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升明月
—— 記杭州出版社總編輯徐海榮
發布時間:2010-05-24 15:16:06
|
作者: 珠 峰
民建會員徐海榮曾在商海中經受過10年考驗。2002年的一紙任命讓他走上了杭州出版社的領導崗位,由此開始在新聞出版行業大展身手。兩年時間,他使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出版社扭虧為盈,好書迭出,聲譽鵲起。
他曾是一個學者型的書商,也曾是一個書商型的學者。他主編的六大卷《中國飲食史》、《中國社會生活文庫》等曾獲省政府和市政府社科成果一等獎、“五個一”工程獎。
當下出版業的形勢不容樂觀:滯銷、積壓、虧本……書款拖欠、度日如年的情形,在我國的一些出版社中屢見不鮮。然而杭州出版社,一個兩年前還名不見經傳的城市出版社,近年來卻可謂欣欣向榮,新書迭出,新樓豎起,而且美譽度仿佛十五之夜--“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使得省內外諸多同業同行不免刮目相看。這變化,跟一個名字直接相關--徐海榮。
扭虧為盈 經營管理出奇跡
徐海榮,48歲,人長得并不魁梧。
他是在商海中經過10年考驗,于2002年4月,由中共杭州市委宣傳部發文任命,走上領導崗位--杭州出版社法定代表人兼總編輯的。
在我國,新聞出版系統中的總編輯都是中共黨員,徐海榮卻以一名非中共黨員的身份被起用,真是令人刮目相看。
成立于1995年的杭州出版社,至2002年4月徐海榮上任之前,其狀態同全國諸多同業差不多。辦公是租了寫字樓幾個房間,設施陳舊,存款為零。累計總資產據稱達480萬元,但其中440萬元為積壓在倉庫里睡長覺、賣不出去的庫存書。稍微值幾個錢的家當,有一輛舊桑塔納,一輛面包車,一輛小貨車,幾臺舊電腦,加起來不過40萬元。一年70個書號,選題只報20余個。
徐海榮上任后,于2002年5月8日組建新班子,至2004年6月14日他向前來調研的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書記、杭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王國平同志作匯報,才兩年時間,成效奇跡般地出現了--新版圖書311種,重印(次)圖書244種,總印數649萬冊,銷售碼洋88243萬元,繳納稅金49157萬元,實現利潤108961萬元。王國平握著徐海榮的手,稱贊道:“你干得不錯!”
徐海榮入主杭州出版社以來,績效有五:
一、 調查研究,廣泛征求意見,制訂出《杭州出版社體制改革方案》,得到上級批準,使改革邁出了實質性步伐。
二、 國有資產總量實際增長達500%以上,徹底扭虧為盈,并實現大幅增長。2003年銷售碼洋比2002年增長了292%。
三、 承接并完成的國家重點項目有:《五代史書匯編》、《宋元浙江方志集成》、《中國市場通史》、《中國旅游文化通史》等,突破了國家重點圖書出版零的記錄。
四、 喬遷新居,在國家一級核心風景區曲院風荷附近,擁有了一座產權獨立、優雅美麗的杭州出版社獨家專用的樓房,引得全國同行及前來洽談合作的國外同行艷羨不已。
五、 得到了省市和中央媒體的頻頻報道,杭州出版社聲譽鵲起,名布四方,有口皆碑。
獨立小樓 九州同業皆艷羨
徐海榮原是一個學者型的書商,也是一個書商型的學者。他主編的六大卷《中國飲食史》、《中國社會生活文庫》等學術著作,先后榮獲省政府和市政府社科成果一等獎、“五個一”工程獎。
10年書商生涯,他得益匪淺。他不僅收獲了財富,購置了私車和別墅;而且,最關鍵的是,他摸著了中國圖書市場行情的脈搏。
在徐海榮身上,具備三項無形資產,這比他私人購置的一些有形資產更值錢,也因此引起了相關領導的重視。哪三項呢?
一、 了然于胸的關于圖書市場的資訊資源。
二、 廣泛而牢固的人脈資源。清華、北大等高等學府的諸多教授,上海、廣州、深圳、北京、西安出版界的諸多老總,文化界諸多名家,都是他的座上客。
三、 他先后擔任過的職務有:杭州閘口電廠團總支書記,杭州八卦樓南宋名菜館經理,華夏出版社浙江辦事處主任,杭州社科院亞太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和書商老板等,不管哪一行,他都能輕松勝任。要知道,經營才能與管理經驗,可是文化出版界最為短缺的稀有資源!
據筆者所知,徐海榮身上還有第四項無形資產--潔身自好。他十分酷愛詩意的棲居,對居住條件要求非常高。
他居住在獨立別墅,大約有8年了。那里,內外裝修講究,不僅設施齊全,陳列華貴,而且庭院里樹木蔥蘢,假山矗立。在他的小區,很多業主都對他很敬佩。
他希望他的員工也能夠住在世界上最漂亮的屋子里,做出世界上最精美的圖書。人一生的大半時間,不是在家里度過,而是在單位度過的呀!
哪個吃了豹子膽,敢在西子湖畔動土?沒有。
徐海榮不過是將某機構急欲脫手的一幢獨立的舊樓房,以650萬元一次性買斷,又投入數百萬元,將之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與裝修,才使曙光路133號忽然間升起一道新的曙光。
見過杭州出版社小洋樓的人,外面看看也罷,進去轉轉也罷,沒有一個不羨慕,沒有一個不贊嘆的。它已經成了西子湖畔一個亮麗的新景點。徐海榮為改善杭州市容街貌作出的貢獻,完全出乎人們的意料之外。
如今,這幢小樓據說市值已達3600萬元人民幣。不過徐海榮不想賣掉它,他要給杭州出版社留下永久的財富,永久的尊貴。
西湖叢書 基因工程傳千秋
徐海榮第三件為世人矚目的成就,就是啟動了編纂西湖叢書的浩大工程。第一批成果《西湖全書》14冊、《西湖文獻集成》11冊,于2004年10月20日在第六屆西湖博覽會的西湖書市上隆重問世。
西湖叢書由《西湖通史》、《西湖全書》、《西湖文獻集成》三部分組成,被杭州市委、市政府稱之為“西湖基因工程”。初次面世的25冊西湖叢書,僅僅是這項浩大工程的一小部分。
有人說,西湖綜合保護工程是保護西湖的硬件工程,那么研究西湖就是保護西湖的軟件工程,編纂出版西湖叢書、征集西湖文獻就是西湖的基因工程,其意義甚至要遠遠超過硬件工程。通過這一基因工程,把西湖2000多年演變過程中形成的遺傳信息記錄下來,保存下去,讓西湖活得更好,至少要讓它漂漂亮亮地再活2000年。
不過杭州出版社做得了這一賠本生意?徐海榮當得了這個冤大頭嗎?
說來真叫人喜出望外!
市財政自2004年起,為征集西湖文獻,決定每年安排專項資金300萬元!
中共杭州市委書記王國平,不僅擔當《西湖叢書》總主編,撰寫《西湖叢書·總序》,而且從2004年2月17日籌措,6月14日赴杭州出版社調研,10月20日舉行《西湖叢書》首發式,他都是親自參加,自始至終顯示了中國共產黨人完全能夠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人的自信心。
調研時,徐海榮在匯報過程中講到西湖叢書編纂工作不管會遇到多大困難,會碰到多大問題,看準了的事情一定要干到底!他說:“我這個人,只要頭梗(鉆)出,尾巴軋牢勿軋牢,我勿管!”
“好啊!”王國平聞之,拍案叫絕。他提高嗓門,插話道:“你講得好!辦大事,就要這樣。”
徐海榮的事業一定要成功的理由和根本性的保證,在于不僅得到了地方父母官的鼎力支持,而且得到了四方豪杰的拔刀相助。看看《西湖叢書》編纂指導委員會的一部分名單,我們就可以明白了--總顧問喬石,顧問錢其琛、錢學森、徐匡迪、查良鏞、蔡美彪、余秋雨……
他曾是一個學者型的書商,也曾是一個書商型的學者。他主編的六大卷《中國飲食史》、《中國社會生活文庫》等曾獲省政府和市政府社科成果一等獎、“五個一”工程獎。
當下出版業的形勢不容樂觀:滯銷、積壓、虧本……書款拖欠、度日如年的情形,在我國的一些出版社中屢見不鮮。然而杭州出版社,一個兩年前還名不見經傳的城市出版社,近年來卻可謂欣欣向榮,新書迭出,新樓豎起,而且美譽度仿佛十五之夜--“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使得省內外諸多同業同行不免刮目相看。這變化,跟一個名字直接相關--徐海榮。
扭虧為盈 經營管理出奇跡
徐海榮,48歲,人長得并不魁梧。
他是在商海中經過10年考驗,于2002年4月,由中共杭州市委宣傳部發文任命,走上領導崗位--杭州出版社法定代表人兼總編輯的。
在我國,新聞出版系統中的總編輯都是中共黨員,徐海榮卻以一名非中共黨員的身份被起用,真是令人刮目相看。
成立于1995年的杭州出版社,至2002年4月徐海榮上任之前,其狀態同全國諸多同業差不多。辦公是租了寫字樓幾個房間,設施陳舊,存款為零。累計總資產據稱達480萬元,但其中440萬元為積壓在倉庫里睡長覺、賣不出去的庫存書。稍微值幾個錢的家當,有一輛舊桑塔納,一輛面包車,一輛小貨車,幾臺舊電腦,加起來不過40萬元。一年70個書號,選題只報20余個。
徐海榮上任后,于2002年5月8日組建新班子,至2004年6月14日他向前來調研的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書記、杭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王國平同志作匯報,才兩年時間,成效奇跡般地出現了--新版圖書311種,重印(次)圖書244種,總印數649萬冊,銷售碼洋88243萬元,繳納稅金49157萬元,實現利潤108961萬元。王國平握著徐海榮的手,稱贊道:“你干得不錯!”
徐海榮入主杭州出版社以來,績效有五:
一、 調查研究,廣泛征求意見,制訂出《杭州出版社體制改革方案》,得到上級批準,使改革邁出了實質性步伐。
二、 國有資產總量實際增長達500%以上,徹底扭虧為盈,并實現大幅增長。2003年銷售碼洋比2002年增長了292%。
三、 承接并完成的國家重點項目有:《五代史書匯編》、《宋元浙江方志集成》、《中國市場通史》、《中國旅游文化通史》等,突破了國家重點圖書出版零的記錄。
四、 喬遷新居,在國家一級核心風景區曲院風荷附近,擁有了一座產權獨立、優雅美麗的杭州出版社獨家專用的樓房,引得全國同行及前來洽談合作的國外同行艷羨不已。
五、 得到了省市和中央媒體的頻頻報道,杭州出版社聲譽鵲起,名布四方,有口皆碑。
獨立小樓 九州同業皆艷羨
徐海榮原是一個學者型的書商,也是一個書商型的學者。他主編的六大卷《中國飲食史》、《中國社會生活文庫》等學術著作,先后榮獲省政府和市政府社科成果一等獎、“五個一”工程獎。
10年書商生涯,他得益匪淺。他不僅收獲了財富,購置了私車和別墅;而且,最關鍵的是,他摸著了中國圖書市場行情的脈搏。
在徐海榮身上,具備三項無形資產,這比他私人購置的一些有形資產更值錢,也因此引起了相關領導的重視。哪三項呢?
一、 了然于胸的關于圖書市場的資訊資源。
二、 廣泛而牢固的人脈資源。清華、北大等高等學府的諸多教授,上海、廣州、深圳、北京、西安出版界的諸多老總,文化界諸多名家,都是他的座上客。
三、 他先后擔任過的職務有:杭州閘口電廠團總支書記,杭州八卦樓南宋名菜館經理,華夏出版社浙江辦事處主任,杭州社科院亞太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和書商老板等,不管哪一行,他都能輕松勝任。要知道,經營才能與管理經驗,可是文化出版界最為短缺的稀有資源!
據筆者所知,徐海榮身上還有第四項無形資產--潔身自好。他十分酷愛詩意的棲居,對居住條件要求非常高。
他居住在獨立別墅,大約有8年了。那里,內外裝修講究,不僅設施齊全,陳列華貴,而且庭院里樹木蔥蘢,假山矗立。在他的小區,很多業主都對他很敬佩。
他希望他的員工也能夠住在世界上最漂亮的屋子里,做出世界上最精美的圖書。人一生的大半時間,不是在家里度過,而是在單位度過的呀!
哪個吃了豹子膽,敢在西子湖畔動土?沒有。
徐海榮不過是將某機構急欲脫手的一幢獨立的舊樓房,以650萬元一次性買斷,又投入數百萬元,將之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與裝修,才使曙光路133號忽然間升起一道新的曙光。
見過杭州出版社小洋樓的人,外面看看也罷,進去轉轉也罷,沒有一個不羨慕,沒有一個不贊嘆的。它已經成了西子湖畔一個亮麗的新景點。徐海榮為改善杭州市容街貌作出的貢獻,完全出乎人們的意料之外。
如今,這幢小樓據說市值已達3600萬元人民幣。不過徐海榮不想賣掉它,他要給杭州出版社留下永久的財富,永久的尊貴。
西湖叢書 基因工程傳千秋
徐海榮第三件為世人矚目的成就,就是啟動了編纂西湖叢書的浩大工程。第一批成果《西湖全書》14冊、《西湖文獻集成》11冊,于2004年10月20日在第六屆西湖博覽會的西湖書市上隆重問世。
西湖叢書由《西湖通史》、《西湖全書》、《西湖文獻集成》三部分組成,被杭州市委、市政府稱之為“西湖基因工程”。初次面世的25冊西湖叢書,僅僅是這項浩大工程的一小部分。
有人說,西湖綜合保護工程是保護西湖的硬件工程,那么研究西湖就是保護西湖的軟件工程,編纂出版西湖叢書、征集西湖文獻就是西湖的基因工程,其意義甚至要遠遠超過硬件工程。通過這一基因工程,把西湖2000多年演變過程中形成的遺傳信息記錄下來,保存下去,讓西湖活得更好,至少要讓它漂漂亮亮地再活2000年。
不過杭州出版社做得了這一賠本生意?徐海榮當得了這個冤大頭嗎?
說來真叫人喜出望外!
市財政自2004年起,為征集西湖文獻,決定每年安排專項資金300萬元!
中共杭州市委書記王國平,不僅擔當《西湖叢書》總主編,撰寫《西湖叢書·總序》,而且從2004年2月17日籌措,6月14日赴杭州出版社調研,10月20日舉行《西湖叢書》首發式,他都是親自參加,自始至終顯示了中國共產黨人完全能夠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人的自信心。
調研時,徐海榮在匯報過程中講到西湖叢書編纂工作不管會遇到多大困難,會碰到多大問題,看準了的事情一定要干到底!他說:“我這個人,只要頭梗(鉆)出,尾巴軋牢勿軋牢,我勿管!”
“好啊!”王國平聞之,拍案叫絕。他提高嗓門,插話道:“你講得好!辦大事,就要這樣。”
徐海榮的事業一定要成功的理由和根本性的保證,在于不僅得到了地方父母官的鼎力支持,而且得到了四方豪杰的拔刀相助。看看《西湖叢書》編纂指導委員會的一部分名單,我們就可以明白了--總顧問喬石,顧問錢其琛、錢學森、徐匡迪、查良鏞、蔡美彪、余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