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加強支部建設的不竭動力
發布時間:2005-07-22 00:00:00
|
作者: 民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員會
“創新是一個政黨的靈魂”。州委會成立后高度重視支部建設,不斷探索支部建設新問題,努力開創基層組織建設工作的新局面?,F將我們抓基層組織建設的體會匯報如下:
一、組織發展要有新思路
州委會成立時,僅3個支部,89名會員,呈現“一高兩低”:即離崗、退休會員比例高,超過50%;會員學歷低,大專以上學歷會員僅48%;新經濟成分會員僅4人,不足5%。州委會成立后,堅持發展創新,積極調整,確立了新的組織發展思路。2003年底,支部增至6個且各具特色,支部設置更加科學、合理,會員增至145人,會員結構顯著改善,整體素質明顯提高。新經濟成分會員發展到33人,升至23%;大專以上學歷會員升至66.4%。會員的平均年齡降至47歲,離退休人員比例降至36.5%,基本上改變了“一高兩低”的局面,使支部建設呈現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二、支部整合要有新舉措
州委會對規模過大、人員老化,活動困難的支部進行整合。州直支部有會員47人,人員老化。2001年州委會將州直支部一分為二,重新建立州直一支部和州直二支部。
由于體制變化等原因,原湖北省紅廟經濟開發區支部的組織及活動一度處于癱瘓狀態。為此,我們成立了湖北民族學院支部,暫時將紅廟支部并入,一方面充實了湖北民院支部的力量;另一方面,又使紅廟支部的會員有了組織歸屬。2002年,原紅廟開發區在體制上納入州市共管共建,并更名為湖北恩施經濟技術開發區。根據這一新的情況,州委會又不失時機恢復了湖北恩施開發區支部組織。通過這次整合,民院支部得到長足的發展,紅廟支部也“起死回生”。
三、制度建設要取得新進展
搞好基層組織建設,關鍵是制度建設。2001年,州委會制定《支部換屆工作意見》、《學創先進支部績效評價辦法》。2002年召開全州社會服務研討會,制定了《加強社會服務工作的意見》,明確了支部參與社會服務任務要求。 2003年,州委會根據會章制定了《民建恩施州組織工作實施細則(試行)》,解決了多年來困擾自身建設的一些實際問題,對民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組織建設規范化、制度化、程序化有著重大的意義。2004年,州委會召開全州宣傳工作會,制定了《關于加強和改進宣傳工作的意見》,為支部宣傳工作開創新局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州委會還建立了支委以上人員任前培訓制度、任前談話制度、年度考核制度、州委委員聯系支部制度、支部主任列席州委會制度、支部定期向州委會報告工作制度等等,并引入競爭機制,建立激勵機制。這些制度的建立對支部建設起到了極大推動作用。
四、各項工作要開創新局面
“參政議政是參政黨的生命線”。民建州委對參政議政提出“四個轉變”:即參政議政由少數人向多數人乃至全體成員轉變;由集中向經常轉變,由單一渠道向多渠道轉變,由數量到質量的轉變。具體做法上:一是廣泛開展“議政日”活動。二是把反映社情民意納入支部經常性的活動,要求會員每年至少反映一條社情民意,在此基礎上編輯出版《參政議政與社情民意》,將會員反映的問題直達中共州委、州政府,開通民建州委參政議政主渠道。三是成立專門委員會,開展調查研究提高參政議政質量。四是繼續發揮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作用。五是推薦會員參加各種民主監督活動。以2003年為例,全州聘請的行評代表近三分之一是民建會員,對九個單位的行評中有四個單位的中心發言人為民建會員。
州委會把開展社會服務作為參政議政的實踐基礎。民院支部組織會員中的農林專家到方家壩村舉行果樹栽培技術現場會,現場指導農民果樹剪枝、合理施肥等技術;幾年來該村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對其他村起到了明顯的示范作用。州直二支部開展“三服務”和“三結合”。在開展社會服務基礎上就西部大開發、宜萬鐵路、民營經濟發展、農業產業化、城鎮化、工業化、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等問題向州委、州政府提出了很多建設性意見。
一、組織發展要有新思路
州委會成立時,僅3個支部,89名會員,呈現“一高兩低”:即離崗、退休會員比例高,超過50%;會員學歷低,大專以上學歷會員僅48%;新經濟成分會員僅4人,不足5%。州委會成立后,堅持發展創新,積極調整,確立了新的組織發展思路。2003年底,支部增至6個且各具特色,支部設置更加科學、合理,會員增至145人,會員結構顯著改善,整體素質明顯提高。新經濟成分會員發展到33人,升至23%;大專以上學歷會員升至66.4%。會員的平均年齡降至47歲,離退休人員比例降至36.5%,基本上改變了“一高兩低”的局面,使支部建設呈現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二、支部整合要有新舉措
州委會對規模過大、人員老化,活動困難的支部進行整合。州直支部有會員47人,人員老化。2001年州委會將州直支部一分為二,重新建立州直一支部和州直二支部。
由于體制變化等原因,原湖北省紅廟經濟開發區支部的組織及活動一度處于癱瘓狀態。為此,我們成立了湖北民族學院支部,暫時將紅廟支部并入,一方面充實了湖北民院支部的力量;另一方面,又使紅廟支部的會員有了組織歸屬。2002年,原紅廟開發區在體制上納入州市共管共建,并更名為湖北恩施經濟技術開發區。根據這一新的情況,州委會又不失時機恢復了湖北恩施開發區支部組織。通過這次整合,民院支部得到長足的發展,紅廟支部也“起死回生”。
三、制度建設要取得新進展
搞好基層組織建設,關鍵是制度建設。2001年,州委會制定《支部換屆工作意見》、《學創先進支部績效評價辦法》。2002年召開全州社會服務研討會,制定了《加強社會服務工作的意見》,明確了支部參與社會服務任務要求。 2003年,州委會根據會章制定了《民建恩施州組織工作實施細則(試行)》,解決了多年來困擾自身建設的一些實際問題,對民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組織建設規范化、制度化、程序化有著重大的意義。2004年,州委會召開全州宣傳工作會,制定了《關于加強和改進宣傳工作的意見》,為支部宣傳工作開創新局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州委會還建立了支委以上人員任前培訓制度、任前談話制度、年度考核制度、州委委員聯系支部制度、支部主任列席州委會制度、支部定期向州委會報告工作制度等等,并引入競爭機制,建立激勵機制。這些制度的建立對支部建設起到了極大推動作用。
四、各項工作要開創新局面
“參政議政是參政黨的生命線”。民建州委對參政議政提出“四個轉變”:即參政議政由少數人向多數人乃至全體成員轉變;由集中向經常轉變,由單一渠道向多渠道轉變,由數量到質量的轉變。具體做法上:一是廣泛開展“議政日”活動。二是把反映社情民意納入支部經常性的活動,要求會員每年至少反映一條社情民意,在此基礎上編輯出版《參政議政與社情民意》,將會員反映的問題直達中共州委、州政府,開通民建州委參政議政主渠道。三是成立專門委員會,開展調查研究提高參政議政質量。四是繼續發揮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作用。五是推薦會員參加各種民主監督活動。以2003年為例,全州聘請的行評代表近三分之一是民建會員,對九個單位的行評中有四個單位的中心發言人為民建會員。
州委會把開展社會服務作為參政議政的實踐基礎。民院支部組織會員中的農林專家到方家壩村舉行果樹栽培技術現場會,現場指導農民果樹剪枝、合理施肥等技術;幾年來該村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對其他村起到了明顯的示范作用。州直二支部開展“三服務”和“三結合”。在開展社會服務基礎上就西部大開發、宜萬鐵路、民營經濟發展、農業產業化、城鎮化、工業化、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等問題向州委、州政府提出了很多建設性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