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人企業就業三難、五舉措問題辯證分析
發布時間:2011-03-01 11:21:11
|
作者: 齊育華
殘疾人就業是解決生活出路的好辦法,既激發了自強自立的本能,又為家庭提供了經濟保障。然而為使更多的殘疾人得到就業,國家制定頒布了《殘疾人就業條例》、省里出臺了《就業實施辦法》,明確規定機關、企事業單位必須按1.5%的比例安置殘疾人就業,否則按要求征收殘疾人就業保障金。為鼓勵企業安置一定比例的殘疾人,還給予了企業先征后返的稅收(定額)政策。應該說,殘疾人就業的政策環境是非常好的。但在今年民工荒的情況下,殘疾人就業仍不盡如人意,就業三難現象、采取措施不力問題還依然存在。對此,本人進行初淺的辯證分析,以引起社會的重視。
一、就業三難問題
由于殘疾人自身的殘疾,在功能上有所缺失,工作崗位安排有難度,這是客觀現實問題。但從了解情況看,隨著社會的進步、文明程度的提高,在企業就業對殘疾人歧視的現象將越來越少。造成三難的問題,主要還是主觀上的原因,經分析,以下表現尤為突出。
一是觀念有偏差。觀念是人的一種意識表現,只要認識上偏離了,行為就不可能規范。縱觀近幾年殘疾人的就業觀,其一,依賴政策優待觀念強。沒有把自己的殘疾和政策的優惠有機的聯系起來,只認為自己是殘疾人,政府應該優待,企業必須照顧。只要企業崗位安排不適,易冒反常心理,有的沒有做幾天就跳槽,搞的企業很無奈。其二,愛崗敬業精神較缺乏。他們到企業就業后,有的以殘買殘,不求思進,愛挑工作時間短,勞動強度低的工作,怕臟、怕累、怕煩,在工作條件和精神生活上比健全人挑剔得多,普遍缺乏學業務、懂技術、要成材的思想,是企業職工中極不穩定的人群,給企業管理帶來不便。其三,與人交流渠道欠暢通。在福利企業中招收的各類殘疾人較多,由于語言、視力、行動的不便,對人的交流客觀上有困難。但這類人群由于長期沒有心理的疏導,耐心的引導,社會情況了解不多,一旦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很容易產生對立情緒,并且有時還會出現結幫打架事件,擅自離開崗位等,組織性、紀律性較差。
二是技術不適應。隨著工業企業的發展,技術含量不斷提升,輕度勞動密集型的企業越來越少,由于企業內部和社會培訓殘疾人技能的機構不多,再加之殘疾人自身文化程度低,求進意志薄弱,殘疾人技能培訓困難重重,殘疾人到企業就業技術不適應的問題將越來越大。如何在新的形勢下,既要保證企業招收足夠的殘疾人就業,又要使他們在企業安心工作,這就對我們做殘疾人工作的機構和企業提出了新的要求,值得今后思考與研究。
三是工資待遇低。工資是勞動報酬,對殘疾人的勞動所得應與健全人有所區別,一般不能按工或按件計酬,企業按照《就業條例》等規定,應予以殘疾人更多的照顧和優待,否則一定比例的稅收返還,免繳殘保金就失去意義了。但在實際工作中,許多企業未必做到這一點,企業只講究效益和成本,比較忽視殘疾人的基本勞動保障,在工作崗位安排、勞動所得、福利待遇等方面,照顧不夠明顯,有的甚至國家規定的五個方面的社會保障手續都不予以辦理。殘疾人在法律規定享受的基本保障沒有得到很好落實,從而使殘疾人工作不安心,到處反映問題,這也是致使殘疾人跳槽的原因之一。
二、采取五種舉措
針對前面殘疾人在企業就業存在的三個方面的問題,我們必須總結教訓,因勢利導,有的放矢,重點突破,為促進殘疾人就業,保障殘疾人合法權益,努力創造良好的扶殘助殘社會環境。
一是教育引導。殘疾人是社會的一員,殘疾是社會問題,而不是本人和家庭問題,為做好殘疾人工作,黨和政府、社會都有共同的責任。面對這一弱勢群體存在的社會問題,我們必須站在政治的高度、責任的意識上去解決問題。殘疾人的問題不是一朝一夕所引起的,而是我們長期關注不夠,重視不多所造成的。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實現全面小康社會步伐的加快,解決殘疾人的就業已是迫在眉睫、時不可待的時刻了,我們各級黨委、政府必須高度重視,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勸導方式,幫助他們消除自卑感,以殘疾人英雄模范、創業能力的典型事例,啟發和激勵他們自強、自立,勇于克服困難,善于完善自我,并通過自己的頑強拼搏成為社會有貢獻的人。
二是技能培訓。人沒有一技之長,就是更好的就業環境也無法適從,俗話說得好“天下無絕人之路”,針對殘疾人的群體,對于他們的勞動技能提高,我們要辯證地看問題,要有兩點論的思想。其一是政府要承擔主要責任。殘疾人工作機構要根據社會的需求、殘疾人的特點,開設分門別類的培訓課程,由政府買單,殘疾人免費培訓,特別是隨著科技的進步,企業的發展,更需要開辦一些立竿見影、效果明顯、學以致用、殘疾人自身無能為力學到知識的培訓班。讓他們通過短期、長期、階段的培訓,掌握一定的現代科技知識,為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其二是殘疾人要善于刻苦學習。政府舉辦培訓班僅是外部條件,而最為關鍵的還是要主觀努力。殘疾人要以先進為榜樣,要靜得下、耐得住,能在寂寞中求學、在寂寞中成才,時代的發展像江水濤濤,后浪推前浪,只能你去迎合社會,不可能社會來適應你,只有把這些關系處理好,政府和個人的位置才能找準,殘疾人的技能培訓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三是提高待遇。俗話說:“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近些年還有個口頭禪“待遇留人”,這些話說的非常有道理,人活著既要講奉獻,又要講享受,否則不能滿足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祈求,其實待遇是一種良好的享受載體,誰的生活都不能離開它,不僅在單位存在這個問題,在家庭、在社會同樣存在不同意義的待遇問題。為此待遇實際也是個地位問題,必須引起人與人(包括單位法人)之間關系處理中的注意,不然會影響社會和諧與穩定。殘疾人在企業就業的各項勞動生活待遇政策法律均有明確的規定,企業必須依法對待,照章辦理。企業的效益應在發展生產、降低耗能上下功夫,決不能在勞動成本上動更多的腦筋,否則民工荒的問題將越演越烈。
四是政策扶持。殘疾人的就業和其他群體就業不一樣,應該制定更多的優惠政策扶持殘疾人就業。特別是在殘疾人技能缺乏,在企業就業難的前提下,就更要考察這一問題。據目前了解,殘疾人就業扶持政策還僅停留在農村種養業基地及培訓、個體勞動創業及其他專業性的培訓上,對到企業就業的扶持政策還不夠多。為了激發更多的殘疾人到企業就業,按照法律相關規定,更好地實現殘疾人和企業的雙贏目標,我們在新的形勢下,應進一步研究在企業就業的扶持政策。例如崗前培訓,在企業中技能提高與企業合作培訓,在企業中自學成才的獎勵,獲得專業學習證書和中級以上職稱的補助,企業職工家庭困難的慰問,家庭成員就業、就讀的扶持等,可視地方財力情況,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將有力調動和激發殘疾人到企業就業的積極性,并可望就業數量從量的擴展到質的提高,為殘疾人就業開創出一條新路子。
五是因人施管。殘疾人在企業就業,他們的表現如何,安心工作與否,管理工作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體現了企業的制度化、規范化水平和企業領導管理能力。為什么在民工荒的情況下,有些企業穩坐釣魚臺、不愁人員走,這其中沒有別的懊妙,就是企業有凝聚力和向心力。這一氛圍不是靠一時造就的,而是長期的積累,不斷的完善,在具體工作中逐步形成的。為此,企業要講究文化,要注重人文關懷,以多形式的節日、廠慶、團拜、訪問、春游等活動,設計豐富多彩的激勵載體,讓廣大員工參與、享受,從中得到提高和收獲,他們對企業就會有責任感和自信心。那么對殘疾人這一群體,就要更加無微不至的關懷,多理解他們的疾苦和生活的不便,組織特殊的活動方式,讓他們感受關愛,倍增信心,珍惜自己,關心企業。只有人性化的現代管理模式,才能更大限度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才能穩定人心,發展好企業。
一、就業三難問題
由于殘疾人自身的殘疾,在功能上有所缺失,工作崗位安排有難度,這是客觀現實問題。但從了解情況看,隨著社會的進步、文明程度的提高,在企業就業對殘疾人歧視的現象將越來越少。造成三難的問題,主要還是主觀上的原因,經分析,以下表現尤為突出。
一是觀念有偏差。觀念是人的一種意識表現,只要認識上偏離了,行為就不可能規范。縱觀近幾年殘疾人的就業觀,其一,依賴政策優待觀念強。沒有把自己的殘疾和政策的優惠有機的聯系起來,只認為自己是殘疾人,政府應該優待,企業必須照顧。只要企業崗位安排不適,易冒反常心理,有的沒有做幾天就跳槽,搞的企業很無奈。其二,愛崗敬業精神較缺乏。他們到企業就業后,有的以殘買殘,不求思進,愛挑工作時間短,勞動強度低的工作,怕臟、怕累、怕煩,在工作條件和精神生活上比健全人挑剔得多,普遍缺乏學業務、懂技術、要成材的思想,是企業職工中極不穩定的人群,給企業管理帶來不便。其三,與人交流渠道欠暢通。在福利企業中招收的各類殘疾人較多,由于語言、視力、行動的不便,對人的交流客觀上有困難。但這類人群由于長期沒有心理的疏導,耐心的引導,社會情況了解不多,一旦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很容易產生對立情緒,并且有時還會出現結幫打架事件,擅自離開崗位等,組織性、紀律性較差。
二是技術不適應。隨著工業企業的發展,技術含量不斷提升,輕度勞動密集型的企業越來越少,由于企業內部和社會培訓殘疾人技能的機構不多,再加之殘疾人自身文化程度低,求進意志薄弱,殘疾人技能培訓困難重重,殘疾人到企業就業技術不適應的問題將越來越大。如何在新的形勢下,既要保證企業招收足夠的殘疾人就業,又要使他們在企業安心工作,這就對我們做殘疾人工作的機構和企業提出了新的要求,值得今后思考與研究。
三是工資待遇低。工資是勞動報酬,對殘疾人的勞動所得應與健全人有所區別,一般不能按工或按件計酬,企業按照《就業條例》等規定,應予以殘疾人更多的照顧和優待,否則一定比例的稅收返還,免繳殘保金就失去意義了。但在實際工作中,許多企業未必做到這一點,企業只講究效益和成本,比較忽視殘疾人的基本勞動保障,在工作崗位安排、勞動所得、福利待遇等方面,照顧不夠明顯,有的甚至國家規定的五個方面的社會保障手續都不予以辦理。殘疾人在法律規定享受的基本保障沒有得到很好落實,從而使殘疾人工作不安心,到處反映問題,這也是致使殘疾人跳槽的原因之一。
二、采取五種舉措
針對前面殘疾人在企業就業存在的三個方面的問題,我們必須總結教訓,因勢利導,有的放矢,重點突破,為促進殘疾人就業,保障殘疾人合法權益,努力創造良好的扶殘助殘社會環境。
一是教育引導。殘疾人是社會的一員,殘疾是社會問題,而不是本人和家庭問題,為做好殘疾人工作,黨和政府、社會都有共同的責任。面對這一弱勢群體存在的社會問題,我們必須站在政治的高度、責任的意識上去解決問題。殘疾人的問題不是一朝一夕所引起的,而是我們長期關注不夠,重視不多所造成的。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實現全面小康社會步伐的加快,解決殘疾人的就業已是迫在眉睫、時不可待的時刻了,我們各級黨委、政府必須高度重視,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勸導方式,幫助他們消除自卑感,以殘疾人英雄模范、創業能力的典型事例,啟發和激勵他們自強、自立,勇于克服困難,善于完善自我,并通過自己的頑強拼搏成為社會有貢獻的人。
二是技能培訓。人沒有一技之長,就是更好的就業環境也無法適從,俗話說得好“天下無絕人之路”,針對殘疾人的群體,對于他們的勞動技能提高,我們要辯證地看問題,要有兩點論的思想。其一是政府要承擔主要責任。殘疾人工作機構要根據社會的需求、殘疾人的特點,開設分門別類的培訓課程,由政府買單,殘疾人免費培訓,特別是隨著科技的進步,企業的發展,更需要開辦一些立竿見影、效果明顯、學以致用、殘疾人自身無能為力學到知識的培訓班。讓他們通過短期、長期、階段的培訓,掌握一定的現代科技知識,為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其二是殘疾人要善于刻苦學習。政府舉辦培訓班僅是外部條件,而最為關鍵的還是要主觀努力。殘疾人要以先進為榜樣,要靜得下、耐得住,能在寂寞中求學、在寂寞中成才,時代的發展像江水濤濤,后浪推前浪,只能你去迎合社會,不可能社會來適應你,只有把這些關系處理好,政府和個人的位置才能找準,殘疾人的技能培訓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三是提高待遇。俗話說:“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近些年還有個口頭禪“待遇留人”,這些話說的非常有道理,人活著既要講奉獻,又要講享受,否則不能滿足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祈求,其實待遇是一種良好的享受載體,誰的生活都不能離開它,不僅在單位存在這個問題,在家庭、在社會同樣存在不同意義的待遇問題。為此待遇實際也是個地位問題,必須引起人與人(包括單位法人)之間關系處理中的注意,不然會影響社會和諧與穩定。殘疾人在企業就業的各項勞動生活待遇政策法律均有明確的規定,企業必須依法對待,照章辦理。企業的效益應在發展生產、降低耗能上下功夫,決不能在勞動成本上動更多的腦筋,否則民工荒的問題將越演越烈。
四是政策扶持。殘疾人的就業和其他群體就業不一樣,應該制定更多的優惠政策扶持殘疾人就業。特別是在殘疾人技能缺乏,在企業就業難的前提下,就更要考察這一問題。據目前了解,殘疾人就業扶持政策還僅停留在農村種養業基地及培訓、個體勞動創業及其他專業性的培訓上,對到企業就業的扶持政策還不夠多。為了激發更多的殘疾人到企業就業,按照法律相關規定,更好地實現殘疾人和企業的雙贏目標,我們在新的形勢下,應進一步研究在企業就業的扶持政策。例如崗前培訓,在企業中技能提高與企業合作培訓,在企業中自學成才的獎勵,獲得專業學習證書和中級以上職稱的補助,企業職工家庭困難的慰問,家庭成員就業、就讀的扶持等,可視地方財力情況,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將有力調動和激發殘疾人到企業就業的積極性,并可望就業數量從量的擴展到質的提高,為殘疾人就業開創出一條新路子。
五是因人施管。殘疾人在企業就業,他們的表現如何,安心工作與否,管理工作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體現了企業的制度化、規范化水平和企業領導管理能力。為什么在民工荒的情況下,有些企業穩坐釣魚臺、不愁人員走,這其中沒有別的懊妙,就是企業有凝聚力和向心力。這一氛圍不是靠一時造就的,而是長期的積累,不斷的完善,在具體工作中逐步形成的。為此,企業要講究文化,要注重人文關懷,以多形式的節日、廠慶、團拜、訪問、春游等活動,設計豐富多彩的激勵載體,讓廣大員工參與、享受,從中得到提高和收獲,他們對企業就會有責任感和自信心。那么對殘疾人這一群體,就要更加無微不至的關懷,多理解他們的疾苦和生活的不便,組織特殊的活動方式,讓他們感受關愛,倍增信心,珍惜自己,關心企業。只有人性化的現代管理模式,才能更大限度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才能穩定人心,發展好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