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鎖匠中的“狀元郎”
—— 記余杭區個體經營者祝維德
發布時間:2010-05-24 11:24:24
|
作者: 李晨初
在余杭,一個靠手藝吃飯的小小修鎖匠,靠擺攤,竟能多次出席縣、省、全國個體勞動者代表大會,并榮獲杭州市勞動模范,連續三屆當選杭州市人大代表,2003年又榮獲杭州市先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杭州市余杭區優秀社會主義建設者稱號。如此多殊榮集于一身,憑的是什么?是“服務”二字。他熱忱服務,不厭其煩;他上門服務,隨叫隨到;他用心服務,真誠奉獻。他幾十年如一日,風雨無阻,到處奔走,而“不知老之將至”。他是修鎖匠中的“狀元郎”。
1986年,在杭州市余杭區臨平鎮上爆出了個不小的新聞,街頭巷尾不少人都傳說著,特別是一些上年紀的老臨平人,說是有個修鎖匠作為杭州市十萬個體戶的三名代表之一,赴京出席了“全國個體勞動者第一次代表大會”,并在人民大會堂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一個修修鎖、配配鑰匙的人,竟然獲得了這么大的榮譽,許多人開始都有點不信,但消息傳得確切:這個人就是在百貨公司門前擺攤的修鎖匠,姓祝,名維德。
幾年前的一次會議上,我在座位表上找到了祝維德的名字,按表上位置看去--哦,他就是祝維德!原來是早就見過面,打過交道的。
那時,臨平鎮最大的百貨商店朝南門面東側的小弄堂口,擺著一張比寫字臺高出半個頭的大木桌,粗拙,卻給人結實穩固的感覺。臨街的一面包著一張鐵皮,上面寫著兩行字,上面一行是“文明經商,禮貌待人”;下方是“修鎖、配匙”。字是紅漆寫的,盡管不工整,而且還有幾分風吹日曬的蝕痕,但還是十分醒目。
桌子后面忙碌著的祝維德,中等個子,瘦瘦的,眼睛圓而大,挺有精神。桌后放著一張特制的高凳子,可是人們總見他站著干活,佝僂著背,錘、敲、銼、打,很少見他有閑的時候。
俗話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人人有家,家家有門,門上都有鎖;上班坐辦公室的,抽屜也是一把鑰匙一把鎖;有車的還有車鑰匙,不管是汽車、摩托車還是自行車。
科技發達了,鎖也做得更復雜了——扁舌頭、圓舌頭、雙保險、三保險、球形鎖、密碼鎖,越是復雜越是保險,越是要出毛病,出了毛病就得找修鎖的。修鎖匠的事業連著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許多人認識祝維德,也就不奇怪了。
在人們的印象里,祝維德就是個態度好、技術好、靠手藝吃飯的人。
我以前也接觸過祝師傅,這回去找祝師傅,他也是從他的技能說起的。
我說祝師傅,別人都說你有一手配匙開鎖的絕活,能不能給我說一說?。克麉s淡淡一笑,回答說:“修鎖配匙,沒有大不了的技術。我開始擺修鎖攤,是在1980年,也沒拜過師傅,全靠自己拆拆弄弄,鼓搗鼓搗,一點一點琢磨出來的。”
我說,技術總還是有的,你的事跡上了報紙,一個保險箱,不到一個小時就打開了,還配上新鎖。記者說你“施展絕活”,這絕活怎么理解呢?
祝師傅說:“說到修鎖匠的技術,配個鑰匙、修個鎖是容易的,難的可能還在開鎖上,尤其是要打開鎖,又不損壞鎖。”
我說能不能說說你的絕活,說說其中的秘訣呢?
“絕活談不上,秘訣就更沒有了。說到底還是靠多摸索,多琢磨。”說著,他隨手拿起了一把拆開的鎖,說:“你看,這就是一把最簡單的密碼鎖,四張葉片,每張葉片上都有個缺口,開密碼鎖,就是要把這四張葉片的缺口都對齊了,鎖就開了。幫人開這種鎖,沒有訣竅,就全憑手上細微的感覺,憑經驗。
現在鎖的花樣多,困難還是會不斷碰到的。像現在有些電子鎖,沒文化,光憑經驗就不行了。不過,在我看來,干我們這種服務行業的,重要的還是在服務態度上,不能忘了‘服務’兩個字。”
很自然的,祝師傅把話題從“絕活”轉到了“服務”上。
在我的一再請求下,他終于給我講了這樣幾件小事:
瓶山村有個主婦到室外,不留意間門關上了,家里正點著煤爐,還有一個六七歲的小孩在里面,而自己身邊沒帶鑰匙,進不去,心里急得不得了。有人想到了祝維德,來喊他,他二話沒說,撂下手中的活趕過去,幫她把門打開了。主婦十分感激,要好好謝他,他婉言謝絕了,說修鎖的幫人開鎖排難本來就是分內的事嘛。
某駕駛員車鑰匙插在駕駛盤上,人到了車外,一陣風把車門關上了,旁人又介紹祝維德來開車門。祝維德趕到車旁一看,是一輛高級轎車,可不能動蠻力,稍有破相用戶就不滿意了。憑著多年的經驗,他透過車門玻璃,看著車門鑰匙的樣子,就頂著烈日,蹲在車門外銼起了鑰匙,銼銼試試,費了好大勁,終于打開了車門。車主連連稱贊他好手藝,要重金酬謝,祝維德也婉言謝絕,只是按平常的價格收了錢。
還有一次,余杭區法院實施強制執行任務,要到上虞將一輛車開回來,需要有人隨同前去把車門打開,他們找到了祝維德。祝維德說坐小車不習慣,于是囚車去囚車回,顛簸幾百里路,協助法警順利完成了任務。他也是沒一句叫苦叫累的話,也不計較報酬。
祝維德年紀大了,仍然堅持顧客有困難隨叫隨到。
2004年3月的一天,已是夜里10點多鐘,電話鈴忽然響起,驚醒了已入睡的祝維德。原來是超山蜜餞廠要送貨,合同規定期限已到,夜里就要發車,不料車門卻打不開,情急之中想到了向祝維德求助。祝維德畢竟已66歲,勞累了一天,晚飯時又喝了點酒,人感到十分疲倦,真想回絕了。但一想到人家送貨任務急,他還是一骨碌起身,趕到廠里,幫助打開了車門,回到家已是凌晨兩點了。
2004年6月23日中午,用戶打電話要他去開鎖。祝維德顧不上吃中飯,就直奔用戶家,但剛走出自己家門,就覺得有點不舒服,頭有點暈,但一想到顧客還等他去開門,他毫不猶豫地騎上摩托車就到了用戶家。不料剛上樓梯,就倒在樓梯上,失去了知覺。后經醫生診斷為間歇性腦血栓,嘴上縫了6針。
對服務工作,祝維德意猶未盡,他說:“服務中也得多一個心眼,尤其是開鎖這樣敏感的事,得有警惕心。”有一次,一個小伙子扛了輛嶄新的自行車要祝維德開鎖,要他拿身份證來,結果小伙子一去不回。車子幾天沒人來取,祝維德懷疑這車是那小伙子偷的,便報了案。不久人被抓住,果然是個小偷。
當我問起他為什么選擇做修鎖匠這個行當時,祝維德才說到他的身世。
他的父親原來在臨平鎮上開一家小茶店,后來家道中落,店開不下去了,只好典當給人家,直到解放初,才贖了回來,重操舊業。因家境貧困,祝維德讀完小學三年級就被迫輟學了,那年他才11歲。小小年紀的他開始幫父母親在店里干起了活。長大后,他找臨時工做,尋到的活也都是粗活臟活累活,做得最多的是拉車扛包,做搬運工。到1980年,他所在鎮辦的裝卸班也維持不下去了,單位解散,大家自謀出路。有些人整天往街道、居委會跑,要政府幫助解決。祝維德開始也動過這樣的念頭,但后來仔細想想,自己已四十出頭了,要文化沒文化,要技術沒技術,就是論蠻力氣,也不能和年輕人競爭了,靠上面能給你一個什么適當的工作呢?這時他想到了鎮上一個駝背的殘疾人,在街上擺一個配匙修鎖的攤子,生意似乎還不錯。祝維德想,他一個殘疾人尚且能自食其力,現在政策這么好,我這么一個健全的人,怎么不好自己動腦筋找點適合的活,做個個體戶呢?就學那駝背的,也擺個修鎖攤吧。主意一定,他馬上動手,買來銼刀、老虎鉗等簡單的工具,再買來幾十個毛胚的鑰匙,屋角落里翻出一張舊方凳、一把小椅子,在北大街尋了個地方,修鎖攤就這么開業了。
“這一干就一直干到了今天,雖不能說是鳥槍換炮,但比起當初,日曬雨淋,今天有這樣一個小店面,不但配匙修鎖,還賣各色各樣的鎖,在修鎖匠這個行當里,也算是不錯了。”說到這里,祝維德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不過,在當初確實也還是經過一番思想斗爭的,政策會變嗎?個體戶,何況還是個配鑰匙的個體戶人家瞧得起嗎?這個小行業有錢賺嗎?要知道當時我一家老老小小七口人,我可是家里的頂梁柱啊!”
北京開會歸來后,祝維德更堅信自己選擇做個體戶是正確的,他滿懷激情地對一個來訪者說:“我們應該向社會宣傳,讓大家都來關心個體戶的成長。因為從社會需要來說,個體戶現在還遠遠不夠。許多地方還存在著買難賣難、吃飯難、做衣難、修理難、運輸難等現象,再說全國還有幾百萬人要就業,我們必須在發展國有集體經濟的同時,繼續發展個體經濟……”
早在1984年,祝維德就當選為余杭區個體勞動者協會副會長。從那時起,他不僅做好自己的工作,還把更多的精力花在了全區個體協會上,成為有關部門在全區個體戶中落實黨的各項政策的有力助手。祝維德的“服務”意識,從原來較單純的為顧客修鎖配鑰匙,擴大到了服務全區的個體戶,服務社會。正是由于出色的工作,他連續擔任了四屆余杭區個體勞動者協會副會長和杭州市個體勞動者協會理事;1986年他被推薦為余杭區第三屆政協委員,連任五屆,至第五屆時當選為常委,連任三屆,是余杭區本屆政協中任期最長的政協委員和政協常委;他又是杭州市人大第七至第九屆的代表,任代表15年期間,多次被評為代表積極分子。他多次出席縣、省、全國個體勞動者代表大會,2002年又光榮地被評為杭州市勞動模范。
隨著祝維德社會職務的增多、政治地位的提高,修鎖攤上經常不見他的蹤影,他常常要出去開會、辦事,有時一月要出去十多天。學雷鋒紀念日、教師節、老年節、助殘日、五四青年節、消費者權益日等日子,我們經常可以在大街、廣場上看到祝維德忙碌的身影,他組織并親自參加各種形式的為民服務活動,免費為百姓修鎖配匙,排憂解難。
他配合黨和政府的各項中心任務,深入個體戶群眾,宣傳黨和政府的各項政策。他的修鎖攤原來在百貨商店門旁和上塘河邊人行道上,后來整頓市容,他積極配合城管部門,帶頭將攤位一遷再遷,鐵棚子廢棄了,也不索要一分錢補償。他動員個體戶買國債,沒多講大道理,他說:“我們個體戶,現在收入還不錯,總比一些在廠礦拿點工資的人寬裕些。”就這么簡單一句話,加上他自己年年帶頭買,大家都被打動了。這項任務完成得比其他許多單位都要快,都要多。
他關心個體戶的工作和生活,從用水用電、征用土地、貸款,一直到家庭冷暖,凡他力所能及的,他總是熱情地伸出援助之手。1999年,在余杭區“6·30”特大洪災中,許多個體戶也受了災,店鋪住宅被淹。祝維德帶頭捐款捐物,水還沒退盡,他就和其他同志一起挨家挨戶到受災的個體戶家慰問,把大家捐獻的錢物及時送到災民手中。
祝維德半開玩笑地說:“有這么多頭銜,總得做點事吧?,F在,我的服務不僅僅是修鎖配匙,而是擴大到社會的方方面面了,當然,主要還是個體戶這一塊。”
1986年,在杭州市余杭區臨平鎮上爆出了個不小的新聞,街頭巷尾不少人都傳說著,特別是一些上年紀的老臨平人,說是有個修鎖匠作為杭州市十萬個體戶的三名代表之一,赴京出席了“全國個體勞動者第一次代表大會”,并在人民大會堂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一個修修鎖、配配鑰匙的人,竟然獲得了這么大的榮譽,許多人開始都有點不信,但消息傳得確切:這個人就是在百貨公司門前擺攤的修鎖匠,姓祝,名維德。
幾年前的一次會議上,我在座位表上找到了祝維德的名字,按表上位置看去--哦,他就是祝維德!原來是早就見過面,打過交道的。
那時,臨平鎮最大的百貨商店朝南門面東側的小弄堂口,擺著一張比寫字臺高出半個頭的大木桌,粗拙,卻給人結實穩固的感覺。臨街的一面包著一張鐵皮,上面寫著兩行字,上面一行是“文明經商,禮貌待人”;下方是“修鎖、配匙”。字是紅漆寫的,盡管不工整,而且還有幾分風吹日曬的蝕痕,但還是十分醒目。
桌子后面忙碌著的祝維德,中等個子,瘦瘦的,眼睛圓而大,挺有精神。桌后放著一張特制的高凳子,可是人們總見他站著干活,佝僂著背,錘、敲、銼、打,很少見他有閑的時候。
俗話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人人有家,家家有門,門上都有鎖;上班坐辦公室的,抽屜也是一把鑰匙一把鎖;有車的還有車鑰匙,不管是汽車、摩托車還是自行車。
科技發達了,鎖也做得更復雜了——扁舌頭、圓舌頭、雙保險、三保險、球形鎖、密碼鎖,越是復雜越是保險,越是要出毛病,出了毛病就得找修鎖的。修鎖匠的事業連著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許多人認識祝維德,也就不奇怪了。
在人們的印象里,祝維德就是個態度好、技術好、靠手藝吃飯的人。
我以前也接觸過祝師傅,這回去找祝師傅,他也是從他的技能說起的。
我說祝師傅,別人都說你有一手配匙開鎖的絕活,能不能給我說一說?。克麉s淡淡一笑,回答說:“修鎖配匙,沒有大不了的技術。我開始擺修鎖攤,是在1980年,也沒拜過師傅,全靠自己拆拆弄弄,鼓搗鼓搗,一點一點琢磨出來的。”
我說,技術總還是有的,你的事跡上了報紙,一個保險箱,不到一個小時就打開了,還配上新鎖。記者說你“施展絕活”,這絕活怎么理解呢?
祝師傅說:“說到修鎖匠的技術,配個鑰匙、修個鎖是容易的,難的可能還在開鎖上,尤其是要打開鎖,又不損壞鎖。”
我說能不能說說你的絕活,說說其中的秘訣呢?
“絕活談不上,秘訣就更沒有了。說到底還是靠多摸索,多琢磨。”說著,他隨手拿起了一把拆開的鎖,說:“你看,這就是一把最簡單的密碼鎖,四張葉片,每張葉片上都有個缺口,開密碼鎖,就是要把這四張葉片的缺口都對齊了,鎖就開了。幫人開這種鎖,沒有訣竅,就全憑手上細微的感覺,憑經驗。
現在鎖的花樣多,困難還是會不斷碰到的。像現在有些電子鎖,沒文化,光憑經驗就不行了。不過,在我看來,干我們這種服務行業的,重要的還是在服務態度上,不能忘了‘服務’兩個字。”
很自然的,祝師傅把話題從“絕活”轉到了“服務”上。
在我的一再請求下,他終于給我講了這樣幾件小事:
瓶山村有個主婦到室外,不留意間門關上了,家里正點著煤爐,還有一個六七歲的小孩在里面,而自己身邊沒帶鑰匙,進不去,心里急得不得了。有人想到了祝維德,來喊他,他二話沒說,撂下手中的活趕過去,幫她把門打開了。主婦十分感激,要好好謝他,他婉言謝絕了,說修鎖的幫人開鎖排難本來就是分內的事嘛。
某駕駛員車鑰匙插在駕駛盤上,人到了車外,一陣風把車門關上了,旁人又介紹祝維德來開車門。祝維德趕到車旁一看,是一輛高級轎車,可不能動蠻力,稍有破相用戶就不滿意了。憑著多年的經驗,他透過車門玻璃,看著車門鑰匙的樣子,就頂著烈日,蹲在車門外銼起了鑰匙,銼銼試試,費了好大勁,終于打開了車門。車主連連稱贊他好手藝,要重金酬謝,祝維德也婉言謝絕,只是按平常的價格收了錢。
還有一次,余杭區法院實施強制執行任務,要到上虞將一輛車開回來,需要有人隨同前去把車門打開,他們找到了祝維德。祝維德說坐小車不習慣,于是囚車去囚車回,顛簸幾百里路,協助法警順利完成了任務。他也是沒一句叫苦叫累的話,也不計較報酬。
祝維德年紀大了,仍然堅持顧客有困難隨叫隨到。
2004年3月的一天,已是夜里10點多鐘,電話鈴忽然響起,驚醒了已入睡的祝維德。原來是超山蜜餞廠要送貨,合同規定期限已到,夜里就要發車,不料車門卻打不開,情急之中想到了向祝維德求助。祝維德畢竟已66歲,勞累了一天,晚飯時又喝了點酒,人感到十分疲倦,真想回絕了。但一想到人家送貨任務急,他還是一骨碌起身,趕到廠里,幫助打開了車門,回到家已是凌晨兩點了。
2004年6月23日中午,用戶打電話要他去開鎖。祝維德顧不上吃中飯,就直奔用戶家,但剛走出自己家門,就覺得有點不舒服,頭有點暈,但一想到顧客還等他去開門,他毫不猶豫地騎上摩托車就到了用戶家。不料剛上樓梯,就倒在樓梯上,失去了知覺。后經醫生診斷為間歇性腦血栓,嘴上縫了6針。
對服務工作,祝維德意猶未盡,他說:“服務中也得多一個心眼,尤其是開鎖這樣敏感的事,得有警惕心。”有一次,一個小伙子扛了輛嶄新的自行車要祝維德開鎖,要他拿身份證來,結果小伙子一去不回。車子幾天沒人來取,祝維德懷疑這車是那小伙子偷的,便報了案。不久人被抓住,果然是個小偷。
當我問起他為什么選擇做修鎖匠這個行當時,祝維德才說到他的身世。
他的父親原來在臨平鎮上開一家小茶店,后來家道中落,店開不下去了,只好典當給人家,直到解放初,才贖了回來,重操舊業。因家境貧困,祝維德讀完小學三年級就被迫輟學了,那年他才11歲。小小年紀的他開始幫父母親在店里干起了活。長大后,他找臨時工做,尋到的活也都是粗活臟活累活,做得最多的是拉車扛包,做搬運工。到1980年,他所在鎮辦的裝卸班也維持不下去了,單位解散,大家自謀出路。有些人整天往街道、居委會跑,要政府幫助解決。祝維德開始也動過這樣的念頭,但后來仔細想想,自己已四十出頭了,要文化沒文化,要技術沒技術,就是論蠻力氣,也不能和年輕人競爭了,靠上面能給你一個什么適當的工作呢?這時他想到了鎮上一個駝背的殘疾人,在街上擺一個配匙修鎖的攤子,生意似乎還不錯。祝維德想,他一個殘疾人尚且能自食其力,現在政策這么好,我這么一個健全的人,怎么不好自己動腦筋找點適合的活,做個個體戶呢?就學那駝背的,也擺個修鎖攤吧。主意一定,他馬上動手,買來銼刀、老虎鉗等簡單的工具,再買來幾十個毛胚的鑰匙,屋角落里翻出一張舊方凳、一把小椅子,在北大街尋了個地方,修鎖攤就這么開業了。
“這一干就一直干到了今天,雖不能說是鳥槍換炮,但比起當初,日曬雨淋,今天有這樣一個小店面,不但配匙修鎖,還賣各色各樣的鎖,在修鎖匠這個行當里,也算是不錯了。”說到這里,祝維德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不過,在當初確實也還是經過一番思想斗爭的,政策會變嗎?個體戶,何況還是個配鑰匙的個體戶人家瞧得起嗎?這個小行業有錢賺嗎?要知道當時我一家老老小小七口人,我可是家里的頂梁柱啊!”
北京開會歸來后,祝維德更堅信自己選擇做個體戶是正確的,他滿懷激情地對一個來訪者說:“我們應該向社會宣傳,讓大家都來關心個體戶的成長。因為從社會需要來說,個體戶現在還遠遠不夠。許多地方還存在著買難賣難、吃飯難、做衣難、修理難、運輸難等現象,再說全國還有幾百萬人要就業,我們必須在發展國有集體經濟的同時,繼續發展個體經濟……”
早在1984年,祝維德就當選為余杭區個體勞動者協會副會長。從那時起,他不僅做好自己的工作,還把更多的精力花在了全區個體協會上,成為有關部門在全區個體戶中落實黨的各項政策的有力助手。祝維德的“服務”意識,從原來較單純的為顧客修鎖配鑰匙,擴大到了服務全區的個體戶,服務社會。正是由于出色的工作,他連續擔任了四屆余杭區個體勞動者協會副會長和杭州市個體勞動者協會理事;1986年他被推薦為余杭區第三屆政協委員,連任五屆,至第五屆時當選為常委,連任三屆,是余杭區本屆政協中任期最長的政協委員和政協常委;他又是杭州市人大第七至第九屆的代表,任代表15年期間,多次被評為代表積極分子。他多次出席縣、省、全國個體勞動者代表大會,2002年又光榮地被評為杭州市勞動模范。
隨著祝維德社會職務的增多、政治地位的提高,修鎖攤上經常不見他的蹤影,他常常要出去開會、辦事,有時一月要出去十多天。學雷鋒紀念日、教師節、老年節、助殘日、五四青年節、消費者權益日等日子,我們經常可以在大街、廣場上看到祝維德忙碌的身影,他組織并親自參加各種形式的為民服務活動,免費為百姓修鎖配匙,排憂解難。
他配合黨和政府的各項中心任務,深入個體戶群眾,宣傳黨和政府的各項政策。他的修鎖攤原來在百貨商店門旁和上塘河邊人行道上,后來整頓市容,他積極配合城管部門,帶頭將攤位一遷再遷,鐵棚子廢棄了,也不索要一分錢補償。他動員個體戶買國債,沒多講大道理,他說:“我們個體戶,現在收入還不錯,總比一些在廠礦拿點工資的人寬裕些。”就這么簡單一句話,加上他自己年年帶頭買,大家都被打動了。這項任務完成得比其他許多單位都要快,都要多。
他關心個體戶的工作和生活,從用水用電、征用土地、貸款,一直到家庭冷暖,凡他力所能及的,他總是熱情地伸出援助之手。1999年,在余杭區“6·30”特大洪災中,許多個體戶也受了災,店鋪住宅被淹。祝維德帶頭捐款捐物,水還沒退盡,他就和其他同志一起挨家挨戶到受災的個體戶家慰問,把大家捐獻的錢物及時送到災民手中。
祝維德半開玩笑地說:“有這么多頭銜,總得做點事吧?,F在,我的服務不僅僅是修鎖配匙,而是擴大到社會的方方面面了,當然,主要還是個體戶這一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