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云”平臺打造履職活動新模式研究
以杭州民建為例
發布時間:2021-04-22 09:07:03
|
作者: 郭清曄 蘇廷良 蔣歆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多黨合作要有新氣象,思想共識要有新提高,履職盡責要有新作為,參政黨要有新面貌,引導廣大成員增進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使新時代多黨合作展現出勃勃生機。”“希望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做中國共產黨的好參謀、好幫手、好同事,增強責任和擔當,共同把中國的事情辦好”。面對新的形勢、任務和要求,參政黨要順應時代要求,擔當歷史使命,不忘合作初心,繼續攜手前進,充分利用新技術認真履行參政黨職能,煥發新面貌、展現新作為,推動新時代統一戰線和多黨合作事業實現新的更大發展。
一、“云”平臺技術發展對民主黨派履職的機遇與挑戰
近年來,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國開始邁入全新的網絡信息時代,網絡信息的傳播使得民主黨派參政履職的客觀環境發生了巨大改變,對各民主黨派參政履職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各民主黨派積極適應網絡信息化的環境要求,著力挖掘網絡信息的積極特性,對進一步提升其參政履職能力和水平具有重大意義。
(一)網民規模為民主黨派履職帶來數據支撐
2020年4月28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為9.0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4.5%,龐大的網民數量為海量數據的產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何從大數據中分析當前社會發展中須關注的難點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意見建議成為民主黨派履職能力建設的重要挑戰。
(二)新技術的發展保障民主黨派履職模式的創新
當前,隨著新技術的不斷進步,中國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完善,“新基建”助力“云”技術升級。2019年,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規模光纖和移動通信網絡,行政村通光纖和4G比例均超過98%,固定互聯網寬帶用戶接入超過4.5億戶。相關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快將進一步加速新技術的產業應用,并催生新的產業形態,相關新技術的不斷發展將有力保障民主黨派在履職模式上不斷探索,適應科技浪潮。
(三)信息傳播的變化對民主黨派參政履職帶來新的考驗
傳統的傳播平臺在信息的傳播方式和輻射范圍上都有特定的對象和特定的輻射范圍。而在“云”背景下,信息傳播交互的每一個節點上都有可能是一個傳送或接收的中心,呈現信息傳播的網狀結構、雙向結構。微博、微信、釘釘的使用,打破了傳統的傳播方式,實現了跨區域跨時間的傳播。一些熱點消息往往一發布便會引起成千上萬人的關注和轉載,信息傳播速度更迅速,信息傳播范圍更廣。各民主黨派要利用這些新技術積極參與黨和國家的政治生活,積極了解民情,快速反映民意。
二、杭州民建運用“云”平臺參政履職的實踐探索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增強改革創新本領,保持銳意進取的精神風貌,善于結合實際創造性推動工作,善于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開展工作。”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國許多線下活動轉到了線上。疫情期間,“不聚集”成為大家的共識,民建杭州市委會各級組織積極試點開展“云活動”,確保日常學習、會務工作、參政履職氛圍不淡、節奏不變、力度不減。2020年上半年,民建杭州市委會30余個基層組織、專委會開展了“云活動”,基本采取以班子成員集合為主、會員因地制宜的方式進行。會領導通過“釘釘軟件-群視頻會議”系統向大家通報市委會近期工作,掌握會員們助力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等相關工作,讓會員們隔著屏幕也能感受到濃濃的組織溫暖和親切感。
(一)新的會議模式對組織者提出了新的考驗
民建江干八支部是率先通過“云會議”方式組織支委班子開展習近平總書記疫情防控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專題學習的基層組織。雖說是支部班子召開的“小”會議,但對于組織者來說,一點也不輕松。從提出思路到通知大家提前熟悉軟件,從預約安排會議時間到收集準備近10份學習材料,支委班子一連忙了好幾天。支部主委是一名律師,她很感慨,“盡管是云會議,但籌備過程就跟我做庭前準備工作是一樣的,所有環節都得考慮周到。
(二)新的會議模式對廣泛收集社情民意有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民建杭州市屬六支部和四支部通過舉辦“云活動”開展主題議政。這兩個支部都是2019年調整新建,具有鮮明的行業特色,均為在職會員,平時大家工作較忙,線下參會有一定難度,參會率不高。但“云”議政活動期間,來自建設工程領域和商貿業的支部會員齊齊到場,大家紛紛立足本職建言獻策,會后支部及時將線上的討論成果總結轉化為立論鮮明的社情民意信息,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三)杭州市政協民建界別利用“云”會議發揮委員優勢,提高履職能力
為充分發揮政協委員助力“兩戰全勝”的優勢和力量,在杭州市政協十一屆四次全會召開前夕,民建杭州市委會把市政協民建界別小組會議“搬”到了線上,委員們就“兩會”大會發言、集體提案和個人提案選題進行了交流發言,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兩手抓兩手硬兩戰贏”,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健康發展,切實推動基層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動數字治理等方面開展了深入探討,集思廣益逐步完善形成集體提案,有關建議在大會上引起較大反響。
(四)舉辦網上直播論壇
民建杭州市西湖區基層委借鑒“云業務”“宅經濟”等新模式,聯合多家單位成功舉辦“疫后產業應對思考直播論壇”,邀請業內人士和專家學者通過線上直播,分享他們身處“困境”時采取的“智慧”之策和實踐經驗。活動當日,“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企業面對的挑戰及應對措施”、“新冠肺炎疫情后的創業機會”“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法律服務業變化”等分論壇同時推出,50位企業家、投資人、律師、法務工作者和法學學者在線獨立直播,分別聚焦當前形勢下的產業發展、經濟轉型,深度闡述觀點,共同為廣大網友呈現了一場知識和思想的盛宴,參與收聽互動超過2萬人次。
(五)探索網絡直播帶貨
民建杭州市委會發揮密切聯系經濟界的特色優勢,組織會員企業家在特定時間段利用會員企業平臺開展直播賣貨活動,并約定收入50%捐贈給思源•彩虹人生公益基金,實現服務會員企業與社會公益的雙贏,成為民建杭州市委會社會服務工作的一項有益探索。
中央統戰部網站以《杭州民建市委會推動“云活動”“云履職”提升服務能力》為題對民建杭州市委會開展的“云”活動作了報道。浙江省政協副主席、民建浙江省委會主委陳小平認為:“杭州民建探索‘網上民建•云履職’的做法很好,倡導各地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打造民建建言資政平臺,打通會員履職最后一公里。”民建杭州市委會郭清曄主委認為,利用互聯網開展“云履職”,既是確保年度工作在疫情防控時期順利推進的有效手段,又是對傳統活動方式的靈活創新,同時也是不斷保持和煥發組織生機與活力的可喜嘗試。數字經濟時代,參政黨履職工作如何與信息化穩步融合發展,打破時空限制,實現便捷化和高效化,是當前以及今后一段時期非常值得我們探索的課題。
三、民主黨派運用“云”平臺面臨的問題
(一)成員思想觀念的變化對黨派開展“云”活動提出了挑戰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逐步把現實社會所建構的社會關系帶入互聯網虛擬社會,廣大成員積極關注國家大事、熱點事件,并以發表觀點、建議、組織活動等形式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由此而涌現的各種聲音、各類主張、多種價值觀念在網上交互出現、相互影響,沖擊成員的思想觀念、道德意識和心理情感。黨派成員分布于各行各業,除具有統一身份外無其他約束條件,組織和成員之間缺乏緊密的工作關系,對民主黨派開展“云”活動提出了新的挑戰。
(二)“云”平臺的安全性對黨派成員發表觀點帶來約束
由于黨派成員大多有一定的職務和界別特色,組織與成員之間又缺少穩定私密的信息化交流平臺,盡管目前有微信、QQ、釘釘等商業通信工具可用于實時聯絡,但是這些公眾平臺因全面開放和過度集成,導致使用起來缺乏安全性,不具備封閉化和專業化要求,致使許多黨派成員在發表觀點時會顧忌身份和安全性,在面對“云”活動時,在網絡空間活躍度有所降低,大部分在網上持觀望態度,不主動發聲,與在線下積極的政治參與形成明顯差別。
(三)黨派成員年齡結構導致通過“云”平臺參政履職受限
通過“云”平臺,黨派各級組織成員可以方便的交流溝通,傳遞信息,會務程序得到了極大簡化,降低了在上傳下達時存在的錯誤和疏漏地方,但同時也存在對“云”平臺使用不便的問題。黨派成員年齡結構不合理,平均年齡大多在50歲左右,有些基層組織年齡老化特別嚴重,這部分成員對新技術不熟悉,深處網絡時代往往手足無措,無法在“云”平臺上發表個人觀點,參與到知情議政的過程中,不利于組織全面掌握會員的思想動態。
(四)“云”活動受關注度不高
在當下網絡信息飛速發展的環境下,與其他各類專題網站、互聯網交流群、公眾號相比,民主黨派的特色活動影響力相對較弱。各民主黨派開設的“云”平臺,普遍存在形式僵化、互動性差、粉絲關注度不高等問題,多數活動在黨派微信公眾號發布的內容關注量以幾百人居多,說明各民主黨派尤其是基層委員會在適應網絡時代開拓創新、提升民主黨派工作親和力等方面做得遠遠不夠,難以充分發揮“云”平臺的積極作用。
(五)專業運營人才匱乏,難以滿足“云”發展要求
人才工作是強本固基的戰略性工作,人才能力的大小、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網絡信息傳播的質量高低,關系到各民主黨派的參政履職工作能否順利有效地開展。在一些黨派組織內部,那些既精通政治參與理論,又熟諸網絡信息傳播之道的專業化人才依然相對缺乏,尤其是缺乏高水平的具有一定理論根基的信息采編和加工處理人才。而已有的宣傳崗位工作人員,多數未經過專業技術培訓,對新技術敏感度低,網絡實踐經驗欠缺,對于黨派參政履職的實效性提升帶來一定影響。
四、參政黨借助“云”平臺打造履職新模式的路徑與對策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從制度上保障和完善參政議政、民主監督,探索有效形式。”基于此,利用“云”平臺提高民主黨派參政履職能力,解決履職中存在的困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建立黨派“云”平臺履職制度保障機制
網絡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迫切需要民主黨派在參政議政過程中,制定一整套相關的制度對其進行規范,保障在實際運行中做到到位不越位、幫忙不添亂。
1.強化正確的網絡觀教育,引導民主黨派成員正確合理地運用網絡。網絡不是法外之地,在使用“云”過程中,必須把對廣大成員的網絡觀教育作為重要內容。通過科學的教育和理念引導,形成健康的網絡心理和科學的網絡價值觀。通過各種途徑的教育進一步提高成員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
2.優化基層組織領導班子構成。提高基層組織領導班子成員思維的活躍度和創新性,在基層組織換屆時注重把政治立場堅定、工作能力突出又有互聯網工作思維的骨干成員納入領導班子,保障基層組織領導班子活力和創新力。
3.組建網絡志愿者隊伍。可挑選政治立場堅定、網絡影響力大、履職熱情高的黨派成員,擔任網絡志愿者,對于在“云”平臺運用中出現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及時、公正、理性地發表意見,引導網絡輿論。
(二)以點帶面,發揮骨干會員“領頭雁”作用
黨派骨干會員大多為代表性人士,有一定的身份和知名度,他們有知識、有熱情,愿意參與黨派各項活動。在“云”平臺建立過程中,民主黨派各級領導班子要解放思想,打破條條框框,把握互聯網時代機遇,樹立互聯網工作思維,在網絡上積極發聲,以點帶面,打消其他成員的政治顧慮,引導會員抒發真情實感,交流內心思想,全面掌握會員思想動態。
(三)主動對接老年會員,建立“互助組”
黨派老年會員大多學歷高、學習能力強、學風好,但受年齡和環境限制無法快速掌握新技術。黨派基層組織要搭建新老會員“互助組”,利用新會員善于接受新技術的特點,積極幫助老會員掌握運用“云”平臺,保證在民主黨派運用“云”平臺積極參政履職時一個都不能少。同時,在組織發展時進一步優化成員年齡結構。
(四)創新活動方式,提高成員參與率
在“云”平臺的使用過程中,創新活動形式,利用其立體性、可視性、發散性的特點,對相關內容進行深加工,使其具有充足的吸引力,利用圖片、影視、動畫、音樂等方式,采取網民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增加評論、回復等互動功能,使形神有機融合,保證信息的可讀性、趣味性,使信息傳播圖文并茂,聲像俱備,增強感染力和影響力,以利于黨派成員在增長知識的同時受到思想熏陶,收到“潤物細無聲”的功效。
(五)加強培訓,建立互聯網后備干部隊伍
在“云”平臺活動中,要提升民主黨派的履職水平,唯有懂得網絡信息技術,善于科學合理地運用網絡信息技術,才能收到應有效果。應加強互聯網相關的培訓學習,熟練運用互聯網技術,進一步提高日常管理溝通和工作的效率,擴大宣傳的廣度和時效性。可通過在社會主義學院接受培訓等方式,廣泛凝聚政治共識。民主黨派各級組織要積極搞好相關專業隊伍的建設,在實踐中,把那些政治作風過硬,又懂得網絡技術,能熟練運用網絡開展工作的成員納入后備干部隊伍中。
(本文獲2020年度全省統戰理論政策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民建省委會理論研究優秀結項成果二等獎)
一、“云”平臺技術發展對民主黨派履職的機遇與挑戰
近年來,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國開始邁入全新的網絡信息時代,網絡信息的傳播使得民主黨派參政履職的客觀環境發生了巨大改變,對各民主黨派參政履職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各民主黨派積極適應網絡信息化的環境要求,著力挖掘網絡信息的積極特性,對進一步提升其參政履職能力和水平具有重大意義。
(一)網民規模為民主黨派履職帶來數據支撐
2020年4月28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為9.0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4.5%,龐大的網民數量為海量數據的產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何從大數據中分析當前社會發展中須關注的難點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意見建議成為民主黨派履職能力建設的重要挑戰。
(二)新技術的發展保障民主黨派履職模式的創新
當前,隨著新技術的不斷進步,中國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完善,“新基建”助力“云”技術升級。2019年,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規模光纖和移動通信網絡,行政村通光纖和4G比例均超過98%,固定互聯網寬帶用戶接入超過4.5億戶。相關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快將進一步加速新技術的產業應用,并催生新的產業形態,相關新技術的不斷發展將有力保障民主黨派在履職模式上不斷探索,適應科技浪潮。
(三)信息傳播的變化對民主黨派參政履職帶來新的考驗
傳統的傳播平臺在信息的傳播方式和輻射范圍上都有特定的對象和特定的輻射范圍。而在“云”背景下,信息傳播交互的每一個節點上都有可能是一個傳送或接收的中心,呈現信息傳播的網狀結構、雙向結構。微博、微信、釘釘的使用,打破了傳統的傳播方式,實現了跨區域跨時間的傳播。一些熱點消息往往一發布便會引起成千上萬人的關注和轉載,信息傳播速度更迅速,信息傳播范圍更廣。各民主黨派要利用這些新技術積極參與黨和國家的政治生活,積極了解民情,快速反映民意。
二、杭州民建運用“云”平臺參政履職的實踐探索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增強改革創新本領,保持銳意進取的精神風貌,善于結合實際創造性推動工作,善于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開展工作。”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國許多線下活動轉到了線上。疫情期間,“不聚集”成為大家的共識,民建杭州市委會各級組織積極試點開展“云活動”,確保日常學習、會務工作、參政履職氛圍不淡、節奏不變、力度不減。2020年上半年,民建杭州市委會30余個基層組織、專委會開展了“云活動”,基本采取以班子成員集合為主、會員因地制宜的方式進行。會領導通過“釘釘軟件-群視頻會議”系統向大家通報市委會近期工作,掌握會員們助力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等相關工作,讓會員們隔著屏幕也能感受到濃濃的組織溫暖和親切感。
(一)新的會議模式對組織者提出了新的考驗
民建江干八支部是率先通過“云會議”方式組織支委班子開展習近平總書記疫情防控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專題學習的基層組織。雖說是支部班子召開的“小”會議,但對于組織者來說,一點也不輕松。從提出思路到通知大家提前熟悉軟件,從預約安排會議時間到收集準備近10份學習材料,支委班子一連忙了好幾天。支部主委是一名律師,她很感慨,“盡管是云會議,但籌備過程就跟我做庭前準備工作是一樣的,所有環節都得考慮周到。
(二)新的會議模式對廣泛收集社情民意有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民建杭州市屬六支部和四支部通過舉辦“云活動”開展主題議政。這兩個支部都是2019年調整新建,具有鮮明的行業特色,均為在職會員,平時大家工作較忙,線下參會有一定難度,參會率不高。但“云”議政活動期間,來自建設工程領域和商貿業的支部會員齊齊到場,大家紛紛立足本職建言獻策,會后支部及時將線上的討論成果總結轉化為立論鮮明的社情民意信息,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三)杭州市政協民建界別利用“云”會議發揮委員優勢,提高履職能力
為充分發揮政協委員助力“兩戰全勝”的優勢和力量,在杭州市政協十一屆四次全會召開前夕,民建杭州市委會把市政協民建界別小組會議“搬”到了線上,委員們就“兩會”大會發言、集體提案和個人提案選題進行了交流發言,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兩手抓兩手硬兩戰贏”,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健康發展,切實推動基層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動數字治理等方面開展了深入探討,集思廣益逐步完善形成集體提案,有關建議在大會上引起較大反響。
(四)舉辦網上直播論壇
民建杭州市西湖區基層委借鑒“云業務”“宅經濟”等新模式,聯合多家單位成功舉辦“疫后產業應對思考直播論壇”,邀請業內人士和專家學者通過線上直播,分享他們身處“困境”時采取的“智慧”之策和實踐經驗。活動當日,“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企業面對的挑戰及應對措施”、“新冠肺炎疫情后的創業機會”“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法律服務業變化”等分論壇同時推出,50位企業家、投資人、律師、法務工作者和法學學者在線獨立直播,分別聚焦當前形勢下的產業發展、經濟轉型,深度闡述觀點,共同為廣大網友呈現了一場知識和思想的盛宴,參與收聽互動超過2萬人次。
(五)探索網絡直播帶貨
民建杭州市委會發揮密切聯系經濟界的特色優勢,組織會員企業家在特定時間段利用會員企業平臺開展直播賣貨活動,并約定收入50%捐贈給思源•彩虹人生公益基金,實現服務會員企業與社會公益的雙贏,成為民建杭州市委會社會服務工作的一項有益探索。
中央統戰部網站以《杭州民建市委會推動“云活動”“云履職”提升服務能力》為題對民建杭州市委會開展的“云”活動作了報道。浙江省政協副主席、民建浙江省委會主委陳小平認為:“杭州民建探索‘網上民建•云履職’的做法很好,倡導各地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打造民建建言資政平臺,打通會員履職最后一公里。”民建杭州市委會郭清曄主委認為,利用互聯網開展“云履職”,既是確保年度工作在疫情防控時期順利推進的有效手段,又是對傳統活動方式的靈活創新,同時也是不斷保持和煥發組織生機與活力的可喜嘗試。數字經濟時代,參政黨履職工作如何與信息化穩步融合發展,打破時空限制,實現便捷化和高效化,是當前以及今后一段時期非常值得我們探索的課題。
三、民主黨派運用“云”平臺面臨的問題
(一)成員思想觀念的變化對黨派開展“云”活動提出了挑戰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逐步把現實社會所建構的社會關系帶入互聯網虛擬社會,廣大成員積極關注國家大事、熱點事件,并以發表觀點、建議、組織活動等形式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由此而涌現的各種聲音、各類主張、多種價值觀念在網上交互出現、相互影響,沖擊成員的思想觀念、道德意識和心理情感。黨派成員分布于各行各業,除具有統一身份外無其他約束條件,組織和成員之間缺乏緊密的工作關系,對民主黨派開展“云”活動提出了新的挑戰。
(二)“云”平臺的安全性對黨派成員發表觀點帶來約束
由于黨派成員大多有一定的職務和界別特色,組織與成員之間又缺少穩定私密的信息化交流平臺,盡管目前有微信、QQ、釘釘等商業通信工具可用于實時聯絡,但是這些公眾平臺因全面開放和過度集成,導致使用起來缺乏安全性,不具備封閉化和專業化要求,致使許多黨派成員在發表觀點時會顧忌身份和安全性,在面對“云”活動時,在網絡空間活躍度有所降低,大部分在網上持觀望態度,不主動發聲,與在線下積極的政治參與形成明顯差別。
(三)黨派成員年齡結構導致通過“云”平臺參政履職受限
通過“云”平臺,黨派各級組織成員可以方便的交流溝通,傳遞信息,會務程序得到了極大簡化,降低了在上傳下達時存在的錯誤和疏漏地方,但同時也存在對“云”平臺使用不便的問題。黨派成員年齡結構不合理,平均年齡大多在50歲左右,有些基層組織年齡老化特別嚴重,這部分成員對新技術不熟悉,深處網絡時代往往手足無措,無法在“云”平臺上發表個人觀點,參與到知情議政的過程中,不利于組織全面掌握會員的思想動態。
(四)“云”活動受關注度不高
在當下網絡信息飛速發展的環境下,與其他各類專題網站、互聯網交流群、公眾號相比,民主黨派的特色活動影響力相對較弱。各民主黨派開設的“云”平臺,普遍存在形式僵化、互動性差、粉絲關注度不高等問題,多數活動在黨派微信公眾號發布的內容關注量以幾百人居多,說明各民主黨派尤其是基層委員會在適應網絡時代開拓創新、提升民主黨派工作親和力等方面做得遠遠不夠,難以充分發揮“云”平臺的積極作用。
(五)專業運營人才匱乏,難以滿足“云”發展要求
人才工作是強本固基的戰略性工作,人才能力的大小、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網絡信息傳播的質量高低,關系到各民主黨派的參政履職工作能否順利有效地開展。在一些黨派組織內部,那些既精通政治參與理論,又熟諸網絡信息傳播之道的專業化人才依然相對缺乏,尤其是缺乏高水平的具有一定理論根基的信息采編和加工處理人才。而已有的宣傳崗位工作人員,多數未經過專業技術培訓,對新技術敏感度低,網絡實踐經驗欠缺,對于黨派參政履職的實效性提升帶來一定影響。
四、參政黨借助“云”平臺打造履職新模式的路徑與對策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從制度上保障和完善參政議政、民主監督,探索有效形式。”基于此,利用“云”平臺提高民主黨派參政履職能力,解決履職中存在的困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建立黨派“云”平臺履職制度保障機制
網絡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迫切需要民主黨派在參政議政過程中,制定一整套相關的制度對其進行規范,保障在實際運行中做到到位不越位、幫忙不添亂。
1.強化正確的網絡觀教育,引導民主黨派成員正確合理地運用網絡。網絡不是法外之地,在使用“云”過程中,必須把對廣大成員的網絡觀教育作為重要內容。通過科學的教育和理念引導,形成健康的網絡心理和科學的網絡價值觀。通過各種途徑的教育進一步提高成員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
2.優化基層組織領導班子構成。提高基層組織領導班子成員思維的活躍度和創新性,在基層組織換屆時注重把政治立場堅定、工作能力突出又有互聯網工作思維的骨干成員納入領導班子,保障基層組織領導班子活力和創新力。
3.組建網絡志愿者隊伍。可挑選政治立場堅定、網絡影響力大、履職熱情高的黨派成員,擔任網絡志愿者,對于在“云”平臺運用中出現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及時、公正、理性地發表意見,引導網絡輿論。
(二)以點帶面,發揮骨干會員“領頭雁”作用
黨派骨干會員大多為代表性人士,有一定的身份和知名度,他們有知識、有熱情,愿意參與黨派各項活動。在“云”平臺建立過程中,民主黨派各級領導班子要解放思想,打破條條框框,把握互聯網時代機遇,樹立互聯網工作思維,在網絡上積極發聲,以點帶面,打消其他成員的政治顧慮,引導會員抒發真情實感,交流內心思想,全面掌握會員思想動態。
(三)主動對接老年會員,建立“互助組”
黨派老年會員大多學歷高、學習能力強、學風好,但受年齡和環境限制無法快速掌握新技術。黨派基層組織要搭建新老會員“互助組”,利用新會員善于接受新技術的特點,積極幫助老會員掌握運用“云”平臺,保證在民主黨派運用“云”平臺積極參政履職時一個都不能少。同時,在組織發展時進一步優化成員年齡結構。
(四)創新活動方式,提高成員參與率
在“云”平臺的使用過程中,創新活動形式,利用其立體性、可視性、發散性的特點,對相關內容進行深加工,使其具有充足的吸引力,利用圖片、影視、動畫、音樂等方式,采取網民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增加評論、回復等互動功能,使形神有機融合,保證信息的可讀性、趣味性,使信息傳播圖文并茂,聲像俱備,增強感染力和影響力,以利于黨派成員在增長知識的同時受到思想熏陶,收到“潤物細無聲”的功效。
(五)加強培訓,建立互聯網后備干部隊伍
在“云”平臺活動中,要提升民主黨派的履職水平,唯有懂得網絡信息技術,善于科學合理地運用網絡信息技術,才能收到應有效果。應加強互聯網相關的培訓學習,熟練運用互聯網技術,進一步提高日常管理溝通和工作的效率,擴大宣傳的廣度和時效性。可通過在社會主義學院接受培訓等方式,廣泛凝聚政治共識。民主黨派各級組織要積極搞好相關專業隊伍的建設,在實踐中,把那些政治作風過硬,又懂得網絡技術,能熟練運用網絡開展工作的成員納入后備干部隊伍中。
(本文獲2020年度全省統戰理論政策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民建省委會理論研究優秀結項成果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