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浙江的實踐看“六個為什么”之一
馬克思主義是引領我們前進的旗幟
發布時間:2009-11-24 00:00:00
|
作者: 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
編者按:當前,世界格局深刻變化,各種思潮風云激蕩。我國的改革發展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實踐表明,發展的關鍵期也是矛盾的突顯期、思想的活躍期。越是這樣的歷史時刻,我們就越需要在根本問題上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六個為什么”就是這樣的根本問題。即:為什么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而不能搞指導思想的多元化;為什么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而不能搞民主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為什么必須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而不能搞“三權分立”;為什么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黨制;為什么必須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或“純而又純”的公有制;為什么必須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而不能走回頭路。這“六個為什么”涉及我們黨和國家應當堅持的指導思想、發展道路、政治制度、政黨制度、經濟制度、發展方向等六個方面的重大問題。這些問題既是關系國家發展前途命運的根本性問題,也是我省廣大干部群眾普遍關心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組織有關同志,從浙江實踐的視角,對這些問題作出闡釋,以助于我們弄清楚 “必須堅持什么”,為什么“必須堅持”,也搞明白“不能搞什么”,以更加堅定的信仰、信心和決心,進一步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動搖,堅定地同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保持一致,為全面建設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會奠定強大的思想基礎。
本報從今日起,連續刊發由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撰寫的理論文章,幫助廣大干部群眾加深對“六個為什么”的認識,敬請垂注。
——從浙江的實踐看“六個為什么”之一
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
浙江是馬克思主義照耀中國最早的熱土之一。
浙江人民從中國共產黨在南湖紅船上宣告成立近90年,從新中國成立60年,從改革開放30多年的艱苦奮斗的歷程中,切身地感受到,馬克思主義是給浙江人民帶來解放和幸福的理論。
一、馬克思主義指引浙江人民開辟新天地
錢塘江貫穿浙江境內,江流曲折,省以江名。
浙江人民求解放、謀幸福的奮斗史,恰似錢江浪潮,蜿蜒千回,奔騰不息。
歷史清楚地銘記著近代浙江的斗爭風云。在辛亥革命期間,浙江就是重要的革命據點之一。從宣傳社會變革到建立革命團體,從策劃浙皖起義到實現浙江光復……徐錫麟、秋瑾、蔡元培、章太炎、陶成章等浙江大批仁人志士積極投身革命。
伴隨著十月革命的炮聲,馬克思主義真理之光照亮黑暗的舊中國,引發了一場以一大批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參與的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五四運動。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開端,也掀開了浙江人民與全國人民一道反帝反封建的嶄新篇章。
浙江籍先進知識分子為傳播馬克思主義和創建中國共產黨作出了重大貢獻。這些尋求救國救民之道的先進知識分子在杭州先后創辦《浙江新潮》、《錢江評論》等,是全國較早宣傳進步思想和馬克思主義的刊物。邵力子主編的《民國日報》在國內最早報導十月革命的消息。陳望道于1920年,在家鄉義烏分水塘村,翻譯出中國第一個中文全譯本《共產黨宣言》。這個全譯本和邵飄萍編著的《新俄國之研究》于1920年8月同時在上海和日本大阪出版,這是浙江籍人士對傳播馬克思主義和宣傳社會主義道路作出的杰出貢獻。浙江籍先進知識分子俞秀松在上海最早深入工人,宣傳馬克思主義,開展工人運動。中國最早的青年團誕生,書記是俞秀松,參加的有浙江籍青年葉天底、莊文恭、謝文錦、王一飛、梁柏臺、汪壽華、王會悟等。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全國黨員50多人中浙江籍黨員有7人,是比例最高的省份之一。1921年8月初,黨的“一大”在浙江嘉興南湖這塊圣地勝利閉幕,通過黨的《綱領》和《決議》,產生黨的領導機構,向世界宣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紅船從南湖揚帆啟航,乘風破浪。英雄的浙江兒女高舉馬克思主義的火炬,披荊斬棘開辟出一條光輝的革命道路,在浙江這片浸潤著祖祖輩輩辛勤汗水的古老熱土上,播種著希望與榮光。
1921年發生在蕭山衙前的農民運動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全國最早的農民運動,是中國先進分子用馬克思主義指導農民斗爭的首次嘗試。1922年9月以后,浙江各地陸續建立共產黨組織,革命的種子雨后春筍般蓬勃生長。在國共合作的大革命高潮中,全省工農運動蓬勃開展,推翻了封建軍閥的黑暗統治。大革命失敗后,浙江黨組織積極開展武裝斗爭,創建蘇維埃政權,開展土地革命斗爭??谷諔馉幈l后,浙江黨組織領導人民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開展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開辟了浙東、浙西抗日根據地。解放戰爭時期,在浙東、浙西、浙西南建立游擊根據地,在城市領導學生愛國民主運動開辟第二戰線,有力配合人民解放軍的正面作戰和渡江南下,迎來了浙江的解放。
新中國成立以前,我們面對的是一個社會經濟瀕臨崩潰、滿目瘡痍、受人欺凌、貧弱衰敗的舊中國。就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勤勞、勇敢、智慧的浙江兒女,把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建設偉大實踐緊密結合,整頓經濟秩序,恢復國民生產,探索社會主義道路,不斷描繪著嶄新的歷史篇章。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30多年,浙江人民以一往無前的創新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業實踐,走出一條體現中國特色、契合時代特征、彰顯浙江特點的創業富民、創新強省之路,使浙江的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譜寫了一部自強不息、頑強奮進的壯麗史詩。
數字雖然是枯燥的,卻是最有說服力的。1949年,浙江省城鎮、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別只有116元和47元。2008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27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9258元,分別增長196倍和197倍。新中國成立前,浙江人口的平均壽命約為35歲,目前人均期望壽命76.5歲。這些簡單的數字背后,是浙江人民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艱苦卓絕、不懈奮斗的結果。
縱觀人類歷史,盡管曾經出現過各種各樣的理論、學說,但沒有一種理論能與馬克思主義相媲美,沒有一種理論能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對人類歷史進程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對改變世界面貌發揮如此巨大的作用。
在馬克思主義的光輝照耀下,浙江人民在有著幾千年文明史的土地上創造了無愧于歷史的新奇跡。
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引領浙江走在前列
馬克思主義是與時俱進的理論,她在與時代和各國的國情相結合中,迸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和感召力。
緊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我們黨將馬克思主義與我國國情相結合、與時代發展同進步、與人民群眾共命運,創立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開拓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
30多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引浙江人民展開了波瀾壯闊的偉大實踐:
浙江人民充分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從不斷突破姓“社”姓“資”、姓“公”姓“私”的困擾到放手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從積極倡導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先進價值觀念到充分展現全社會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浙江人民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走在思想解放的最前列,從而贏得改革發展的先發優勢。
浙江人民充分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來源于人民、為了人民的理論,始終以實現人民的愿望、滿足人民的需要、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事業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經濟社會發展的長遠戰略目標和改善民生的階段性任務統一起來,把實現人民的長遠利益和當前利益結合起來,把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全面落實到關心群眾生產生活的實際工作中去。于是,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變成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下轉第二版)
?。ㄉ辖拥谝话妫?浙江人民充分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指導如何發展的理論。率先發展、加快發展、科學發展一直是浙江人民的首要任務。浙江率先推進市場取向改革,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率先推進農村工業化,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區域經濟發展優勢;率先推進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構筑了內外聯動、互利共贏的開放格局;率先推進城鄉一體化,形成了城鄉區域統籌協調發展的格局;率先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形成了有利于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大環境。
浙江人民充分認識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就要堅持統籌兼顧,推進經濟、社會、文化、政治協調發展,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始終堅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在推進經濟建設的同時,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努力向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邁進。
浙江人民充分認識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必須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努力把握時代脈搏,反映時代精神,貼近現實生活,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努力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不斷鞏固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浙江人民秉承深厚的傳統文化,融合新的時代要求,形成了與時俱進的浙江精神,凝聚了全省人民的力量,為浙江加快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實踐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引浙江人民走出了一條最符合省情的發展之路,引領浙江走在前列。
三、浙江的實踐充分證明我們的事業需要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最崇高的社會理想,是實現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為他的理論奉獻終生,一代又一代的馬克思主義者前赴后繼,“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為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美好而不懈奮斗。
浙江人民從近90年的革命斗爭史中,從60年的社會主義建設史中,從30年的改革開放史中,深切地領悟到馬克思主義是具有鮮明的科學性和真理性的好理論。
這個理論好就好在它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
這個理論好就好在它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恩格斯說:“科學越是毫無顧忌和大公無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這個理論內在的根本宗旨。
這個理論好就好在它是開放的、與時俱進的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就吸收了人類的文明成果,并隨著實踐的發展不斷豐富與完善,在與時代的緊密結合中,始終保持蓬勃的生機和活力。
浙江一切的發展和進步,固然有許多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指導不含糊,都是實踐這個理論的結果。
我們在發展的每一個關鍵時刻,都努力做到黨的理論創新每前進一步,理論武裝工作就跟進一步,實踐就向前推進一步。
我們在改革發展的實踐中,不斷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認識,對人民群眾的實踐創造和鮮活經驗進行系統的總結,形成規律性的認識,充分發揮理論的引領和支撐作用。
30多年前,席卷神州大地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從根本上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為實現劃時代的偉大歷史轉折拉開序幕。浙江省委及時召開全省理論和實踐問題討論會,強調正確認識和對待馬克思主義,必須破除“以本本為標準”等錯誤認識。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省委于1979年先后召開六屆二次全體(擴大)會議、全省理論工作務虛會,舉辦經濟理論讀書班等,推進真理標準大討論和思想大解放。
隨著農村改革的推進和鄉鎮企業的崛起,浙江省委、省政府推進廣大干部群眾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破除陳舊觀念,掃除思想障礙,樹立商品經濟意識,為改革鳴鑼開道。
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后,全省上下又開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教育和解放思想大討論,從認識上擺脫了姓“資”姓“社”的困擾,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發揮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從1988年開始的堅持10多年農村基本路線教育和企業形勢任務教育,以及“學理論學黨章”活動、“三講”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等,都對人們的思想觀念轉變發揮了積極作用。
2004年起,我省又先后開展了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主題教育活動、黨的十七大精神主題宣傳教育活動。當前,全省正在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所有這些教育活動,都堅持不懈地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成為我省各級干部群眾的指導思想和自覺追求。
人可以高昂起頭仰望天空,也可以低下頭去俯視大地,兩種人存在的方式不同,起決定作用的是最根本的信仰和選擇。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薪火相傳,歷經這么多風雨而愈益成為我們的主心骨,靠的也正是一代代共產黨人堅持馬克思主義必勝的信念和崇高的信仰。
回望20世紀,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光芒給黑暗的舊中國帶來光明,給貧窮落后的浙江帶來富強,給浙江人民心中注入強大活力。面向21世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引下,浙江人民的生動實踐將推動新的歷史性超越,描繪出最新最美的畫卷。
本報從今日起,連續刊發由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撰寫的理論文章,幫助廣大干部群眾加深對“六個為什么”的認識,敬請垂注。
——從浙江的實踐看“六個為什么”之一
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
浙江是馬克思主義照耀中國最早的熱土之一。
浙江人民從中國共產黨在南湖紅船上宣告成立近90年,從新中國成立60年,從改革開放30多年的艱苦奮斗的歷程中,切身地感受到,馬克思主義是給浙江人民帶來解放和幸福的理論。
一、馬克思主義指引浙江人民開辟新天地
錢塘江貫穿浙江境內,江流曲折,省以江名。
浙江人民求解放、謀幸福的奮斗史,恰似錢江浪潮,蜿蜒千回,奔騰不息。
歷史清楚地銘記著近代浙江的斗爭風云。在辛亥革命期間,浙江就是重要的革命據點之一。從宣傳社會變革到建立革命團體,從策劃浙皖起義到實現浙江光復……徐錫麟、秋瑾、蔡元培、章太炎、陶成章等浙江大批仁人志士積極投身革命。
伴隨著十月革命的炮聲,馬克思主義真理之光照亮黑暗的舊中國,引發了一場以一大批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參與的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五四運動。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開端,也掀開了浙江人民與全國人民一道反帝反封建的嶄新篇章。
浙江籍先進知識分子為傳播馬克思主義和創建中國共產黨作出了重大貢獻。這些尋求救國救民之道的先進知識分子在杭州先后創辦《浙江新潮》、《錢江評論》等,是全國較早宣傳進步思想和馬克思主義的刊物。邵力子主編的《民國日報》在國內最早報導十月革命的消息。陳望道于1920年,在家鄉義烏分水塘村,翻譯出中國第一個中文全譯本《共產黨宣言》。這個全譯本和邵飄萍編著的《新俄國之研究》于1920年8月同時在上海和日本大阪出版,這是浙江籍人士對傳播馬克思主義和宣傳社會主義道路作出的杰出貢獻。浙江籍先進知識分子俞秀松在上海最早深入工人,宣傳馬克思主義,開展工人運動。中國最早的青年團誕生,書記是俞秀松,參加的有浙江籍青年葉天底、莊文恭、謝文錦、王一飛、梁柏臺、汪壽華、王會悟等。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全國黨員50多人中浙江籍黨員有7人,是比例最高的省份之一。1921年8月初,黨的“一大”在浙江嘉興南湖這塊圣地勝利閉幕,通過黨的《綱領》和《決議》,產生黨的領導機構,向世界宣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紅船從南湖揚帆啟航,乘風破浪。英雄的浙江兒女高舉馬克思主義的火炬,披荊斬棘開辟出一條光輝的革命道路,在浙江這片浸潤著祖祖輩輩辛勤汗水的古老熱土上,播種著希望與榮光。
1921年發生在蕭山衙前的農民運動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全國最早的農民運動,是中國先進分子用馬克思主義指導農民斗爭的首次嘗試。1922年9月以后,浙江各地陸續建立共產黨組織,革命的種子雨后春筍般蓬勃生長。在國共合作的大革命高潮中,全省工農運動蓬勃開展,推翻了封建軍閥的黑暗統治。大革命失敗后,浙江黨組織積極開展武裝斗爭,創建蘇維埃政權,開展土地革命斗爭??谷諔馉幈l后,浙江黨組織領導人民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開展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開辟了浙東、浙西抗日根據地。解放戰爭時期,在浙東、浙西、浙西南建立游擊根據地,在城市領導學生愛國民主運動開辟第二戰線,有力配合人民解放軍的正面作戰和渡江南下,迎來了浙江的解放。
新中國成立以前,我們面對的是一個社會經濟瀕臨崩潰、滿目瘡痍、受人欺凌、貧弱衰敗的舊中國。就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勤勞、勇敢、智慧的浙江兒女,把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建設偉大實踐緊密結合,整頓經濟秩序,恢復國民生產,探索社會主義道路,不斷描繪著嶄新的歷史篇章。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30多年,浙江人民以一往無前的創新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業實踐,走出一條體現中國特色、契合時代特征、彰顯浙江特點的創業富民、創新強省之路,使浙江的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譜寫了一部自強不息、頑強奮進的壯麗史詩。
數字雖然是枯燥的,卻是最有說服力的。1949年,浙江省城鎮、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別只有116元和47元。2008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27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9258元,分別增長196倍和197倍。新中國成立前,浙江人口的平均壽命約為35歲,目前人均期望壽命76.5歲。這些簡單的數字背后,是浙江人民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艱苦卓絕、不懈奮斗的結果。
縱觀人類歷史,盡管曾經出現過各種各樣的理論、學說,但沒有一種理論能與馬克思主義相媲美,沒有一種理論能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對人類歷史進程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對改變世界面貌發揮如此巨大的作用。
在馬克思主義的光輝照耀下,浙江人民在有著幾千年文明史的土地上創造了無愧于歷史的新奇跡。
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引領浙江走在前列
馬克思主義是與時俱進的理論,她在與時代和各國的國情相結合中,迸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和感召力。
緊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我們黨將馬克思主義與我國國情相結合、與時代發展同進步、與人民群眾共命運,創立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開拓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
30多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引浙江人民展開了波瀾壯闊的偉大實踐:
浙江人民充分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從不斷突破姓“社”姓“資”、姓“公”姓“私”的困擾到放手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從積極倡導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先進價值觀念到充分展現全社會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浙江人民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走在思想解放的最前列,從而贏得改革發展的先發優勢。
浙江人民充分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來源于人民、為了人民的理論,始終以實現人民的愿望、滿足人民的需要、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事業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經濟社會發展的長遠戰略目標和改善民生的階段性任務統一起來,把實現人民的長遠利益和當前利益結合起來,把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全面落實到關心群眾生產生活的實際工作中去。于是,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變成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下轉第二版)
?。ㄉ辖拥谝话妫?浙江人民充分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指導如何發展的理論。率先發展、加快發展、科學發展一直是浙江人民的首要任務。浙江率先推進市場取向改革,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率先推進農村工業化,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區域經濟發展優勢;率先推進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構筑了內外聯動、互利共贏的開放格局;率先推進城鄉一體化,形成了城鄉區域統籌協調發展的格局;率先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形成了有利于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大環境。
浙江人民充分認識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就要堅持統籌兼顧,推進經濟、社會、文化、政治協調發展,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始終堅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在推進經濟建設的同時,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努力向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邁進。
浙江人民充分認識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必須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努力把握時代脈搏,反映時代精神,貼近現實生活,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努力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不斷鞏固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浙江人民秉承深厚的傳統文化,融合新的時代要求,形成了與時俱進的浙江精神,凝聚了全省人民的力量,為浙江加快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實踐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引浙江人民走出了一條最符合省情的發展之路,引領浙江走在前列。
三、浙江的實踐充分證明我們的事業需要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最崇高的社會理想,是實現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為他的理論奉獻終生,一代又一代的馬克思主義者前赴后繼,“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為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美好而不懈奮斗。
浙江人民從近90年的革命斗爭史中,從60年的社會主義建設史中,從30年的改革開放史中,深切地領悟到馬克思主義是具有鮮明的科學性和真理性的好理論。
這個理論好就好在它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
這個理論好就好在它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恩格斯說:“科學越是毫無顧忌和大公無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這個理論內在的根本宗旨。
這個理論好就好在它是開放的、與時俱進的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就吸收了人類的文明成果,并隨著實踐的發展不斷豐富與完善,在與時代的緊密結合中,始終保持蓬勃的生機和活力。
浙江一切的發展和進步,固然有許多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指導不含糊,都是實踐這個理論的結果。
我們在發展的每一個關鍵時刻,都努力做到黨的理論創新每前進一步,理論武裝工作就跟進一步,實踐就向前推進一步。
我們在改革發展的實踐中,不斷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認識,對人民群眾的實踐創造和鮮活經驗進行系統的總結,形成規律性的認識,充分發揮理論的引領和支撐作用。
30多年前,席卷神州大地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從根本上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為實現劃時代的偉大歷史轉折拉開序幕。浙江省委及時召開全省理論和實踐問題討論會,強調正確認識和對待馬克思主義,必須破除“以本本為標準”等錯誤認識。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省委于1979年先后召開六屆二次全體(擴大)會議、全省理論工作務虛會,舉辦經濟理論讀書班等,推進真理標準大討論和思想大解放。
隨著農村改革的推進和鄉鎮企業的崛起,浙江省委、省政府推進廣大干部群眾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破除陳舊觀念,掃除思想障礙,樹立商品經濟意識,為改革鳴鑼開道。
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后,全省上下又開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教育和解放思想大討論,從認識上擺脫了姓“資”姓“社”的困擾,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發揮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從1988年開始的堅持10多年農村基本路線教育和企業形勢任務教育,以及“學理論學黨章”活動、“三講”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等,都對人們的思想觀念轉變發揮了積極作用。
2004年起,我省又先后開展了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主題教育活動、黨的十七大精神主題宣傳教育活動。當前,全省正在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所有這些教育活動,都堅持不懈地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成為我省各級干部群眾的指導思想和自覺追求。
人可以高昂起頭仰望天空,也可以低下頭去俯視大地,兩種人存在的方式不同,起決定作用的是最根本的信仰和選擇。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薪火相傳,歷經這么多風雨而愈益成為我們的主心骨,靠的也正是一代代共產黨人堅持馬克思主義必勝的信念和崇高的信仰。
回望20世紀,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光芒給黑暗的舊中國帶來光明,給貧窮落后的浙江帶來富強,給浙江人民心中注入強大活力。面向21世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引下,浙江人民的生動實踐將推動新的歷史性超越,描繪出最新最美的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