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
——記天正集團董事長高天樂
發布時間:2010-05-14 09:16:29
|
作者: 周文帥
作為溫州著名的“儒商”,他的經歷帶有幾分傳奇色彩。是他,當溫州產品在各地被貼上“假冒偽劣”的標簽而掃地出門時,第一個以“質量是生命”的強烈意識,從一個個細小環節做起,用質量過硬的產品為溫州正了名;是他,把打造中國的通用電氣公司作為奮斗目標,自強不息,孜孜以求,使企業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從溫州到上海,從上海到全國,把產品打進了全國幾乎每一個城市;是他,曾經受到中共中央兩任總書記的親切接見,并從中汲取到巨大的精神力量。
九屆、十屆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常委,天正集團董事長高天樂,在溫州柳市被尊為“儒商”,這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教師出身和儒雅睿智的氣質,也不全是因為他提倡建設“學習型組織”,更重要的是他把儒家思想結合到企業的管理當中,形成了天正獨特的企業文化。高天樂的奮斗經歷,正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一大批成功民營企業家的縮影;而自強不息、超越自我,不僅是高天樂人格魅力的寫照,更體現了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內在精神力量。
逆水行舟 力挽信譽
談起高天樂的創業,我們要把記憶拉回到1990年。
1990年6月底。香港九龍,繁華的柯士甸道永安大廈一間寫字樓,一位年輕人久久佇立窗前,徹夜難眠,一顆愛鄉之心隱隱作痛。
他就是高天樂。
改革開放的前十幾年里,溫州形成的靈活的市場機制,為民營企業提供了自由發展的空間。但也正是這“自由”讓急于求成的溫州人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溫州的假冒偽劣產品問題引起國家領導機關的關注。1990年6月,原輕工業部等六部委聯合發出通知,將溫州多種產品列為重點整治對象,低壓電器也在被整頓之列。
正是這次震動全國的打假行動刺痛了身為溫州人的高天樂的愛鄉之心。從那時起,他抱定了要親自參與制造,并從最基礎部件抓起的決心,志在重新創造優勢,構筑柳市電器產品攻不克、摧不垮的“鋼鐵長城”,挽回溫州商人的聲譽。
當年9月,高天樂放棄了在香港的工作,毅然返回家鄉。憑著借來的5萬元人民幣和雇請的8個農民,創辦了樂清柳市長城變壓器廠,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在溫州產品被貼上“假冒偽劣”標簽的那幾年,要使溫州產品重新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在有些人看來這無異于逆水行舟,但高天樂的決心毫不動搖。從裝配測試單一的控制變壓器產品開始,他一步一個腳印地在摸索中前行。質量是生存之道,誠信是立業之本,高天樂的長城變壓器廠在一年多的時間里用過硬的產品重新叩開了市場的大門。1991年銷售收入達30余萬元,在隨后的4年里突破了1個億。
1995年11月3日,《中國青年報》刊登了一篇醒目的文章:《高天樂摘帽記》。文章說:溫州柳市“假冒偽劣”的陰影壓得溫州人抬不起頭,有一位青年暗暗發誓,一定要將這頂“黑帽子”遠遠地拋到太平洋去。他就是“中國十佳民營企業家”高天樂。他的辦廠信條是:“寧愿不出產品,絕不能讓假冒偽劣電器損害溫州聲譽!”
質量興企,全力打造企業質量的“生命工程”,是高天樂確定的鐵的原則。在打假余震中誕生的天正集團,從決策者的重視到經營層的運營,再到基層的生產操作,全方位滲透著“質量是生命”的強烈意識,顯示了“生命工程”的浩繁與嚴密,多層次地牽動著所有天正人的心。
1993年,天正投資300多萬元建起質量檢測中心,同時,開創溫州民營企業先河,率先按照國際標準實行質量管理,規定所有員工必須經嚴格培訓考核后方可持證上崗。同年,天正高精度的全自動穩壓器等產品被作為1993年中國質量萬里行浙江省推薦產品,《人民日報》、《經濟日報》等新聞媒體紛紛報道了天正為溫州“正名”這一巨大變遷。
“開發一個產品,扭轉一種觀念,挽回一份信譽”,高天樂做到了。
思維創新 共同成長
企業要尋求發展,在思維模式上必須天天創新。
15年天正,最具有影響力的創新,當數1998年天正如日中天之際,斥資1個億轉戰上海。在高天樂強烈的創新意識和超前思維里,中國的民營電器企業要在西門子、施耐德等強敵到來前搶占制高點,以上海為平臺實現產業升級。
在這之前,天正已歷經兩次大刀闊斧的股權變革,實現了股權多元化、企業社會化。2001年7月,天正全部更換了產品外包裝。新包裝只是天正“四新”工程“新包裝、新品質、新服務、新天正”的一部分,但光是它的投入就需要幾百萬元。
天正在思維模式創新上一直是“排頭兵”。1990年前后,天正采用彩色包裝,推出CIS視覺識別系統;在其他廠家仍使用中間商推銷商品時,天正又最早開始在全國各大中城市設立直銷管理公司;在別人還熱衷于固定資產建設時,天正已另辟蹊徑大膽嘗試“虛擬經營”。
“天正的發展史,從頭到尾,實際上就是一部民營企業為尋找自身發展推動力的永續創新史。”高天樂這樣說。
“一個人致富好,還是共同致富好?當然是共同致富好!”這就是支持高天樂不斷奮斗的質樸思想。高天樂認為,發展到一定規模的企業不能靠一兩個人的力量和智慧,必須走“協同發展”之道。天正推出了“家庭方案”,即把企業辦成家庭,營造家庭一般的氛圍,讓每個員工都真正成為企業的主人。1997年,天正進行股份制改組時,重點吸收中層以上骨干和高學歷的技術、管理人員參股,有選擇地發展表現出色、有專業特長的員工入股,確立了企業的利益共同體,每個員工不管所持股份多少,其對企業的關切程度是一樣的--就如同關心各自的家庭一樣,由此員工責任感、積極性大為提高。
與此同時,天正還推出了“企業與員工共同成長”計劃,公司在制訂發展目標的同時,也對員工的個人成長目標進行規劃和設計。幫助他們尋找、設計自身的發展定位和人生目標,達成與企業共同發展的共識。
海納百川 學而不厭
人要自強不息,首先要用知識來武裝自己。高天樂將學習擺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他說,人一旦停止了學習,思維模式就會出現問題。因為社會在不斷變化,人必須要跟著潮流走,或者走到潮流前面,才可能造就非凡的業績。
2001年,他再次走進了學堂--中歐國際工商管理學院。從那里,他為企業的進一步發展獲取了豐富的知識養分。他不僅自己學習充電,還要求企業的中高層管理人員都參加培訓。有了科學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天正的開拓發展便有了劈波斬浪的武器。
“要成為中國的一流企業,首先要資源適配,其中首要的是人力資源,人必須是優秀的。而作為現代的民營企業,尤其是從學習環境不好的城市出來的企業,制約發展的最重要問題就是人的素質。”高天樂是這樣認識的,也是這樣做的。在天正的眾多骨干精英中,有早在1996年以年薪30萬元向社會公開招聘來的總經理,有來自跨國公司的中堅力量,更有來自名牌大學的高才生。12名博士、40多名碩士以及眾多優秀專業人才,構筑了天正堅實的人才基礎。
天正的成長得益于很好的人才引進機制,但更重要的是注重了人才的培養和再教育。2003年天正對員工的培訓投入了400多萬元,平均每人2000元。正是引進人才與培育人才并舉的措施,讓天正有了加速發展的原動力。
“評價企業在未來是否有競爭潛力,不是以眼前賺錢多少為標準,而是要看員工是否會學習,這決定著企業的智商。我們提倡把企業辦成學習型組織,就是要倡導組織的學習能力與速度,這才是企業發展的真正希望所在。”這就是高天樂倡導的“學習型組織”的精髓。
誠實守信 熱心公益
高天樂解釋“天正”中“正”的含義:正氣盎然,堂堂正正做人,堂堂正正做事。要做成大事,首先要做好人,要講信譽。天正人始終堅持“無信不立、以誠為本”的誠信原則,“講信用、重誠信”是天正人對社會的鄭重承諾。天正營銷工作的首要原則就是“信用--要不折不扣地兌現承諾和合同”。高天樂動用“金筆”首次獲得中國工商銀行簽名貸款高達3000萬元,這是個人和企業長期積累的信用道德、信用制度、信用形象的綜合反映。2003年,高天樂向“兩會”遞交的提案《大力加強社會信用制度建設,推動國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引起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媒體的關注。“沒有誠信,百姓戰戰兢兢;沒有誠信,企業如履薄冰;沒有誠信,政府寢食難安。”這一誠信名言被廣為引用,甚至作為大標題出現在人民網和《光明日報》上。一時間,“信用”像一道美麗的光環籠罩著天正和高天樂,企業也在社會上樹立了良好的形象。
高天樂說,講誠信的人會得到用戶的認可,社會的認可,政府的認可,銀行的認可,他們都會對你提供很大的支持。這樣,企業才有發展的社會基礎。比如說現在,天正在上海有很多的分公司,當地的銀行都知道天正有工商銀行的信譽擔保,都愿意跟天正合作,給天正提供信譽擔保,如果需要,天正會有幾個億的信譽擔保。同時,誠信的背后是人氣旺盛,正因為天正講信用,才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才生產出越來越多的“放心產品”,才開拓了越來越多的銷售市場。
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需要講誠信,國內、國外企業之間的合作需要講誠信,企業經營過程中與員工的合作也要講誠信。所以,高天樂認為:誠信對社會、個人和企業來講,都是非常重要的資源,有信則立,無信則衰。
而與此遙相呼應的是,截至2003年年底,天正集團已連續11年獲得政府有關部門頒發的“重合同、守信用企業”榮譽稱號。
在個人財富達到相當規模時,財富對他來說意味著什么?他又是如何運用財富的呢?高天樂認為:應當把財富看成是一份沉甸甸的社會責任。
2002年12月25日,天正集團在樂清市舉辦的“愛心聯動”扶貧濟困募捐活動中捐款10萬元,用于解決邊遠地區未脫貧群眾的生產、生活困難問題;2003年1月9日,天正集團又向樂清市民營企業扶貧濟困總會捐款1000萬元;“非典”肆虐時,高天樂再一次表示要勇敢擔起一份神圣的社會責任:以個人名義為抗擊“非典”捐款10萬元。
迄今為止,天正集團向社會捐贈了近2000萬元,用于扶貧濟困、“希望工程”、慈善事業等等。
高天樂坦言,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有賴于一定的社會環境,回應社會要求,擔負更多責任,是企業理性的表現;財富不僅僅是物質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先富起來的人應該從廣義上來看待財富,在自己不斷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不斷積累精神財富,自覺承擔社會責任。
他說自己在國外考察時,發現許多企業都把為當地特別是所在社區服務作為履行社會責任的一項重要內容。但在國內,很多企業似乎不習慣這樣做,甚至認為這樣做是一種“額外負擔”。其實,企業享受的水、電、路以及醫療衛生等公共設施,都是當地提供的,生產經營活動離不開當地政府和群眾的支持。天正在內部鼓勵員工之間像兄弟姐妹一樣,互相幫助,融洽相處;在社會上,企業與許多社區結成共建單位,幫助社區進行教育、衛生和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居民的工作、生活環境等。
“現代社會的競爭不僅是企業經濟、技術實力的較量,更為重要的是企業社會責任、企業文化的競爭,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才是真正富有的企業。”高天樂在不斷地實踐著自己的心聲。
協調發展 志向高遠
企業間的競爭是為了提高產品質量,提高管理水平,求得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競爭能使經濟永遠充滿生機與活力。
經歷了創業的艱難與發展的成功后,高天樂卻始終有一種危機感,耳邊時刻回響著著名經濟學家艾豐的話,“創業如同登山,上小山使人飄飄然,登大山叫人惶惶然,進深山叫人茫茫然”。他意識到中國的民營企業要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就要不斷開拓市場,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1999年4月,總投資12億元的天正集團上海浦東工業園動工興建。天正的目標是憑借上海的技術、人才、信息優勢實現產業升級,在跨國集團到來前,樹立自己的品牌。注重企業健康協調發展的高天樂胸中有了目標:“我們的企業計劃從2001年開始,五年創國內一流,十年創世界品牌。”
要想加速發展,資產重組是一種最直接的做法。從創業到發展,高天樂邁出的第一步是對民營企業的兼并。經過幾年的打拼,天正已有足夠的實力將目標鎖定在國企。“我們在未來三五年內,要加大對國企的收購力度,使企業規模進一步擴大。”
為積極實施國家開發大西北的戰略規劃,2004年5月,高天樂赴四川成都考察。目前,天正已分別在四川、陜西、山東、湖北、江蘇及重慶等省市設立了辦事機構,配備人力資源,積極參與當地國企改制。參與國企改制是“三贏”的選擇:既可以利用民營企業在機制、管理、企業文化和資金等方面的優勢,增強改制國企的活力和競爭力,幫助國企做大做強,又可以為政府排憂解難,幫助更多下崗職工實現再就業,還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增強民營企業自身的實力。目前,天正正在與成都、西安等地的多家國有企業商談改制事宜,并已完成了對南京容光達電子、耐特集團和內蒙古電纜廠等幾家老國企的收購,解決了2000多名國企職工的就業問題。天正也已在南京建立了200畝產業基地,在內蒙古建立270畝產業基地。天正集團正朝著多元化發展的方向加速前進。
“讓天正國際化”變為“國際化天正”是高天樂的又一目標。“與國外企業和國內專業外貿公司合作,通過品牌共享或以OEM的方式進行共同開發,力爭通過股權合作的形式,在通訊元器件、儀器儀表等業務領域實現中外合資合作,成立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共同開拓海外市場。”這是天正和高天樂的夢想。從溫州到上海,從上海到全國,現在國內每個城市幾乎都有天正的銷售網點,但這不是高天樂的最終目標。“希望在未來5—10年,任何一個國家都有我們的分公司,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出天正是全球化的公司。”天正海外投資公司為了讓這個目標成為現實正在穩步推進各項工作。
5年的期限,到今天已是過半,回首過去,高天樂不該有什么遺憾。2003年,天正的工業產品銷售收入同比增長了35%,利潤總額同比增長46%。高天樂向著既定目標一步一個腳印堅定地走著。
參政議政 擔當責任
2001年3月4日上午,在全國政協九屆四次會議民建、工商聯聯組會上,高天樂聆聽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對非公有制經濟所作的重要講話。聯組會結束,當總書記經過高天樂身邊時,他連忙走上前去,自我介紹道:“總書記,我來自溫州,是中國天正集團有限公司的。”總書記握著高天樂的手說:“溫州經濟形勢好,你們要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在與高天樂交談中,總書記對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為經濟發展作出的貢獻給予了充分肯定。同時,希望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把企業自身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結合起來,把個人富裕與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結合起來,把遵循市場法則與發揚社會主義道德結合起來。高天樂說:“請總書記放心。”
高天樂每年參加全國政協會議,都不忘自己的神圣職責,都要作一番精心準備。針對大部分中小企業管理落后、資金匱乏、科技創新能力弱的現狀,2000年他遞交提案《要高度重視中小企業發展》,呼吁政府部門制訂《中小企業法》,對其實行國民待遇,并改善融資環境等;2001年,他又遞交了《加大扶優扶強力度,促進企業集團發展》、《積極引導民營企業參與國企改革,大力推進國民經濟的戰略性調整》兩個提案,希望政府加大扶優扶強力度,促使企業集團走上以新筑優、以優筑強、以強筑大的良性發展軌道。
2001年“兩會”上,他還以《充分發揮城市人口集聚的功效,促進西部大開發》為題發了言,提出西部可采取移民的方式集聚人口到城市,促進人力資源優化配置。而早在2000年,作為《經濟日報》策劃組織的“東人西行”三人小組之一,他就以“東人”的敏銳眼光和獨特的視角掃描西部。歸來后,他不停地思索,所有的感觸和思考結晶成一份提案和發言,這就是提案《西部大開發要統籌規劃循序漸進》和發言《西部大開發可以借鑒溫州經驗》。他提出西部戰略布局上要突出重點,發展思路上要標新立異,工作方針上要著眼長遠;他積極介紹和倡導西部學習溫州經驗,實施“逼民富”,通過樹立身邊致富典型,以“一人富了帶親戚,親戚富了帶朋友,朋友富了帶地方,地方富了帶周邊”的思路來實現共同富裕。
在2004年的全國“兩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等中央領導來到華潤飯店,看望出席全國政協十屆二次會議的委員,并在民建與工商聯聯組會上聽取了委員的意見和建議。
高天樂根據天正集團十幾年來的實踐經驗,向總書記匯報了他對民營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解,即對生產安全、職業健康、勞動者合法權益以及環境保護的關注,實現公司、員工和社會的共同發展,推動社會和企業的良性互動。
討論結束后,高天樂與總書記握手時說:“您兩年前去溫州考察,給我們民營企業以很大的鼓勵,這進一步激發了我們的創業激情,盼望總書記再去溫州。”總書記說:“好,好!有機會一定去。”
每年的全國“兩會”期間,高天樂都會成為各地媒體競相追逐的對象。
2004年“兩會”上,3月6日,人民網刊載了高天樂《關于注重戰略規劃,延續民企輝煌的建議》的提案;3月9日,中央電視臺《中國新聞》欄目記者在人民大會堂就“社會責任”專題采訪高天樂;3月10—13日,《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華工商時報》、《21世紀經濟報道》、《中國經濟時報》等記者專訪高天樂,并在“兩會”特刊中刊出高天樂談“民營企業社會責任”內容,30余家媒體及網站相繼對相關內容進行了轉載或報道。
3月11日上午,高天樂與著名經濟學家鐘朋榮教授同時受邀新華網,就“私產入憲”話題展開精彩對話。
《周易》中乾為天,為剛,為健,為龍,為馬。天道剛健,人要效法天,自強不息。對于未來,高天樂充滿信心。在高天樂的心中要把天正建設成為中國的通用電氣公司,這是高天樂也是天正集團自強不息、孜孜追求與奮斗的目標。
九屆、十屆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常委,天正集團董事長高天樂,在溫州柳市被尊為“儒商”,這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教師出身和儒雅睿智的氣質,也不全是因為他提倡建設“學習型組織”,更重要的是他把儒家思想結合到企業的管理當中,形成了天正獨特的企業文化。高天樂的奮斗經歷,正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一大批成功民營企業家的縮影;而自強不息、超越自我,不僅是高天樂人格魅力的寫照,更體現了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內在精神力量。
逆水行舟 力挽信譽
談起高天樂的創業,我們要把記憶拉回到1990年。
1990年6月底。香港九龍,繁華的柯士甸道永安大廈一間寫字樓,一位年輕人久久佇立窗前,徹夜難眠,一顆愛鄉之心隱隱作痛。
他就是高天樂。
改革開放的前十幾年里,溫州形成的靈活的市場機制,為民營企業提供了自由發展的空間。但也正是這“自由”讓急于求成的溫州人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溫州的假冒偽劣產品問題引起國家領導機關的關注。1990年6月,原輕工業部等六部委聯合發出通知,將溫州多種產品列為重點整治對象,低壓電器也在被整頓之列。
正是這次震動全國的打假行動刺痛了身為溫州人的高天樂的愛鄉之心。從那時起,他抱定了要親自參與制造,并從最基礎部件抓起的決心,志在重新創造優勢,構筑柳市電器產品攻不克、摧不垮的“鋼鐵長城”,挽回溫州商人的聲譽。
當年9月,高天樂放棄了在香港的工作,毅然返回家鄉。憑著借來的5萬元人民幣和雇請的8個農民,創辦了樂清柳市長城變壓器廠,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在溫州產品被貼上“假冒偽劣”標簽的那幾年,要使溫州產品重新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在有些人看來這無異于逆水行舟,但高天樂的決心毫不動搖。從裝配測試單一的控制變壓器產品開始,他一步一個腳印地在摸索中前行。質量是生存之道,誠信是立業之本,高天樂的長城變壓器廠在一年多的時間里用過硬的產品重新叩開了市場的大門。1991年銷售收入達30余萬元,在隨后的4年里突破了1個億。
1995年11月3日,《中國青年報》刊登了一篇醒目的文章:《高天樂摘帽記》。文章說:溫州柳市“假冒偽劣”的陰影壓得溫州人抬不起頭,有一位青年暗暗發誓,一定要將這頂“黑帽子”遠遠地拋到太平洋去。他就是“中國十佳民營企業家”高天樂。他的辦廠信條是:“寧愿不出產品,絕不能讓假冒偽劣電器損害溫州聲譽!”
質量興企,全力打造企業質量的“生命工程”,是高天樂確定的鐵的原則。在打假余震中誕生的天正集團,從決策者的重視到經營層的運營,再到基層的生產操作,全方位滲透著“質量是生命”的強烈意識,顯示了“生命工程”的浩繁與嚴密,多層次地牽動著所有天正人的心。
1993年,天正投資300多萬元建起質量檢測中心,同時,開創溫州民營企業先河,率先按照國際標準實行質量管理,規定所有員工必須經嚴格培訓考核后方可持證上崗。同年,天正高精度的全自動穩壓器等產品被作為1993年中國質量萬里行浙江省推薦產品,《人民日報》、《經濟日報》等新聞媒體紛紛報道了天正為溫州“正名”這一巨大變遷。
“開發一個產品,扭轉一種觀念,挽回一份信譽”,高天樂做到了。
思維創新 共同成長
企業要尋求發展,在思維模式上必須天天創新。
15年天正,最具有影響力的創新,當數1998年天正如日中天之際,斥資1個億轉戰上海。在高天樂強烈的創新意識和超前思維里,中國的民營電器企業要在西門子、施耐德等強敵到來前搶占制高點,以上海為平臺實現產業升級。
在這之前,天正已歷經兩次大刀闊斧的股權變革,實現了股權多元化、企業社會化。2001年7月,天正全部更換了產品外包裝。新包裝只是天正“四新”工程“新包裝、新品質、新服務、新天正”的一部分,但光是它的投入就需要幾百萬元。
天正在思維模式創新上一直是“排頭兵”。1990年前后,天正采用彩色包裝,推出CIS視覺識別系統;在其他廠家仍使用中間商推銷商品時,天正又最早開始在全國各大中城市設立直銷管理公司;在別人還熱衷于固定資產建設時,天正已另辟蹊徑大膽嘗試“虛擬經營”。
“天正的發展史,從頭到尾,實際上就是一部民營企業為尋找自身發展推動力的永續創新史。”高天樂這樣說。
“一個人致富好,還是共同致富好?當然是共同致富好!”這就是支持高天樂不斷奮斗的質樸思想。高天樂認為,發展到一定規模的企業不能靠一兩個人的力量和智慧,必須走“協同發展”之道。天正推出了“家庭方案”,即把企業辦成家庭,營造家庭一般的氛圍,讓每個員工都真正成為企業的主人。1997年,天正進行股份制改組時,重點吸收中層以上骨干和高學歷的技術、管理人員參股,有選擇地發展表現出色、有專業特長的員工入股,確立了企業的利益共同體,每個員工不管所持股份多少,其對企業的關切程度是一樣的--就如同關心各自的家庭一樣,由此員工責任感、積極性大為提高。
與此同時,天正還推出了“企業與員工共同成長”計劃,公司在制訂發展目標的同時,也對員工的個人成長目標進行規劃和設計。幫助他們尋找、設計自身的發展定位和人生目標,達成與企業共同發展的共識。
海納百川 學而不厭
人要自強不息,首先要用知識來武裝自己。高天樂將學習擺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他說,人一旦停止了學習,思維模式就會出現問題。因為社會在不斷變化,人必須要跟著潮流走,或者走到潮流前面,才可能造就非凡的業績。
2001年,他再次走進了學堂--中歐國際工商管理學院。從那里,他為企業的進一步發展獲取了豐富的知識養分。他不僅自己學習充電,還要求企業的中高層管理人員都參加培訓。有了科學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天正的開拓發展便有了劈波斬浪的武器。
“要成為中國的一流企業,首先要資源適配,其中首要的是人力資源,人必須是優秀的。而作為現代的民營企業,尤其是從學習環境不好的城市出來的企業,制約發展的最重要問題就是人的素質。”高天樂是這樣認識的,也是這樣做的。在天正的眾多骨干精英中,有早在1996年以年薪30萬元向社會公開招聘來的總經理,有來自跨國公司的中堅力量,更有來自名牌大學的高才生。12名博士、40多名碩士以及眾多優秀專業人才,構筑了天正堅實的人才基礎。
天正的成長得益于很好的人才引進機制,但更重要的是注重了人才的培養和再教育。2003年天正對員工的培訓投入了400多萬元,平均每人2000元。正是引進人才與培育人才并舉的措施,讓天正有了加速發展的原動力。
“評價企業在未來是否有競爭潛力,不是以眼前賺錢多少為標準,而是要看員工是否會學習,這決定著企業的智商。我們提倡把企業辦成學習型組織,就是要倡導組織的學習能力與速度,這才是企業發展的真正希望所在。”這就是高天樂倡導的“學習型組織”的精髓。
誠實守信 熱心公益
高天樂解釋“天正”中“正”的含義:正氣盎然,堂堂正正做人,堂堂正正做事。要做成大事,首先要做好人,要講信譽。天正人始終堅持“無信不立、以誠為本”的誠信原則,“講信用、重誠信”是天正人對社會的鄭重承諾。天正營銷工作的首要原則就是“信用--要不折不扣地兌現承諾和合同”。高天樂動用“金筆”首次獲得中國工商銀行簽名貸款高達3000萬元,這是個人和企業長期積累的信用道德、信用制度、信用形象的綜合反映。2003年,高天樂向“兩會”遞交的提案《大力加強社會信用制度建設,推動國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引起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媒體的關注。“沒有誠信,百姓戰戰兢兢;沒有誠信,企業如履薄冰;沒有誠信,政府寢食難安。”這一誠信名言被廣為引用,甚至作為大標題出現在人民網和《光明日報》上。一時間,“信用”像一道美麗的光環籠罩著天正和高天樂,企業也在社會上樹立了良好的形象。
高天樂說,講誠信的人會得到用戶的認可,社會的認可,政府的認可,銀行的認可,他們都會對你提供很大的支持。這樣,企業才有發展的社會基礎。比如說現在,天正在上海有很多的分公司,當地的銀行都知道天正有工商銀行的信譽擔保,都愿意跟天正合作,給天正提供信譽擔保,如果需要,天正會有幾個億的信譽擔保。同時,誠信的背后是人氣旺盛,正因為天正講信用,才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才生產出越來越多的“放心產品”,才開拓了越來越多的銷售市場。
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需要講誠信,國內、國外企業之間的合作需要講誠信,企業經營過程中與員工的合作也要講誠信。所以,高天樂認為:誠信對社會、個人和企業來講,都是非常重要的資源,有信則立,無信則衰。
而與此遙相呼應的是,截至2003年年底,天正集團已連續11年獲得政府有關部門頒發的“重合同、守信用企業”榮譽稱號。
在個人財富達到相當規模時,財富對他來說意味著什么?他又是如何運用財富的呢?高天樂認為:應當把財富看成是一份沉甸甸的社會責任。
2002年12月25日,天正集團在樂清市舉辦的“愛心聯動”扶貧濟困募捐活動中捐款10萬元,用于解決邊遠地區未脫貧群眾的生產、生活困難問題;2003年1月9日,天正集團又向樂清市民營企業扶貧濟困總會捐款1000萬元;“非典”肆虐時,高天樂再一次表示要勇敢擔起一份神圣的社會責任:以個人名義為抗擊“非典”捐款10萬元。
迄今為止,天正集團向社會捐贈了近2000萬元,用于扶貧濟困、“希望工程”、慈善事業等等。
高天樂坦言,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有賴于一定的社會環境,回應社會要求,擔負更多責任,是企業理性的表現;財富不僅僅是物質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先富起來的人應該從廣義上來看待財富,在自己不斷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不斷積累精神財富,自覺承擔社會責任。
他說自己在國外考察時,發現許多企業都把為當地特別是所在社區服務作為履行社會責任的一項重要內容。但在國內,很多企業似乎不習慣這樣做,甚至認為這樣做是一種“額外負擔”。其實,企業享受的水、電、路以及醫療衛生等公共設施,都是當地提供的,生產經營活動離不開當地政府和群眾的支持。天正在內部鼓勵員工之間像兄弟姐妹一樣,互相幫助,融洽相處;在社會上,企業與許多社區結成共建單位,幫助社區進行教育、衛生和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居民的工作、生活環境等。
“現代社會的競爭不僅是企業經濟、技術實力的較量,更為重要的是企業社會責任、企業文化的競爭,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才是真正富有的企業。”高天樂在不斷地實踐著自己的心聲。
協調發展 志向高遠
企業間的競爭是為了提高產品質量,提高管理水平,求得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競爭能使經濟永遠充滿生機與活力。
經歷了創業的艱難與發展的成功后,高天樂卻始終有一種危機感,耳邊時刻回響著著名經濟學家艾豐的話,“創業如同登山,上小山使人飄飄然,登大山叫人惶惶然,進深山叫人茫茫然”。他意識到中國的民營企業要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就要不斷開拓市場,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1999年4月,總投資12億元的天正集團上海浦東工業園動工興建。天正的目標是憑借上海的技術、人才、信息優勢實現產業升級,在跨國集團到來前,樹立自己的品牌。注重企業健康協調發展的高天樂胸中有了目標:“我們的企業計劃從2001年開始,五年創國內一流,十年創世界品牌。”
要想加速發展,資產重組是一種最直接的做法。從創業到發展,高天樂邁出的第一步是對民營企業的兼并。經過幾年的打拼,天正已有足夠的實力將目標鎖定在國企。“我們在未來三五年內,要加大對國企的收購力度,使企業規模進一步擴大。”
為積極實施國家開發大西北的戰略規劃,2004年5月,高天樂赴四川成都考察。目前,天正已分別在四川、陜西、山東、湖北、江蘇及重慶等省市設立了辦事機構,配備人力資源,積極參與當地國企改制。參與國企改制是“三贏”的選擇:既可以利用民營企業在機制、管理、企業文化和資金等方面的優勢,增強改制國企的活力和競爭力,幫助國企做大做強,又可以為政府排憂解難,幫助更多下崗職工實現再就業,還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增強民營企業自身的實力。目前,天正正在與成都、西安等地的多家國有企業商談改制事宜,并已完成了對南京容光達電子、耐特集團和內蒙古電纜廠等幾家老國企的收購,解決了2000多名國企職工的就業問題。天正也已在南京建立了200畝產業基地,在內蒙古建立270畝產業基地。天正集團正朝著多元化發展的方向加速前進。
“讓天正國際化”變為“國際化天正”是高天樂的又一目標。“與國外企業和國內專業外貿公司合作,通過品牌共享或以OEM的方式進行共同開發,力爭通過股權合作的形式,在通訊元器件、儀器儀表等業務領域實現中外合資合作,成立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共同開拓海外市場。”這是天正和高天樂的夢想。從溫州到上海,從上海到全國,現在國內每個城市幾乎都有天正的銷售網點,但這不是高天樂的最終目標。“希望在未來5—10年,任何一個國家都有我們的分公司,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出天正是全球化的公司。”天正海外投資公司為了讓這個目標成為現實正在穩步推進各項工作。
5年的期限,到今天已是過半,回首過去,高天樂不該有什么遺憾。2003年,天正的工業產品銷售收入同比增長了35%,利潤總額同比增長46%。高天樂向著既定目標一步一個腳印堅定地走著。
參政議政 擔當責任
2001年3月4日上午,在全國政協九屆四次會議民建、工商聯聯組會上,高天樂聆聽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對非公有制經濟所作的重要講話。聯組會結束,當總書記經過高天樂身邊時,他連忙走上前去,自我介紹道:“總書記,我來自溫州,是中國天正集團有限公司的。”總書記握著高天樂的手說:“溫州經濟形勢好,你們要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在與高天樂交談中,總書記對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為經濟發展作出的貢獻給予了充分肯定。同時,希望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把企業自身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結合起來,把個人富裕與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結合起來,把遵循市場法則與發揚社會主義道德結合起來。高天樂說:“請總書記放心。”
高天樂每年參加全國政協會議,都不忘自己的神圣職責,都要作一番精心準備。針對大部分中小企業管理落后、資金匱乏、科技創新能力弱的現狀,2000年他遞交提案《要高度重視中小企業發展》,呼吁政府部門制訂《中小企業法》,對其實行國民待遇,并改善融資環境等;2001年,他又遞交了《加大扶優扶強力度,促進企業集團發展》、《積極引導民營企業參與國企改革,大力推進國民經濟的戰略性調整》兩個提案,希望政府加大扶優扶強力度,促使企業集團走上以新筑優、以優筑強、以強筑大的良性發展軌道。
2001年“兩會”上,他還以《充分發揮城市人口集聚的功效,促進西部大開發》為題發了言,提出西部可采取移民的方式集聚人口到城市,促進人力資源優化配置。而早在2000年,作為《經濟日報》策劃組織的“東人西行”三人小組之一,他就以“東人”的敏銳眼光和獨特的視角掃描西部。歸來后,他不停地思索,所有的感觸和思考結晶成一份提案和發言,這就是提案《西部大開發要統籌規劃循序漸進》和發言《西部大開發可以借鑒溫州經驗》。他提出西部戰略布局上要突出重點,發展思路上要標新立異,工作方針上要著眼長遠;他積極介紹和倡導西部學習溫州經驗,實施“逼民富”,通過樹立身邊致富典型,以“一人富了帶親戚,親戚富了帶朋友,朋友富了帶地方,地方富了帶周邊”的思路來實現共同富裕。
在2004年的全國“兩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等中央領導來到華潤飯店,看望出席全國政協十屆二次會議的委員,并在民建與工商聯聯組會上聽取了委員的意見和建議。
高天樂根據天正集團十幾年來的實踐經驗,向總書記匯報了他對民營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解,即對生產安全、職業健康、勞動者合法權益以及環境保護的關注,實現公司、員工和社會的共同發展,推動社會和企業的良性互動。
討論結束后,高天樂與總書記握手時說:“您兩年前去溫州考察,給我們民營企業以很大的鼓勵,這進一步激發了我們的創業激情,盼望總書記再去溫州。”總書記說:“好,好!有機會一定去。”
每年的全國“兩會”期間,高天樂都會成為各地媒體競相追逐的對象。
2004年“兩會”上,3月6日,人民網刊載了高天樂《關于注重戰略規劃,延續民企輝煌的建議》的提案;3月9日,中央電視臺《中國新聞》欄目記者在人民大會堂就“社會責任”專題采訪高天樂;3月10—13日,《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華工商時報》、《21世紀經濟報道》、《中國經濟時報》等記者專訪高天樂,并在“兩會”特刊中刊出高天樂談“民營企業社會責任”內容,30余家媒體及網站相繼對相關內容進行了轉載或報道。
3月11日上午,高天樂與著名經濟學家鐘朋榮教授同時受邀新華網,就“私產入憲”話題展開精彩對話。
《周易》中乾為天,為剛,為健,為龍,為馬。天道剛健,人要效法天,自強不息。對于未來,高天樂充滿信心。在高天樂的心中要把天正建設成為中國的通用電氣公司,這是高天樂也是天正集團自強不息、孜孜追求與奮斗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