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服務 爭當標兵
——記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放射科主治醫師鐘百書
發布時間:2010-06-17 09:32:13
|
作者: 王靜
走入浙一醫院問詢大廳,會在大廳右側的人行通道旁看到一塊大型的宣傳板,上面張貼的是浙一醫院2009下半年度的“服務標兵”,排在首位的便是鐘百書——浙一醫院放射科主治醫師,民建省屬浙大二支部會員。“按圖索驥”,我們找到了鐘百書。
初次見到鐘醫師,就從他寬大的額頭、平和的微笑里看到了一種沉穩、仁厚的“醫生氣質”。鐘百書,鐘愛百書,閱盡千文,心想這鐘醫師應當是愛書好學之人,一問,果然人如其名。
鐘百書1987年從紹興衛校以優秀畢業生畢業,分配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放射科工作,從事影像診斷工作至今18周年。鐘醫師笑說自己從醫18年,先進評上過多次,但被冠以“標兵”還是第一次。確實,這“服務標兵”的稱號不是那么容易得的。它是在浙一醫院全院3000多人中通過投票產生100名候選人,再從這百名候選人中擇優評選,最后產生醫技類“服務標兵”7名,可謂是百里挑一。鐘百書的勤奮、好學在院里是廣受好評的。他畢業時的學歷是中專,這在人才濟濟的浙一醫院里是沒有優勢的,而且“壓力”很大。同時,隨著臨床工作的不斷增加和深入,使鐘百書感到進一步加強系統學習、提升學歷對他更好履行醫生職責已十分迫切。于是,他利用業余自學,于92年直接考取了浙醫大的碩士研究生,通過脫產與半脫產的方式獲得了醫學影像專業的碩士學位。“這樣心里就有點底氣了。”但學歷僅僅是敲門磚,鐘醫師告訴我們,生命面前來不得半點虛假,醫療職業的這種特殊性決定,只有積累豐富的臨床經驗,具備扎實的臨床技能才能更好地服務于患者。而一個醫生的技術水平的提高,首先必須立足于臨床工作,從實踐中積累經驗,而后通過閱讀大量文獻,獲取國內外同行的經驗和最新技術進展。鐘醫師說,醫生就是靠技術吃飯,你的技術水平好不好,這在醫院里大家都心里有數,單靠學歷和論文堆積不出來的。
基于這樣的認識與體會,鐘醫師一頭扎進醫療一線,常年從事常規X線、CT(計算機斷層成像)和MRI(磁共振成像)影像診斷和血管介入治療工作。工作繁忙,加班加點那是常事,基本上都是早上8點開始工作,晚上一直要到8-9點,有時甚至10點后。1個月的閱片量在1200人次左右,經常每天要看60多張片,會診院內外疑難病7-8人。這樣的工作量也決定了很多時候他只能在晚上寫診斷報告。鐘醫師說,這樣也是有好處的,白天醫院里人來人往挺繁雜的,很分心,晚上就會安靜很多,這對他認真看片子,作出準確的診斷是有幫助的,“我為病人服務的重點就是影像診斷,為臨床醫生提供盡可能準確的信息,這是馬虎不得的”。這些年來鐘醫師的報告就很少出紕漏,“原則性的錯誤沒出現過”——當這位謙和的醫生在談到自己的業務能力時,言語間滿滿地都是自信!他說自己是放射科的“全能選手”,放射科的活他都會干,但最熟悉的還是腹部疾病的CT與磁共振診斷。用院黨辦給他的評價是“在腹部疑難病的影像診斷方面有較高的見解”,這在專家眾多的浙一醫院尤其是中青年醫生中是個很高的評價了。而這一切的起點,鐘百書認為要歸功于浙一醫院這樣一個優越的工作平臺,讓他有機會接觸各種類型的病例,并不斷積累臨床經驗,獲得了技術上的提升。同時,對病人負責的精神、對影像工作的興趣和熱愛以及同事間和諧相處互相配合支持則加速了他成長成才的步伐。
就在幾天前,鐘醫師就碰到一個病人,那是個剛從外地轉院過來的高中男孩,反復高燒、腹痛、腹瀉,已在當地市醫院住院治療十多天,但病因診斷不明,嘗試了各種方法,一直未見好轉,病情危急。轉入浙一后,鐘醫師讀了他的腹部CT,雖然影像顯示較為復雜,但鐘醫生根據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判斷認為是闌尾穿孔導致腹腔感染,膿腫形成所致。據此,胃腸外科的醫生當晚就給孩子做了急診手術,打開腹腔后發現果然是闌尾穿孔,且腹腔膿腫十分嚴重,再不處理,恐怕要引起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所幸還是找對了病因,年輕的生命保住了。手術后,開刀醫生特別給鐘醫師打來電話通報情況,彼時鐘醫師的欣慰是可以想見的。而這樣的例子幾乎每天都在上演著??墒俏覀儾幻鈺耄绻@個男孩從入院之初就能碰到象鐘醫師這樣的醫生,從而獲得最及時的救治,那么他就可以少受十多天的苦,也可以節省更多的人力、物力和醫療資源。于是我明白,原來“救死扶傷”、“為人民服務”就真真切切的在我們身邊,就在這些平凡的崗位上。對此,鐘醫師的話樸素卻深刻,他說:“我的崗位在這兒,服務的陣地就在這兒,拍片、讀片,對病情作出盡可能準確的判斷,就能讓病人盡快獲得正確的治療,有時候爭取了時間,就是爭取了生命!”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7.8級大地震,鐘百書作為浙江省第一批援川醫療隊成員趕赴青川參加救援工作。當時災區情況不明、余震不斷。這對子女尚幼的鐘百書來說無疑是個重大考驗。但接到科主任征求意見的電話后,鐘百書二話沒說就答應了,甚至沒有詢問一下妻子的意見,他說:“在這樣重大的事情上,是沒有商量余地的。”就是帶著這樣的使命感,鐘醫師去了青川。我們對此很感興趣,追問援川工作情形。但鐘醫師表現得很平靜,他說,在青川災區生活上確實很受考驗,睡帳篷和板房、經受余震等等,但自己在醫療上卻沒有起到大的作用,他遺憾地說:“當地的設備都被震壞了,作用無從發揮啊。”可我們還是從他同事的援川日記里找到了蛛絲馬跡,這位同事在日記中客觀地記錄了當時的狀況:“到目前為止,這里仍不能開展放射科各項檢查,甚至連最簡單的拍片檢查也沒有,給我們的臨床工作造成很大困難,放射科鐘百書醫師為此茶飯不香、日思夜想。所有的影像檢查設備均在地震中被摧毀,能用的設備只有兩臺國內廠家捐贈的60mA 簡易X光機,但是沒有場地。在鐘醫師的強烈建議下,醫院決定因陋就簡,搭建一間簡易的放射檢查房。盡管因為缺乏鉛板等防護材料,只能用磚頭搭建,輻射防護比較差,可能對自己身體有損傷,可是鐘醫師為了病人著想,還是希望早日搭建好以盡早開展工作。因為檢查室有一定的防護要求,在搭建過程中,鐘醫師幾乎每天都要到建筑現場監督,提出相關建議。今天,鐘醫師又不顧天上下著的毛毛雨,再次到搭建現場了解建筑進度。我們笑稱鐘醫師為‘半個建筑工人’。…”以上文字所描述的,鐘醫師本人在采訪中卻對我們只字未提。
鐘百書2003年加入中國民主建國會,他熱心會務,積極參加支部活動,在所工作的醫院和會內都有良好的口碑。四十出頭的年紀,對于醫生這個職業來說,還是很年青,因此也顯得彌足珍貴,讓我們祝愿鐘百書,祝他在醫學的道路上不斷進取、勇攀高峰!
初次見到鐘醫師,就從他寬大的額頭、平和的微笑里看到了一種沉穩、仁厚的“醫生氣質”。鐘百書,鐘愛百書,閱盡千文,心想這鐘醫師應當是愛書好學之人,一問,果然人如其名。
鐘百書1987年從紹興衛校以優秀畢業生畢業,分配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放射科工作,從事影像診斷工作至今18周年。鐘醫師笑說自己從醫18年,先進評上過多次,但被冠以“標兵”還是第一次。確實,這“服務標兵”的稱號不是那么容易得的。它是在浙一醫院全院3000多人中通過投票產生100名候選人,再從這百名候選人中擇優評選,最后產生醫技類“服務標兵”7名,可謂是百里挑一。鐘百書的勤奮、好學在院里是廣受好評的。他畢業時的學歷是中專,這在人才濟濟的浙一醫院里是沒有優勢的,而且“壓力”很大。同時,隨著臨床工作的不斷增加和深入,使鐘百書感到進一步加強系統學習、提升學歷對他更好履行醫生職責已十分迫切。于是,他利用業余自學,于92年直接考取了浙醫大的碩士研究生,通過脫產與半脫產的方式獲得了醫學影像專業的碩士學位。“這樣心里就有點底氣了。”但學歷僅僅是敲門磚,鐘醫師告訴我們,生命面前來不得半點虛假,醫療職業的這種特殊性決定,只有積累豐富的臨床經驗,具備扎實的臨床技能才能更好地服務于患者。而一個醫生的技術水平的提高,首先必須立足于臨床工作,從實踐中積累經驗,而后通過閱讀大量文獻,獲取國內外同行的經驗和最新技術進展。鐘醫師說,醫生就是靠技術吃飯,你的技術水平好不好,這在醫院里大家都心里有數,單靠學歷和論文堆積不出來的。
基于這樣的認識與體會,鐘醫師一頭扎進醫療一線,常年從事常規X線、CT(計算機斷層成像)和MRI(磁共振成像)影像診斷和血管介入治療工作。工作繁忙,加班加點那是常事,基本上都是早上8點開始工作,晚上一直要到8-9點,有時甚至10點后。1個月的閱片量在1200人次左右,經常每天要看60多張片,會診院內外疑難病7-8人。這樣的工作量也決定了很多時候他只能在晚上寫診斷報告。鐘醫師說,這樣也是有好處的,白天醫院里人來人往挺繁雜的,很分心,晚上就會安靜很多,這對他認真看片子,作出準確的診斷是有幫助的,“我為病人服務的重點就是影像診斷,為臨床醫生提供盡可能準確的信息,這是馬虎不得的”。這些年來鐘醫師的報告就很少出紕漏,“原則性的錯誤沒出現過”——當這位謙和的醫生在談到自己的業務能力時,言語間滿滿地都是自信!他說自己是放射科的“全能選手”,放射科的活他都會干,但最熟悉的還是腹部疾病的CT與磁共振診斷。用院黨辦給他的評價是“在腹部疑難病的影像診斷方面有較高的見解”,這在專家眾多的浙一醫院尤其是中青年醫生中是個很高的評價了。而這一切的起點,鐘百書認為要歸功于浙一醫院這樣一個優越的工作平臺,讓他有機會接觸各種類型的病例,并不斷積累臨床經驗,獲得了技術上的提升。同時,對病人負責的精神、對影像工作的興趣和熱愛以及同事間和諧相處互相配合支持則加速了他成長成才的步伐。
就在幾天前,鐘醫師就碰到一個病人,那是個剛從外地轉院過來的高中男孩,反復高燒、腹痛、腹瀉,已在當地市醫院住院治療十多天,但病因診斷不明,嘗試了各種方法,一直未見好轉,病情危急。轉入浙一后,鐘醫師讀了他的腹部CT,雖然影像顯示較為復雜,但鐘醫生根據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判斷認為是闌尾穿孔導致腹腔感染,膿腫形成所致。據此,胃腸外科的醫生當晚就給孩子做了急診手術,打開腹腔后發現果然是闌尾穿孔,且腹腔膿腫十分嚴重,再不處理,恐怕要引起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所幸還是找對了病因,年輕的生命保住了。手術后,開刀醫生特別給鐘醫師打來電話通報情況,彼時鐘醫師的欣慰是可以想見的。而這樣的例子幾乎每天都在上演著??墒俏覀儾幻鈺耄绻@個男孩從入院之初就能碰到象鐘醫師這樣的醫生,從而獲得最及時的救治,那么他就可以少受十多天的苦,也可以節省更多的人力、物力和醫療資源。于是我明白,原來“救死扶傷”、“為人民服務”就真真切切的在我們身邊,就在這些平凡的崗位上。對此,鐘醫師的話樸素卻深刻,他說:“我的崗位在這兒,服務的陣地就在這兒,拍片、讀片,對病情作出盡可能準確的判斷,就能讓病人盡快獲得正確的治療,有時候爭取了時間,就是爭取了生命!”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7.8級大地震,鐘百書作為浙江省第一批援川醫療隊成員趕赴青川參加救援工作。當時災區情況不明、余震不斷。這對子女尚幼的鐘百書來說無疑是個重大考驗。但接到科主任征求意見的電話后,鐘百書二話沒說就答應了,甚至沒有詢問一下妻子的意見,他說:“在這樣重大的事情上,是沒有商量余地的。”就是帶著這樣的使命感,鐘醫師去了青川。我們對此很感興趣,追問援川工作情形。但鐘醫師表現得很平靜,他說,在青川災區生活上確實很受考驗,睡帳篷和板房、經受余震等等,但自己在醫療上卻沒有起到大的作用,他遺憾地說:“當地的設備都被震壞了,作用無從發揮啊。”可我們還是從他同事的援川日記里找到了蛛絲馬跡,這位同事在日記中客觀地記錄了當時的狀況:“到目前為止,這里仍不能開展放射科各項檢查,甚至連最簡單的拍片檢查也沒有,給我們的臨床工作造成很大困難,放射科鐘百書醫師為此茶飯不香、日思夜想。所有的影像檢查設備均在地震中被摧毀,能用的設備只有兩臺國內廠家捐贈的60mA 簡易X光機,但是沒有場地。在鐘醫師的強烈建議下,醫院決定因陋就簡,搭建一間簡易的放射檢查房。盡管因為缺乏鉛板等防護材料,只能用磚頭搭建,輻射防護比較差,可能對自己身體有損傷,可是鐘醫師為了病人著想,還是希望早日搭建好以盡早開展工作。因為檢查室有一定的防護要求,在搭建過程中,鐘醫師幾乎每天都要到建筑現場監督,提出相關建議。今天,鐘醫師又不顧天上下著的毛毛雨,再次到搭建現場了解建筑進度。我們笑稱鐘醫師為‘半個建筑工人’。…”以上文字所描述的,鐘醫師本人在采訪中卻對我們只字未提。
鐘百書2003年加入中國民主建國會,他熱心會務,積極參加支部活動,在所工作的醫院和會內都有良好的口碑。四十出頭的年紀,對于醫生這個職業來說,還是很年青,因此也顯得彌足珍貴,讓我們祝愿鐘百書,祝他在醫學的道路上不斷進取、勇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