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渠道拓寬民建后備干部培養途徑
——以舟山為例
發布時間:2019-02-25 16:35:53
|
作者: 劉 娜 王軍安 鮑中南 沈東波 洪 玲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政黨制度的發展,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的民主黨派組織體系建設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干部隊伍尤其是后備干部隊伍建設是組織建設的基礎性工作,是一個參政黨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源泉,關系到民主黨派的未來。
民建舟山市工委自成立以來,克服起步晚、基礎差、基數小等困難,始終重視會員隊伍建設,尤其是后備干部的培養歷練。通過組織或參加各種學習培訓、高端論壇,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重點項目進行深入調研并撰寫建議意見、開展民主監督、參加協商會議、以“思源工程”為載體積極開展“思源扶貧”“思源敬老”“思源助學”等多種嘗試,鼓勵會員積極參與各類活動提升自身素質能力,從中選拔、考察優秀會員并積極推薦進入地方政府后備干部隊伍序列。
一、民建舟山市工委干部隊伍狀況
中國民主建國會舟山市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舟山市工委)于2017年7月31日成立,下轄2個支部(定海、普陀)、1個組(新城),截至2018年6月會員人數56人,平均年齡43.46歲。其中經濟界會員38人,占全體會員總數的69.09%;大專以上學歷52人占94.55%(其中博士5人,碩士11人);中級職稱21人占38.18%,高級職稱11人占20%(其中正高職稱2人);政府機關公務員6人(其中正縣處級干部1人,正科級干部2人),科研院所8人。會員中擔任市七屆人大代表3人(其中常委1人),市七屆政協委員7人(其中常委2人),省政協委員1人,縣區政協委員3人。
二、民建舟山市工委干部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通過各種實踐活動,舟山市工委在組織建設和干部隊伍建設上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仍然存在許多問題。
(一)受組織發展局限,后備干部儲備不足
一是受民主黨派組織發展原則和新會員來源渠道的局限,民建舟山市工委后備干部的儲備不足。在我國民主黨派組織發展“以重點分工為主、以大中城市為主、以有一定代表性的人士為主”的基本方針指導下,作為“城市規模小、人口基數少、經濟體量不大”的舟山市,可選會員對象范圍狹窄,嚴重影響后備干部儲備。同時由于舟山市工委成立時間短,會員基數小,新會員發展按每年5%的發展比例,發展數量非常少,也大大縮減了后備干部的可選擇范圍。
二是部分領導統戰意識薄弱,影響了民建對優秀人才的吸收。在個別單位特別是一些企業,由于主要領導對我國的政黨制度和黨的統戰方針政策缺乏了解,認為民主黨派的組織活動與共產黨的組織活動不能對等,員工參加黨派活動影響了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造成一些會員需要請事假甚至頂著扣除工資獎金風險參加黨派活動,既影響了會員參加組織活動的積極性,也間接影響了部分優秀的黨外人士加入民建組織的熱情。
三是民建會員政治鍛煉機會和行政閱歷少,參政議政能力不足。舟山市工委政府機關公務員僅6人,企業會員受身份限制,多崗位鍛煉的機會少,行政閱歷普遍不夠廣泛,缺乏行政工作經驗,在組織部和統戰部門開展干部選拔工作過程中,民建會員明顯處于劣勢。
(二)鍛煉途徑方式單一,后備干部培養乏力
一是理論學習培訓形式單一,效果不夠理想。目前,民建舟山市工委組織的理論學習形式主要有專題學習會、支部(組)學習會、讀書會、理論研究會、主題演講比賽等,看上去形式多樣但基本僅限于上傳下達以及對知識的普及,學習的深度不夠;培訓方面,主要是積極選派會員參加市委統戰部、民建省委會等組織的各類培訓班,但培訓時間也比較短,學習的系統性不強。
二是基層組織會員參加崗位掛職鍛煉、換崗交流的機會少。隨著新型政黨制度建設的推進,民建舟山市工委的各基層組織都安排了對口聯系企事業單位,為基層會員學習交流鍛煉提供了機會和平臺。但在實際運作中,民建基層組織會員到對口單位行政掛職鍛煉、換崗交流的機會不多,缺乏計劃性和針對性,特別是企業與行政事業機關單位的崗位職責不同,難以對接和落實,需要進一步科學化、精細化、制度化。
(三)培養缺乏梯隊建設,后備干部斷層嚴重
一是后備干部推薦力度不夠,存在“備”“用”脫節現象。在后備干部選拔和任用環節上,組織部和統戰部把民主黨派成員與中共干部適用相同的標準,由于民建會員受客觀和自身素質主觀因素的限制,在競爭中往往處于劣勢。現有做法主要有三種:一是由民建基層支部和市工委推薦產生;二是由統戰部幫助共同推薦;三是由統戰部負責推薦。實踐中存在民建基層組織選拔推薦的后備干部人選得不到組織部門認可的狀況,造成會內“備”而不用的現象,影響了民建基層組織對選拔后備干部的積極性以及后備干部本身的熱情和上進心。
二是由于會員面廣分散且本職工作繁忙,參加學習培訓、參政議政、民主監督、專項調研等黨派活動時間上難以保證,活動開展困難,后備干部人選缺乏能力鍛煉的機會,新老會員“傳幫帶”機制沒有真正建立。
三、主動發展、有效作為,夯實后備干部隊伍建設的基礎
后備干部隊伍的建設直接關系到黨派的生命力以及社會影響力,關系到參政黨建設,必須高度重視,科學謀劃。針對舟山市工委的實際,擬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以求主動發展,有效作為。
(一)加強“初心”教育,強化會員參政議政觀念
70年前的西柏坡李家莊實現了協商建國的“大統戰”,在“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號召下,全國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熱烈響應,受邀奔赴解放區,與中國共產黨共商建國大計,為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如今,“不忘合作初心,繼續攜手前進”已成為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共同心聲。加強“初心”教育,增強會員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夯實多黨合作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礎,是黨派建設的第一關——政治關。
1、在全體會員層面開展會史教育。采取多種形式,如編印學習資料、組織系統沙龍、邀請老會員介紹自身經歷等,系統學習黨派的宗旨、歷史以及與中共合作過程,宣傳優秀代表人物以及黨派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貢獻等,增強會員的歸屬感、認同感和自豪感。舟山市工委組織全體會員赴嘉興南湖、施復亮故居開展“不忘初心”主題教育活動就是很好的嘗試。
2、充分認識參政議政的重要性。參政議政是衡量民主黨派政治價值、工作實效的重要標準,要在全員“初心”教育的基礎上,強化會員的責任意識和主動參與意識,有意識地營造會員人人關注參政議政、積極獻言獻策的良好氛圍,為后備干部創造展現才能的機會。
(二)理論與實踐并重,強化年輕會員能力鍛煉
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加強會員的實踐鍛煉機會,提升后備干部的協調溝通能力,增強后備干部的基層凝聚力。
1、建立培訓制度,增加后備干部參加高層次學習培訓機會。通過學習教育引導后備干部樹立“愛國、民主、建設、團結、創新、奉獻”的民建共同價值理念,讓后備干部在學習中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在研討中開拓自己的視野,在各類比賽較量中學習他人之長。
2、嘗試建立會員組織、參與黨派活動貢獻積分制。作為黨派成員,響應黨派號召、積極參加黨派活動、為黨派的成長奉獻自己的力量,是應盡責任。但是在實踐中,往往因為這些很難統計,在選拔干部、選拔人才時容易更多著眼于學歷、職稱、職務等可以有“硬杠子”衡量的部分,忽略了難以量化的熱情、激情和熱心,某種程度上也損傷了部分熱心黨派事業的會員積極性。同時,在具體的活動組織中也更能體現會員的組織協調能力和溝通能力,而這些都是作為后備干部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因此,可以嘗試會員的貢獻積分制,將會員參加黨派活動、為黨派活動出謀劃策提供建議、組織協調基層組織活動、物色推薦新會員人選等量化,作為后備干部選拔的考量指標之一。
3、搭建各種平臺,為后備干部提供鍛煉成長機會。能力的展現,平臺非常重要。首先,后備干部的選拔離不開會員的認同和認可,要打破論資排輩的觀念,讓年輕會員參與會內基層組織的管理及領導工作,增加年輕后備干部與會員的接觸溝通,對后備干部參政議政的量化考核等都是很有效的會內平臺。其次,要樹立“推薦使用也是培養”的觀念,對優秀的后備干部,除及時在黨派內部安排外,還要抓住各種時機,積極、主動、適時地向外推薦,積極為后備干部的成長鋪臺階、搭舞臺、壓擔子。如推薦優秀后備干部擔任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到政府部門掛職等,使后備干部通過擔任社會工作、掛職鍛煉等方式,不斷提高工作水平和能力。
(三)依托“傳幫帶”,架構后備干部及人才梯隊
“傳幫帶”是一種經過實踐證明了的行之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民主黨派成員分散的特點決定了“傳幫帶”在黨派人才隊伍梯隊建設中具有更為凸顯的作用。
1、嘗試“導師制”。“師傅帶徒弟”是較為快捷的培養方法。實踐中,老會員在政治把握、社會熱點、參政議政角度、組織協調溝通等方面具有毋庸置疑的優勢,由老會員牽頭,幫助年輕會員抓住熱點問題、把握政治方向、選準調研課題,在實際工作中傳授經驗。
2、加強團隊合作。以“支部聯誼”“青年沙龍”“結對子”等形式,加強會員間的交流合作。以共同的專業、共同的興趣、共同的關注等共性,打破基層組織的劃分,成立各種臨時性合作伙伴性質的團隊,發揮各自特長共同完成調研課題、參政議政等任務,在合作的基礎上逐漸形成可以相互交叉的團隊,并從中發現人才。
3、強化能力培養。可以通過讓后備干部擔任基層組織領導、各專門工作委員會負責人等,有意識地鍛煉他們的組織領導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按梯隊有層次地培養后備干部。但在培養人才的同時,還應強化監督管理,對后備干部實行動態管理,建立合理的后備干部進退機制。
(四)謀求多方合力,共建黨派后備干部隊伍
隊伍建設尤其是后備干部隊伍及梯隊的建設不是黨派一方可以完成的,需要統戰部、組織部、會員個人乃至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和努力。
1、堅持“黨管干部”“黨管人才”原則。在中共黨委統一領導下,做好后備干部的選拔、培養、推薦工作。主動接軌組織部、統戰部,匯報會內對后備干部人選(苗子)的選拔情況,盡早進入組織部、統戰部的視野并爭取獲得最大支持和幫助,將后備干部人選的培養、鍛煉納入黨委后備干部隊伍建設的整體框架內。
2、多渠道吸納優秀人才與嚴把入會關并重。根據舟山市工委的情況,積極與組織部、統戰部溝通協調,爭取適當放寬新會員發展比例(省內調劑),多行業、多渠道關注、吸納優秀人才入會。此外,必須嚴格把好新會員入會考察關,對入會動機及各方面綜合素質要通過談話、參加活動等形式多方考量,確保會員隊伍的先進性和代表性。
3、關心關注會員發展,量身定做培養方案。民建會員中企業會員及科研單位會員多,對他們的培養應區別于行政干部的培養。市區各級組織要主動關心會員的事業發展和精神需求,了解、掌握會員的個性特點和行業、專業特性,與統戰部、組織部共同探討制定既符合干部選拔任用標準又能兼顧會員特性更好地發揮展現會員才能的培養方案。同時,針對各支部后備干部力量不均的現狀,可嘗試跨支部選拔后備干部,選優選強后備干部隊伍。
4、對接統戰和組織部門,積極吸納優秀公務員入會。在保證民建黨派經濟界別特色的基礎上,應積極拓寬組織發展領域,堅持“高學歷、高職稱”的同時,著重在政府職能部門工作人員以及具有高級專業職稱的人員中物色新會員,在發展新會員的同時結合后備干部的規劃。
后備干部隊伍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長期的積累和努力,更需要多部門的通力合作和全社會的重視。民建舟山市工委自成立以來始終重視后備干部隊伍建設,并將繼續朝著建設一支能夠擔當改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參政黨人才隊伍而努力!
(本文獲2018年度民建省委會理論研究優秀結項成果三等獎)
參考文獻:
【1】李旸著.民主黨派組織建設的現狀調查與對策分析[D].南昌大學.2017
【2】楊愛珍著.當代中國政黨制度研究[M].學林出版社,2004
【3】張泰富著.中國民主黨派建設論綱[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民建舟山市工委自成立以來,克服起步晚、基礎差、基數小等困難,始終重視會員隊伍建設,尤其是后備干部的培養歷練。通過組織或參加各種學習培訓、高端論壇,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重點項目進行深入調研并撰寫建議意見、開展民主監督、參加協商會議、以“思源工程”為載體積極開展“思源扶貧”“思源敬老”“思源助學”等多種嘗試,鼓勵會員積極參與各類活動提升自身素質能力,從中選拔、考察優秀會員并積極推薦進入地方政府后備干部隊伍序列。
一、民建舟山市工委干部隊伍狀況
中國民主建國會舟山市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舟山市工委)于2017年7月31日成立,下轄2個支部(定海、普陀)、1個組(新城),截至2018年6月會員人數56人,平均年齡43.46歲。其中經濟界會員38人,占全體會員總數的69.09%;大專以上學歷52人占94.55%(其中博士5人,碩士11人);中級職稱21人占38.18%,高級職稱11人占20%(其中正高職稱2人);政府機關公務員6人(其中正縣處級干部1人,正科級干部2人),科研院所8人。會員中擔任市七屆人大代表3人(其中常委1人),市七屆政協委員7人(其中常委2人),省政協委員1人,縣區政協委員3人。
二、民建舟山市工委干部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通過各種實踐活動,舟山市工委在組織建設和干部隊伍建設上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仍然存在許多問題。
(一)受組織發展局限,后備干部儲備不足
一是受民主黨派組織發展原則和新會員來源渠道的局限,民建舟山市工委后備干部的儲備不足。在我國民主黨派組織發展“以重點分工為主、以大中城市為主、以有一定代表性的人士為主”的基本方針指導下,作為“城市規模小、人口基數少、經濟體量不大”的舟山市,可選會員對象范圍狹窄,嚴重影響后備干部儲備。同時由于舟山市工委成立時間短,會員基數小,新會員發展按每年5%的發展比例,發展數量非常少,也大大縮減了后備干部的可選擇范圍。
二是部分領導統戰意識薄弱,影響了民建對優秀人才的吸收。在個別單位特別是一些企業,由于主要領導對我國的政黨制度和黨的統戰方針政策缺乏了解,認為民主黨派的組織活動與共產黨的組織活動不能對等,員工參加黨派活動影響了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造成一些會員需要請事假甚至頂著扣除工資獎金風險參加黨派活動,既影響了會員參加組織活動的積極性,也間接影響了部分優秀的黨外人士加入民建組織的熱情。
三是民建會員政治鍛煉機會和行政閱歷少,參政議政能力不足。舟山市工委政府機關公務員僅6人,企業會員受身份限制,多崗位鍛煉的機會少,行政閱歷普遍不夠廣泛,缺乏行政工作經驗,在組織部和統戰部門開展干部選拔工作過程中,民建會員明顯處于劣勢。
(二)鍛煉途徑方式單一,后備干部培養乏力
一是理論學習培訓形式單一,效果不夠理想。目前,民建舟山市工委組織的理論學習形式主要有專題學習會、支部(組)學習會、讀書會、理論研究會、主題演講比賽等,看上去形式多樣但基本僅限于上傳下達以及對知識的普及,學習的深度不夠;培訓方面,主要是積極選派會員參加市委統戰部、民建省委會等組織的各類培訓班,但培訓時間也比較短,學習的系統性不強。
二是基層組織會員參加崗位掛職鍛煉、換崗交流的機會少。隨著新型政黨制度建設的推進,民建舟山市工委的各基層組織都安排了對口聯系企事業單位,為基層會員學習交流鍛煉提供了機會和平臺。但在實際運作中,民建基層組織會員到對口單位行政掛職鍛煉、換崗交流的機會不多,缺乏計劃性和針對性,特別是企業與行政事業機關單位的崗位職責不同,難以對接和落實,需要進一步科學化、精細化、制度化。
(三)培養缺乏梯隊建設,后備干部斷層嚴重
一是后備干部推薦力度不夠,存在“備”“用”脫節現象。在后備干部選拔和任用環節上,組織部和統戰部把民主黨派成員與中共干部適用相同的標準,由于民建會員受客觀和自身素質主觀因素的限制,在競爭中往往處于劣勢。現有做法主要有三種:一是由民建基層支部和市工委推薦產生;二是由統戰部幫助共同推薦;三是由統戰部負責推薦。實踐中存在民建基層組織選拔推薦的后備干部人選得不到組織部門認可的狀況,造成會內“備”而不用的現象,影響了民建基層組織對選拔后備干部的積極性以及后備干部本身的熱情和上進心。
二是由于會員面廣分散且本職工作繁忙,參加學習培訓、參政議政、民主監督、專項調研等黨派活動時間上難以保證,活動開展困難,后備干部人選缺乏能力鍛煉的機會,新老會員“傳幫帶”機制沒有真正建立。
三、主動發展、有效作為,夯實后備干部隊伍建設的基礎
后備干部隊伍的建設直接關系到黨派的生命力以及社會影響力,關系到參政黨建設,必須高度重視,科學謀劃。針對舟山市工委的實際,擬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以求主動發展,有效作為。
(一)加強“初心”教育,強化會員參政議政觀念
70年前的西柏坡李家莊實現了協商建國的“大統戰”,在“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號召下,全國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熱烈響應,受邀奔赴解放區,與中國共產黨共商建國大計,為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如今,“不忘合作初心,繼續攜手前進”已成為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共同心聲。加強“初心”教育,增強會員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夯實多黨合作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礎,是黨派建設的第一關——政治關。
1、在全體會員層面開展會史教育。采取多種形式,如編印學習資料、組織系統沙龍、邀請老會員介紹自身經歷等,系統學習黨派的宗旨、歷史以及與中共合作過程,宣傳優秀代表人物以及黨派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貢獻等,增強會員的歸屬感、認同感和自豪感。舟山市工委組織全體會員赴嘉興南湖、施復亮故居開展“不忘初心”主題教育活動就是很好的嘗試。
2、充分認識參政議政的重要性。參政議政是衡量民主黨派政治價值、工作實效的重要標準,要在全員“初心”教育的基礎上,強化會員的責任意識和主動參與意識,有意識地營造會員人人關注參政議政、積極獻言獻策的良好氛圍,為后備干部創造展現才能的機會。
(二)理論與實踐并重,強化年輕會員能力鍛煉
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加強會員的實踐鍛煉機會,提升后備干部的協調溝通能力,增強后備干部的基層凝聚力。
1、建立培訓制度,增加后備干部參加高層次學習培訓機會。通過學習教育引導后備干部樹立“愛國、民主、建設、團結、創新、奉獻”的民建共同價值理念,讓后備干部在學習中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在研討中開拓自己的視野,在各類比賽較量中學習他人之長。
2、嘗試建立會員組織、參與黨派活動貢獻積分制。作為黨派成員,響應黨派號召、積極參加黨派活動、為黨派的成長奉獻自己的力量,是應盡責任。但是在實踐中,往往因為這些很難統計,在選拔干部、選拔人才時容易更多著眼于學歷、職稱、職務等可以有“硬杠子”衡量的部分,忽略了難以量化的熱情、激情和熱心,某種程度上也損傷了部分熱心黨派事業的會員積極性。同時,在具體的活動組織中也更能體現會員的組織協調能力和溝通能力,而這些都是作為后備干部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因此,可以嘗試會員的貢獻積分制,將會員參加黨派活動、為黨派活動出謀劃策提供建議、組織協調基層組織活動、物色推薦新會員人選等量化,作為后備干部選拔的考量指標之一。
3、搭建各種平臺,為后備干部提供鍛煉成長機會。能力的展現,平臺非常重要。首先,后備干部的選拔離不開會員的認同和認可,要打破論資排輩的觀念,讓年輕會員參與會內基層組織的管理及領導工作,增加年輕后備干部與會員的接觸溝通,對后備干部參政議政的量化考核等都是很有效的會內平臺。其次,要樹立“推薦使用也是培養”的觀念,對優秀的后備干部,除及時在黨派內部安排外,還要抓住各種時機,積極、主動、適時地向外推薦,積極為后備干部的成長鋪臺階、搭舞臺、壓擔子。如推薦優秀后備干部擔任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到政府部門掛職等,使后備干部通過擔任社會工作、掛職鍛煉等方式,不斷提高工作水平和能力。
(三)依托“傳幫帶”,架構后備干部及人才梯隊
“傳幫帶”是一種經過實踐證明了的行之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民主黨派成員分散的特點決定了“傳幫帶”在黨派人才隊伍梯隊建設中具有更為凸顯的作用。
1、嘗試“導師制”。“師傅帶徒弟”是較為快捷的培養方法。實踐中,老會員在政治把握、社會熱點、參政議政角度、組織協調溝通等方面具有毋庸置疑的優勢,由老會員牽頭,幫助年輕會員抓住熱點問題、把握政治方向、選準調研課題,在實際工作中傳授經驗。
2、加強團隊合作。以“支部聯誼”“青年沙龍”“結對子”等形式,加強會員間的交流合作。以共同的專業、共同的興趣、共同的關注等共性,打破基層組織的劃分,成立各種臨時性合作伙伴性質的團隊,發揮各自特長共同完成調研課題、參政議政等任務,在合作的基礎上逐漸形成可以相互交叉的團隊,并從中發現人才。
3、強化能力培養。可以通過讓后備干部擔任基層組織領導、各專門工作委員會負責人等,有意識地鍛煉他們的組織領導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按梯隊有層次地培養后備干部。但在培養人才的同時,還應強化監督管理,對后備干部實行動態管理,建立合理的后備干部進退機制。
(四)謀求多方合力,共建黨派后備干部隊伍
隊伍建設尤其是后備干部隊伍及梯隊的建設不是黨派一方可以完成的,需要統戰部、組織部、會員個人乃至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和努力。
1、堅持“黨管干部”“黨管人才”原則。在中共黨委統一領導下,做好后備干部的選拔、培養、推薦工作。主動接軌組織部、統戰部,匯報會內對后備干部人選(苗子)的選拔情況,盡早進入組織部、統戰部的視野并爭取獲得最大支持和幫助,將后備干部人選的培養、鍛煉納入黨委后備干部隊伍建設的整體框架內。
2、多渠道吸納優秀人才與嚴把入會關并重。根據舟山市工委的情況,積極與組織部、統戰部溝通協調,爭取適當放寬新會員發展比例(省內調劑),多行業、多渠道關注、吸納優秀人才入會。此外,必須嚴格把好新會員入會考察關,對入會動機及各方面綜合素質要通過談話、參加活動等形式多方考量,確保會員隊伍的先進性和代表性。
3、關心關注會員發展,量身定做培養方案。民建會員中企業會員及科研單位會員多,對他們的培養應區別于行政干部的培養。市區各級組織要主動關心會員的事業發展和精神需求,了解、掌握會員的個性特點和行業、專業特性,與統戰部、組織部共同探討制定既符合干部選拔任用標準又能兼顧會員特性更好地發揮展現會員才能的培養方案。同時,針對各支部后備干部力量不均的現狀,可嘗試跨支部選拔后備干部,選優選強后備干部隊伍。
4、對接統戰和組織部門,積極吸納優秀公務員入會。在保證民建黨派經濟界別特色的基礎上,應積極拓寬組織發展領域,堅持“高學歷、高職稱”的同時,著重在政府職能部門工作人員以及具有高級專業職稱的人員中物色新會員,在發展新會員的同時結合后備干部的規劃。
后備干部隊伍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長期的積累和努力,更需要多部門的通力合作和全社會的重視。民建舟山市工委自成立以來始終重視后備干部隊伍建設,并將繼續朝著建設一支能夠擔當改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參政黨人才隊伍而努力!
(本文獲2018年度民建省委會理論研究優秀結項成果三等獎)
參考文獻:
【1】李旸著.民主黨派組織建設的現狀調查與對策分析[D].南昌大學.2017
【2】楊愛珍著.當代中國政黨制度研究[M].學林出版社,2004
【3】張泰富著.中國民主黨派建設論綱[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