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在殘疾人精準扶貧領域 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
發布時間:2019-02-25 15:47:06
|
作者: 魏任斌
工匠精神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精神,涵蓋從業者的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具體內涵是: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方面的內容。
電視劇《暗算》中的阿炳,雖然是一名瞎子,但是記憶力、聽力非常強大,是一般常人所不能及的,而且不斷鉆研業務,屢建奇功,這就是具有工匠精神的殘疾人。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具有工匠精神的殘疾人是大有人在的。新時代、新形勢、新征程、新使命,在新的時代弘揚和踐行工匠精神,須深入理解其基本內涵、當代價值與培育途徑,尤其是對工匠精神在殘疾人精準扶貧領域的研究、探索、弘揚更具有現實意義。由于特殊的工作經歷和情懷,筆者對工匠精神在殘疾人精準扶貧領域進行了不斷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
一、傳承、弘揚殘疾人的工匠精神同樣具有時代的現實意義
殘疾人的工匠精神同樣是一種職業態度和精神理念。培育、弘揚、傳承殘疾人的工匠精神,是推進殘疾人職業培訓的需要,是提升殘疾人職業素養的需要,也是殘疾人就業和個人發展的需要。殘疾人是個特殊的群體,他們中也存在大量具有工匠精神的人,他們能夠為社會生產出獨具匠心的產品或者提供具有匠心品質的服務。弘揚、傳承殘疾人的工匠精神具有時代的現實意義,需要去研究與引領。
第一,培育工匠精神是推動殘疾人就業、創業和個人發展的需要。
黨和國家一直關心與重視殘疾人就業,法律法規也規定用人單位要按比例雇傭殘疾人。但是,殘疾人要有尊嚴地生活和工作,要充分而平等地參與社會競爭,除了國家、社會給予更多的幫助之外,殘疾人自身也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這樣才能提升就業層次和創業能力,適應時代的不斷發展。而工匠精神在殘疾人群中的挖掘、培育、引領,就可以起到很好的促進和精神支撐作用。
與一般的健全人相比,殘疾人更加勤奮刻苦、意志頑強,更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和就業機會。但是,只有吃苦精神是不夠的,還應該把吃苦精神上升到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殘疾人應根據自身特點,確定職業發展方向。如聾人傾向于注重視覺效果和手工操作的專業,有工藝美術、電腦繪畫、美容美發、糕點制作、刺繡、編織、機械、金工等專業;而盲人傾向于非視覺專業,如針灸推拿、按摩、鋼琴調律等。在對殘疾人進行職業教育時還應根據其身心發展規律,發揮自身優勢,選擇適當的方法和途徑,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形成“崇尚一技之長”的良好氛圍。
唯有塑造殘疾人工匠精神,才能較大提高其人力資本的附加值,變劣勢為優勢,促進殘疾人的就業和未來職業的發展。殘疾人自身也應該意識到,較強的職業精神和良好的工匠精神,與較強的專業知識技能一樣,都是走向社會、立足社會的重要條件。
第二,培養工匠精神是引領殘疾人職業教育的新追求。
殘疾人只是某種感覺器官或其功能發生障礙,使其相對應的能力發展受到了限制,而其他方面機能是健全的,甚至可能是超常的,完全可以實現功能代償。加強對殘疾人群工匠精神培養,他們是完全可以成才的,這是引領殘疾人職業教育的新追求。
殘疾人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培養殘疾人的一技之長。它是以通過讓殘疾人接受教育,從根本上解決就業自立問題,使之將來能適應社會、立足社會、服務社會,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為根本目的的。辦好殘疾人的職業教育,直接關系到殘疾人走向社會,并完整獲得社會所賦予的公民權利,正常履行公民義務。
殘疾人職業教育除了專業技術教育外,更重要的是培養職業素養。如,聾人就業穩定率較低。一方面聾人大多是在政府和殘聯部門幫助下找到工作,絕大多數在福利企業,從事臟、重、苦、累且技術含量不高的工種,社會競爭力低;另一方面聾人雖然掌握了一定技能,但知識結構相對單一,職業素養和工作轉換能力難以得到有效的提高,發展后勁不足。
所以,特教學校職業教育除了培養必需的職業技能外,還應重視培養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等職業態度和職業素質,即必須將“工匠精神”作為辦學理念貫穿始終。但是,目前特殊教育學校職業教育缺乏對培育人工匠精神的意識,重技能傳授、輕職業素養培養,這些問題必須及時糾正,讓工匠精神在職業教育中“扎根”,促進殘疾人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
二、對具有工匠精神的殘疾人進行精準扶貧更具有引領意義
殘疾人是一個特殊的領域,這些人當中,既有先天性殘疾人,也有后天性殘疾人。但是,不管是屬于哪類殘疾人,讓殘疾人有尊嚴、體面地生活,不僅僅是殘疾人自身心理、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文明和諧的標志,也是全民的義務,更是政府的責任。中共中央提出的精準扶貧是一項偉大的系統工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經濟社會建設的主要目標,既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不能有大量的貧困人口。殘疾人占貧困人口總數中的大多數,具有工匠精神的殘疾人又是這個群體中具有特殊價值的群體,探索、研究對具有工匠精神的殘疾人進行精準扶貧就具有引領意義。
第一、對具有工匠精神的殘疾人進行精準扶貧可以帶動殘疾人就業與創業。
讓全國廣大殘疾人樂業善業、衣食無憂、有病能治、過上有尊嚴的生活,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重要體現,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體現。
在殘疾人當中,有不少人具有工匠意識、工匠精神,具有匠心匠品,能夠提供可以與健全人一樣甚至更好的匠品或者服務。只是由于各種原因,暫時還不能通過自身的努力進行就業與創業,需要外界社會的力量來幫扶,通過得到精準扶貧之后將工匠精神繼續發揮,進而就業或者創業成功,達到脫貧致富的目的,增強殘疾人的自信心,帶動、鼓舞更多的殘疾人就業與創業。
具有工匠精神的殘疾人,在就業與創業過程中,如果引導得法,可以讓殘疾人帶動殘疾人,起到示范效應,也可以引發社會其他群體的關注,進而促進殘疾人的就業與創業,達到對殘疾人的精準扶貧。在殘疾人群中,對具有工匠意識、工匠精神的殘疾人是很崇拜和仰慕的,也是容易引起社會其他人學習的。當殘疾人把自己的工匠精神、具有匠心的產品、服務展示在社會面前的時候,會有眼前一亮的感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是從源頭喚醒美的事情,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的事情,最后實現幫助釋放殘疾人這一特殊弱勢群體的潛力,并通過提高其就業能力,改善他們的生活。
第二,對具有工匠精神的殘疾人進行精準扶貧是對殘疾人扶貧工程的重大突破。
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指導下,貧困殘疾人扶貧面臨重大機遇和現實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脫貧攻堅目標,決不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要做好新形勢下的殘疾人精準脫貧,必須緊緊跟隨中央脫貧攻堅戰的步伐,迎難而上,精準發力。同時還要給予農村貧困殘疾人更高的重視,更多的支持和更有效的投入,采取更實、更有針對性、更具人文關懷的幫扶措施。
殘疾與貧困具有同源性,常常互為因果。殘疾人的貧困既有經濟因素導致的貧,更有因殘障和社會對殘疾的態度而造成的困。事實上,我國農村殘疾人扶貧工作始終與國家扶貧開發行動相伴而行,經過二十多年探索與實踐,已經走出一條符合國情、富有特色、初見成效的路子。農村貧困殘疾人已經被列入國家脫貧攻堅戰的重點和難點群體,成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優先對象,農村殘疾人扶貧工作也已成為殘疾人事業的重要發展領域和我國扶貧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工匠精神在殘疾人精準扶貧領域中的實踐探索
我們注意到,從全國來看,工匠精神在殘疾人精準扶貧領域中有很多很好的實踐,做出了榜樣,對殘疾人的精準扶貧起到很好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示范、推動作用,豐富了工匠精神在殘疾人精準扶貧領域中理論研究內容。結合浙江的實際和我們自身的工作、資源,我們對工匠精神在殘疾人精準扶貧領域中也做了一些有意義的實踐探索。這些實踐探索是漸進式的,是在不斷總結和完善當中。
第一,幫助杭州百家盲人按摩店入駐百度糯米團購網,助推具有匠心匠品的盲人低成本創業、就業。
盲人是殘疾人中的弱勢群體,最需要社會幫扶。更多的盲人從事推拿工作,非常受市場歡迎。為充分發揮百度糯米網在電子商務團購行業的領先地位、專業優勢,進一步發揮其慈善公益方面的表率作用,促進殘疾人特別是盲人按摩業主創業就業。借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幫助殘疾人在成長、教育、工作、生活各方面消除障礙,讓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享受新技術、新科技帶來的文明成果。
我們采取公益大行動,推動杭州市殘聯與百度糯米開展務實合作,借助百度糯米的團購優勢,給殘疾人中最困難的、具有匠心匠品的群體盲人開展幫扶活動,直接幫扶百家盲人按摩店百度糯米團購,為廣大需要盲人服務的消費者提供線上線下的電商服務。為盲人按摩業主提供拓展銷售渠道平臺,得到了廣大具有匠心匠品的殘疾人的普遍擁護和支持,積累了電商助殘經驗。
第二,用商業與公益并舉的思路,為具有匠心匠品的殘疾人建立了服務于殘疾人就業與創業的“大家推”平臺。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消費升級表現日趨明朗。中國開始出現一批消費者,他們不再僅僅滿足于產品的性價比,而開始尋找更高品質、更好審美的產品。追求高品質與個性化消費的消費升級,成為消費主流趨勢。這也是十九大提出的高質量發展的需要。
基于商業化運作和公益服務的理念,我們建立了“大家推”APP平臺,專注打造殘疾人社會化服務平臺,順應消費升級趨勢,挖掘殘疾人“匠人匠品”,實現優質產品在社交關系鏈上傳播,在線購買、推廣。利用微分銷技術,實施大家推蒲公英計劃,為從事電商的殘疾人提供優質供應鏈支持,推動創業,帶動就業,實現商業化運作與公益性相結合的對具有工匠精神的殘疾人群體精準扶貧。
第三,建立服務于殘疾人就業與創業的飛翔(中國)殘疾人創就業俱樂部。
與正常人群體一樣,殘疾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未停止,他們之中不乏具有工匠精神的殘疾人,具有匠心,能夠提供匠品,只是缺乏正確引導、缺少知識、沒有平臺和機會。如果政府能夠主導加引導,動員社會力量參與進來,對他們進行培訓,正確引導,給予知識,搭建平臺,創造機會,將大大推進殘疾人精準扶貧事業的發展,造福于廣大殘疾之友,促進社會文明進步和更加和諧美麗。
在浙江省殘聯的指導幫助下,杭州飛來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杭州納圖科技有限公司大膽嘗試、積極創新、果敢行動,在2010年就建立了服務于殘疾人就業與創業的飛翔(中國)殘疾人創就業俱樂部,為殘疾人創業、就業提供一站式公益性與商業性相結合的服務:殘疾人的創業咨詢、殘疾人的創業項目評估、殘疾人的創業資源整合、殘疾人的創業咨詢、殘疾人的創業培訓、殘疾人創業孵化基地、殘疾人的創業平臺的建立。開創了以俱樂部的形式服務于殘疾之友的先河,尤其是在專注服務于具有工匠精神、能夠提供匠品的殘疾人群體,做了較早的探索與實踐。
四、工匠精神在殘疾人精準扶貧領域實踐中的啟示
第一,要充分認識工匠精神在殘疾人精準扶貧中的重要意義,提高思想認識和政治站位。
培養殘疾人“工匠精神”職業素養,這是幫助殘疾人實現精準扶貧的現實需要。唯有塑造殘疾人工匠精神,才能較大提高其人力資本的附加值,變劣勢為優勢,促進殘疾人的就業和未來職業的發展。殘疾人自身也應該意識到,較強的職業精神和良好的工匠精神,與較強的專業知識 技能一樣,都是走向社會、立足社會的重要條件,政府應該加強殘疾人“工匠精神”素質培養。
要提高思想認識和政治站位,充分認識到做好工匠精神在殘疾領域的精準扶貧工作,是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和中央一系列關于扶貧工作戰略部署的關鍵所在,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前提和基礎,要從講政治、講大局的高度,切實增強做好殘疾人精準扶貧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
第二,殘疾人的工匠精神在社會實踐中是一面旗幟,是應當大力發揚光大的。
精神因素是貫徹人類社會發展不懈的動力,無論社會如何發展,總是需要積極、正面的引導。具有工匠精神的殘疾人所展示的匠心匠品,不僅可以影響、帶動、引領一般殘疾人熱愛生命、積極向上、培育匠心精神,而且對社會的健全人更是可以起到激勵作用,會成為社會正能量的一面旗幟。全社會需要進一步發現先進典型,弘揚工匠精神,樹立鮮明導向,講好殘疾人工匠故事。每一個平凡而又生動的殘疾人工匠,用自己獨特的傳承方式,訴說著一段段精彩故事。要進一步鼓勵媒體通過形象化的故事和情感化的事件來傳播工匠精神,倡導扶殘助殘的社會公益理念,讓工匠精神在殘疾人領域的精準扶貧成為一種常態。
以政府主導、鼓勵社會公益參與的方式,用科技和創新的手段,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結合的方式,進一步集中展示具有工匠精神的殘疾人的優秀成果和嫻熟技藝,全面展示他們自強不息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加深社會對殘疾人就業能力、就業愿望的認識和了解,廣泛開展殘疾人職業培訓和激發殘疾人學科學、學技能的熱情,增強殘疾人參與社會的生活能力,進一步積極推動他們的就業能力、創業能力。
第三,用公益性理念、商業化手段助推殘疾人的就業創業更具有持續性。
商業助力,讓公益可持續。愛心接力需要好的載體,加快發展慈善事業,對于新形勢下調節利益分配、緩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平、增進社會和諧,對于提高公民社會責任意識、營造良好社會風氣、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增強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隨著社會文明進步,幫扶殘疾人在內的困難群體已經形成了良好風尚。很多企業想為社會奉獻愛心缺乏直接有效的渠道,在扶殘助殘的慈善行業缺乏一個強有力有價值的品牌。
基于殘疾人群體和企業的發展訴求,在政府主導、引導下,企業參與,將雙向需求予以充分匹配,讓公益助殘的精準扶貧不再是一次性的捐贈行為,取而代之是企業的服務需求與殘疾人專業能力的掛鉤,不限于殘疾人具備的理發、按摩、設計、編程、文案、營銷策劃、視頻制作、翻譯等能力,企業對其發起采購,殘疾人為企業提供專業服務,滿足雙方持久、真實、有效的需求。要用商業化運作手段、公益性理念,實施精準扶貧,予以殘疾人群體充分的尊重和鼓勵,授之以“漁”才能推動殘疾人的精準扶貧事業更持久、高效的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殘疾人是一個特殊困難的群體,需要格外關心、格外關注。他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視殘疾人事業,把推進殘疾人事業當作分內的責任。工匠精神在殘疾人精準扶貧領域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只是開始,還有很多路要走,還有很多方面需要進一步研究探討,并在實踐中逐步完善起來。我們應當不懼山高路遠,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把責任扛在肩上,聚合社會各種力量,繼續做好工匠精神在殘疾人精準扶貧領域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采取超常規的辦法和措施,以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精神,確保貧困殘疾人不拖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后腿,讓工匠精神在殘疾人精準扶貧領域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更具有持續性和社會價值。
(本文獲2018年度民建省委會理論研究優秀結項成果)
電視劇《暗算》中的阿炳,雖然是一名瞎子,但是記憶力、聽力非常強大,是一般常人所不能及的,而且不斷鉆研業務,屢建奇功,這就是具有工匠精神的殘疾人。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具有工匠精神的殘疾人是大有人在的。新時代、新形勢、新征程、新使命,在新的時代弘揚和踐行工匠精神,須深入理解其基本內涵、當代價值與培育途徑,尤其是對工匠精神在殘疾人精準扶貧領域的研究、探索、弘揚更具有現實意義。由于特殊的工作經歷和情懷,筆者對工匠精神在殘疾人精準扶貧領域進行了不斷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
一、傳承、弘揚殘疾人的工匠精神同樣具有時代的現實意義
殘疾人的工匠精神同樣是一種職業態度和精神理念。培育、弘揚、傳承殘疾人的工匠精神,是推進殘疾人職業培訓的需要,是提升殘疾人職業素養的需要,也是殘疾人就業和個人發展的需要。殘疾人是個特殊的群體,他們中也存在大量具有工匠精神的人,他們能夠為社會生產出獨具匠心的產品或者提供具有匠心品質的服務。弘揚、傳承殘疾人的工匠精神具有時代的現實意義,需要去研究與引領。
第一,培育工匠精神是推動殘疾人就業、創業和個人發展的需要。
黨和國家一直關心與重視殘疾人就業,法律法規也規定用人單位要按比例雇傭殘疾人。但是,殘疾人要有尊嚴地生活和工作,要充分而平等地參與社會競爭,除了國家、社會給予更多的幫助之外,殘疾人自身也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這樣才能提升就業層次和創業能力,適應時代的不斷發展。而工匠精神在殘疾人群中的挖掘、培育、引領,就可以起到很好的促進和精神支撐作用。
與一般的健全人相比,殘疾人更加勤奮刻苦、意志頑強,更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和就業機會。但是,只有吃苦精神是不夠的,還應該把吃苦精神上升到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殘疾人應根據自身特點,確定職業發展方向。如聾人傾向于注重視覺效果和手工操作的專業,有工藝美術、電腦繪畫、美容美發、糕點制作、刺繡、編織、機械、金工等專業;而盲人傾向于非視覺專業,如針灸推拿、按摩、鋼琴調律等。在對殘疾人進行職業教育時還應根據其身心發展規律,發揮自身優勢,選擇適當的方法和途徑,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形成“崇尚一技之長”的良好氛圍。
唯有塑造殘疾人工匠精神,才能較大提高其人力資本的附加值,變劣勢為優勢,促進殘疾人的就業和未來職業的發展。殘疾人自身也應該意識到,較強的職業精神和良好的工匠精神,與較強的專業知識技能一樣,都是走向社會、立足社會的重要條件。
第二,培養工匠精神是引領殘疾人職業教育的新追求。
殘疾人只是某種感覺器官或其功能發生障礙,使其相對應的能力發展受到了限制,而其他方面機能是健全的,甚至可能是超常的,完全可以實現功能代償。加強對殘疾人群工匠精神培養,他們是完全可以成才的,這是引領殘疾人職業教育的新追求。
殘疾人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培養殘疾人的一技之長。它是以通過讓殘疾人接受教育,從根本上解決就業自立問題,使之將來能適應社會、立足社會、服務社會,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為根本目的的。辦好殘疾人的職業教育,直接關系到殘疾人走向社會,并完整獲得社會所賦予的公民權利,正常履行公民義務。
殘疾人職業教育除了專業技術教育外,更重要的是培養職業素養。如,聾人就業穩定率較低。一方面聾人大多是在政府和殘聯部門幫助下找到工作,絕大多數在福利企業,從事臟、重、苦、累且技術含量不高的工種,社會競爭力低;另一方面聾人雖然掌握了一定技能,但知識結構相對單一,職業素養和工作轉換能力難以得到有效的提高,發展后勁不足。
所以,特教學校職業教育除了培養必需的職業技能外,還應重視培養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等職業態度和職業素質,即必須將“工匠精神”作為辦學理念貫穿始終。但是,目前特殊教育學校職業教育缺乏對培育人工匠精神的意識,重技能傳授、輕職業素養培養,這些問題必須及時糾正,讓工匠精神在職業教育中“扎根”,促進殘疾人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
二、對具有工匠精神的殘疾人進行精準扶貧更具有引領意義
殘疾人是一個特殊的領域,這些人當中,既有先天性殘疾人,也有后天性殘疾人。但是,不管是屬于哪類殘疾人,讓殘疾人有尊嚴、體面地生活,不僅僅是殘疾人自身心理、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文明和諧的標志,也是全民的義務,更是政府的責任。中共中央提出的精準扶貧是一項偉大的系統工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經濟社會建設的主要目標,既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不能有大量的貧困人口。殘疾人占貧困人口總數中的大多數,具有工匠精神的殘疾人又是這個群體中具有特殊價值的群體,探索、研究對具有工匠精神的殘疾人進行精準扶貧就具有引領意義。
第一、對具有工匠精神的殘疾人進行精準扶貧可以帶動殘疾人就業與創業。
讓全國廣大殘疾人樂業善業、衣食無憂、有病能治、過上有尊嚴的生活,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重要體現,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體現。
在殘疾人當中,有不少人具有工匠意識、工匠精神,具有匠心匠品,能夠提供可以與健全人一樣甚至更好的匠品或者服務。只是由于各種原因,暫時還不能通過自身的努力進行就業與創業,需要外界社會的力量來幫扶,通過得到精準扶貧之后將工匠精神繼續發揮,進而就業或者創業成功,達到脫貧致富的目的,增強殘疾人的自信心,帶動、鼓舞更多的殘疾人就業與創業。
具有工匠精神的殘疾人,在就業與創業過程中,如果引導得法,可以讓殘疾人帶動殘疾人,起到示范效應,也可以引發社會其他群體的關注,進而促進殘疾人的就業與創業,達到對殘疾人的精準扶貧。在殘疾人群中,對具有工匠意識、工匠精神的殘疾人是很崇拜和仰慕的,也是容易引起社會其他人學習的。當殘疾人把自己的工匠精神、具有匠心的產品、服務展示在社會面前的時候,會有眼前一亮的感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是從源頭喚醒美的事情,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的事情,最后實現幫助釋放殘疾人這一特殊弱勢群體的潛力,并通過提高其就業能力,改善他們的生活。
第二,對具有工匠精神的殘疾人進行精準扶貧是對殘疾人扶貧工程的重大突破。
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指導下,貧困殘疾人扶貧面臨重大機遇和現實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脫貧攻堅目標,決不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要做好新形勢下的殘疾人精準脫貧,必須緊緊跟隨中央脫貧攻堅戰的步伐,迎難而上,精準發力。同時還要給予農村貧困殘疾人更高的重視,更多的支持和更有效的投入,采取更實、更有針對性、更具人文關懷的幫扶措施。
殘疾與貧困具有同源性,常常互為因果。殘疾人的貧困既有經濟因素導致的貧,更有因殘障和社會對殘疾的態度而造成的困。事實上,我國農村殘疾人扶貧工作始終與國家扶貧開發行動相伴而行,經過二十多年探索與實踐,已經走出一條符合國情、富有特色、初見成效的路子。農村貧困殘疾人已經被列入國家脫貧攻堅戰的重點和難點群體,成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優先對象,農村殘疾人扶貧工作也已成為殘疾人事業的重要發展領域和我國扶貧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工匠精神在殘疾人精準扶貧領域中的實踐探索
我們注意到,從全國來看,工匠精神在殘疾人精準扶貧領域中有很多很好的實踐,做出了榜樣,對殘疾人的精準扶貧起到很好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示范、推動作用,豐富了工匠精神在殘疾人精準扶貧領域中理論研究內容。結合浙江的實際和我們自身的工作、資源,我們對工匠精神在殘疾人精準扶貧領域中也做了一些有意義的實踐探索。這些實踐探索是漸進式的,是在不斷總結和完善當中。
第一,幫助杭州百家盲人按摩店入駐百度糯米團購網,助推具有匠心匠品的盲人低成本創業、就業。
盲人是殘疾人中的弱勢群體,最需要社會幫扶。更多的盲人從事推拿工作,非常受市場歡迎。為充分發揮百度糯米網在電子商務團購行業的領先地位、專業優勢,進一步發揮其慈善公益方面的表率作用,促進殘疾人特別是盲人按摩業主創業就業。借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幫助殘疾人在成長、教育、工作、生活各方面消除障礙,讓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享受新技術、新科技帶來的文明成果。
我們采取公益大行動,推動杭州市殘聯與百度糯米開展務實合作,借助百度糯米的團購優勢,給殘疾人中最困難的、具有匠心匠品的群體盲人開展幫扶活動,直接幫扶百家盲人按摩店百度糯米團購,為廣大需要盲人服務的消費者提供線上線下的電商服務。為盲人按摩業主提供拓展銷售渠道平臺,得到了廣大具有匠心匠品的殘疾人的普遍擁護和支持,積累了電商助殘經驗。
第二,用商業與公益并舉的思路,為具有匠心匠品的殘疾人建立了服務于殘疾人就業與創業的“大家推”平臺。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消費升級表現日趨明朗。中國開始出現一批消費者,他們不再僅僅滿足于產品的性價比,而開始尋找更高品質、更好審美的產品。追求高品質與個性化消費的消費升級,成為消費主流趨勢。這也是十九大提出的高質量發展的需要。
基于商業化運作和公益服務的理念,我們建立了“大家推”APP平臺,專注打造殘疾人社會化服務平臺,順應消費升級趨勢,挖掘殘疾人“匠人匠品”,實現優質產品在社交關系鏈上傳播,在線購買、推廣。利用微分銷技術,實施大家推蒲公英計劃,為從事電商的殘疾人提供優質供應鏈支持,推動創業,帶動就業,實現商業化運作與公益性相結合的對具有工匠精神的殘疾人群體精準扶貧。
第三,建立服務于殘疾人就業與創業的飛翔(中國)殘疾人創就業俱樂部。
與正常人群體一樣,殘疾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未停止,他們之中不乏具有工匠精神的殘疾人,具有匠心,能夠提供匠品,只是缺乏正確引導、缺少知識、沒有平臺和機會。如果政府能夠主導加引導,動員社會力量參與進來,對他們進行培訓,正確引導,給予知識,搭建平臺,創造機會,將大大推進殘疾人精準扶貧事業的發展,造福于廣大殘疾之友,促進社會文明進步和更加和諧美麗。
在浙江省殘聯的指導幫助下,杭州飛來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杭州納圖科技有限公司大膽嘗試、積極創新、果敢行動,在2010年就建立了服務于殘疾人就業與創業的飛翔(中國)殘疾人創就業俱樂部,為殘疾人創業、就業提供一站式公益性與商業性相結合的服務:殘疾人的創業咨詢、殘疾人的創業項目評估、殘疾人的創業資源整合、殘疾人的創業咨詢、殘疾人的創業培訓、殘疾人創業孵化基地、殘疾人的創業平臺的建立。開創了以俱樂部的形式服務于殘疾之友的先河,尤其是在專注服務于具有工匠精神、能夠提供匠品的殘疾人群體,做了較早的探索與實踐。
四、工匠精神在殘疾人精準扶貧領域實踐中的啟示
第一,要充分認識工匠精神在殘疾人精準扶貧中的重要意義,提高思想認識和政治站位。
培養殘疾人“工匠精神”職業素養,這是幫助殘疾人實現精準扶貧的現實需要。唯有塑造殘疾人工匠精神,才能較大提高其人力資本的附加值,變劣勢為優勢,促進殘疾人的就業和未來職業的發展。殘疾人自身也應該意識到,較強的職業精神和良好的工匠精神,與較強的專業知識 技能一樣,都是走向社會、立足社會的重要條件,政府應該加強殘疾人“工匠精神”素質培養。
要提高思想認識和政治站位,充分認識到做好工匠精神在殘疾領域的精準扶貧工作,是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和中央一系列關于扶貧工作戰略部署的關鍵所在,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前提和基礎,要從講政治、講大局的高度,切實增強做好殘疾人精準扶貧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
第二,殘疾人的工匠精神在社會實踐中是一面旗幟,是應當大力發揚光大的。
精神因素是貫徹人類社會發展不懈的動力,無論社會如何發展,總是需要積極、正面的引導。具有工匠精神的殘疾人所展示的匠心匠品,不僅可以影響、帶動、引領一般殘疾人熱愛生命、積極向上、培育匠心精神,而且對社會的健全人更是可以起到激勵作用,會成為社會正能量的一面旗幟。全社會需要進一步發現先進典型,弘揚工匠精神,樹立鮮明導向,講好殘疾人工匠故事。每一個平凡而又生動的殘疾人工匠,用自己獨特的傳承方式,訴說著一段段精彩故事。要進一步鼓勵媒體通過形象化的故事和情感化的事件來傳播工匠精神,倡導扶殘助殘的社會公益理念,讓工匠精神在殘疾人領域的精準扶貧成為一種常態。
以政府主導、鼓勵社會公益參與的方式,用科技和創新的手段,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結合的方式,進一步集中展示具有工匠精神的殘疾人的優秀成果和嫻熟技藝,全面展示他們自強不息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加深社會對殘疾人就業能力、就業愿望的認識和了解,廣泛開展殘疾人職業培訓和激發殘疾人學科學、學技能的熱情,增強殘疾人參與社會的生活能力,進一步積極推動他們的就業能力、創業能力。
第三,用公益性理念、商業化手段助推殘疾人的就業創業更具有持續性。
商業助力,讓公益可持續。愛心接力需要好的載體,加快發展慈善事業,對于新形勢下調節利益分配、緩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平、增進社會和諧,對于提高公民社會責任意識、營造良好社會風氣、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增強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隨著社會文明進步,幫扶殘疾人在內的困難群體已經形成了良好風尚。很多企業想為社會奉獻愛心缺乏直接有效的渠道,在扶殘助殘的慈善行業缺乏一個強有力有價值的品牌。
基于殘疾人群體和企業的發展訴求,在政府主導、引導下,企業參與,將雙向需求予以充分匹配,讓公益助殘的精準扶貧不再是一次性的捐贈行為,取而代之是企業的服務需求與殘疾人專業能力的掛鉤,不限于殘疾人具備的理發、按摩、設計、編程、文案、營銷策劃、視頻制作、翻譯等能力,企業對其發起采購,殘疾人為企業提供專業服務,滿足雙方持久、真實、有效的需求。要用商業化運作手段、公益性理念,實施精準扶貧,予以殘疾人群體充分的尊重和鼓勵,授之以“漁”才能推動殘疾人的精準扶貧事業更持久、高效的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殘疾人是一個特殊困難的群體,需要格外關心、格外關注。他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視殘疾人事業,把推進殘疾人事業當作分內的責任。工匠精神在殘疾人精準扶貧領域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只是開始,還有很多路要走,還有很多方面需要進一步研究探討,并在實踐中逐步完善起來。我們應當不懼山高路遠,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把責任扛在肩上,聚合社會各種力量,繼續做好工匠精神在殘疾人精準扶貧領域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采取超常規的辦法和措施,以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精神,確保貧困殘疾人不拖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后腿,讓工匠精神在殘疾人精準扶貧領域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更具有持續性和社會價值。
(本文獲2018年度民建省委會理論研究優秀結項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