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實的人 誠摯的心
—— 記杭州市藍孔雀化纖公司銷供處長吳正之
發布時間:2010-05-24 11:27:52
|
作者: 沉 舟
吳正之是一個平實的人,不好言談,卻有著一顆赤誠的心。自1983年從上海華東紡織工學院(現東華大學)畢業到國有企業后,他一直工作在生產、經營的第一線。只要是他接手的工作,無論是分內的、分外的,無論是本職的、社會的,他一定會盡力干好。僅僅是與外商一點點工作上的聯系,他卻為杭州市的招商引資做了大量的實事,引進了大量的資金。而他把這一切看作是一個民建市委常委、杭州政協委員應發揮的作用。
初看吳正之,靦腆而平靜,似乎和這個急功近利、分秒必爭的現實社會有點脫節,更很難與他從事的銷售工作掛上鉤。然而,在他平靜的個性中卻蘊藏著對政治、時事、體育的極大關心,無論哪一天,只要你提出當時的時事中心,大至世界、全國、杭州,小至他的老家海寧,他都能如數家珍,向你娓娓道來。其實,他興趣廣泛,知識面廣,尤愛音樂,有時會忙中偷閑,一人去聽一場音樂會。平時,他不善言談,聽到稍出格的話便會臉紅。他也不好張揚,更不善溢美之辭,不齒矯揉造作,遇事講求謙讓,尤其是得理且饒人。
吳正之出生在上世紀60年代初期,80年代就讀于上海華東紡織工學院,畢業后分配到國有企業,在企業從事技術性工作,是基層的中堅力量。像這樣一位優秀青年當時怎么沒有加入黨組織?對此,吳正之坦誠地說,他寫過入黨申請書,但由于工作調動,支部沒有找他談過話。正在這個時候,車間的老技術員、民建會員與吳正之談了民建組織的宗旨及有關民建工作的一系列情況。吳正之從小對民建組織就有一定的認識,通過老技術員的點撥,豁然開朗,民建是與中共長期共同奮斗的參政黨,參加民建組織同樣可以為社會多做貢獻,而當時作為熱血青年的他參加組織的目的就是要多做工作。這事看起來有點偶然,但實質上與他從小所受的影響有著極大的關聯。吳正之的父親生前也是民建會員,解放后從事技術工作,在海寧有相當的影響,是當時海寧縣的政協委員。吳正之從小耳濡目染父親如何為政府、為百姓搜集材料,書寫提案。父親還有一位老朋友陳銘翔,當時任民建浙江省委會副主委,解放后同樣從事技術工作,他倆是我省針織、印染等方面的專家,負責省紡織學會針織專業學組的工作,經常在一起商討共同關心的工藝、技術問題,交往甚深。吳正之來杭工作后常受父親之托,去看望這位在杭的伯伯。而每次吳正之前去拜訪,陳銘翔總是和他侃侃而談,更多的是談論國家大事、民建大事,比如民建中央如何參政議政、建言獻策,支持中央的一系列工作,還有活躍在各條戰線上的民建會員如何為國、為民辦實事。
吳正之于1989年加入民建。此后,在民建組織的幫助和指導下,吳正之確實為企業、當地建設和發展,以及周圍群眾做了許多實實在在的事。
與其說吳正之喜歡銷售工作,倒不如說是銷售工作中實實在在的壓力讓他不得不潛心學習。1983年,他大學畢業分配在二紡車間任技術員,1984年底又因工作需要調任技術科任技術員,1985年9月應領導指派脫產進修外語3個月。回廠后,正值企業陸續從德國、瑞士、法國引進了閃蒸、紡前注射、滌綸毛條設備,多位外國專家為設備安裝長駐在廠。吳正之擔任專家的口語翻譯及一些設備資料的翻譯工作。在這期間,他曾調去擴建辦、設計院,曾獨立承擔壓洗生產線的工藝設計工作。后來又因工作的需要,再次調到二紡車間。在這頻繁的調動中,吳正之沒有提出過任何條件,每次都是無條件的服從。他說,從事過多種工作,對自己今天的銷售工作相當有利,尤其是對客戶提出的產品質量問題,自己因為懂得一些技術問題往往能給客戶一個滿意的答復。
1990年,吳正之調到公司的外貿辦,開始從事對外貿易工作。當時的外貿辦起步不久,雖然人數不少,但真正懂行的并不多,大家都是在摸索著工作。好在吳正之十分好學,在他內向的個性中蘊藏著一股堅韌的學習動力。他和同事們邊學習,邊摸索,設置了一整套對外貿易的操作程序,把外貿工作逐步推上了規范化,這套程序至今還在用。1993年,他們申請取得了外貿自營進出口權,公司的外貿額,尤其是自營出口額連年上升,公司因此多年獲得出口創匯“金龍獎”。他被任命為外貿辦副主任,全面負責外貿工作。吳正之本來就靦腆,缺乏與人交往的技巧,但是,他信奉的是“我以誠待人,人也會以誠待我”。就憑著這個“誠”字,他硬是在這個銷售領域中闖蕩了十多年,打開了一條又一條銷售渠道,甚至還拓寬了客戶由于種種原因曾想關閉的渠道。
一位銷供人員說了這樣一件事:有一次,一位客戶由于企業產品的某些質量問題,要終止合作關系。吳正之聽說后,和同事一起出訪,做必要的解釋工作。當時的情形對企業相當不利,但吳正之在出訪前,對該客戶的產品作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在交談時,他毫不隱瞞地承認了自己企業產品的不足之處,然后也毫不猶豫地指出了客戶產品存在的問題,同時還為他們找出了癥結所在。他的坦誠使客戶感到非常意外,更使其認為此人值得繼續交往。他們打心眼里佩服吳正之對自己產品乃至下游產品的了解,更佩服吳正之對工作認真負責的態度。因此,他們不但沒有索賠,還繼續保持和企業的業務往來,甚至還擴大了業務量。
在銷售工作中,吳正之說,困難是一直有的,因為同行間的過度競爭,造成市場的無序狀態。他坦言,自己可能更適合于技術工作。有時到一紡車間看到自己設計的生產線,如今仍在發揮著作用,便有些許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他至今還擔任著杭州市紡織工程學會的副秘書長、《杭州紡織》雜志編委、科協工藝組副組長等有著一定技術含量的工作。盡管對技術工作戀戀不舍,但他說既然做了銷售工作,就要盡自己的全力去做好。
十多年來,吳正之就是以他獨特的個性魅力,踏實的工作作風活躍在銷售領域,為企業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銷售中的難題,并打開了一條又一條銷售渠道,為企業占領市場做出了貢獻。
自吳正之加入民建以來,他將自己的工作與民建的工作密切聯系。1996年,在吳正之的精心準備下,藍孔雀公司成立民建支部,這是全國第一個外商投資企業的基層支部,為全國的統戰工作深入基層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得到了中共杭州市委統戰部、民建杭州市委會的高度重視和贊賞,公司黨委也給予了大力支持。1996年和1997年,吳正之先后被推選為民建市委常委、市政協委員,他更是忘我地投入社會工作。7年來,吳正之遞交的提案有20余份。
在吳正之的記事本上,密密麻麻地記述著許許多多有關提案和企業發展的工作事項。每一個提案的誕生,他都要反復走小巷、訪社區,組織民建會員、企業職工多次聽取建議等,這該增加多大的工作量,付出多大的精力和心血?
1997年,吳正之由于工作上的關系認識了臺灣商人葉福林。當時葉福林在臺灣已擁有相當龐大的資產。他看好大陸的投資環境,但還沒有選定投資區域。當吳正之得知葉福林對大陸有投資意向時,立即告訴了民建市委會的幾位領導,與他們共同商討此事。民建市委會相當重視這一工作,將此次招商引資工作作為民建市委會的一個項目來抓。
當時,在葉福林一行來杭之前,吳正之會同民建市委會做了一系列細致的工作,與葉福林商量制定了詳細的考察方案,初步定下考察地點為:杭州下沙、蕭山、紹興和葉福林自己提出的江蘇昆山。當時昆山的投資圈已粗具規模,投資環境也較為完善,許多政策方面都優于杭州,尤其是臺灣商人在昆山已形成一個集聚中心。臺商都喜歡到已經有臺商投資的區域,因為有自己人的地方可以借鑒別人的經驗,還可少做許多必需了解的工作。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吳正之仍不放棄,他說只要有機會就一定要爭取。一次,市政府領導親自與葉福林等在新僑飯店進行會談時,細心的吳正之想到在新僑商談,無法準確判斷下沙的地理位置,而地理位置對一個投資商來講,應該屬于投資的先決條件之一。他急中生智,趕到斜對面的新華書店買了20份杭州市地圖,分發給每一位參加商談的客人。就這樣,了解了杭州的投資環境,加上市民建和吳正之的熱情關照,葉福林放棄了昆山,決定到杭州來投資。
由于當時葉福林僅派一人來杭做開辦公司的前期工作,吳正之也就不得不深入參與,他幾乎成了臺資公司一名不拿工資的員工。設立辦事處、聯系設計單位、環境評估等一系列的事務性工作,他都參與其中,就連臺商買個手機,吳正之也陪同前往,畢竟臺商人生地不熟。吳正之說:“只有讓我們細致的工作來彌補某些缺陷了。”
“這么一次次地為他人做嫁衣,你就不嫌煩嗎?”
“我還是很本位的,我幫的人都是我們公司的客戶。今天,我幫了他,以后,公司有困難,他們也會幫我們。我一直認為,幫助他人就是幫助自己。”
吳正之至今仍在招商引資的工作中盡著自己的那份力。前不久,一位來自西班牙的客商來洽談投資,吳正之為其做了環境考察、市場開發、環境評估等大量前期工作,為其分析杭州的區位優勢和優越的投資環境,終于使客商正式簽約。由于客商在國內沒有經辦人員,因此全權委托吳正之代表他們辦理協議簽字、工商登記等一系列煩瑣的事務性工作。
吳正之真的太普通了。他沒有光彩照人的事跡,也沒有過人奪目的業績,他做的事正如其人:平淡。可他為杭州市的招商引資,為平民百姓搜集材料、撰寫提案……這許許多多的工作都是實實在在的。如今的社會,沒有任何的利益驅動,如此熱情幫助、如此費心奔走,無論是風雨中還是烈日下,無論是雙休日還是法定節假日,只要客戶需要,只要工作需要,他不曾有一絲抱怨,這樣的人真的不多。假如在我們的生活中、工作中也能像吳正之這樣,多一份誠摯、少一點粉飾,多一份熱情、少一點旁觀,多一份理解、少一點抱怨,多一份幫助、少一點推諉,那么,我們的生活會更加明朗而充實。
初看吳正之,靦腆而平靜,似乎和這個急功近利、分秒必爭的現實社會有點脫節,更很難與他從事的銷售工作掛上鉤。然而,在他平靜的個性中卻蘊藏著對政治、時事、體育的極大關心,無論哪一天,只要你提出當時的時事中心,大至世界、全國、杭州,小至他的老家海寧,他都能如數家珍,向你娓娓道來。其實,他興趣廣泛,知識面廣,尤愛音樂,有時會忙中偷閑,一人去聽一場音樂會。平時,他不善言談,聽到稍出格的話便會臉紅。他也不好張揚,更不善溢美之辭,不齒矯揉造作,遇事講求謙讓,尤其是得理且饒人。
吳正之出生在上世紀60年代初期,80年代就讀于上海華東紡織工學院,畢業后分配到國有企業,在企業從事技術性工作,是基層的中堅力量。像這樣一位優秀青年當時怎么沒有加入黨組織?對此,吳正之坦誠地說,他寫過入黨申請書,但由于工作調動,支部沒有找他談過話。正在這個時候,車間的老技術員、民建會員與吳正之談了民建組織的宗旨及有關民建工作的一系列情況。吳正之從小對民建組織就有一定的認識,通過老技術員的點撥,豁然開朗,民建是與中共長期共同奮斗的參政黨,參加民建組織同樣可以為社會多做貢獻,而當時作為熱血青年的他參加組織的目的就是要多做工作。這事看起來有點偶然,但實質上與他從小所受的影響有著極大的關聯。吳正之的父親生前也是民建會員,解放后從事技術工作,在海寧有相當的影響,是當時海寧縣的政協委員。吳正之從小耳濡目染父親如何為政府、為百姓搜集材料,書寫提案。父親還有一位老朋友陳銘翔,當時任民建浙江省委會副主委,解放后同樣從事技術工作,他倆是我省針織、印染等方面的專家,負責省紡織學會針織專業學組的工作,經常在一起商討共同關心的工藝、技術問題,交往甚深。吳正之來杭工作后常受父親之托,去看望這位在杭的伯伯。而每次吳正之前去拜訪,陳銘翔總是和他侃侃而談,更多的是談論國家大事、民建大事,比如民建中央如何參政議政、建言獻策,支持中央的一系列工作,還有活躍在各條戰線上的民建會員如何為國、為民辦實事。
吳正之于1989年加入民建。此后,在民建組織的幫助和指導下,吳正之確實為企業、當地建設和發展,以及周圍群眾做了許多實實在在的事。
與其說吳正之喜歡銷售工作,倒不如說是銷售工作中實實在在的壓力讓他不得不潛心學習。1983年,他大學畢業分配在二紡車間任技術員,1984年底又因工作需要調任技術科任技術員,1985年9月應領導指派脫產進修外語3個月。回廠后,正值企業陸續從德國、瑞士、法國引進了閃蒸、紡前注射、滌綸毛條設備,多位外國專家為設備安裝長駐在廠。吳正之擔任專家的口語翻譯及一些設備資料的翻譯工作。在這期間,他曾調去擴建辦、設計院,曾獨立承擔壓洗生產線的工藝設計工作。后來又因工作的需要,再次調到二紡車間。在這頻繁的調動中,吳正之沒有提出過任何條件,每次都是無條件的服從。他說,從事過多種工作,對自己今天的銷售工作相當有利,尤其是對客戶提出的產品質量問題,自己因為懂得一些技術問題往往能給客戶一個滿意的答復。
1990年,吳正之調到公司的外貿辦,開始從事對外貿易工作。當時的外貿辦起步不久,雖然人數不少,但真正懂行的并不多,大家都是在摸索著工作。好在吳正之十分好學,在他內向的個性中蘊藏著一股堅韌的學習動力。他和同事們邊學習,邊摸索,設置了一整套對外貿易的操作程序,把外貿工作逐步推上了規范化,這套程序至今還在用。1993年,他們申請取得了外貿自營進出口權,公司的外貿額,尤其是自營出口額連年上升,公司因此多年獲得出口創匯“金龍獎”。他被任命為外貿辦副主任,全面負責外貿工作。吳正之本來就靦腆,缺乏與人交往的技巧,但是,他信奉的是“我以誠待人,人也會以誠待我”。就憑著這個“誠”字,他硬是在這個銷售領域中闖蕩了十多年,打開了一條又一條銷售渠道,甚至還拓寬了客戶由于種種原因曾想關閉的渠道。
一位銷供人員說了這樣一件事:有一次,一位客戶由于企業產品的某些質量問題,要終止合作關系。吳正之聽說后,和同事一起出訪,做必要的解釋工作。當時的情形對企業相當不利,但吳正之在出訪前,對該客戶的產品作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在交談時,他毫不隱瞞地承認了自己企業產品的不足之處,然后也毫不猶豫地指出了客戶產品存在的問題,同時還為他們找出了癥結所在。他的坦誠使客戶感到非常意外,更使其認為此人值得繼續交往。他們打心眼里佩服吳正之對自己產品乃至下游產品的了解,更佩服吳正之對工作認真負責的態度。因此,他們不但沒有索賠,還繼續保持和企業的業務往來,甚至還擴大了業務量。
在銷售工作中,吳正之說,困難是一直有的,因為同行間的過度競爭,造成市場的無序狀態。他坦言,自己可能更適合于技術工作。有時到一紡車間看到自己設計的生產線,如今仍在發揮著作用,便有些許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他至今還擔任著杭州市紡織工程學會的副秘書長、《杭州紡織》雜志編委、科協工藝組副組長等有著一定技術含量的工作。盡管對技術工作戀戀不舍,但他說既然做了銷售工作,就要盡自己的全力去做好。
十多年來,吳正之就是以他獨特的個性魅力,踏實的工作作風活躍在銷售領域,為企業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銷售中的難題,并打開了一條又一條銷售渠道,為企業占領市場做出了貢獻。
自吳正之加入民建以來,他將自己的工作與民建的工作密切聯系。1996年,在吳正之的精心準備下,藍孔雀公司成立民建支部,這是全國第一個外商投資企業的基層支部,為全國的統戰工作深入基層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得到了中共杭州市委統戰部、民建杭州市委會的高度重視和贊賞,公司黨委也給予了大力支持。1996年和1997年,吳正之先后被推選為民建市委常委、市政協委員,他更是忘我地投入社會工作。7年來,吳正之遞交的提案有20余份。
在吳正之的記事本上,密密麻麻地記述著許許多多有關提案和企業發展的工作事項。每一個提案的誕生,他都要反復走小巷、訪社區,組織民建會員、企業職工多次聽取建議等,這該增加多大的工作量,付出多大的精力和心血?
1997年,吳正之由于工作上的關系認識了臺灣商人葉福林。當時葉福林在臺灣已擁有相當龐大的資產。他看好大陸的投資環境,但還沒有選定投資區域。當吳正之得知葉福林對大陸有投資意向時,立即告訴了民建市委會的幾位領導,與他們共同商討此事。民建市委會相當重視這一工作,將此次招商引資工作作為民建市委會的一個項目來抓。
當時,在葉福林一行來杭之前,吳正之會同民建市委會做了一系列細致的工作,與葉福林商量制定了詳細的考察方案,初步定下考察地點為:杭州下沙、蕭山、紹興和葉福林自己提出的江蘇昆山。當時昆山的投資圈已粗具規模,投資環境也較為完善,許多政策方面都優于杭州,尤其是臺灣商人在昆山已形成一個集聚中心。臺商都喜歡到已經有臺商投資的區域,因為有自己人的地方可以借鑒別人的經驗,還可少做許多必需了解的工作。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吳正之仍不放棄,他說只要有機會就一定要爭取。一次,市政府領導親自與葉福林等在新僑飯店進行會談時,細心的吳正之想到在新僑商談,無法準確判斷下沙的地理位置,而地理位置對一個投資商來講,應該屬于投資的先決條件之一。他急中生智,趕到斜對面的新華書店買了20份杭州市地圖,分發給每一位參加商談的客人。就這樣,了解了杭州的投資環境,加上市民建和吳正之的熱情關照,葉福林放棄了昆山,決定到杭州來投資。
由于當時葉福林僅派一人來杭做開辦公司的前期工作,吳正之也就不得不深入參與,他幾乎成了臺資公司一名不拿工資的員工。設立辦事處、聯系設計單位、環境評估等一系列的事務性工作,他都參與其中,就連臺商買個手機,吳正之也陪同前往,畢竟臺商人生地不熟。吳正之說:“只有讓我們細致的工作來彌補某些缺陷了。”
“這么一次次地為他人做嫁衣,你就不嫌煩嗎?”
“我還是很本位的,我幫的人都是我們公司的客戶。今天,我幫了他,以后,公司有困難,他們也會幫我們。我一直認為,幫助他人就是幫助自己。”
吳正之至今仍在招商引資的工作中盡著自己的那份力。前不久,一位來自西班牙的客商來洽談投資,吳正之為其做了環境考察、市場開發、環境評估等大量前期工作,為其分析杭州的區位優勢和優越的投資環境,終于使客商正式簽約。由于客商在國內沒有經辦人員,因此全權委托吳正之代表他們辦理協議簽字、工商登記等一系列煩瑣的事務性工作。
吳正之真的太普通了。他沒有光彩照人的事跡,也沒有過人奪目的業績,他做的事正如其人:平淡。可他為杭州市的招商引資,為平民百姓搜集材料、撰寫提案……這許許多多的工作都是實實在在的。如今的社會,沒有任何的利益驅動,如此熱情幫助、如此費心奔走,無論是風雨中還是烈日下,無論是雙休日還是法定節假日,只要客戶需要,只要工作需要,他不曾有一絲抱怨,這樣的人真的不多。假如在我們的生活中、工作中也能像吳正之這樣,多一份誠摯、少一點粉飾,多一份熱情、少一點旁觀,多一份理解、少一點抱怨,多一份幫助、少一點推諉,那么,我們的生活會更加明朗而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