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因挑戰而絢麗
—— 記浙經資產評估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智敏
發布時間:2010-05-24 11:39:50
|
作者: 金 濤
陳智敏,一位端莊、秀麗的女性。從外表,你難以將她與張揚、熱烈聯系在一起,但她在浙江評估界卻已是聲名遠播。如今,作為省九屆政協委員、杭州市女企業家協會會員、浙江省注冊會計師協會常務理事,她算得上是成功的白領女士了。而這一切的取得都緣于她敢于直面人生,向病魔挑戰、向腐敗挑戰、向難題挑戰的精神。
兩次“零起步”
熟悉陳智敏的人都知道,生性要強的她喜歡直面挑戰。不論是在她曾工作過的青春寶集團公司,還是她傾注了大量心血一手創辦的浙經資產評估公司,都能聽到同事們對她這樣的評價:面對新事物,不管有多難,陳智敏總能適時地接受挑戰,迅速找到解決問題的路徑。
在她的人生中,已不止一次面對“零起步”。
1997年3月,組建還不到一年的省經濟建設規劃院資產評估所因虧損陷入散架的困境:原負責人被調離,下屬5位員工有4人各奔東西,自謀出路。陳智敏也“走了一半”,除檔案關系還留在規劃院外,人已到一家醫藥企業當上了財務主管。
上任不久的規劃院負責人著急了,好不容易辦起來的資產評估所不能剛起步便夭折了呀。他想到了陳智敏,想請她“主政”,重組資產評估所。當他把想法向她和盤托出后,陳智敏卻為難了:自己就任財務主管的那家企業不僅專業對口,工作起來也頗為得心應手,留在那里可以實現個人利益的最大化。
然而,是規劃院方面的誠意打動了她。規劃院負責人對她說,現在評估所碰上了難關,請你先回來幫一年忙,我們會全力支持你工作。如果我們的承諾沒有兌現,我們再送你走,并負責為你落實工作單位。為了共渡難關,陳智敏沒有再猶豫。
然而,事到接手方知難。盡管事先已有準備,但資產評估所的困窘仍大大出乎陳智敏的意料:全部的人手只有她一個“光桿司令”,兩間辦公室、幾張舊辦公桌及銀行賬戶上的1200元便是全部的家當。這幾乎是白手起家啊!了解情況后的家人勸她趁早別干了,免得吃力不討好。那家企業負責人也竭力挽留陳智敏:“你先到評估所去工作,但工作關系暫時先不要轉。”已打定主意的陳智敏沒給自己留后路,她回絕了對方的好意。上任后,她做的第一件事是把已回家的一位退休總工程師重新請了回來,然后又用僅有的1200元資金添了一臺噴墨打印機,連同向規劃院借的一臺被淘汰下來的386舊電腦,資產評估所就這樣重新開張了。
在其后的近一年中,陳智敏似乎又回到了久違的學生時代:學習企業管理、熟悉業務、跑市場、找項目……早上七點出門,晚上八九點回家,對她來說是家常便飯,以致那段時間家人、同事都同她開玩笑,說她工作起來“披星戴月”,像個“拼命三郎”。她的胃病就是這時候落下的。
付出總有回報。在規劃院領導的大力支持下,陳智敏主政資產評估所僅兩個月,就打響了第一炮。1997年4月,他們接下了位于紹興的一家上市公司——浙江富潤紡織集團公司債轉股資產評估項目,用陳智敏自己的話說:“當時為了這一項目,調動了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她親自擔任項目負責人,通過外聘的形式組織規劃院等單位的二十余位高工經過培訓擔任分項目負責人,一頭扎進富潤公司埋頭苦干,出色地完成了對富潤公司的資產評估工作。陳智敏掘得了創業以來的第一桶金。當年浙經資產評估所完成的合同值相當于前五年的總和,一舉扭虧為盈。此后,陳智敏又與大家一起完成了浙江陽光集團兼并杭州兩家國有企業的整體資產評估、富春江集團收購中策電纜股份有限公司整體項目評估、建行信達資產管理公司的債轉股評估及蕭山愛迪爾包裝印刷有限公司、湖州銳獅傳動集團、浙江盾安集團、青春寶集團等企業的改制項目評估,浙經資產評估由此在同行中聲名鵲起。
或許連陳智敏自己也沒想到,兩年后,正當事業如日中天之時,她會迎來自己人生中的第二次“零起步”。
1999年末,浙經資產評估所面臨改制的關口,陳智敏也走到了命運的十字路口——當時擺在她面前有兩條路:一條是仕途,回規劃院;一條是與評估所共沉浮,改制須把凈資產以貨幣方式百分之百地返還給規劃院。這意味著評估所“凈身出戶”,一切從零做起。性格決定命運,此時陳智敏喜歡挑戰的要強個性再次起到了決定作用,她毅然舍棄安穩,選擇了留下來與全所員工風雨同舟。
陳智敏明白,第二次“零起步”所面臨的風險遠比創業時的白手起家要來得大,因為起點和路子都不一樣了。
病榻上醞釀新思路
改制后的浙經資產評估有限公司不久就面臨事業的拐點:品牌效應有了,業務網絡有了,人才也齊全了,但業務單一卻制約了其進一步發展。隨著2002年后國企改制高潮的回落,以資產評估為主業的資產評估公司漸露疲態,原先在市場紅火時并不突出的業務單一、業務面狹窄的缺陷此刻顯露無疑。
陳智敏深知,不會雙腳走路,只靠“單腳跳”,公司的發展道路勢必越走越窄。對“浙經”而言,如今面臨的不是要不要擴大業務范圍的問題,而是如何去擴大業務的問題,否則遲早有一天會面臨生存危機。
然而,就在陳智敏為“浙經”的發展方向殫精竭慮之時,一場大病差點拖垮了她。2001年4月的一天,正在上班的陳智敏突然腹痛如絞,送到醫院一檢查,醫生當即讓她住院并準備動手術。而此時陳智敏卻央求醫生:能不能先保守治療一下,等她把公司的事忙完后再來住院?醫生反問她:“你還要不要身體了?這可是人命關天的大手術!”
人雖躺在醫院的病床上,但陳智敏的心思卻早已回到了單位。在手術后不到一星期,她就讓下屬瞞著家人及醫師,把業務報告偷偷送到醫院來審核、簽字。而公司今后的路怎么走,更是一直縈繞在她的腦海里。陳智敏后來說,她也算因病得“福”,本來一直忙于事務,很難騰出整塊時間對公司的發展方向、拓市戰略作系統思考,這一病,反而給了她思考的余地。就這樣躺在病床上,公司的發展規劃漸漸在陳智敏心中成形了。
當她考慮漸趨成熟后,便嚷著要出院。起初醫生并不同意,告訴她像這樣的大病,起碼要住院一個月,回家再休息一個月才能康復。但最后經不住陳智敏“磨”,同意她在住院第12天就出院了。當她回到辦公室時,刀口還纏著紗布。
一出院,陳智敏就風風火火地開始實施新方案。“浙經”在繼續抓好資產評估的同時,開始嘗試“兩條腿”走路。業務范圍從單一的資產評估向工程造價審計、會計、管理咨詢等領域拓展。由于陳智敏未雨綢繆,有意識地在這方面積累相當的人脈關系,“浙經”新業務開拓出奇的順利,他們相繼承攬到了寧波北侖電廠、杭州文化商城、雷迪森廣場裝修工程、下沙高教園區東區等工程造價、可行性研究咨詢項目,僅杭州某重點工程一項審計就為委托方省下了1000多萬元的投資款。
十萬元的誘惑
無論是在起步維艱的創業初期,還是在事業如日中天的紅火之時,陳智敏有一點始終不敢掉以輕心:那就是講誠信的職業操守。陳智敏經常這樣告誡員工:“錢可以少賺甚至不賺,但職業操守決不能丟。”
然而,并非每位員工都能經受住誘惑。
1997年6月,浙經資產評估所重新掛牌僅3個月,正是急于找項目的時候。這時恰好有熟人給她介紹了一家養殖場的資產評估項目,陳智敏當即委派所里一位外聘工作人員前去接洽。結果,這位員工回來說,這家養殖場沒有財務報表,至多只有1萬元的合同額。憑著豐富的財務管理經驗,直覺告訴她這不大可能。于是,她直接找到這家養殖場,事情原委很快就弄清了:原來這位員工存了私心,少報一點合同值,然后自己可以到對方企業賬外列支,從中撈好處。對于如此不講職業操守的員工,陳智敏毫不猶豫地炒了他的魷魚。
陳智敏與這家養殖場簽下了4萬元的評估合同。隨后,組織18位專家前去評估,大到房屋、豬棚,小到雞籠、飼料的資產逐一進行細致評估,對那些非標資產還進行了模擬制造及丈量評估。結果出來后,問題也隨之而來,養殖場方面對陳智敏他們的評估結果和執業水平表示服氣,但又提出要按照他們的口徑重新出具資產評估報告,否則就不支付2萬元尾款。對于急于扭虧的浙經資產評估所來說,2萬元意味著什么不言而喻。可陳智敏不為所動,開誠布公地對養殖場負責人說:“你可以拒付尾款,但評估報告不能改。”
更大的考驗還在后面。1997年10月,浙經資產評估所從省政府某部門接到了一個硬任務——對一個具有重大社會影響的重要工程項目進行工程造價審計。陳智敏二話不說,迅速組織起一個精干的審計班子,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由于該項目牽涉到古建筑、植物移植、文物復原等多道環節,不僅工作量大,而且十分煩瑣,需要一次次實地丈量測算。陳智敏帶著員工每天吃住在工地,細致入微地一項項審計。負責項目施工的施工方一見這架勢有點吃不住了,包工頭在一天晚上拎著一個密碼箱悄悄找到陳智敏,說這里面是10萬元現金,讓她在審計中對其多多關照。陳智敏當即嚴詞拒絕,并明確告訴他:工程審計講的是實事求是,不會夸大一分,也不會縮小一分。半個月后,工程審計結果出來了,為政府挽回了大筆建設資金,陳智敏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和嚴謹的工作態度,得到了當地政府有關部門的高度評價。原省政協主席劉楓聽說這件事后,欣然給陳智敏潑墨揮毫寫下“依法評估客觀公正”八個大字,以資勉勵。
正是陳智敏這種恪守誠信的職業操守,不僅給浙經資產評估公司帶來了良好的信譽,同時也使新開辟的工程咨詢、工程造價編審業務蒸蒸日上。目前工程咨詢、審計方面的業務量已占到公司全部業務量的80%,不僅為業務轉型打下了堅實基礎,而且令同行們刮目相看。
破解“馮根生難題”
作為一家資產評估公司,追求效益最大化理所當然。但在陳智敏看來,在注重效益的同時,企業承擔一部分力所能及的社會責任、義務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除了有形資產評估外,陳智敏在工作中接觸到了無形資產的評估問題,那就是國有企業經營者有沒有個人無形資產,該怎么算,能不能折成股份入股,這實際上是一個涉及企業家管理要素價值的量化評價的問題。
這個念頭一產生,竟讓陳智敏有一種“愛不釋念”的感覺。如何評價企業家的貢獻價值?這可以說是當前國有企業轉制中所面臨的一個共性難題,也是讓不少企業家感到困惑的一個問題。如果能摸索出一套企業家管理要素價值量化評價體系或模式,可以說是對社會的一項善舉。陳智敏躍躍欲試了。
那么,找誰來做“標本”呢?馮根生?沒錯,就是他了。
陳智敏之所以選擇馮根生作范例來破企業家貢獻價值評價這個難題,首先當然是馮根生作為知名企業家有著濃厚的傳奇色彩。這位“江南藥王”胡慶余堂“末代學徒”出身的企業家,在20多年的改革大潮中始終屹立潮頭,特別是在改革面臨突破的關口時,他總有不同凡響的舉動:上世紀80年代中期打破鐵飯碗,推行全員合同制;90年代初“罷考風波”影響全國;還有在全國引發爭議的“披洋衣”事件;300萬元個人股該不該持的“大討論”……在陳智敏的腦海里,幾乎沒有人比他更適合擔當國企經營者價值破題的“主角”了。
對陳智敏而言,選擇馮根生還源自她內心深處的“青春寶”情結。1985年4月,風華正茂的陳智敏就是從青春寶集團邁出了其社會人生的第一步。在青春寶工作的9年里,陳智敏從一名三產服務公司的普通業務員一步步成長為部門財會人員、三產財務主管。其間陳智敏耳濡目染,得到了馮根生多次教誨。可以說從那時起,馮根生這位國企掌舵人就已在她心底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從1998年確定把馮根生作為企業家價值量化評價的對象,到2000年3月24日馮根生接受其高達28億貢獻價值的估價授牌,耗時近3年,其間陳智敏與她的同事們所花費的心血可想而知。這是一個缺乏現成理論依據和模式,幾乎沒有評價先例可供參照的項目。陳智敏他們正式成立了專題項目組,在省經濟建設規劃院分管領導的大力支持下,聘請國內評估界著名專家教授作指導。他們查閱了大量的有關專著和文獻資料,收集了國內企業改革與發展正反兩方面的大量案例,進行分析研究;對企業家在我國經濟發展史中的形態和職能演變過程進行了深入考察和歸納總結,并聘請了不同層面的專家學者進行論證,從而提出了關于企業家管理要素價值量化評價的主要原理和方法模型。他們力爭在形成評價體系時具有科學性和普遍性,做到“源于馮根生,又跳出馮根生,再回到馮根生”。
陳智敏認為,如同其他生產要素一樣,企業家作為企業和社會經濟運行與發展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其價值有多種形態。從經濟角度講,主要有使用價值、貢獻價值、市場價值和報酬價值。其中,企業家的貢獻價值最終表現在企業持續贏利與發展的能力和成果中,具有客觀性。這種價值體現在企業經濟效益和資產保值增值等方面。通過資本、勞動、技術、管理四要素對企業效益價值貢獻率進行測算,并分析確定企業家在企業管理要素中的作用系數,就可以評價出企業家的貢獻價值結果。具體的評價模式將根據企業的管理要素貢獻率、資本要素貢獻率、勞動要素貢獻率、技術要素貢獻率及資本貢獻率修正系數、勞動貢獻率修正系數及技術貢獻率修正系數,測算出企業家的貢獻價值。
讓陳智敏深感欣慰的是,不僅僅是馮根生的貢獻價值有了合適的評價結果,更重要的是,據此所初步形成的一套對企業家的經營管理素質才能及發揮狀況、結果進行價值量化的評價辦法,得到了業界的首肯與好評,在全國企業界引起了強烈反響。
多數專家認為,這套體系專門界定了企業家的概念,把優秀的國企經營者與那些蹩腳虧損的廠長、經理明確區分開來,并通過資本、勞動、技術、管理四要素,對企業效益價值貢獻率進行分析測算,確定企業家在企業管理要素中的作用系數,最終評價出企業家的貢獻價值結果。按照這一模式,通過對青春寶集團創建和發展歷程中各項生產要素的綜合評價,在充分肯定國家對國有企業發展積極扶持的前提下,評價出馮根生的管理要素貢獻價值為:利稅貢獻價值28億元,凈利潤貢獻價值12億元,企業家管理效益貢獻率約為18%。
浙經資產評估有限公司正是有了陳智敏這位好“當家人”,近年來事業蒸蒸日上。從2000年改制成功到現在,公司業務結構已發生很大變化,工程造價審計、項目可行性研究、項目評估咨詢等改制后新開拓的業務數量大幅上升,已成為“浙經”的主流業務。2003年10月20日,“浙經”被省財政廳授予投資項目工程預決算審價一級資質單位。當然,業務門類多了并不意味著原來的主業就扔在了一邊,事實上這四年來,“浙經”除了大力發展咨詢業務外,資產評估業務也日益精進,在同行中創下了良好的口碑。2004年6月初,“浙經”受政府部門委托,與其他3家資產評估公司一起,對省直30家資產評估機構進行執業質量等內容的專項檢查,其在同行業中所占的地位與信譽可見一斑。
在改制后的這幾年,“浙經”先后完成了拱墅區政府的“一府二院”工程、華立地產集團的華立“爵士風情”工程、廣宇房地產公司的廣宇“西城年華”二期工程、省教育廳大廈等項目的預決算編審項目,還嘗試了咨詢類的如企業盡職調查、財務報告編審、經濟效益審核咨詢等項目。“浙經”在這位“當家人”的帶領下,業務量多層面、多樣性、多種類地擴大發展。
兩次“零起步”
熟悉陳智敏的人都知道,生性要強的她喜歡直面挑戰。不論是在她曾工作過的青春寶集團公司,還是她傾注了大量心血一手創辦的浙經資產評估公司,都能聽到同事們對她這樣的評價:面對新事物,不管有多難,陳智敏總能適時地接受挑戰,迅速找到解決問題的路徑。
在她的人生中,已不止一次面對“零起步”。
1997年3月,組建還不到一年的省經濟建設規劃院資產評估所因虧損陷入散架的困境:原負責人被調離,下屬5位員工有4人各奔東西,自謀出路。陳智敏也“走了一半”,除檔案關系還留在規劃院外,人已到一家醫藥企業當上了財務主管。
上任不久的規劃院負責人著急了,好不容易辦起來的資產評估所不能剛起步便夭折了呀。他想到了陳智敏,想請她“主政”,重組資產評估所。當他把想法向她和盤托出后,陳智敏卻為難了:自己就任財務主管的那家企業不僅專業對口,工作起來也頗為得心應手,留在那里可以實現個人利益的最大化。
然而,是規劃院方面的誠意打動了她。規劃院負責人對她說,現在評估所碰上了難關,請你先回來幫一年忙,我們會全力支持你工作。如果我們的承諾沒有兌現,我們再送你走,并負責為你落實工作單位。為了共渡難關,陳智敏沒有再猶豫。
然而,事到接手方知難。盡管事先已有準備,但資產評估所的困窘仍大大出乎陳智敏的意料:全部的人手只有她一個“光桿司令”,兩間辦公室、幾張舊辦公桌及銀行賬戶上的1200元便是全部的家當。這幾乎是白手起家啊!了解情況后的家人勸她趁早別干了,免得吃力不討好。那家企業負責人也竭力挽留陳智敏:“你先到評估所去工作,但工作關系暫時先不要轉。”已打定主意的陳智敏沒給自己留后路,她回絕了對方的好意。上任后,她做的第一件事是把已回家的一位退休總工程師重新請了回來,然后又用僅有的1200元資金添了一臺噴墨打印機,連同向規劃院借的一臺被淘汰下來的386舊電腦,資產評估所就這樣重新開張了。
在其后的近一年中,陳智敏似乎又回到了久違的學生時代:學習企業管理、熟悉業務、跑市場、找項目……早上七點出門,晚上八九點回家,對她來說是家常便飯,以致那段時間家人、同事都同她開玩笑,說她工作起來“披星戴月”,像個“拼命三郎”。她的胃病就是這時候落下的。
付出總有回報。在規劃院領導的大力支持下,陳智敏主政資產評估所僅兩個月,就打響了第一炮。1997年4月,他們接下了位于紹興的一家上市公司——浙江富潤紡織集團公司債轉股資產評估項目,用陳智敏自己的話說:“當時為了這一項目,調動了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她親自擔任項目負責人,通過外聘的形式組織規劃院等單位的二十余位高工經過培訓擔任分項目負責人,一頭扎進富潤公司埋頭苦干,出色地完成了對富潤公司的資產評估工作。陳智敏掘得了創業以來的第一桶金。當年浙經資產評估所完成的合同值相當于前五年的總和,一舉扭虧為盈。此后,陳智敏又與大家一起完成了浙江陽光集團兼并杭州兩家國有企業的整體資產評估、富春江集團收購中策電纜股份有限公司整體項目評估、建行信達資產管理公司的債轉股評估及蕭山愛迪爾包裝印刷有限公司、湖州銳獅傳動集團、浙江盾安集團、青春寶集團等企業的改制項目評估,浙經資產評估由此在同行中聲名鵲起。
或許連陳智敏自己也沒想到,兩年后,正當事業如日中天之時,她會迎來自己人生中的第二次“零起步”。
1999年末,浙經資產評估所面臨改制的關口,陳智敏也走到了命運的十字路口——當時擺在她面前有兩條路:一條是仕途,回規劃院;一條是與評估所共沉浮,改制須把凈資產以貨幣方式百分之百地返還給規劃院。這意味著評估所“凈身出戶”,一切從零做起。性格決定命運,此時陳智敏喜歡挑戰的要強個性再次起到了決定作用,她毅然舍棄安穩,選擇了留下來與全所員工風雨同舟。
陳智敏明白,第二次“零起步”所面臨的風險遠比創業時的白手起家要來得大,因為起點和路子都不一樣了。
病榻上醞釀新思路
改制后的浙經資產評估有限公司不久就面臨事業的拐點:品牌效應有了,業務網絡有了,人才也齊全了,但業務單一卻制約了其進一步發展。隨著2002年后國企改制高潮的回落,以資產評估為主業的資產評估公司漸露疲態,原先在市場紅火時并不突出的業務單一、業務面狹窄的缺陷此刻顯露無疑。
陳智敏深知,不會雙腳走路,只靠“單腳跳”,公司的發展道路勢必越走越窄。對“浙經”而言,如今面臨的不是要不要擴大業務范圍的問題,而是如何去擴大業務的問題,否則遲早有一天會面臨生存危機。
然而,就在陳智敏為“浙經”的發展方向殫精竭慮之時,一場大病差點拖垮了她。2001年4月的一天,正在上班的陳智敏突然腹痛如絞,送到醫院一檢查,醫生當即讓她住院并準備動手術。而此時陳智敏卻央求醫生:能不能先保守治療一下,等她把公司的事忙完后再來住院?醫生反問她:“你還要不要身體了?這可是人命關天的大手術!”
人雖躺在醫院的病床上,但陳智敏的心思卻早已回到了單位。在手術后不到一星期,她就讓下屬瞞著家人及醫師,把業務報告偷偷送到醫院來審核、簽字。而公司今后的路怎么走,更是一直縈繞在她的腦海里。陳智敏后來說,她也算因病得“福”,本來一直忙于事務,很難騰出整塊時間對公司的發展方向、拓市戰略作系統思考,這一病,反而給了她思考的余地。就這樣躺在病床上,公司的發展規劃漸漸在陳智敏心中成形了。
當她考慮漸趨成熟后,便嚷著要出院。起初醫生并不同意,告訴她像這樣的大病,起碼要住院一個月,回家再休息一個月才能康復。但最后經不住陳智敏“磨”,同意她在住院第12天就出院了。當她回到辦公室時,刀口還纏著紗布。
一出院,陳智敏就風風火火地開始實施新方案。“浙經”在繼續抓好資產評估的同時,開始嘗試“兩條腿”走路。業務范圍從單一的資產評估向工程造價審計、會計、管理咨詢等領域拓展。由于陳智敏未雨綢繆,有意識地在這方面積累相當的人脈關系,“浙經”新業務開拓出奇的順利,他們相繼承攬到了寧波北侖電廠、杭州文化商城、雷迪森廣場裝修工程、下沙高教園區東區等工程造價、可行性研究咨詢項目,僅杭州某重點工程一項審計就為委托方省下了1000多萬元的投資款。
十萬元的誘惑
無論是在起步維艱的創業初期,還是在事業如日中天的紅火之時,陳智敏有一點始終不敢掉以輕心:那就是講誠信的職業操守。陳智敏經常這樣告誡員工:“錢可以少賺甚至不賺,但職業操守決不能丟。”
然而,并非每位員工都能經受住誘惑。
1997年6月,浙經資產評估所重新掛牌僅3個月,正是急于找項目的時候。這時恰好有熟人給她介紹了一家養殖場的資產評估項目,陳智敏當即委派所里一位外聘工作人員前去接洽。結果,這位員工回來說,這家養殖場沒有財務報表,至多只有1萬元的合同額。憑著豐富的財務管理經驗,直覺告訴她這不大可能。于是,她直接找到這家養殖場,事情原委很快就弄清了:原來這位員工存了私心,少報一點合同值,然后自己可以到對方企業賬外列支,從中撈好處。對于如此不講職業操守的員工,陳智敏毫不猶豫地炒了他的魷魚。
陳智敏與這家養殖場簽下了4萬元的評估合同。隨后,組織18位專家前去評估,大到房屋、豬棚,小到雞籠、飼料的資產逐一進行細致評估,對那些非標資產還進行了模擬制造及丈量評估。結果出來后,問題也隨之而來,養殖場方面對陳智敏他們的評估結果和執業水平表示服氣,但又提出要按照他們的口徑重新出具資產評估報告,否則就不支付2萬元尾款。對于急于扭虧的浙經資產評估所來說,2萬元意味著什么不言而喻。可陳智敏不為所動,開誠布公地對養殖場負責人說:“你可以拒付尾款,但評估報告不能改。”
更大的考驗還在后面。1997年10月,浙經資產評估所從省政府某部門接到了一個硬任務——對一個具有重大社會影響的重要工程項目進行工程造價審計。陳智敏二話不說,迅速組織起一個精干的審計班子,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由于該項目牽涉到古建筑、植物移植、文物復原等多道環節,不僅工作量大,而且十分煩瑣,需要一次次實地丈量測算。陳智敏帶著員工每天吃住在工地,細致入微地一項項審計。負責項目施工的施工方一見這架勢有點吃不住了,包工頭在一天晚上拎著一個密碼箱悄悄找到陳智敏,說這里面是10萬元現金,讓她在審計中對其多多關照。陳智敏當即嚴詞拒絕,并明確告訴他:工程審計講的是實事求是,不會夸大一分,也不會縮小一分。半個月后,工程審計結果出來了,為政府挽回了大筆建設資金,陳智敏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和嚴謹的工作態度,得到了當地政府有關部門的高度評價。原省政協主席劉楓聽說這件事后,欣然給陳智敏潑墨揮毫寫下“依法評估客觀公正”八個大字,以資勉勵。
正是陳智敏這種恪守誠信的職業操守,不僅給浙經資產評估公司帶來了良好的信譽,同時也使新開辟的工程咨詢、工程造價編審業務蒸蒸日上。目前工程咨詢、審計方面的業務量已占到公司全部業務量的80%,不僅為業務轉型打下了堅實基礎,而且令同行們刮目相看。
破解“馮根生難題”
作為一家資產評估公司,追求效益最大化理所當然。但在陳智敏看來,在注重效益的同時,企業承擔一部分力所能及的社會責任、義務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除了有形資產評估外,陳智敏在工作中接觸到了無形資產的評估問題,那就是國有企業經營者有沒有個人無形資產,該怎么算,能不能折成股份入股,這實際上是一個涉及企業家管理要素價值的量化評價的問題。
這個念頭一產生,竟讓陳智敏有一種“愛不釋念”的感覺。如何評價企業家的貢獻價值?這可以說是當前國有企業轉制中所面臨的一個共性難題,也是讓不少企業家感到困惑的一個問題。如果能摸索出一套企業家管理要素價值量化評價體系或模式,可以說是對社會的一項善舉。陳智敏躍躍欲試了。
那么,找誰來做“標本”呢?馮根生?沒錯,就是他了。
陳智敏之所以選擇馮根生作范例來破企業家貢獻價值評價這個難題,首先當然是馮根生作為知名企業家有著濃厚的傳奇色彩。這位“江南藥王”胡慶余堂“末代學徒”出身的企業家,在20多年的改革大潮中始終屹立潮頭,特別是在改革面臨突破的關口時,他總有不同凡響的舉動:上世紀80年代中期打破鐵飯碗,推行全員合同制;90年代初“罷考風波”影響全國;還有在全國引發爭議的“披洋衣”事件;300萬元個人股該不該持的“大討論”……在陳智敏的腦海里,幾乎沒有人比他更適合擔當國企經營者價值破題的“主角”了。
對陳智敏而言,選擇馮根生還源自她內心深處的“青春寶”情結。1985年4月,風華正茂的陳智敏就是從青春寶集團邁出了其社會人生的第一步。在青春寶工作的9年里,陳智敏從一名三產服務公司的普通業務員一步步成長為部門財會人員、三產財務主管。其間陳智敏耳濡目染,得到了馮根生多次教誨。可以說從那時起,馮根生這位國企掌舵人就已在她心底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從1998年確定把馮根生作為企業家價值量化評價的對象,到2000年3月24日馮根生接受其高達28億貢獻價值的估價授牌,耗時近3年,其間陳智敏與她的同事們所花費的心血可想而知。這是一個缺乏現成理論依據和模式,幾乎沒有評價先例可供參照的項目。陳智敏他們正式成立了專題項目組,在省經濟建設規劃院分管領導的大力支持下,聘請國內評估界著名專家教授作指導。他們查閱了大量的有關專著和文獻資料,收集了國內企業改革與發展正反兩方面的大量案例,進行分析研究;對企業家在我國經濟發展史中的形態和職能演變過程進行了深入考察和歸納總結,并聘請了不同層面的專家學者進行論證,從而提出了關于企業家管理要素價值量化評價的主要原理和方法模型。他們力爭在形成評價體系時具有科學性和普遍性,做到“源于馮根生,又跳出馮根生,再回到馮根生”。
陳智敏認為,如同其他生產要素一樣,企業家作為企業和社會經濟運行與發展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其價值有多種形態。從經濟角度講,主要有使用價值、貢獻價值、市場價值和報酬價值。其中,企業家的貢獻價值最終表現在企業持續贏利與發展的能力和成果中,具有客觀性。這種價值體現在企業經濟效益和資產保值增值等方面。通過資本、勞動、技術、管理四要素對企業效益價值貢獻率進行測算,并分析確定企業家在企業管理要素中的作用系數,就可以評價出企業家的貢獻價值結果。具體的評價模式將根據企業的管理要素貢獻率、資本要素貢獻率、勞動要素貢獻率、技術要素貢獻率及資本貢獻率修正系數、勞動貢獻率修正系數及技術貢獻率修正系數,測算出企業家的貢獻價值。
讓陳智敏深感欣慰的是,不僅僅是馮根生的貢獻價值有了合適的評價結果,更重要的是,據此所初步形成的一套對企業家的經營管理素質才能及發揮狀況、結果進行價值量化的評價辦法,得到了業界的首肯與好評,在全國企業界引起了強烈反響。
多數專家認為,這套體系專門界定了企業家的概念,把優秀的國企經營者與那些蹩腳虧損的廠長、經理明確區分開來,并通過資本、勞動、技術、管理四要素,對企業效益價值貢獻率進行分析測算,確定企業家在企業管理要素中的作用系數,最終評價出企業家的貢獻價值結果。按照這一模式,通過對青春寶集團創建和發展歷程中各項生產要素的綜合評價,在充分肯定國家對國有企業發展積極扶持的前提下,評價出馮根生的管理要素貢獻價值為:利稅貢獻價值28億元,凈利潤貢獻價值12億元,企業家管理效益貢獻率約為18%。
浙經資產評估有限公司正是有了陳智敏這位好“當家人”,近年來事業蒸蒸日上。從2000年改制成功到現在,公司業務結構已發生很大變化,工程造價審計、項目可行性研究、項目評估咨詢等改制后新開拓的業務數量大幅上升,已成為“浙經”的主流業務。2003年10月20日,“浙經”被省財政廳授予投資項目工程預決算審價一級資質單位。當然,業務門類多了并不意味著原來的主業就扔在了一邊,事實上這四年來,“浙經”除了大力發展咨詢業務外,資產評估業務也日益精進,在同行中創下了良好的口碑。2004年6月初,“浙經”受政府部門委托,與其他3家資產評估公司一起,對省直30家資產評估機構進行執業質量等內容的專項檢查,其在同行業中所占的地位與信譽可見一斑。
在改制后的這幾年,“浙經”先后完成了拱墅區政府的“一府二院”工程、華立地產集團的華立“爵士風情”工程、廣宇房地產公司的廣宇“西城年華”二期工程、省教育廳大廈等項目的預決算編審項目,還嘗試了咨詢類的如企業盡職調查、財務報告編審、經濟效益審核咨詢等項目。“浙經”在這位“當家人”的帶領下,業務量多層面、多樣性、多種類地擴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