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舞乾坤 盡顯東華風流
—— 記東華機電器材集團公司董事長宣碧華
發布時間:2010-05-24 11:42:55
|
作者: 海 林
杭州市人大代表、江干區工商聯會長、中國機械通用零部件工業協會分會會長宣碧華給人的印象是:沉穩、務實、不尚空談。如今這位手下有10家企業、總資產達9個多億、凈資產近2個億的民營企業家,不僅對國企有著一份深深的眷戀,而且內心深處一直縈繞著一個心愿:做一個優秀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一個為振興民族工業出力的民建會員實業家。為此,他孜孜不倦地追求著,從不放棄,也永不動搖。
在短短的十來年時間里,宣碧華把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家庭作坊式鏈條小廠,打造成為當今中國鏈條行業的領頭羊,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杭鏈11年
宣碧華與鏈條行業頗有緣分。1976年,當時還只有17歲的宣碧華中學輟學,便來到杭州鏈條廠,做了一名“八角頭”臨時工,也就是每天的工資只有八毛錢。半年之后,一次工傷事故截去了宣碧華右手一小段拇指,作為補償,他獲得了從臨時工轉為固定工的機會。也許是為了證明自己真的是全民所有制企業的固定工,宣碧華在杭鏈整整待了11年。在這些日子里,讓宣碧華最難忘的是兩件事:一件是1979年杭鏈成立技校,宣碧華毫不猶豫地報考,邊工作邊讀書,終于在兩年后拿到了證書;另一件是從1981年到1987年他在杭鏈的銷售科工作,從一名業務員迅速被提拔為副科長,這段時間恰好是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特定歷史時期,加上鏈條這種競爭型產品放開比較早,所以宣碧華很早就經受了市場經濟浪潮的洗禮。“當時國企的銷售員都是老資格,我跟他們跑,增加了很多經驗和閱歷”,宣碧華說。
若干年后,創辦了民營企業的宣碧華充分認識到國有企業的很多優勢,他沒有忘記這些曾經共同工作過的同事們,他們后來聚集到宣碧華的身邊,成為企業技術和經驗方面不容忽視的力量。
下海試水
1987年,市場經濟的大潮沖擊著杭鏈,宣碧華毅然下海。經過一番比較分析,他瞄準了蕭山錢江農場的一個摩托車配件廠,這個當時的國有企業主要生產摩托車配件,恰好實行風險抵押承包。看好市場前景的宣碧華揣著用新居作抵押換來的一萬塊錢,加上從親戚朋友那里東拼西湊借來的一萬塊錢,跟摩托車配件廠簽了一個為期兩年的承包合同。在兩年的創業歷程中,宣碧華真正嘗到了勞累的滋味,但同時也收獲了成功的喜悅。宣碧華把企業利潤的70%用于生產,余下的30%用來建造職工樓,美化綠化帶。
當時有很多人覺得奇怪:你就承包兩年,干嗎花心思去改善員工的生活?宣碧華對此有自己的一套理論:“辦企業不能光為錢,辦企業也不能光靠錢。有人問我在蕭山農場的兩年里賺到的錢是不是我創業的‘第一桶金’,我以為在我的詞典里從來就沒有‘第一桶金’的概念。創業的關鍵是你有沒有掌握正確的市場理念,有沒有一幫志同道合的朋友,這些才是無價之寶。”
生來大方的宣碧華在創業兩年后沒有什么積蓄,他沒提應得到的承包獎金,這使宣碧華形成了自己的用人圈子,也為今后企業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夾縫求生
不過宣碧華的真正事業還是在鏈條行業。
1991年,宣碧華發現有很多人來向他買鏈條。他當機立斷,找到當時江干區草莊村的村委主任,要到一個100平方米、有1000千瓦電源的場所,創辦了杭州城東鏈條廠(“東華”的前身),開始了自己的鏈條生產生涯。
創辦初期的“東華”廠,租的是村辦企業的兩間房,設備是2臺機床及幾把榔頭,十幾個人仿制幾種鏈條品種,條件相當艱苦。那時的鏈條市場上,“盾牌”、“環球”等名牌產品幾乎占了半壁江山,全國也已有大大小小鏈條企業300多家。小小的“東華”如何在夾縫中生存下來,成為當務之急。
“那時的競爭者很多,但還是存在很多市場空白點,市場啟動比較容易。”宣碧華說。
在充分分析市場之后,“東華”采取了很現實的策略:拾遺補缺、以銷促產,生產各種大廠不生產的鏈條。經過一年的努力,“東華”在一無足夠資金、二無人才、三無管理經驗的情況下,憑苦干和韌勁,硬是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敲開了大門。1992年實現銷售120萬元,此后的發展勢頭,用宣碧華的話說就是“剎不住車了”。
從1991年到1996年,“東華”創下了營業額年均增長翻一番的神奇速度,成為行業的“領頭羊”之一。1997年以來,“東華”也保持了平均年增長40%—50%的高速度。到2003年為止,“東華”總產值已達3個多億,其中出口創匯2500萬美元,綜合實力已連續五年雄踞全國鏈條行業第一位。
趕超一流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宣碧華對此有深刻、獨到的理解。他始終重視把技術領先作為名牌產品的核心要素,把最大限度地滿足用戶的需求作為技術創新的目標,堅持走自主創新的路子。
1999年12月,宣碧華全額出資買下余杭臨平140畝土地,并投入12億元建造了中國最大的鏈條生產基地--杭州自強鏈傳動有限公司。2000年7月公司一期投產時,宣碧華題詞:不斷持續創業是“東華”人的風格,趕超世界先進水平是“東華”人的目標。
在他的推動下,“東華”十分重視產品質量,“東華”的鏈條質量控制中心,可以按世界任何國家標準進行檢測,這足以保證鏈條的高質量、高水平。
同時,新產品的開發也成為“東華”技術創新的一個亮點。“東華”擁有國內最高水準的軟件,在創業初期就實現了計算機CAD輔助設計、輔助工藝、輔助分析一體化。宣碧華憑著對技術創新與市場拓展的認識,與吉林大學、浙江大學、國家鏈傳動研究所聯合,成立了東華鏈傳動研究所,研究開發“高、精、尖”產品。“東華”有很強的技術開發能力,幾乎是“一天一個新品”,目前鏈條品種超過了2000種,共有1萬多種規格。僅2003—2004年,就有63PF2輸送鏈、棕油輸送鏈、帶塑料附件輸送鏈等6個新產品通過省級鑒定,10種產品或工藝獲得國家專利。企業在高科技的引領下,如虎添翼,迅猛發展。
“東華”在國內鏈條行業中堪稱“大哥大”。1998年、2000年、2002年,他們代表中國出席國際鏈條標準化ISO/ TC100會議,與美、英等發達國家代表一起商議、制定、審核國際鏈條標準。2004年,“東華”作為東道主,在國內成功舉辦了ISO / TC100第16屆年會。
宣碧華強化現代企業管理,1999年導入了資源管理系統ERP,加強信息化建設。通過近兩年的發展,企業綜合實力已接近世界鏈條行業先進水平。
面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潮流,他又把目光投向國際市場,帶領“東華”加速企業國際化進程。2000年“東華”和日本合資,2002年與德國沃爾夫公司合資組建沃爾夫鏈條有限公司(杭州),制造高品質的扶梯鏈條等尖端產品,2003年又與德國著名的鏈條制造公司達成收購意向。
在東華鏈條總廠建廠十周年的時候,宣碧華提出了新的目標,就是在下一個十年內,將東華鏈條總廠打造成為國際化大工廠--進入到世界鏈條前3強,成為中國鏈條王。
收購盾牌
盡管“東華”的事業如日中天,而從杭州鏈條總廠出來的宣碧華始終關注著自己的這個“娘家”。
當不少國有企業面臨改革陣痛的時候,杭州鏈條總廠這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國有大廠也陷入了困境:效益滑坡,人才外流。2003年6月份,歷經滄桑的杭鏈終至被拍賣的地步。
曾經是杭州鏈條廠一員的宣碧華,深知國企積淀已久的分量,他希望借助“東華”的一路東風,充分發揮出杭鏈原有的在市場和人才方面的優勢,實現民企和國企的“強強聯合”。為此,“東華”斥資1330萬元買下杭鏈,新成立的股份制企業“杭州盾牌鏈條有限公司”于2003年8月正式運行。新的股份制公司成立,為杭州市提供了500個下崗職工再就業的崗位,“盾牌”這個國企名牌也得以在東華延續,并將再創輝煌。
跨省發展
在成功收購盾牌的同時,宣碧華卻在暗暗地忙碌著,醞釀又一個大動作。對此,有人揣測,他興許會促使企業向多元化發展,投資能夠帶來更多回報的房地產業,因為這些年杭州的房地產可是火透了。
但是人們猜錯了,這時的宣碧華心里正在規劃著又一個宏大的目標--跨省發展。
有了一次收購國企的經歷,宣碧華已不滿足家門口的創業,他要讓自己在更大的商海中暢游,真正嘗試搏擊風浪帶來的酣暢淋漓。經過反復考察、比較、論證,最后他把目標鎖定在了正在公開招標的常州東風農機集團有限公司。
常州東風農機集團有限公司(原常州拖拉機廠)在江蘇省可算得上是一個知名的國有大中型企業,它始建于1952年,是國家一級企業。該廠生產的東風牌農用拖拉機馳名國內,美譽海外,曾為我國的農業機械化作出了重大貢獻。尤其是,東風牌拖拉機還多次作為國禮,經國家領導人贈送給非洲的第三世界國家,支援其發展建設,得到了許多國家的贊譽。
然而,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和諸多主客觀原因的影響,常州拖拉機廠近幾年一直負債生產,到2003年上半年,已瀕臨破產。常州市委、市政府為了扶持國有企業,決定公開招標,對其進行企業改制。
一時,各路英雄豪杰競相投標,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其中也不乏當地的知名企業。結果,2003年8月,常州市政府經多方考察論證,決定由宣碧華率領的東華集團入主“常拖”。民營企業全資控股國有一級企業,這在當時成了常州轟動一時的頭條新聞。而常州市政府領導看中宣碧華的,不僅是他的實力,更主要的還有他們遞交的一份極有說服力的改制方案,這份方案從治廠思路、用人方針,到義務承擔等許多方面,都彰顯了一個經過深思熟慮的企業家的大氣。事實證明,這樣的選擇是正確的。一年后,常州市副市長蔣新光非常肯定地說:“今天我們可以說,我們的大中型國有企業,由民營企業家參與改制的,這是最成功的一個典范。”
不過當時也有很多人不理解。以宣碧華今天擁有的財富,已足以使他搖身一變為杭州城內的房地產大腕,他怎會再去啃制造業這塊硬骨頭,而且對付的還是一個負擔沉重的老企業,他能嫁接好民營與國企這個企業鏈嗎?
就是東風農機集團的職工也接受不了。自己干了半輩子的老國企,說變就變,如今一夜之間易主成了由外省企業家掌管的民營企業,他能行嗎?我們今后的出路有否保障?
對于人們的種種疑慮,宣碧華是這樣回答的:“可能因為在鏈條廠干過很多年,我對制造業特別有感情,覺得實業家才是中國工業的脊梁。當然制造業的特性決定了不能急功近利,商人若是只盯住利潤,難免鼠目寸光。”說得多好,這就是一個現代企業家的胸襟和抱負。
憶及當時斥資幾千萬控股“東風”的魄力,宣碧華笑著說:“當時沒有選擇合資,意味著自己有百分之百的決心,沒有信心就不會來了,我不是好沖動的人。雖然中途也有過迷茫,但信心越來越堅定。‘東風’具備了迎合國際市場的基礎和制造業需要的厚度,尤其是經歷了51年的積累,我相信它一定能再度重生。”從此,如何讓“東風”走出陰霾成了這個杭州企業家44歲以后最牽腸掛肚的心事。
萬事開頭,以心為本。入主東風農機集團后,宣碧華臥薪嘗膽,力挫重重困難,一步步展開他為東風農機集團求生存、圖發展的大篇章。
2003年8月28日,東華集團正式托管東風農機集團。進廠的第一天,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保留原東風農機集團更多員工,他認為這是國企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接著,他從解決關乎職工切身利益的問題著手,打開改制后十分關鍵的一步。從國企走出來的宣碧華深知,此時穩定人心是多么重要。
面對國企和私企存在的諸多差異,宣碧華將兩者優勢互補,采取了許多人性化的“柔性處理”方式,暖人心、解人意,使多種情況、各種類型的職工平了心、順了氣,保證了企業改制各個階段的工作得以順利推進。
不得不承認,自從企業改制后,許多原企業的職工重新撿起飯碗,有了穩定的工作崗位,曾經氣若游絲的東風農機集團走出半停產的困境,重新投產,而且洋溢著前所未有的活力。
短短3個月,宣碧華神奇般地做到了四個“基本恢復”:基本恢復了企業的信譽;基本恢復了國內外市場,尤其是外銷市場;基本恢復了正常生產;基本恢復了人氣。僅僅2004年1—8月,企業已實現銷售手拖44000臺,輪拖4200臺,童車14000輛,實現銷售收入235億元,出口創匯750萬美元,一舉迎來了豐收之年。
從此,企業走出低谷,一路上揚。這時,宣碧華又為東風農機人描繪了一個更美好的藍圖:5至10年之內,爭做中國農機第一,并出口發達國家,搶占更大的市場份額。在過去,這恐怕是歷代東風農機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海市蜃樓”。但是現在,他們滿懷信心,他們相信眼前這個重實干、有魄力的新的領路人。
時間飛馳,轉眼春華秋實,對宣碧華來說,他為“東風”的興旺付出了太多太多。自從接手改制,他就把家安在了“東風”,每周5天在“東風”辦公,吃住在廠里,甚至與工人一樣排隊買飯;周末再從常州趕回杭州處理其他企業之事,風雨不誤。這樣一來一往,就是大半年,而他留守常州的時間最短還要持續一年。
畢竟,宣碧華在杭州還有一個集團,下屬9個企業。對此,有人不禁會有疑問,他如何兼顧兩邊,長此以往豈不分身乏術!然而這種擔心,在宣碧華看來是多余的。他對整個集團運作安排得心應手,根本不用擔心。難怪熟悉他的人都說,宣碧華在企業管理和用人方面頗有一套獨特的辦法。
2004年8月28日,常州東風農機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掛牌了,它標志著“東風”的發展進入了新時期。而這一切的取得,除了地方黨委、政府方方面面的支持和企業全體員工的努力外,沒有宣碧華那高層次的發展戰略眼光,沒有他寬廣似海的胸懷,沒有他“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也就不可能成就今天的輝煌。
宣碧華時常調侃自己是個“永遠躺著思考”的人。而事實上,忙碌的他永遠也沒有停下來歇息的意思。他喜歡這樣充實地過好每一天,喜歡在期盼著明天的到來中不懈地追求、奮斗!
在短短的十來年時間里,宣碧華把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家庭作坊式鏈條小廠,打造成為當今中國鏈條行業的領頭羊,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杭鏈11年
宣碧華與鏈條行業頗有緣分。1976年,當時還只有17歲的宣碧華中學輟學,便來到杭州鏈條廠,做了一名“八角頭”臨時工,也就是每天的工資只有八毛錢。半年之后,一次工傷事故截去了宣碧華右手一小段拇指,作為補償,他獲得了從臨時工轉為固定工的機會。也許是為了證明自己真的是全民所有制企業的固定工,宣碧華在杭鏈整整待了11年。在這些日子里,讓宣碧華最難忘的是兩件事:一件是1979年杭鏈成立技校,宣碧華毫不猶豫地報考,邊工作邊讀書,終于在兩年后拿到了證書;另一件是從1981年到1987年他在杭鏈的銷售科工作,從一名業務員迅速被提拔為副科長,這段時間恰好是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特定歷史時期,加上鏈條這種競爭型產品放開比較早,所以宣碧華很早就經受了市場經濟浪潮的洗禮。“當時國企的銷售員都是老資格,我跟他們跑,增加了很多經驗和閱歷”,宣碧華說。
若干年后,創辦了民營企業的宣碧華充分認識到國有企業的很多優勢,他沒有忘記這些曾經共同工作過的同事們,他們后來聚集到宣碧華的身邊,成為企業技術和經驗方面不容忽視的力量。
下海試水
1987年,市場經濟的大潮沖擊著杭鏈,宣碧華毅然下海。經過一番比較分析,他瞄準了蕭山錢江農場的一個摩托車配件廠,這個當時的國有企業主要生產摩托車配件,恰好實行風險抵押承包。看好市場前景的宣碧華揣著用新居作抵押換來的一萬塊錢,加上從親戚朋友那里東拼西湊借來的一萬塊錢,跟摩托車配件廠簽了一個為期兩年的承包合同。在兩年的創業歷程中,宣碧華真正嘗到了勞累的滋味,但同時也收獲了成功的喜悅。宣碧華把企業利潤的70%用于生產,余下的30%用來建造職工樓,美化綠化帶。
當時有很多人覺得奇怪:你就承包兩年,干嗎花心思去改善員工的生活?宣碧華對此有自己的一套理論:“辦企業不能光為錢,辦企業也不能光靠錢。有人問我在蕭山農場的兩年里賺到的錢是不是我創業的‘第一桶金’,我以為在我的詞典里從來就沒有‘第一桶金’的概念。創業的關鍵是你有沒有掌握正確的市場理念,有沒有一幫志同道合的朋友,這些才是無價之寶。”
生來大方的宣碧華在創業兩年后沒有什么積蓄,他沒提應得到的承包獎金,這使宣碧華形成了自己的用人圈子,也為今后企業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夾縫求生
不過宣碧華的真正事業還是在鏈條行業。
1991年,宣碧華發現有很多人來向他買鏈條。他當機立斷,找到當時江干區草莊村的村委主任,要到一個100平方米、有1000千瓦電源的場所,創辦了杭州城東鏈條廠(“東華”的前身),開始了自己的鏈條生產生涯。
創辦初期的“東華”廠,租的是村辦企業的兩間房,設備是2臺機床及幾把榔頭,十幾個人仿制幾種鏈條品種,條件相當艱苦。那時的鏈條市場上,“盾牌”、“環球”等名牌產品幾乎占了半壁江山,全國也已有大大小小鏈條企業300多家。小小的“東華”如何在夾縫中生存下來,成為當務之急。
“那時的競爭者很多,但還是存在很多市場空白點,市場啟動比較容易。”宣碧華說。
在充分分析市場之后,“東華”采取了很現實的策略:拾遺補缺、以銷促產,生產各種大廠不生產的鏈條。經過一年的努力,“東華”在一無足夠資金、二無人才、三無管理經驗的情況下,憑苦干和韌勁,硬是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敲開了大門。1992年實現銷售120萬元,此后的發展勢頭,用宣碧華的話說就是“剎不住車了”。
從1991年到1996年,“東華”創下了營業額年均增長翻一番的神奇速度,成為行業的“領頭羊”之一。1997年以來,“東華”也保持了平均年增長40%—50%的高速度。到2003年為止,“東華”總產值已達3個多億,其中出口創匯2500萬美元,綜合實力已連續五年雄踞全國鏈條行業第一位。
趕超一流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宣碧華對此有深刻、獨到的理解。他始終重視把技術領先作為名牌產品的核心要素,把最大限度地滿足用戶的需求作為技術創新的目標,堅持走自主創新的路子。
1999年12月,宣碧華全額出資買下余杭臨平140畝土地,并投入12億元建造了中國最大的鏈條生產基地--杭州自強鏈傳動有限公司。2000年7月公司一期投產時,宣碧華題詞:不斷持續創業是“東華”人的風格,趕超世界先進水平是“東華”人的目標。
在他的推動下,“東華”十分重視產品質量,“東華”的鏈條質量控制中心,可以按世界任何國家標準進行檢測,這足以保證鏈條的高質量、高水平。
同時,新產品的開發也成為“東華”技術創新的一個亮點。“東華”擁有國內最高水準的軟件,在創業初期就實現了計算機CAD輔助設計、輔助工藝、輔助分析一體化。宣碧華憑著對技術創新與市場拓展的認識,與吉林大學、浙江大學、國家鏈傳動研究所聯合,成立了東華鏈傳動研究所,研究開發“高、精、尖”產品。“東華”有很強的技術開發能力,幾乎是“一天一個新品”,目前鏈條品種超過了2000種,共有1萬多種規格。僅2003—2004年,就有63PF2輸送鏈、棕油輸送鏈、帶塑料附件輸送鏈等6個新產品通過省級鑒定,10種產品或工藝獲得國家專利。企業在高科技的引領下,如虎添翼,迅猛發展。
“東華”在國內鏈條行業中堪稱“大哥大”。1998年、2000年、2002年,他們代表中國出席國際鏈條標準化ISO/ TC100會議,與美、英等發達國家代表一起商議、制定、審核國際鏈條標準。2004年,“東華”作為東道主,在國內成功舉辦了ISO / TC100第16屆年會。
宣碧華強化現代企業管理,1999年導入了資源管理系統ERP,加強信息化建設。通過近兩年的發展,企業綜合實力已接近世界鏈條行業先進水平。
面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潮流,他又把目光投向國際市場,帶領“東華”加速企業國際化進程。2000年“東華”和日本合資,2002年與德國沃爾夫公司合資組建沃爾夫鏈條有限公司(杭州),制造高品質的扶梯鏈條等尖端產品,2003年又與德國著名的鏈條制造公司達成收購意向。
在東華鏈條總廠建廠十周年的時候,宣碧華提出了新的目標,就是在下一個十年內,將東華鏈條總廠打造成為國際化大工廠--進入到世界鏈條前3強,成為中國鏈條王。
收購盾牌
盡管“東華”的事業如日中天,而從杭州鏈條總廠出來的宣碧華始終關注著自己的這個“娘家”。
當不少國有企業面臨改革陣痛的時候,杭州鏈條總廠這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國有大廠也陷入了困境:效益滑坡,人才外流。2003年6月份,歷經滄桑的杭鏈終至被拍賣的地步。
曾經是杭州鏈條廠一員的宣碧華,深知國企積淀已久的分量,他希望借助“東華”的一路東風,充分發揮出杭鏈原有的在市場和人才方面的優勢,實現民企和國企的“強強聯合”。為此,“東華”斥資1330萬元買下杭鏈,新成立的股份制企業“杭州盾牌鏈條有限公司”于2003年8月正式運行。新的股份制公司成立,為杭州市提供了500個下崗職工再就業的崗位,“盾牌”這個國企名牌也得以在東華延續,并將再創輝煌。
跨省發展
在成功收購盾牌的同時,宣碧華卻在暗暗地忙碌著,醞釀又一個大動作。對此,有人揣測,他興許會促使企業向多元化發展,投資能夠帶來更多回報的房地產業,因為這些年杭州的房地產可是火透了。
但是人們猜錯了,這時的宣碧華心里正在規劃著又一個宏大的目標--跨省發展。
有了一次收購國企的經歷,宣碧華已不滿足家門口的創業,他要讓自己在更大的商海中暢游,真正嘗試搏擊風浪帶來的酣暢淋漓。經過反復考察、比較、論證,最后他把目標鎖定在了正在公開招標的常州東風農機集團有限公司。
常州東風農機集團有限公司(原常州拖拉機廠)在江蘇省可算得上是一個知名的國有大中型企業,它始建于1952年,是國家一級企業。該廠生產的東風牌農用拖拉機馳名國內,美譽海外,曾為我國的農業機械化作出了重大貢獻。尤其是,東風牌拖拉機還多次作為國禮,經國家領導人贈送給非洲的第三世界國家,支援其發展建設,得到了許多國家的贊譽。
然而,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和諸多主客觀原因的影響,常州拖拉機廠近幾年一直負債生產,到2003年上半年,已瀕臨破產。常州市委、市政府為了扶持國有企業,決定公開招標,對其進行企業改制。
一時,各路英雄豪杰競相投標,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其中也不乏當地的知名企業。結果,2003年8月,常州市政府經多方考察論證,決定由宣碧華率領的東華集團入主“常拖”。民營企業全資控股國有一級企業,這在當時成了常州轟動一時的頭條新聞。而常州市政府領導看中宣碧華的,不僅是他的實力,更主要的還有他們遞交的一份極有說服力的改制方案,這份方案從治廠思路、用人方針,到義務承擔等許多方面,都彰顯了一個經過深思熟慮的企業家的大氣。事實證明,這樣的選擇是正確的。一年后,常州市副市長蔣新光非常肯定地說:“今天我們可以說,我們的大中型國有企業,由民營企業家參與改制的,這是最成功的一個典范。”
不過當時也有很多人不理解。以宣碧華今天擁有的財富,已足以使他搖身一變為杭州城內的房地產大腕,他怎會再去啃制造業這塊硬骨頭,而且對付的還是一個負擔沉重的老企業,他能嫁接好民營與國企這個企業鏈嗎?
就是東風農機集團的職工也接受不了。自己干了半輩子的老國企,說變就變,如今一夜之間易主成了由外省企業家掌管的民營企業,他能行嗎?我們今后的出路有否保障?
對于人們的種種疑慮,宣碧華是這樣回答的:“可能因為在鏈條廠干過很多年,我對制造業特別有感情,覺得實業家才是中國工業的脊梁。當然制造業的特性決定了不能急功近利,商人若是只盯住利潤,難免鼠目寸光。”說得多好,這就是一個現代企業家的胸襟和抱負。
憶及當時斥資幾千萬控股“東風”的魄力,宣碧華笑著說:“當時沒有選擇合資,意味著自己有百分之百的決心,沒有信心就不會來了,我不是好沖動的人。雖然中途也有過迷茫,但信心越來越堅定。‘東風’具備了迎合國際市場的基礎和制造業需要的厚度,尤其是經歷了51年的積累,我相信它一定能再度重生。”從此,如何讓“東風”走出陰霾成了這個杭州企業家44歲以后最牽腸掛肚的心事。
萬事開頭,以心為本。入主東風農機集團后,宣碧華臥薪嘗膽,力挫重重困難,一步步展開他為東風農機集團求生存、圖發展的大篇章。
2003年8月28日,東華集團正式托管東風農機集團。進廠的第一天,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保留原東風農機集團更多員工,他認為這是國企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接著,他從解決關乎職工切身利益的問題著手,打開改制后十分關鍵的一步。從國企走出來的宣碧華深知,此時穩定人心是多么重要。
面對國企和私企存在的諸多差異,宣碧華將兩者優勢互補,采取了許多人性化的“柔性處理”方式,暖人心、解人意,使多種情況、各種類型的職工平了心、順了氣,保證了企業改制各個階段的工作得以順利推進。
不得不承認,自從企業改制后,許多原企業的職工重新撿起飯碗,有了穩定的工作崗位,曾經氣若游絲的東風農機集團走出半停產的困境,重新投產,而且洋溢著前所未有的活力。
短短3個月,宣碧華神奇般地做到了四個“基本恢復”:基本恢復了企業的信譽;基本恢復了國內外市場,尤其是外銷市場;基本恢復了正常生產;基本恢復了人氣。僅僅2004年1—8月,企業已實現銷售手拖44000臺,輪拖4200臺,童車14000輛,實現銷售收入235億元,出口創匯750萬美元,一舉迎來了豐收之年。
從此,企業走出低谷,一路上揚。這時,宣碧華又為東風農機人描繪了一個更美好的藍圖:5至10年之內,爭做中國農機第一,并出口發達國家,搶占更大的市場份額。在過去,這恐怕是歷代東風農機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海市蜃樓”。但是現在,他們滿懷信心,他們相信眼前這個重實干、有魄力的新的領路人。
時間飛馳,轉眼春華秋實,對宣碧華來說,他為“東風”的興旺付出了太多太多。自從接手改制,他就把家安在了“東風”,每周5天在“東風”辦公,吃住在廠里,甚至與工人一樣排隊買飯;周末再從常州趕回杭州處理其他企業之事,風雨不誤。這樣一來一往,就是大半年,而他留守常州的時間最短還要持續一年。
畢竟,宣碧華在杭州還有一個集團,下屬9個企業。對此,有人不禁會有疑問,他如何兼顧兩邊,長此以往豈不分身乏術!然而這種擔心,在宣碧華看來是多余的。他對整個集團運作安排得心應手,根本不用擔心。難怪熟悉他的人都說,宣碧華在企業管理和用人方面頗有一套獨特的辦法。
2004年8月28日,常州東風農機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掛牌了,它標志著“東風”的發展進入了新時期。而這一切的取得,除了地方黨委、政府方方面面的支持和企業全體員工的努力外,沒有宣碧華那高層次的發展戰略眼光,沒有他寬廣似海的胸懷,沒有他“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也就不可能成就今天的輝煌。
宣碧華時常調侃自己是個“永遠躺著思考”的人。而事實上,忙碌的他永遠也沒有停下來歇息的意思。他喜歡這樣充實地過好每一天,喜歡在期盼著明天的到來中不懈地追求、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