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的心靈永遠充滿陽光
—— 記杭州市天長小學高級教師周紅
發布時間:2010-05-24 11:24:55
|
作者: 旅 人
民建會員、杭州市天長小學高級教師、浙江省優秀輔導員周紅,把教會學生做人、做事看作教育工作的根本和基礎。面對不少年輕人以自我為中心、忽視他人利益和社會責任的傾向,她堅定地認為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比考試得滿分更重要。她組織學生樂于參加的活動,培養他們互助合作的精神,展現學生各自的能力和長處,激發他們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她的教育理念和實踐勝人一籌,贏得了學生家長的支持和贊賞。
每個園丁都相當清楚,如果希望培養出美麗的玫瑰,他應該在摘玫瑰前給它們施肥,他知道,要收獲美麗的玫瑰,差不多在一年前就得準備好花的根莖,這是常識。“樹人乃百年大計”,作為老師,周紅培養學生的目的是教他們“三會”--會做人、會做事、會學習。而這“三會”中,她認為“會做人”是基礎和根本。
因她的存在,讓學生受益
在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以自我為中心、忽視他人利益和社會責任的思想較為突出,一些人的道德出現了滑坡。因此,周紅認為培養健康的人格比考試得滿分更重要。
一次,她給學生講了浙江金融界的女英雄--劉玲英的故事。為了保護國家和集體的財產,劉玲英被歹徒刺了三十多刀,譜寫了一曲英雄的贊歌。這時,卻有同學提出,雖然她是保護了集體的財產,但她身中31刀,連眼球都被挖了出來,國家得花多少錢去醫治,不值得!人的生命才是最寶貴的!周紅猛悟到今天的學生確實有自己的想法了,他們對傳統的思想教育提出了異議,再也不是人云亦云的“小羊羔”了。然而,他們沒有了血氣方剛的斗志,有的是明哲保身的觀念;沒有了“士可殺不可辱”的意志,有的是茍且偷生的思想;沒有了敢于與不良行為作斗爭的品質,有的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心理。長此以往,我們培養的一代能擔起保家衛國的責任嗎?在新時期“以人為本”的社會理念中,如何將“勇敢無畏”與“集體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樹立起來呢?想到這兒,她給學生們講起了《烈火金剛》:那些抗日英雄憑著一腔愛國之情,憑著一股民族氣節,憑著一種國破山河在、天地由我沖的錚錚鐵骨之氣,把侵略者打得抱頭鼠竄。故事中當然也有出賣祖國、出賣同胞、出賣靈魂的漢奸,但他們沒有一個有好下場的……故事戛然而止,教室里靜悄悄的,同學們仿佛還沉浸在浴血奮戰、炮火連天的戰場上。這時,有同學激動地說:“男孩是勇敢的代名詞,若我遇到了像劉玲英阿姨這樣的事,我會挺身而出,誓死保護國家的財產,這樣才像個男子漢。”“勇敢、無畏、善思、沉著”,周紅就這樣在此次活動中讓學生學會了。
教育是一種真、善、美的傳遞,對學生人格形成有重大的影響。每接一次新班,周紅和她的學生都會資助一兩名“希望工程”的貧困學生或被疾病折磨的同齡人。資助金從哪來呢?義賣!義賣既培養了學生們的凝聚力,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合作精神和組織能力。
有一次,她決定搞一個義賣活動來募集資金,捐助給省盲童學校的學生張素云。她要求學生們自找場地、自組商品。同學們表現出了高昂的熱情,有的登門造訪,請求商場提供活動場地;有的打電話給市政府尋求幫助;有的邀來報社的記者作宣傳;更多的學生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領”--作畫、書法、做手工、寫感恩卡……在這樣的活動中,周紅充分尊重每位學生的選擇和行動。活動的結果是成功的,活動的過程更是讓學生受益,他們不但接觸了社會、接觸了公眾,他們更因此贏得了政府、社會對他們的贊賞和尊重,提高了自信和能力。
在關心他人、幫助他人的同時,讓自己也受一次教育、受一次感動是她策劃這些活動的目的。這些年來,無論是已畢業的學生還是仍在就讀的學生都記得那些讓他們難以忘懷的人:臨海的陳開直、洞頭的林夏華、盲童張素云、金華的李雨揚、縉云的丁曉嵐、西部的失學兒童,還有湖濱敬老院的爺爺、奶奶們,這些都是他們資助過的貧困生和慰問過的老人。
因她的存在,讓學生愉快
在學校常常會遇到各種表現的學生:淘氣的、愛撒謊的、聰明的、無動于衷軟硬不吃的,怎么辦?作為老師,周紅認為應該給他們一個機會認識到“我”還有用,“我”有可取之處,即使是最麻煩的孩子,也會有迷人的特質。
一次,她組織了“賣報”活動,想通過賣報,讓學生們體會賺錢不易,從而養成勤儉的習慣。活動開始后不久,調皮搗蛋大王——沈同學就興奮地跑來說,10份報已賣完了,再添加30份。不一會兒,他又跑來說都賣完了。周圍的同學吃驚地望著他,要知道他們手頭上才賣出去幾份哪!這時,她便請沈同學說說竅門,他愉快地告訴大家,要找帶孩子的家長;去大人們坐著休息的地方;向一對對的情侶推銷,告訴他們等你們有孩子了,這份報一定有用……他的“經驗介紹”引得伙伴們一陣笑聲。這笑聲,流露出大家對沈同學的佩服,而這是他平時渴望又得不到的。這樣的活動,讓平時學習有困難的同學找到了自信,更重要的是增進了同學間的了解。沈同學的學習熱情,自那次活動后,提高了不少。
現在的六(2)班同學,仍在回味的是2003年六一節開展的“生存訓練”活動。因為在那次活動中,他們又一次感受到了同學間的互助是多么令人感動。下午3點半,全班分7個小隊準時從學校出發。臨行前,學生們被告知,必須是全小隊隊員一起到達終點才是勝利者。一路上,隊員們靠路牌、地圖指路,有的隊員中暑生病走不動了(其實是故意安排的,為了考驗隊員們是否有互助精神),但在彼此的鼓勵、幫助下都勝利地到達了集合地。當家長和老師問他們累不累時,隊員們臉上掛著汗水,爽朗地回答:“我們感到幸福!”是啊,在衣食無憂的今天,孩子們需要的是什么?作為教育者又能給予些什么?這正是現代社會里該思考的問題。因此,“快樂的足球賽”、“迷你廚房,品味生活”、“時裝表演秀”、“知識競賽”等等活動應運而生,得到了學生們的熱烈響應和積極參與。
在各種各樣的活動中,學生們的求知欲得到了發展,語言表達力、判斷是非的能力都有了長足的進步。他們多次去省廣播電臺、電視臺參加節目錄制,甚至給市政府寫信,參與家鄉的規劃和建設,還收到了浙江省政府和杭州市政府寫來的感謝信。
這些活動中“猶如同事的家長觀”的樹立,也拉近了學校和家庭的距離。家長是家庭生活的教育者,每次家長會,周紅都會把一個學期的計劃告知他們,以尋求家長們的支持和配合。“溝通從心開始”、“看日出”、“義賣”、“拜訪春天”、“生存訓練”等活動,都有家長的參與。這樣,既更多地創造了教師與家長的溝通機會,也讓家長在活動中看到了自己孩子的優勢和不足,以便及時地鼓勵和糾正孩子在個性發展中出現的偏差。
因她的存在,讓學校添輝
“行為上守紀,思想上創新”是周紅追求的教育目標。學生們在“互容、互律、互愛”的氛圍中學習和生活,一個健康向上的班集體形成了。她帶的學生舉止文明、守紀活潑、有助人為樂精神,是全校同學學習的榜樣。
2001年,杭城大力宣傳環保和治理城市面貌,周紅和學生們選在“植樹節”那天,冒雨為學校種下了8棵樹。每當走過桃李園,看到那粉得似霞的桃花、紅得如火的茶花和高潔優雅的玉蘭花,學生們是多么興奮啊!課余,他們總是情不自禁地跑去澆水、施肥,盼望著那些樹木能與自己一樣快快成長。后來,他們發現社會上對環保還不夠重視,又寫信給《杭州日報》,希望更多的市民和有關單位一起來保護環境。《杭州日報》將來信刊登出來,立即引起了廣泛的響應和支持。“環保筆”就是在那時被廣泛推廣的。在杭報開展的“我為環保獻計策”征文比賽中,周紅所在的班級有3名學生分獲一、二等獎,為學校爭得了榮譽。
“身教重于言教”,要想培養出令人驕傲的學生,自己首先應該成為一名令學生驕傲的老師。作為老師,周紅努力從自身的言行、品德、素養上去引導學生。她既擔任著學校部分管理工作,又任教一班的語文。讓學生按時到校,她自己從不遲到;要求學生認真做作業,她的批改也總是一絲不茍;希望學生勤奮學習多讀書,2003年,她自己完成了浙大研究生班的學習。所有的努力都是因為她深知“教育是生命影響生命的事業”。
天長小學一直以來注重對學生加強思想道德的教育和遵紀守法、養成良好習慣的教育。“寓教于樂”,在各類活動中充分發揮德育功能是該校的特色。
近年來,為開闊學生視野、在實踐中增長學生的才干,在她的組織參與下,學校先后派出兩批學生赴北京、上海“游學”;為豐富學生生活、培養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學校舉辦了新年音樂會--“把國樂請進校園”;為樹雄心立大志、教育學生為國爭光,多次請新四軍老戰士、勞模和來自英雄連隊的官兵來校講故事、作報告……這些親身體驗和經歷,給了學生許多真切的感受--“文明、活潑、勇敢、進取、開拓”,都是新時代少年所要具備的品質。
最近,他們又開展了“為春天喝彩 做春的使者”系列活動。“春的使者”要給人間帶來春天,播下春的種子,在土里、也在人的心里。周紅認為更重要的是在學生的心里播下愛的種子,或者說通過這次活動讓學生自己種下這顆種子,這也是這次活動的目的。現在,國家很重視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在這種“美育”活動中,正好能不斷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而“愛大自然”的種子也種在了同學們的心里……
因她的存在,為民建添彩
2002年3月,周紅加入了民建。在民建,從事小學教育的會員為數不多,但民建重視教育,關心教育的發展,因此,對教師給予了極大的信任和關注。2003年,民建市委會推薦兩位會員參加杭州市婦代會,周紅是其中一位。在會上,她積極參與婦女工作的規劃與發展的討論。同年12月,她又作為民建浙江省委會參政議政委員會委員參與工作。在更廣闊的天地中,她珍視機會,積極反映社情民意,撰寫的提案《亟待重視的新課標現象》受到了民建中央的重視,《要重視女教師的心理困擾問題》則得到副省長盛昌黎的批示。
教師的職業讓她成為講臺上的主角,走下講臺,她和學生們、老師們都是生活的主角。能成為孩子們的老師,也許是偶然的,有時甚至是被動的,但能否成為孩子們所敬佩的老師、朋友,則完全取決于教師自己。周紅努力工作著,她期待著能成為對學生、學校、家庭、社會都有用的人。
每個園丁都相當清楚,如果希望培養出美麗的玫瑰,他應該在摘玫瑰前給它們施肥,他知道,要收獲美麗的玫瑰,差不多在一年前就得準備好花的根莖,這是常識。“樹人乃百年大計”,作為老師,周紅培養學生的目的是教他們“三會”--會做人、會做事、會學習。而這“三會”中,她認為“會做人”是基礎和根本。
因她的存在,讓學生受益
在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以自我為中心、忽視他人利益和社會責任的思想較為突出,一些人的道德出現了滑坡。因此,周紅認為培養健康的人格比考試得滿分更重要。
一次,她給學生講了浙江金融界的女英雄--劉玲英的故事。為了保護國家和集體的財產,劉玲英被歹徒刺了三十多刀,譜寫了一曲英雄的贊歌。這時,卻有同學提出,雖然她是保護了集體的財產,但她身中31刀,連眼球都被挖了出來,國家得花多少錢去醫治,不值得!人的生命才是最寶貴的!周紅猛悟到今天的學生確實有自己的想法了,他們對傳統的思想教育提出了異議,再也不是人云亦云的“小羊羔”了。然而,他們沒有了血氣方剛的斗志,有的是明哲保身的觀念;沒有了“士可殺不可辱”的意志,有的是茍且偷生的思想;沒有了敢于與不良行為作斗爭的品質,有的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心理。長此以往,我們培養的一代能擔起保家衛國的責任嗎?在新時期“以人為本”的社會理念中,如何將“勇敢無畏”與“集體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樹立起來呢?想到這兒,她給學生們講起了《烈火金剛》:那些抗日英雄憑著一腔愛國之情,憑著一股民族氣節,憑著一種國破山河在、天地由我沖的錚錚鐵骨之氣,把侵略者打得抱頭鼠竄。故事中當然也有出賣祖國、出賣同胞、出賣靈魂的漢奸,但他們沒有一個有好下場的……故事戛然而止,教室里靜悄悄的,同學們仿佛還沉浸在浴血奮戰、炮火連天的戰場上。這時,有同學激動地說:“男孩是勇敢的代名詞,若我遇到了像劉玲英阿姨這樣的事,我會挺身而出,誓死保護國家的財產,這樣才像個男子漢。”“勇敢、無畏、善思、沉著”,周紅就這樣在此次活動中讓學生學會了。
教育是一種真、善、美的傳遞,對學生人格形成有重大的影響。每接一次新班,周紅和她的學生都會資助一兩名“希望工程”的貧困學生或被疾病折磨的同齡人。資助金從哪來呢?義賣!義賣既培養了學生們的凝聚力,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合作精神和組織能力。
有一次,她決定搞一個義賣活動來募集資金,捐助給省盲童學校的學生張素云。她要求學生們自找場地、自組商品。同學們表現出了高昂的熱情,有的登門造訪,請求商場提供活動場地;有的打電話給市政府尋求幫助;有的邀來報社的記者作宣傳;更多的學生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領”--作畫、書法、做手工、寫感恩卡……在這樣的活動中,周紅充分尊重每位學生的選擇和行動。活動的結果是成功的,活動的過程更是讓學生受益,他們不但接觸了社會、接觸了公眾,他們更因此贏得了政府、社會對他們的贊賞和尊重,提高了自信和能力。
在關心他人、幫助他人的同時,讓自己也受一次教育、受一次感動是她策劃這些活動的目的。這些年來,無論是已畢業的學生還是仍在就讀的學生都記得那些讓他們難以忘懷的人:臨海的陳開直、洞頭的林夏華、盲童張素云、金華的李雨揚、縉云的丁曉嵐、西部的失學兒童,還有湖濱敬老院的爺爺、奶奶們,這些都是他們資助過的貧困生和慰問過的老人。
因她的存在,讓學生愉快
在學校常常會遇到各種表現的學生:淘氣的、愛撒謊的、聰明的、無動于衷軟硬不吃的,怎么辦?作為老師,周紅認為應該給他們一個機會認識到“我”還有用,“我”有可取之處,即使是最麻煩的孩子,也會有迷人的特質。
一次,她組織了“賣報”活動,想通過賣報,讓學生們體會賺錢不易,從而養成勤儉的習慣。活動開始后不久,調皮搗蛋大王——沈同學就興奮地跑來說,10份報已賣完了,再添加30份。不一會兒,他又跑來說都賣完了。周圍的同學吃驚地望著他,要知道他們手頭上才賣出去幾份哪!這時,她便請沈同學說說竅門,他愉快地告訴大家,要找帶孩子的家長;去大人們坐著休息的地方;向一對對的情侶推銷,告訴他們等你們有孩子了,這份報一定有用……他的“經驗介紹”引得伙伴們一陣笑聲。這笑聲,流露出大家對沈同學的佩服,而這是他平時渴望又得不到的。這樣的活動,讓平時學習有困難的同學找到了自信,更重要的是增進了同學間的了解。沈同學的學習熱情,自那次活動后,提高了不少。
現在的六(2)班同學,仍在回味的是2003年六一節開展的“生存訓練”活動。因為在那次活動中,他們又一次感受到了同學間的互助是多么令人感動。下午3點半,全班分7個小隊準時從學校出發。臨行前,學生們被告知,必須是全小隊隊員一起到達終點才是勝利者。一路上,隊員們靠路牌、地圖指路,有的隊員中暑生病走不動了(其實是故意安排的,為了考驗隊員們是否有互助精神),但在彼此的鼓勵、幫助下都勝利地到達了集合地。當家長和老師問他們累不累時,隊員們臉上掛著汗水,爽朗地回答:“我們感到幸福!”是啊,在衣食無憂的今天,孩子們需要的是什么?作為教育者又能給予些什么?這正是現代社會里該思考的問題。因此,“快樂的足球賽”、“迷你廚房,品味生活”、“時裝表演秀”、“知識競賽”等等活動應運而生,得到了學生們的熱烈響應和積極參與。
在各種各樣的活動中,學生們的求知欲得到了發展,語言表達力、判斷是非的能力都有了長足的進步。他們多次去省廣播電臺、電視臺參加節目錄制,甚至給市政府寫信,參與家鄉的規劃和建設,還收到了浙江省政府和杭州市政府寫來的感謝信。
這些活動中“猶如同事的家長觀”的樹立,也拉近了學校和家庭的距離。家長是家庭生活的教育者,每次家長會,周紅都會把一個學期的計劃告知他們,以尋求家長們的支持和配合。“溝通從心開始”、“看日出”、“義賣”、“拜訪春天”、“生存訓練”等活動,都有家長的參與。這樣,既更多地創造了教師與家長的溝通機會,也讓家長在活動中看到了自己孩子的優勢和不足,以便及時地鼓勵和糾正孩子在個性發展中出現的偏差。
因她的存在,讓學校添輝
“行為上守紀,思想上創新”是周紅追求的教育目標。學生們在“互容、互律、互愛”的氛圍中學習和生活,一個健康向上的班集體形成了。她帶的學生舉止文明、守紀活潑、有助人為樂精神,是全校同學學習的榜樣。
2001年,杭城大力宣傳環保和治理城市面貌,周紅和學生們選在“植樹節”那天,冒雨為學校種下了8棵樹。每當走過桃李園,看到那粉得似霞的桃花、紅得如火的茶花和高潔優雅的玉蘭花,學生們是多么興奮啊!課余,他們總是情不自禁地跑去澆水、施肥,盼望著那些樹木能與自己一樣快快成長。后來,他們發現社會上對環保還不夠重視,又寫信給《杭州日報》,希望更多的市民和有關單位一起來保護環境。《杭州日報》將來信刊登出來,立即引起了廣泛的響應和支持。“環保筆”就是在那時被廣泛推廣的。在杭報開展的“我為環保獻計策”征文比賽中,周紅所在的班級有3名學生分獲一、二等獎,為學校爭得了榮譽。
“身教重于言教”,要想培養出令人驕傲的學生,自己首先應該成為一名令學生驕傲的老師。作為老師,周紅努力從自身的言行、品德、素養上去引導學生。她既擔任著學校部分管理工作,又任教一班的語文。讓學生按時到校,她自己從不遲到;要求學生認真做作業,她的批改也總是一絲不茍;希望學生勤奮學習多讀書,2003年,她自己完成了浙大研究生班的學習。所有的努力都是因為她深知“教育是生命影響生命的事業”。
天長小學一直以來注重對學生加強思想道德的教育和遵紀守法、養成良好習慣的教育。“寓教于樂”,在各類活動中充分發揮德育功能是該校的特色。
近年來,為開闊學生視野、在實踐中增長學生的才干,在她的組織參與下,學校先后派出兩批學生赴北京、上海“游學”;為豐富學生生活、培養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學校舉辦了新年音樂會--“把國樂請進校園”;為樹雄心立大志、教育學生為國爭光,多次請新四軍老戰士、勞模和來自英雄連隊的官兵來校講故事、作報告……這些親身體驗和經歷,給了學生許多真切的感受--“文明、活潑、勇敢、進取、開拓”,都是新時代少年所要具備的品質。
最近,他們又開展了“為春天喝彩 做春的使者”系列活動。“春的使者”要給人間帶來春天,播下春的種子,在土里、也在人的心里。周紅認為更重要的是在學生的心里播下愛的種子,或者說通過這次活動讓學生自己種下這顆種子,這也是這次活動的目的。現在,國家很重視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在這種“美育”活動中,正好能不斷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而“愛大自然”的種子也種在了同學們的心里……
因她的存在,為民建添彩
2002年3月,周紅加入了民建。在民建,從事小學教育的會員為數不多,但民建重視教育,關心教育的發展,因此,對教師給予了極大的信任和關注。2003年,民建市委會推薦兩位會員參加杭州市婦代會,周紅是其中一位。在會上,她積極參與婦女工作的規劃與發展的討論。同年12月,她又作為民建浙江省委會參政議政委員會委員參與工作。在更廣闊的天地中,她珍視機會,積極反映社情民意,撰寫的提案《亟待重視的新課標現象》受到了民建中央的重視,《要重視女教師的心理困擾問題》則得到副省長盛昌黎的批示。
教師的職業讓她成為講臺上的主角,走下講臺,她和學生們、老師們都是生活的主角。能成為孩子們的老師,也許是偶然的,有時甚至是被動的,但能否成為孩子們所敬佩的老師、朋友,則完全取決于教師自己。周紅努力工作著,她期待著能成為對學生、學校、家庭、社會都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