曹連春也認真學習了談話精神,其中“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高科技領域的一個突破,帶動一批產業的發展”、“多搞點‘三資’企業,不要怕;只要我們頭腦清醒,就不怕”等等精辟的觀點深深地觸動了他敏感的神經,他隱隱約約地感覺到一個千載難逢的時代要來臨了,也就更堅定了他立志創業,開辦高科技電腦公司的愿望。
剛開始實施這一計劃就遇到一連串的問題。首先,家里人怕他“不務正業”失去大好的工作,而且那時電腦小店常常被人誤以為是修電視機的,所以計劃遭到全家人的堅決反對。更嚴重的問題是,他那時還只是一個20出頭的毛頭小伙,身無分文根本沒有資金。于是,他只好一個一個親友地去問去借。那時,大家的經濟條件都不是很好,借錢十分困難。曹連春已經不記得為了籌款到底敲了多少親友的門,他只記得當時無數次地向別人解釋為什么開電腦公司、電腦的功能到底有多強大以及將來為什么會有市場等問題,最后不善言辭的他竟能熟練地背誦這段話。也許是他的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感動了許多人,1992年下半年,他終于籌到第一筆資金。“溫州市鹿城中南電腦商行”就這樣誕生了。這在當時,是許多人想也不敢想的大膽舉動。
當時,曹連春并沒有想著要發多大的財,不甘平庸的他只是希望有一個屬于他的舞臺讓他施展才華。他一直深信電腦一定會在未來的幾年里普及開來,成為一個重要的產業。于是,他一邊做好銀行的工作,一邊利用業余時間精心管理自己的公司。由于怕單位知道影響不好,他給自己取了個別名---“南龍”。
與此同時,溫州的一些單位也慢慢開始使用電腦,并應用于電腦繡花、線切割等領域。只要一獲得哪家單位使用電腦的信息,曹連春就立即主動上門詢問是否需要技術方面的服務。他在推銷文字處理、數據匯總等軟件的同時,常常免費幫客戶維修維護電腦,并傳授一些入門的知識。由于專業技術過硬,畢業于浙江大學,待人又誠懇,慢慢地,他贏得了客戶的信賴。
曹連春知道創業是艱難的,沒有堅強意志和毅力是很難成功的,所以他對公司充滿了激情:既當老板,又當員工,又要干好銀行的工作,每天至少工作十幾個小時,卻一點兒也不覺得累,完全沉浸在工作的快樂中,而且他對客戶從不說“不”。1993年的一天,一位顧客打電話訂了10張磁盤,他剛準備送貨上門,天空卻突然下起了傾盆大雨,公司留守的員工叫他等雨停了再送,可他說顧客正等著急用,再說已經答應了馬上送出的,不能失信。于是,他披上雨衣沖入雨中……他騎著自行車在雨中飛馳了五六公里,送到顧客家時,他已經成了“雨人”,衣服都能擰出水來。看到他這個樣子,顧客被深深地感動了,成了中南后來的忠實客戶。那一次送貨,只賺到了15元,曹連春卻非常開心。“不經風雨,怎見彩虹?”回憶起往事,曹連春袒露了自己的真實感受。
這些細小的事情恰恰反映了他對事業的責任心和執著,就是有了這股精神,這種誠信,并一直保持下來,他才能夠在今天敲開成功的大門,才有可能走向更輝煌的未來。
不言放棄,換來中南起死回生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云,1994年,由于缺乏管理方面的經驗,中南的生意逐漸陷入困境。而百年未遇的17號強臺風更是讓公司雪上加霜。臺風過后,曹連春回到公司,發現公司內一片狼藉,絕大部分產品被水淹了,許多產品都不能用了,他的心里感覺像被針扎過一樣痛。雖然明知已經不能用了,他還是拼命用水沖去產品上的淤泥,并把產品拿出去晾曬。看著這些自己用心血和汗水換來的產品成了廢品,他感覺到渾身乏力,整整一天,他沒有說一句話,就坐在公司里發呆。
1994年底公司已經到了舉步維艱的地步,每天都在虧損,曹連春堅持得非常辛苦。“說實話,我有過放棄的念頭,但一想到公司是自己通過一點一滴的努力建立起來的,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寶貴,不可以說放棄就放棄。”曹連春咬緊牙關不放松,準備無論如何也要挺過去。
曹連春告訴自己只有不斷經歷磨難才能成長,于是每天積極地尋找新業務。1995年,求爺爺告奶奶,他通過深圳的一個廠商,終于拿到了飛利浦顯示器的代理權。由于品牌的知名度較高,加上曹連春運作得當,公司慢慢有了起色,在業內也慢慢樹立了威信。
隨后趁熱打鐵,他又同上海、武漢等地的同行進行合作,不斷整合全國各地資源,推銷產品,逐漸開拓出了市場,也逐漸積累了一些經驗,公司終于起死回生轉向發展。此時,他繼續擴大優勢,集中精力另辟渠道。他時刻把研究顧客喜好、市場需求放在第一位,誠實誠懇,熱情做人,靈活機動,誠信做事。也正因為如此,1996年至1998年間,公司的業務蒸蒸日上,效益以每年翻番的速度超常規發展。公司還于1997年底在臺州設立了分公司,開始了向溫州以外的地區拓展……
不忘誠信公益,中南發展勢如破竹
隨著IT行業的迅猛發展,產品的競爭、客戶的爭奪越發激烈,但是曹連春放平心態,穩扎穩打。進入21世紀以來,中南科技的發展勢如破竹,不可阻擋。
2000年,“中南”獲得了國家質量監督總局頒發的微型計算機生產許可證,有了自己的生產線,有了自己的品牌電腦,這在當時浙江的IT界是極為罕見的,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從此,中南科技實現了貿易型企業向生產與貿易結合型企業的轉變,在華東地區IT界的知名度和地位與日俱增。企業越做越大,業務也越來越繁忙,曹連春猶如注入了興奮劑,一心一意地撲在企業的工作上,并不得不放棄了銀行的工作。
2001年,中南在杭州、麗水分別開設了公司。2001年3月,國際藍牙技術會議在廣州召開,浙江省有5人參加,曹連春代表溫州出席,一些IT精英非常好奇:“溫州一向以服裝、皮鞋等產品名揚四海,沒有想到還有如此規模的IT企業。”當時,曹連春感到非常驕傲,因為他讓外地的IT精英看到溫州另外的一面,那就是IT產業也在蓬勃發展。同年下半年,曹連春又在上海組建了電腦軟件公司,專門從事軟件開發,還聘請了十余位同濟大學權威教授成立顧問團,開發一些針對性很強的ERP系統,業務非常繁忙。2002年,中南科技在深圳設立了辦事處。2003年,中南科技與美國海科控股集團進行資本運營合作,中南科技又邁上一個新臺階。
2004年,中南在杭州的公司爭取到了摩托羅拉資訊產品、消費類電子產品的浙江省獨家總代理權。公司不斷發展壯大,曹連春依然不驕不躁,使公司保持著創立之初的優良傳統,時刻把客戶放在第一位,客戶有問題都盡量幫忙解決。例如2002年,溫州一所高校訂了一批電腦,2003年時突然反映某一軟件在該批電腦上應用不起來。新研制的軟件與舊的電腦不匹配也屬于正常現象,公司有理由拒絕負責。但曹連春知道這將影響學生們的學習,于是指示員工沒有做多余的解釋,給該批電腦全部換了主板,使學校的教學得以順利展開。但那一次,公司損失了2萬余元。還有一次一位客戶買了電腦,由于家里電壓不穩燒壞了,找公司維修,可已經無法維修了。客戶要求賠償,曹連春知道并不是計算機本身的問題,但他還是要求員工不要爭辯,幫客戶換了電腦,客戶高高興興離開了,曹連春則悄悄地讓財務人員在賬上記下當天損失了的幾千元。
像這樣的事例還有許多,為此,許多人笑曹連春傻,曹連春自己倒看得很開,他說:“有時候損失也是一種收獲,也許今天公司損失了幾千元錢,但卻贏得了明天的好口碑,所以有時候損失一點也是值得的。”長期的努力換來了業內的良好聲譽,現在,中南已經擁有500多家供應商和無數的客戶,除了自有的品牌外還代理國內外許多知名品牌的產品,如MOTOROLA、三星、優派、SONY、HP、IBM、松下、EPSON、聯想、佳能等等。
雖然上交稅收、解決人員就業已為國家做出了很大貢獻,但是曹連春還是非常熱衷于公益事業。到底為“希望工程”捐了多少次款,他自己都記不清楚了,總之每次民營協會組織扶貧捐款他都會積極參加。一旦家鄉人遭遇天災人禍,需要幫助,他也總會熱情地伸出援助之手。業內人士還給他一個封號,叫“有難必捐”。此外,他還非常關心溫州的教育事業,并用實際行動來支持教育的發展,比如給青少年活動中心捐贈電腦、給學校提供特別優惠的服務等等。
由于中南在IT業中的飛速發展,許多領導都曾前往視察,了解企業發展歷程。由于曹連春在溫州IT行業的杰出表現,有關部門多次給予他肯定和表揚。前市長錢興中就曾多次視察該公司,并對公司的發展給予了肯定,他曾說,“中南”在IT這個溫州較為弱勢的行業中,能夠發展成為華東地區較具規模的優秀企業,并在全國同行業中具有較高的知名度,非常難得。前副市長吳敏一在多次了解公司的情況后,鼓勵曹連春說,中南為溫州的IT企業爭了口氣,但要繼續努力,爭取更輝煌的業績,中南的未來是大有前途的。
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希望基業長青
說起曹連春,他所有的朋友都有一肚子的話想說。有人夸他為人誠懇踏實,做生意心態很正;有人說他從不與人爭執,所以業內很多人都愿意幫他做事;有人評價他思維敏捷,善于觀察,善于思考,遇到事情不慌不亂……一位跟隨他多年的員工這樣說道:“他對人的真誠,有時讓當事人感覺自己很慚愧。”原來曹連春非常重視人才的培養,有些員工在公司里發展到一定水平后,往往會有跳槽自己當老板的打算。曹連春遇到這樣的事情從來不會生氣,也不會阻攔,反而鼓勵員工今后要好好發展。正是這種氣度讓跳槽的員工從心底里感到佩服和內疚。所以,有些員工雖然離開了公司,卻仍能和他成為好朋友,還經常聯系,互相問候、交流。
曹連春對別人很好,對自己卻很隨意,吃的、穿的、用的他都不挑剔,認為只要可以就夠了。但在學習方面,他對自己的要求非常高。早在1992年創業之初,他就曾赴香港學習,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1996年,他又前往美國接受培訓,在硅谷和西雅圖等十幾個城市,他看到IT行業的迅猛發展,眼界也開闊了許多。回國后,他雄心大振,他充滿信心地告訴全體員工:IT業是未來的強勢行業,大有發展前途。員工們受到了極大鼓舞,工作也更加投入。
曹連春一直想讀研究生。2002年,他到上海中歐國際工商管理學院研修班學習,2003年下半年,他又報讀EMBA。他認為要想事業不斷發展,要想基業長青,首先自己就要不斷學習不斷提高。除了學習專業知識,曹連春在政治上也要求進步。2004年6月,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民主建國會,積極參加民建舉辦的各類培訓學習,懂得作為一個民建企業家的使命和責任,真正做到與時俱進。
由于常常要在溫州、上海、杭州等地跑,陪家里人的時間并不多,曹連春總有些內疚,他說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全家人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地生活在一起,而現在的諸多努力也是為了將來能夠給下一代提供良好的教育機會。曹連春是不是希望孩子子承父業?他的回答是:“順其自然,不要強求,讓孩子根據自己的愛好發展。”事實上,他的孩子已經迷上電腦了,曹連春說孩子對電腦著迷并不可怕,只是家長要引導他們學會利用電腦,而不要讓電腦控制了人腦。
從1992年公司創立至今,中南科技經歷了12個年頭的風風雨雨,曹連春始終本著客戶第一的服務意識、超前的風險意識、整體合作意識、有效運作意識和成本節約意識,使公司從創業時的2個人擴展到如今擁有多個子公司的綜合性股份制企業,并發展成為一家集商業貿易、科學開發、產品生產為一體,在華東區占據重要地位的高科技企業。他創造了一個溫州IT界的傳奇,而支撐這一傳奇故事的是他的“壘磚”理論。他把每一個細小的工作都看作是一塊磚,每壘一塊,他的內心就感到無比踏實,因為他會覺得離成功又邁近了一步。當然成功也有不同的層次,所以“壘磚”變成了從一百到零、再從零到一百的努力過程。這種壘磚的韌性與耐心,讓曹連春成了IT界的一條“真龍”。而他的創業歷程和為人品質共同構成一種獨特的魅力,總讓人們忍不住產生深深的敬意……
對于企業未來的發展,曹連春充滿了希望和信心。他說,他將使“中南”變得更大更強,使之成為全國同行中的領軍企業,并用自己畢生的經歷去努力,使“中南”成為一個能夠流芳百年的經典品牌。我們希望曹連春能夠實現這一美好的愿望,為溫州IT業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給溫州增添更多的榮譽,讓溫州的IT業留下一段千古佳話。
“不安分”與腳踏實地本是一對矛盾,但這兩者卻在曹連春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統一。早在16年前,他就擁有一份至今還令人十分羨慕的好工作,完全可以讓他生活得輕松愜意,可是他偏偏“不安分”,終日奔波勞碌,讓自己在競爭極為激烈的IT業中摸爬滾打。16年來,他在順境中不自傲,在逆境中不氣餒,不斷挑戰自我,不斷完善自我,就這樣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向今天的成功……
可能IT界的許多人士認為自己還不認識“曹連春”,但大家對“南龍”這個名字一定耳熟能詳,事實上,這兩個名字指向同一個人,“南龍”(意為:南方一條龍)是曹連春在IT界的別名,寓意著他將帶領著中南科技騰飛,成為全省、全國乃至世界IT業的一條巨龍。單憑南龍這個名字,你會以為他是一個霸氣十足的人,業內也有人曾稱他為“南霸天”,因為他的企業市場份額占有率太高,但真正與他相處過之后,就會知道他是一個能夠帶給你如沐春風之感的儒雅之士。
對IT界的人士而言,通過了解他的故事,可以從微觀的角度看到中國IT界的企業如何起步、發展直到成功,又如何在今天的叵測風云中繼續把舵航行。
無意的固執,埋下了希望的種子
不用懷疑,如果曹連春在大學里讀的不是電腦專業,也許就沒有今天的“中南”。因為“中南”的發展走的是一條技、貿、工之路,“中南”的誕生之源,就是當時曹連春所具有的電腦專業技術。
曹連春1967年出生于溫州一戶平常人家,中學就讀于本地的一所普通中學,那時,他最拿手的科目是物理和數學,而且特別喜歡電子方面的知識,也特別喜歡新鮮事物。考上大學選擇專業時,家里人讓他選擇財經專業,他卻固執地選了浙江大學的計算機專業,就是這無意的固執,為以后“中南”的誕生埋下了希望的種子。
1988年,曹連春以優異的成績從浙大畢業,回到溫州,并分配到了一家銀行的科技處,專門負責硬件設備的管理和維護,溫州的第一臺ATM機就是他安裝的。由于專業基礎扎實,他在工作中游刃有余,于是利用空閑時間編寫一些文字處理、線切割的小程序。他當時可沒有想到這些小小的鍛煉會成為后來事業發展的重要基礎。
不甘平庸,中南開始踉蹌起步
曹連春在溫州長大,自然也受著溫州人敢為天下先的傳統的熏陶。最初,他編寫程序擺弄電腦只是出于興趣愛好,或者是給朋友幫忙。到了1992年,溫州的家庭電腦開始起步,雖然他擁有穩定的好工作,但是,“不甘平庸”和“不安分”的天性使他開始思索:人家可以開服裝、皮鞋公司,為什么我就不能擁有一家電腦公司呢?
此時,全國學習鄧小平南方談話精神正處高潮,曹連春也認真學習了談話精神,其中“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高科技領域的一個突破,帶動一批產業的發展”、“多搞點‘三資’企業,不要怕;只要我們頭腦清醒,就不怕”等等精辟的觀點深深地觸動了他敏感的神經,他隱隱約約地感覺到一個千載難逢的時代要來臨了,也就更堅定了他立志創業,開辦高科技電腦公司的愿望。
剛開始實施這一計劃就遇到一連串的問題。首先,家里人怕他“不務正業”失去大好的工作,而且那時電腦小店常常被人誤以為是修電視機的,所以計劃遭到全家人的堅決反對。更嚴重的問題是,他那時還只是一個20出頭的毛頭小伙,身無分文根本沒有資金。于是,他只好一個一個親友地去問去借。那時,大家的經濟條件都不是很好,借錢十分困難。曹連春已經不記得為了籌款到底敲了多少親友的門,他只記得當時無數次地向別人解釋為什么開電腦公司、電腦的功能到底有多強大以及將來為什么會有市場等問題,最后不善言辭的他竟能熟練地背誦這段話。也許是他的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感動了許多人,1992年下半年,他終于籌到第一筆資金。“溫州市鹿城中南電腦商行”就這樣誕生了。這在當時,是許多人想也不敢想的大膽舉動。
當時,曹連春并沒有想著要發多大的財,不甘平庸的他只是希望有一個屬于他的舞臺讓他施展才華。他一直深信電腦一定會在未來的幾年里普及開來,成為一個重要的產業。于是,他一邊做好銀行的工作,一邊利用業余時間精心管理自己的公司。由于怕單位知道影響不好,他給自己取了個別名---“南龍”。
與此同時,溫州的一些單位也慢慢開始使用電腦,并應用于電腦繡花、線切割等領域。只要一獲得哪家單位使用電腦的信息,曹連春就立即主動上門詢問是否需要技術方面的服務。他在推銷文字處理、數據匯總等軟件的同時,常常免費幫客戶維修維護電腦,并傳授一些入門的知識。由于專業技術過硬,畢業于浙江大學,待人又誠懇,慢慢地,他贏得了客戶的信賴。
曹連春知道創業是艱難的,沒有堅強意志和毅力是很難成功的,所以他對公司充滿了激情:既當老板,又當員工,又要干好銀行的工作,每天至少工作十幾個小時,卻一點兒也不覺得累,完全沉浸在工作的快樂中,而且他對客戶從不說“不”。1993年的一天,一位顧客打電話訂了10張磁盤,他剛準備送貨上門,天空卻突然下起了傾盆大雨,公司留守的員工叫他等雨停了再送,可他說顧客正等著急用,再說已經答應了馬上送出的,不能失信。于是,他披上雨衣沖入雨中……他騎著自行車在雨中飛馳了五六公里,送到顧客家時,他已經成了“雨人”,衣服都能擰出水來。看到他這個樣子,顧客被深深地感動了,成了中南后來的忠實客戶。那一次送貨,只賺到了15元,曹連春卻非常開心。“不經風雨,怎見彩虹?”回憶起往事,曹連春袒露了自己的真實感受。
這些細小的事情恰恰反映了他對事業的責任心和執著,就是有了這股精神,這種誠信,并一直保持下來,他才能夠在今天敲開成功的大門,才有可能走向更輝煌的未來。
不言放棄,換來中南起死回生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云,1994年,由于缺乏管理方面的經驗,中南的生意逐漸陷入困境。而百年未遇的17號強臺風更是讓公司雪上加霜。臺風過后,曹連春回到公司,發現公司內一片狼藉,絕大部分產品被水淹了,許多產品都不能用了,他的心里感覺像被針扎過一樣痛。雖然明知已經不能用了,他還是拼命用水沖去產品上的淤泥,并把產品拿出去晾曬。看著這些自己用心血和汗水換來的產品成了廢品,他感覺到渾身乏力,整整一天,他沒有說一句話,就坐在公司里發呆。
1994年底公司已經到了舉步維艱的地步,每天都在虧損,曹連春堅持得非常辛苦。“說實話,我有過放棄的念頭,但一想到公司是自己通過一點一滴的努力建立起來的,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寶貴,不可以說放棄就放棄。”曹連春咬緊牙關不放松,準備無論如何也要挺過去。
曹連春告訴自己只有不斷經歷磨難才能成長,于是每天積極地尋找新業務。1995年,求爺爺告奶奶,他通過深圳的一個廠商,終于拿到了飛利浦顯示器的代理權。由于品牌的知名度較高,加上曹連春運作得當,公司慢慢有了起色,在業內也慢慢樹立了威信。
隨后趁熱打鐵,他又同上海、武漢等地的同行進行合作,不斷整合全國各地資源,推銷產品,逐漸開拓出了市場,也逐漸積累了一些經驗,公司終于起死回生轉向發展。此時,他繼續擴大優勢,集中精力另辟渠道。他時刻把研究顧客喜好、市場需求放在第一位,誠實誠懇,熱情做人,靈活機動,誠信做事。也正因為如此,1996年至1998年間,公司的業務蒸蒸日上,效益以每年翻番的速度超常規發展。公司還于1997年底在臺州設立了分公司,開始了向溫州以外的地區拓展……
不忘誠信公益,中南發展勢如破竹
隨著IT行業的迅猛發展,產品的競爭、客戶的爭奪越發激烈,但是曹連春放平心態,穩扎穩打。進入21世紀以來,中南科技的發展勢如破竹,不可阻擋。
2000年,“中南”獲得了國家質量監督總局頒發的微型計算機生產許可證,有了自己的生產線,有了自己的品牌電腦,這在當時浙江的IT界是極為罕見的,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從此,中南科技實現了貿易型企業向生產與貿易結合型企業的轉變,在華東地區IT界的知名度和地位與日俱增。企業越做越大,業務也越來越繁忙,曹連春猶如注入了興奮劑,一心一意地撲在企業的工作上,并不得不放棄了銀行的工作。
2001年,中南在杭州、麗水分別開設了公司。2001年3月,國際藍牙技術會議在廣州召開,浙江省有5人參加,曹連春代表溫州出席,一些IT精英非常好奇:“溫州一向以服裝、皮鞋等產品名揚四海,沒有想到還有如此規模的IT企業。”當時,曹連春感到非常驕傲,因為他讓外地的IT精英看到溫州另外的一面,那就是IT產業也在蓬勃發展。同年下半年,曹連春又在上海組建了電腦軟件公司,專門從事軟件開發,還聘請了十余位同濟大學權威教授成立顧問團,開發一些針對性很強的ERP系統,業務非常繁忙。2002年,中南科技在深圳設立了辦事處。2003年,中南科技與美國海科控股集團進行資本運營合作,中南科技又邁上一個新臺階。
2004年,中南在杭州的公司爭取到了摩托羅拉資訊產品、消費類電子產品的浙江省獨家總代理權。公司不斷發展壯大,曹連春依然不驕不躁,使公司保持著創立之初的優良傳統,時刻把客戶放在第一位,客戶有問題都盡量幫忙解決。例如2002年,溫州一所高校訂了一批電腦,2003年時突然反映某一軟件在該批電腦上應用不起來。新研制的軟件與舊的電腦不匹配也屬于正常現象,公司有理由拒絕負責。但曹連春知道這將影響學生們的學習,于是指示員工沒有做多余的解釋,給該批電腦全部換了主板,使學校的教學得以順利展開。但那一次,公司損失了2萬余元。還有一次一位客戶買了電腦,由于家里電壓不穩燒壞了,找公司維修,可已經無法維修了。客戶要求賠償,曹連春知道并不是計算機本身的問題,但他還是要求員工不要爭辯,幫客戶換了電腦,客戶高高興興離開了,曹連春則悄悄地讓財務人員在賬上記下當天損失了的幾千元。
像這樣的事例還有許多,為此,許多人笑曹連春傻,曹連春自己倒看得很開,他說:“有時候損失也是一種收獲,也許今天公司損失了幾千元錢,但卻贏得了明天的好口碑,所以有時候損失一點也是值得的。”長期的努力換來了業內的良好聲譽,現在,中南已經擁有500多家供應商和無數的客戶,除了自有的品牌外還代理國內外許多知名品牌的產品,如MOTOROLA、三星、優派、SONY、HP、IBM、松下、EPSON、聯想、佳能等等。
雖然上交稅收、解決人員就業已為國家做出了很大貢獻,但是曹連春還是非常熱衷于公益事業。到底為“希望工程”捐了多少次款,他自己都記不清楚了,總之每次民營協會組織扶貧捐款他都會積極參加。一旦家鄉人遭遇天災人禍,需要幫助,他也總會熱情地伸出援助之手。業內人士還給他一個封號,叫“有難必捐”。此外,他還非常關心溫州的教育事業,并用實際行動來支持教育的發展,比如給青少年活動中心捐贈電腦、給學校提供特別優惠的服務等等。
由于中南在IT業中的飛速發展,許多領導都曾前往視察,了解企業發展歷程。由于曹連春在溫州IT行業的杰出表現,有關部門多次給予他肯定和表揚。前市長錢興中就曾多次視察該公司,并對公司的發展給予了肯定,他曾說,“中南”在IT這個溫州較為弱勢的行業中,能夠發展成為華東地區較具規模的優秀企業,并在全國同行業中具有較高的知名度,非常難得。前副市長吳敏一在多次了解公司的情況后,鼓勵曹連春說,中南為溫州的IT企業爭了口氣,但要繼續努力,爭取更輝煌的業績,中南的未來是大有前途的。
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希望基業長青
說起曹連春,他所有的朋友都有一肚子的話想說。有人夸他為人誠懇踏實,做生意心態很正;有人說他從不與人爭執,所以業內很多人都愿意幫他做事;有人評價他思維敏捷,善于觀察,善于思考,遇到事情不慌不亂……一位跟隨他多年的員工這樣說道:“他對人的真誠,有時讓當事人感覺自己很慚愧。”原來曹連春非常重視人才的培養,有些員工在公司里發展到一定水平后,往往會有跳槽自己當老板的打算。曹連春遇到這樣的事情從來不會生氣,也不會阻攔,反而鼓勵員工今后要好好發展。正是這種氣度讓跳槽的員工從心底里感到佩服和內疚。所以,有些員工雖然離開了公司,卻仍能和他成為好朋友,還經常聯系,互相問候、交流。
曹連春對別人很好,對自己卻很隨意,吃的、穿的、用的他都不挑剔,認為只要可以就夠了。但在學習方面,他對自己的要求非常高。早在1992年創業之初,他就曾赴香港學習,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1996年,他又前往美國接受培訓,在硅谷和西雅圖等十幾個城市,他看到IT行業的迅猛發展,眼界也開闊了許多。回國后,他雄心大振,他充滿信心地告訴全體員工:IT業是未來的強勢行業,大有發展前途。員工們受到了極大鼓舞,工作也更加投入。
曹連春一直想讀研究生。2002年,他到上海中歐國際工商管理學院研修班學習,2003年下半年,他又報讀EMBA。他認為要想事業不斷發展,要想基業長青,首先自己就要不斷學習不斷提高。除了學習專業知識,曹連春在政治上也要求進步。2004年6月,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民主建國會,積極參加民建舉辦的各類培訓學習,懂得作為一個民建企業家的使命和責任,真正做到與時俱進。
由于常常要在溫州、上海、杭州等地跑,陪家里人的時間并不多,曹連春總有些內疚,他說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全家人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地生活在一起,而現在的諸多努力也是為了將來能夠給下一代提供良好的教育機會。曹連春是不是希望孩子子承父業?他的回答是:“順其自然,不要強求,讓孩子根據自己的愛好發展。”事實上,他的孩子已經迷上電腦了,曹連春說孩子對電腦著迷并不可怕,只是家長要引導他們學會利用電腦,而不要讓電腦控制了人腦。
從1992年公司創立至今,中南科技經歷了12個年頭的風風雨雨,曹連春始終本著客戶第一的服務意識、超前的風險意識、整體合作意識、有效運作意識和成本節約意識,使公司從創業時的2個人擴展到如今擁有多個子公司的綜合性股份制企業,并發展成為一家集商業貿易、科學開發、產品生產為一體,在華東區占據重要地位的高科技企業。他創造了一個溫州IT界的傳奇,而支撐這一傳奇故事的是他的“壘磚”理論。他把每一個細小的工作都看作是一塊磚,每壘一塊,他的內心就感到無比踏實,因為他會覺得離成功又邁近了一步。當然成功也有不同的層次,所以“壘磚”變成了從一百到零、再從零到一百的努力過程。這種壘磚的韌性與耐心,讓曹連春成了IT界的一條“真龍”。而他的創業歷程和為人品質共同構成一種獨特的魅力,總讓人們忍不住產生深深的敬意……
對于企業未來的發展,曹連春充滿了希望和信心。他說,他將使“中南”變得更大更強,使之成為全國同行中的領軍企業,并用自己畢生的經歷去努力,使“中南”成為一個能夠流芳百年的經典品牌。我們希望曹連春能夠實現這一美好的愿望,為溫州IT業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給溫州增添更多的榮譽,讓溫州的IT業留下一段千古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