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具一格的學者
—— 記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授、博導陳湘明
發布時間:2010-05-24 15:20:16
|
作者: 原 野
他是一名青年材料科學家,主要從事功能陶瓷的研究,現任浙江大學材料物理與微結構研究所所長。他是2000年度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美國陶瓷學會會員。他也是中國民主建國會第八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解不開的石頭之緣
新寧,是湘西南一片靜謐的土地,蜿蜒逶迤的芙夷江帶給了這片土地特有的靈氣。20世紀50年代最后的一個秋天,陳湘明就出生在這片遙遠而美麗的土地上。扭曲的時代曾讓少年的他過早地懂得了生活的艱辛,而大自然的恩賜仍然給了他無數的快樂。芙夷江曾是他與小伙伴們的天然浴場,河邊五顏六色的卵石給了少年的他無限的遐想。夏天,每當黃昏來臨,他總是與小伙伴們用從河邊揀來的白色卵石互相撞擊,欣賞其美麗的火花。他怎么也不會想到,這神奇的石頭與他日后的事業與成功竟有著不解之緣。他后來才知道,這種因機械碰撞而產生電火花的現象就是“壓電效應”,而這種白色的卵石就是一種典型的“壓電體”。
1978年,正當微風吹綠楊柳的季節,陳湘明實現了其多年夢寐以求的理想。揣著將要徹底改變其命運的大學通知書,他跨入了號稱“東方第一冶金學院”的中南礦冶學院(現中南大學)。他沉浸在“鋼鐵是整個工業的元帥”、“鋼產量是一個國家工業現代化水平的標志”的自豪中,開始如饑似渴地學習材料科學與工程的基礎與專業知識,夢想著畢業后成為一名鋼鐵材料專家。而命運并未使其夢想成真。大學畢業后,他被分配到冶金部涿縣鋁加工試驗廠,而且是在生產科從事生產計劃工作。于是,他決定報考研究生,以改變自己的命運。半年后,他考取了著名軋鋼專家張強教授的研究生,從而再續了其“鋼鐵材料專家”的夢。在古城西安,他從張強教授那里學會了“以懷疑的眼光讀書,以真誠的態度做人”。在張強教授嚴謹的治學風格的熏陶下,他開始系統地接受科學研究的訓練,這為其日后的發展與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碩士研究生畢業后,陳湘明回到母校中南礦冶學院(當時已更名為中南工業大學)任教。可是,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未能找到成功的感覺,他為遲遲未能真正從事科學研究感到焦慮。于是,他想到了自己精通日語這一特長,便鼓起勇氣給東京大學教授、著名塑性加工專家木原諄二先生寄去了一封長信。這封信再一次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木原先生為這位異國青年的真誠所感動,很快決定接受這名他日后引以為豪的學生。
1987年10月,陳湘明惜別了妻子與出生剛滿一個月的雙胞胎兒女,東渡日本,留學于世界著名學府--東京大學。這是他人生道路上第三次重要轉折。更有趣的是,這次他師從塑性加工專家,卻從事陶瓷材料的研究,并從此踏上陶瓷材料學家之路。也許是機遇的巧合,也許是命中注定,自幼喜歡石頭的他,終究與石頭有不解之緣。也正因為如此,陳湘明博士總是笑稱自己是喜歡石頭的大頑童。
“異端”與創新
陳湘明博士的研究生涯從“異端”與創新開始,也注定始終和“異端”與創新相伴。他一進入碩士課程,就接受了近乎“異端”的大膽的科學創新教育。張強教授在學術界孤軍奮戰,倡導“軋制過程金屬秒流量不等理論”的膽識深深地感染了他,而其獨立不羈、堅持以懷疑的態度讀書、矢志追求真理的學者風范,成了陳湘明博士的楷模。
陳湘明的博士論文更是“異端”與創新的結晶。1987年秋天,剛剛踏入東京大學校門、依然沉醉在第一次踏出國門的興奮中的陳湘明很快就被木原諄二先生一項新的研究計劃所吸引。看到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將玻璃棒封入金屬管中,然后用旋鍛機將其鍛成“線材”,最后進行“再燒結”,陳湘明先是疑惑不解,但很快就敏銳地覺察到這項看似“異端”的研究很有可能給脆性材料的成形加工帶來重大突破。經木原先生解說后,陳湘明更是覺得茅塞頓開。當木原先生問及他希望做什么研究時,陳湘明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這項頗受爭議的研究——陶瓷材料的控制破碎成形加工。陶瓷材料由于其本身的脆性,無法對其進行軋制、鍛造、擠壓、旋鍛等塑性加工,因而難以像金屬材料一樣通過塑性加工與熱處理在改變形狀的同時改善與調控其性能。而另一方面,既然塑性變形這一材料失效的現象可以用于金屬材料的成形加工,材料失效的極端形式——斷裂能否被積極應用于脆性材料的成形加工呢?欲實現這一大膽的設想必須解決兩大難題:1.加工過程中材料形狀穩定性的維持;2.加工后材料連續性與完整性的恢復。而這兩者可分別用金屬包覆與“再燒結”來實現。經過三年的努力,陳湘明在木原先生指導下成功地將這一“異端”的設想變成了現實,他順利地完成了博士論文,奠定了“控制破碎成形加工”的實驗與理論基礎。
在陳湘明博士的研究生涯中,有眾多不怕被視為異端、敢于追求創新的事例。“壓電第二相增韌復相陶瓷”、“改性弛豫鐵電體的微波應用”等都是其大膽創新的杰作,用他自己的話說:“科學研究的突破往往是從‘異端’的想法開始的,沒有‘異端’的思想就不可能有科學技術的飛躍”。
創業、成就與平常心
1994年盛夏,陳湘明博士懷著一股在自己的國家成就一番科學事業的熱情,從日本學成歸國。朋友們得知他準備歸國的想法后,無一不感到意外。要知道,他當時已是日本著名大企業--古河電氣工業公司橫濱研究所的正式研究員,拿著一份算不上太高卻也不薄的薪水,過著安穩的生活。大部分朋友都反復勸他不要心血來潮,而應三思而行。歸國前,實在未能說服他的朋友們向他提出了另一個建議,若真要歸國,應該好好包裝一下自己,最佳途徑就是找新聞媒體宣揚一番“放棄高薪、毅然報效祖國”等等。而他只是用淡淡的一笑回答了朋友們的好意,他堅持他自己的風格。
歸國后好長一段時間,他常遇到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發出的同一疑問--“你在日本待得好好的,為什么要歸國?”對此,陳湘明博士多是還之以淡淡的一笑。而當慕名而來的學生們向他提及這一問題時,他會告訴他們,“請別著急,幾年后你們自然能夠找到正確的答案”。隨著時間的推移,周圍的人逐漸發覺,這個行事低調、從不懂得包裝自己的人,其實是一個有著堅定的目標,并不畏艱難、頑強地為之奮斗的人。他的學生們逐漸明白了,他們的老師為什么能那么平靜地做出許多人難以做出的決定;他們也明白了,陳湘明博士為什么不去尋求那些成功的“捷徑”,卻執著地相信“一分汗水,一分收獲”。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每個人都有自己最適合做的事情,而只有以最適合于自己的方式從事最適合做的事情,你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并享受成功的快樂”。
舉家來到自己并不熟悉的浙江大學后,從1.5萬元啟動經費與半間實驗室開始,陳湘明博士帶領一批有志于材料科學的研究生,憑著其熱情、智慧與執著,很快將浙江大學功能陶瓷學科帶到了國內前列。隨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973”計劃、“863”計劃等國家重點項目的相繼獲得與完成,其在J.Am.Ceram.Soc.等國際著名期刊發表的學術論文已超過110篇,一支生機勃勃的功能陶瓷研究隊伍正在茁壯成長。隨著陳湘明博士的足跡遍及歐美與亞洲諸國,其有關工作已產生了重要的國際影響。陳湘明博士擔任了J.Am.Ceram.Soc.等5個國際期刊的特約審稿人,在國際會議做特邀報告11次,擔任國際學術會議顧問委員3次,同時被選為第三屆微波材料及其應用國際會議的共同主席以及第四屆亞洲電子陶瓷會議執行主席。
“作為一個教授,最重要的準則是要對得起學生,最大的獎賞莫過于受到學生歡迎。”這是陳湘明教授常說的一句話,而實際上,這一點已生動地反映在他的教學活動中。陳教授鮮明的個性、活躍的學術思想、嚴格而人性化的教學方法以及嚴謹的治學態度吸引了一大批優秀的學生。“碩士生發表國際期刊論文2-4篇”、“博士生發表國際期刊論文5-9篇”等數據從一個側面確切地反映了其研究生教育的成就。而其內容新穎、靈活多樣、獨具一格的精品課程--功能陶瓷材料與器件,則深受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本科生的歡迎。
面對學術地位的提高以及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等諸多光環,陳湘明博士始終待之以平常之心,堅守其“以真誠的態度做人與教書,以理性的目光讀書與觀察,以平靜的心態老老實實做學問”的個人準則。
解不開的石頭之緣
新寧,是湘西南一片靜謐的土地,蜿蜒逶迤的芙夷江帶給了這片土地特有的靈氣。20世紀50年代最后的一個秋天,陳湘明就出生在這片遙遠而美麗的土地上。扭曲的時代曾讓少年的他過早地懂得了生活的艱辛,而大自然的恩賜仍然給了他無數的快樂。芙夷江曾是他與小伙伴們的天然浴場,河邊五顏六色的卵石給了少年的他無限的遐想。夏天,每當黃昏來臨,他總是與小伙伴們用從河邊揀來的白色卵石互相撞擊,欣賞其美麗的火花。他怎么也不會想到,這神奇的石頭與他日后的事業與成功竟有著不解之緣。他后來才知道,這種因機械碰撞而產生電火花的現象就是“壓電效應”,而這種白色的卵石就是一種典型的“壓電體”。
1978年,正當微風吹綠楊柳的季節,陳湘明實現了其多年夢寐以求的理想。揣著將要徹底改變其命運的大學通知書,他跨入了號稱“東方第一冶金學院”的中南礦冶學院(現中南大學)。他沉浸在“鋼鐵是整個工業的元帥”、“鋼產量是一個國家工業現代化水平的標志”的自豪中,開始如饑似渴地學習材料科學與工程的基礎與專業知識,夢想著畢業后成為一名鋼鐵材料專家。而命運并未使其夢想成真。大學畢業后,他被分配到冶金部涿縣鋁加工試驗廠,而且是在生產科從事生產計劃工作。于是,他決定報考研究生,以改變自己的命運。半年后,他考取了著名軋鋼專家張強教授的研究生,從而再續了其“鋼鐵材料專家”的夢。在古城西安,他從張強教授那里學會了“以懷疑的眼光讀書,以真誠的態度做人”。在張強教授嚴謹的治學風格的熏陶下,他開始系統地接受科學研究的訓練,這為其日后的發展與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碩士研究生畢業后,陳湘明回到母校中南礦冶學院(當時已更名為中南工業大學)任教。可是,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未能找到成功的感覺,他為遲遲未能真正從事科學研究感到焦慮。于是,他想到了自己精通日語這一特長,便鼓起勇氣給東京大學教授、著名塑性加工專家木原諄二先生寄去了一封長信。這封信再一次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木原先生為這位異國青年的真誠所感動,很快決定接受這名他日后引以為豪的學生。
1987年10月,陳湘明惜別了妻子與出生剛滿一個月的雙胞胎兒女,東渡日本,留學于世界著名學府--東京大學。這是他人生道路上第三次重要轉折。更有趣的是,這次他師從塑性加工專家,卻從事陶瓷材料的研究,并從此踏上陶瓷材料學家之路。也許是機遇的巧合,也許是命中注定,自幼喜歡石頭的他,終究與石頭有不解之緣。也正因為如此,陳湘明博士總是笑稱自己是喜歡石頭的大頑童。
“異端”與創新
陳湘明博士的研究生涯從“異端”與創新開始,也注定始終和“異端”與創新相伴。他一進入碩士課程,就接受了近乎“異端”的大膽的科學創新教育。張強教授在學術界孤軍奮戰,倡導“軋制過程金屬秒流量不等理論”的膽識深深地感染了他,而其獨立不羈、堅持以懷疑的態度讀書、矢志追求真理的學者風范,成了陳湘明博士的楷模。
陳湘明的博士論文更是“異端”與創新的結晶。1987年秋天,剛剛踏入東京大學校門、依然沉醉在第一次踏出國門的興奮中的陳湘明很快就被木原諄二先生一項新的研究計劃所吸引。看到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將玻璃棒封入金屬管中,然后用旋鍛機將其鍛成“線材”,最后進行“再燒結”,陳湘明先是疑惑不解,但很快就敏銳地覺察到這項看似“異端”的研究很有可能給脆性材料的成形加工帶來重大突破。經木原先生解說后,陳湘明更是覺得茅塞頓開。當木原先生問及他希望做什么研究時,陳湘明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這項頗受爭議的研究——陶瓷材料的控制破碎成形加工。陶瓷材料由于其本身的脆性,無法對其進行軋制、鍛造、擠壓、旋鍛等塑性加工,因而難以像金屬材料一樣通過塑性加工與熱處理在改變形狀的同時改善與調控其性能。而另一方面,既然塑性變形這一材料失效的現象可以用于金屬材料的成形加工,材料失效的極端形式——斷裂能否被積極應用于脆性材料的成形加工呢?欲實現這一大膽的設想必須解決兩大難題:1.加工過程中材料形狀穩定性的維持;2.加工后材料連續性與完整性的恢復。而這兩者可分別用金屬包覆與“再燒結”來實現。經過三年的努力,陳湘明在木原先生指導下成功地將這一“異端”的設想變成了現實,他順利地完成了博士論文,奠定了“控制破碎成形加工”的實驗與理論基礎。
在陳湘明博士的研究生涯中,有眾多不怕被視為異端、敢于追求創新的事例。“壓電第二相增韌復相陶瓷”、“改性弛豫鐵電體的微波應用”等都是其大膽創新的杰作,用他自己的話說:“科學研究的突破往往是從‘異端’的想法開始的,沒有‘異端’的思想就不可能有科學技術的飛躍”。
創業、成就與平常心
1994年盛夏,陳湘明博士懷著一股在自己的國家成就一番科學事業的熱情,從日本學成歸國。朋友們得知他準備歸國的想法后,無一不感到意外。要知道,他當時已是日本著名大企業--古河電氣工業公司橫濱研究所的正式研究員,拿著一份算不上太高卻也不薄的薪水,過著安穩的生活。大部分朋友都反復勸他不要心血來潮,而應三思而行。歸國前,實在未能說服他的朋友們向他提出了另一個建議,若真要歸國,應該好好包裝一下自己,最佳途徑就是找新聞媒體宣揚一番“放棄高薪、毅然報效祖國”等等。而他只是用淡淡的一笑回答了朋友們的好意,他堅持他自己的風格。
歸國后好長一段時間,他常遇到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發出的同一疑問--“你在日本待得好好的,為什么要歸國?”對此,陳湘明博士多是還之以淡淡的一笑。而當慕名而來的學生們向他提及這一問題時,他會告訴他們,“請別著急,幾年后你們自然能夠找到正確的答案”。隨著時間的推移,周圍的人逐漸發覺,這個行事低調、從不懂得包裝自己的人,其實是一個有著堅定的目標,并不畏艱難、頑強地為之奮斗的人。他的學生們逐漸明白了,他們的老師為什么能那么平靜地做出許多人難以做出的決定;他們也明白了,陳湘明博士為什么不去尋求那些成功的“捷徑”,卻執著地相信“一分汗水,一分收獲”。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每個人都有自己最適合做的事情,而只有以最適合于自己的方式從事最適合做的事情,你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并享受成功的快樂”。
舉家來到自己并不熟悉的浙江大學后,從1.5萬元啟動經費與半間實驗室開始,陳湘明博士帶領一批有志于材料科學的研究生,憑著其熱情、智慧與執著,很快將浙江大學功能陶瓷學科帶到了國內前列。隨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973”計劃、“863”計劃等國家重點項目的相繼獲得與完成,其在J.Am.Ceram.Soc.等國際著名期刊發表的學術論文已超過110篇,一支生機勃勃的功能陶瓷研究隊伍正在茁壯成長。隨著陳湘明博士的足跡遍及歐美與亞洲諸國,其有關工作已產生了重要的國際影響。陳湘明博士擔任了J.Am.Ceram.Soc.等5個國際期刊的特約審稿人,在國際會議做特邀報告11次,擔任國際學術會議顧問委員3次,同時被選為第三屆微波材料及其應用國際會議的共同主席以及第四屆亞洲電子陶瓷會議執行主席。
“作為一個教授,最重要的準則是要對得起學生,最大的獎賞莫過于受到學生歡迎。”這是陳湘明教授常說的一句話,而實際上,這一點已生動地反映在他的教學活動中。陳教授鮮明的個性、活躍的學術思想、嚴格而人性化的教學方法以及嚴謹的治學態度吸引了一大批優秀的學生。“碩士生發表國際期刊論文2-4篇”、“博士生發表國際期刊論文5-9篇”等數據從一個側面確切地反映了其研究生教育的成就。而其內容新穎、靈活多樣、獨具一格的精品課程--功能陶瓷材料與器件,則深受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本科生的歡迎。
面對學術地位的提高以及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等諸多光環,陳湘明博士始終待之以平常之心,堅守其“以真誠的態度做人與教書,以理性的目光讀書與觀察,以平靜的心態老老實實做學問”的個人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