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基層組織如何長期保持旺盛活力的思考
發布時間:2021-04-22 09:24:56
|
作者: 施金煥 朱 穎 丁 想
民建基層組織是民建的基礎細胞,是會員履職與黨派發展的基本載體。新建基層組織更是黨派的新鮮血液,是黨派有機生長、創新發展的不竭動力。當前,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會員需求日趨多元,黨派觸角向下延伸,基層組織建設迎來深刻變革與重大挑戰,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的示范帶動下,各民主黨派組織建設顯著加強,新建基層組織成為展示黨派形象、吸收先進人才的重要陣地。如何加強新建基層組織建設,使之永葆旺盛活力,已成為亟需研究的新課題。
一、加強新建基層組織建設的重要意義
一個組織能否高效運行,能否有效達成目標,能否最大程度發揮效能,關鍵在于是否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執行力、競爭力和影響力。加強新建基層組織建設,就是從起跑線出發,在不斷提高組織凝聚力、競爭力、執行力和影響力的同時,實現基層組織的發展與壯大。
(一)加強新建基層組織建設,是凝心聚力、提升組織凝聚力的必然要求。民建基層組織會員來自各行各業,單憑一個共同的信仰相聚在一起,相互間沒有利益紐帶,平時也缺乏工作來往。從某種程度而言,民建基層組織先天就具有松散的特性,如果后天還不加強組織建設,或組織建設滯后,那么將很難匯聚共識,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必須要從組織成立之初就加強組織建設,把全體會員的思想及行動統一到民建政治綱領上來,逐步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并使之成為全體會員的共同信念和共同文化。
(二)加強新建基層組織建設,是履職盡責、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必然要求。民主黨派的主要職能是參政議政、民主監督、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協商。因而,民主黨派的核心競爭力就在于參政議政、民主監督和政黨協商的能力、水平與成效。然而,參政議政、民主監督和政黨協商的能力并非與生俱來,培養提升也絕非一日之功。如果沒有針對性開展專項能力培養提升工作,大部分會員將對此空有熱情卻無所適從。必須要從組織成立之初就加強專項能力建設,著力提升參政議政、民主監督和政黨協商等方面的特色優勢和競爭力,為基層組織實現高質量履職打下堅實基礎。
(三)加強新建基層組織建設,是規范管理、提升組織執行力的必然要求。執行力,是貫徹戰略意圖、完成預定目標的操作能力,是把組織戰略和規劃轉化成為成果的關鍵。民主黨派基層組織的執行力,就是能夠把上級黨委政府、上級黨派組織的理念和規劃變成行動,并高質量完成目標任務的能力。這種能力涵蓋了制度建設、作風建設、履職能力建設、人才培養等基層組織建設的方方面面,對于新建基層組織而言,不可或缺。必須在組織成立之初就要開展制度體系、激勵機制、人才培養等全方位的建設,使基層組織機制健全、運行規范、充滿活力,以高水平的執行力,確保基層組織在任何時候都具有超強戰斗力。
(四)加強新建基層組織建設,是展示形象、提升社會影響力的必然要求。基層組織是民主黨派展示形象的重要窗口。新建基層組織,特別是縣(區)一級新建基層組織,是黨派在當地的第一次延伸,更是窗口中的窗口。因而,新建基層組織的形象,不僅僅關系到會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更是直接關系到黨派整體的社會形象,并作用于優秀人才的匯聚與吸收。必須要在組織成立之初就開展系統的組織建設,內強素質,外樹形象,向社會展示我會組織管理嚴格規范、參政議政積極有效、服務社會扎實有為的優良形象,提升社會影響力,并不斷增強社會精英分子對民建組織的認同。
二、新建基層組織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新建基層組織在成立之初,由于會員處于新鮮期,往往會有一個會員熱情高漲、活動響應積極、組織活力迸發的蜜月期。但蜜月期過去后,容易出現各種不足與問題。具體表現如下:
一是活動不積極,組織紀律較為松散。以麗水市2016年、2019年新成立的兩個民建支部為例,雖然一開始會員不多,但活躍主動,微信群里有問必答,參政議政共同參與,組織活動基本全員參加。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會員人數的增加,積極性和主動性都有所下降。現在每次組織活動群里發出通知,主動響應的不到半數,其他都需要電話通知,且請假人數較多,參與率不夠高、覆蓋面不夠廣。
二是作用不突出,參政議政成效不佳。如2016年成立的某縣級支部,共有縣政協委員6名,每年向縣政協全會提交提案15件左右,數量上低于民進總支,基本與同期成立的九三支社持平,且列入重點提案數量不多,尚未形成民建品牌。同時,參政議政、反映社情民意信息、調研課題等各項工作也沒有表現出新生支部應有活力,在全市各支部中處于中游水平。
三是特色不明顯,界別優勢發揮不足。民建是主要由經濟界人士組成的參政黨,在當前仍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高質量綠色發展大局中,應該大有可為。但在實際履職中,不少新建基層組織都沒有把精力集中在經濟建設上,而是更多地關注民生領域。在反映社情民意信息中,針對經濟建設、產業發展提出的建議意見和管用舉措也不多。
四是履職不主動,團隊合力有待增強。目前,在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履職工作中,“一人包干,大家在看”或“兩三人干,幾十人看”等現象在基層組織中較為普遍。新建基層組織這種現象更加明顯,多數基層組織沒有形成履職工作的科學體系和強大合力。主委、副主委以完成硬性任務為目標,新會員以完成數量指標為目標,而反映社情民意信息、撰寫調研課題等履職任務,實際上交由基層組織里1—2人依靠單打獨斗來完成。
五是地位不認同,社會形象亟需提升。首次延伸到縣(區)一級的新建基層組織,由于客觀上起步較晚、主觀上影響力不強等因素影響,社會形象并未樹立,社會地位不被認同,多數人尚不知道民建組織,不少行政機關、主流媒體等官方機構還會將民建組織與民進組織相混淆,甚至有部分部門和群眾不理解、不支持民建組織開展課題調研、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工作。同時,這也造成了經濟界優秀人士特別是優秀企業家不斷被民進、九三等黨派挖腳搶人。
上述種種表象,究其原因,主要有這么幾個方面:
一是入會培養不實。目前,多數基層組織在發展新會員中,積極分子只需參加半年活動和組織考察后即可入會,在入會前缺乏系統的考察和培養,造成很多形式合格的“不合格會員”。特別是不少積極分子即便在成為正式會員后尚不理解民建綱領,甚至不少人根本沒有讀過會章。入會的初衷只是為了找個組織交些朋友,并沒想過要履行政黨職能,入會動機存疑。
二是制度執行不嚴。政黨組織有別于民間團體,其顯著特征就是政治性和紀律性。但不少基層組織雖有健全的制度體系,但一方面對同一組織會員礙于情面,另一方面也擔心嚴格執行造成人員流失,因而缺乏強有力的執行,最終造成部分會員組織觀念不強,紀律松散。
三是組織團建不力。基層組織成員來自各行各業,工作生活交集較少,如果沒有有效的團建,而僅依靠每年有限的傳統的學習活動很難形成推心置腹、團結互助的團隊。同時,在參政議政等履職工作中又缺少系統的約束與激勵機制,就造成了缺乏合力的單打局面,效率不高,且不利于凝聚力的形成。
四是學習教育不夠。雖然上級組織不斷組織學習與培訓,但主要集中在骨干和精英階層,對于普通會員的學習教育嚴重不足。各地基層組織或許會組織一些履職工作沙龍,但多數組織沒有或很少開展會史、會章學習教育活動,造成基層組織普通會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學習以及能力提升培訓嚴重不足,也直接影響到基層組織凝聚力、執行力和競爭力的提升。
五是會員結構不佳。新建基層組織出于迅速壯大考慮,發展步伐較快,造成新老會員結構失衡現象較為普遍,以老帶新作用難以發揮。而在組織成立之初,為了追求會員的多樣性,不可避免地吸收教育、法律、衛生等非經濟界會員,也在一定程度上沖淡了經濟屬性。同時,新建基層組織由于政治待遇以及各類資源難以與其他老牌黨派抗衡,優秀人才競爭處于劣勢,造成新會員選材困難,會員中經濟界“頭部”人士不多。
六是對外宣傳不足。客觀上由于新建基層組織活動不多,力量有限,影響力不大,開展對外宣傳力不從心。主觀上是基層組織不重視宣傳工作,未能主動搶抓機遇,搭建平臺,利用熱點,做到集中高效宣傳。既然對外宣傳不足,社會對民建基層組織缺乏了解與認同感必定在所難免。
三、加強新建基層組織建設的對策建議
新時代基層組織建設的目標是要打造政治堅定、組織堅實、履職有力、作風優良、制度健全的活力組織和魅力組織。新建基層組織也要以此為目標,堅持問題導向和實踐導向,直面問題,精準發力,努力打造永葆青春的活力組織與魅力組織。
(一)要創新會前培養,提升組織原動力。新會員發展是基層組織的重要基石,是活力組織的源頭活水。必須要嚴格會前培養,嚴把入會關,不斷提升組織原動力。一要科學審慎選材。全面排摸當地優秀人才,根據行業、年齡、學歷、個人初步意愿等內容分類建立優秀人才庫,有組織、有計劃地向相應人群宣傳民建知識,并根據個人意愿及會員推薦,科學審慎確定入會培養對象。二要嚴格教育培養。參考中國共產黨入黨積極分子培養流程,建立入會積極分子教育培養機制,通過集中專題培訓、遠程授課、組織談話等多種方式,對入會積極分子開展會章、會史、多黨合作以及參政議政基本知識教育,努力培養積極分子政黨意識、政治素養與履職能力。三要全面深入考察。繼續堅持并完善積極分子參加組織活動機制,通過活動,在增強積極分子認同感的同時,加強對積極分子的考察,為入會前全面深入考察夯實基礎。四要優化會員結構。要在充分保證界別特色、體現本會進步性的基礎上,積極吸納各行各業精英人士入會,不斷提升學歷層次和知識水平,改善行業結構和年齡結構,充分激發組織活力。
(二)要強化政治引領,提升組織向心力。政治功能是民主黨派最本質、最核心的功能,加強思想政治建設,強化政治引領,是活力組織的內核之所在。必須強化政治功能,全方位開展思想政治建設,提升組織的向心力。一要強化首位意識。教育引導會員學習中國共產黨發展的歷史經驗,深刻理解思想政治建設作為組織建設首要大事的重要意義,從思想上建會,開展制度化學習,善于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二要強化換位意識。要教育會員在黨派建設上學會換位思考,不僅要深刻認識本會的會史、會章與使命,更要從執政黨希望我們建設成什么樣的組織、發揮什么樣的政治功能、完成什么樣的時代使命等方面去思考和實踐,切實加強本會的思想政治建設,打造向心力強大的基層組織。三要強化配位意識。在強化會員對民主黨派位置、功能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會員思想政治的匹配性教育,促使會員努力做到政治配位、思想配位、德行配位。
(三)要嚴格制度執行,提升組織執行力。令行禁止是組織執行力的直接要求,是活力組織的基本保障。必須要嚴格會員要求,嚴格制度執行,提升組織執行力。一要完善組織制度。全面梳理各類學習制度、會議制度、考核制度,按科學實用原則進行重新修訂,建立起涵蓋組織活動、履職工作、評價考核等一攬子制度,確保組織制度的科學性和指引性。二要嚴格制度執行。尊重契約,遵守紀律。在全面學習解讀會章、會內監督條例以及基層組織各項制度的基礎上,嚴格執行活動請假、履職打卡、考核獎懲、紀律處分等制度,該誡勉的誡勉,該處分的處分,該勸退的勸退,切實規范會員行為。三要適當體現靈活。堅持以人為本原則,適度理解企業家會員群體的特殊性,對企業家會員確因工作等客觀原因不符合制度要求的,在一定程度內給予豁免。
(四)要加強班子建設,提升組織領導力。領導班子是組織形象的縮影,是活力組織的重要引領。必須要塑造團結務實、清正廉潔、積極向上、履職盡責的班子形象。一要配好領導班子。要堅持任人唯賢,領導班子必須要選用政治素質好、業務能力強、單位威望高、民主作風好、創新意識強的人擔任。也可以采取組織意圖和會員民意相結合,打破論資排輩的傳統格局,大膽啟用政治覺悟高、年輕有活力、熱心會務、有思想、善團結的年輕會員擔當重任。二要堅持集體領導。要堅持民主集中制,集體領導,分工負責,廣泛聽取會員的意見和建議,集思廣益,不搞獨斷專行。三要加強班子學習。要堅持與時俱進,上級組織需開展各類基層班子成員學習培訓工作,不斷提升基層組織班子成員政治素質、業務水平和領導力。
(五)要推進團建活動,提升組織凝聚力。團建活動是組織建設的重要利器,是活力組織的潤滑油和催化劑。必須要加強基層組織團隊建設,提升組織凝聚力。一要專題化開展活動。要分階段分專題組織開展會員喜聞樂見的活動,兼顧思想性、專業性和趣味性,提升會員參與積極性。如結合驢道經濟開發組織驢道徒步越野,增強團隊協作意識;結合組織建設,開展破冰、背摔等團建活動,增強會員間信任、合作等意識;結合省委建設重要窗口決議和打造高水平創新型省份決定,組織沙龍活動,學習相應文件,開展頭腦風暴,增強政治意識和履職意識。二要多元化組織活動。要堅決扭轉依靠個別人組織開展活動的現有局面,建立輪值制等活動組織制度,通過行業或地域進行分組輪值,活動主題與標準由班子在年初大致確定,活動實施由輪值小組依次安排,努力實現活動吸引全員、組織依靠全員的新格局,不斷提升會員參與活動的主動性。三要個性化打造品牌。鼓勵每個基層組織因地制宜開展個性化特色活動,并逐步打造活動品牌,提升活動影響力,上級組織每年開展品牌活動評比,用以強化與激勵。
(六)要重視履職培訓,提升組織競爭力。教育培訓是組織建設的基本路徑,是活力組織的粘合劑和推進器。必須要通過教育培訓實現會員的充分教化和履職能力的全面提高,不斷提升組織競爭力。一要搭建學習平臺。以黨為師,充分借鑒《學習強國》APP平臺以及強制學習打卡制度,搭建操作簡明、內容充實的民建網上學習平臺,精選會史、會章、多黨合作知識、重要時政新聞等學習內容;建立每天強制學習制度,按照每天打卡和每日精選原則,設定每日必學內容,控制每天學習時長(5—10分鐘為宜),讓會員在長期堅持中積少成多,豐富相關知識。二要豐富培訓內容。在線上與線下各種學習培訓中,既要重視會史會章和會的理論學習,也要重視多黨合作知識、中共重要理論學習,還要開展經濟、法律、管理等領域知識學習,更要定期組織時局剖析和參政議政能力提升學習,以促進會員知識結構的完善與業務能力的提升。三要健全履職體系。要建章立制,完善履職考核體系,引導和督促會員像干好本職工作一樣履行黨派職能。要建立全員信息工作制度,做到社情民意信息全員提供、專業會員執筆,提升社情民意信息質量。要常態化開展參政議政沙龍活動,努力實現調研全員選題、舉措全員謀劃、履職全員參與的履職工作新格局。
(七)要積極主動宣傳,提升組織影響力。形象宣傳是組織建設的重要陣地,是活力組織的對外窗口。必須要通過積極有效的宣傳,提升組織影響力,增強社會認同感與會員自豪感。一要加強老陣地建設。要高度重視當地政協、統戰陣地和傳統黨報官媒宣傳,特別是充分借勢“兩會”通道、民主協商等熱點,在黨委政府和統戰系統中樹立擔當實干、積極有為的基層組織形象。二要強化新媒體思維。要充分利用新媒體搭建平臺,借助網絡、微信、抖音甚至直播平臺擴大宣傳,樹立與時俱進、朝氣蓬勃的基層組織形象。三要打造參政黨品牌。品牌是最大的影響力,口碑是最好的認同感。要牢牢立足參政黨職能,發揮經濟界特色,打造強大的參政議政品牌,為發展代言,為百姓謀利,在廣大群眾中樹立心系發展、情牽百姓的民建基層組織形象。
基層組織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覆蓋會務工作的方方面面,貫穿組織建設的始終。新建基層組織的蓬勃成長更需要各級領導的關心、重視與支持,不斷增強會員的使命感、榮譽感和歸屬感,不斷提升基層組織的凝聚力、競爭力和影響力,從而讓基層組織永葆青春,充滿活力。
(本文獲2020年度民建省委會理論研究優秀結項成果二等獎)
參考文獻:
[1]宋來、宋曉濤、劉嘉,提升高校民主黨派基層組織活力問題研究,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6年第4期
[2]劉小莉、樊篤濤,民主黨派組織發展問題研究,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9年第2期
[3]陳兵斌、危建武,支持幫助民主黨派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實踐探微,山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9年第1期
[4]唐華生,增強民主黨派基層組織活力的再思考,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7年第4期
一、加強新建基層組織建設的重要意義
一個組織能否高效運行,能否有效達成目標,能否最大程度發揮效能,關鍵在于是否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執行力、競爭力和影響力。加強新建基層組織建設,就是從起跑線出發,在不斷提高組織凝聚力、競爭力、執行力和影響力的同時,實現基層組織的發展與壯大。
(一)加強新建基層組織建設,是凝心聚力、提升組織凝聚力的必然要求。民建基層組織會員來自各行各業,單憑一個共同的信仰相聚在一起,相互間沒有利益紐帶,平時也缺乏工作來往。從某種程度而言,民建基層組織先天就具有松散的特性,如果后天還不加強組織建設,或組織建設滯后,那么將很難匯聚共識,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必須要從組織成立之初就加強組織建設,把全體會員的思想及行動統一到民建政治綱領上來,逐步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并使之成為全體會員的共同信念和共同文化。
(二)加強新建基層組織建設,是履職盡責、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必然要求。民主黨派的主要職能是參政議政、民主監督、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協商。因而,民主黨派的核心競爭力就在于參政議政、民主監督和政黨協商的能力、水平與成效。然而,參政議政、民主監督和政黨協商的能力并非與生俱來,培養提升也絕非一日之功。如果沒有針對性開展專項能力培養提升工作,大部分會員將對此空有熱情卻無所適從。必須要從組織成立之初就加強專項能力建設,著力提升參政議政、民主監督和政黨協商等方面的特色優勢和競爭力,為基層組織實現高質量履職打下堅實基礎。
(三)加強新建基層組織建設,是規范管理、提升組織執行力的必然要求。執行力,是貫徹戰略意圖、完成預定目標的操作能力,是把組織戰略和規劃轉化成為成果的關鍵。民主黨派基層組織的執行力,就是能夠把上級黨委政府、上級黨派組織的理念和規劃變成行動,并高質量完成目標任務的能力。這種能力涵蓋了制度建設、作風建設、履職能力建設、人才培養等基層組織建設的方方面面,對于新建基層組織而言,不可或缺。必須在組織成立之初就要開展制度體系、激勵機制、人才培養等全方位的建設,使基層組織機制健全、運行規范、充滿活力,以高水平的執行力,確保基層組織在任何時候都具有超強戰斗力。
(四)加強新建基層組織建設,是展示形象、提升社會影響力的必然要求。基層組織是民主黨派展示形象的重要窗口。新建基層組織,特別是縣(區)一級新建基層組織,是黨派在當地的第一次延伸,更是窗口中的窗口。因而,新建基層組織的形象,不僅僅關系到會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更是直接關系到黨派整體的社會形象,并作用于優秀人才的匯聚與吸收。必須要在組織成立之初就開展系統的組織建設,內強素質,外樹形象,向社會展示我會組織管理嚴格規范、參政議政積極有效、服務社會扎實有為的優良形象,提升社會影響力,并不斷增強社會精英分子對民建組織的認同。
二、新建基層組織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新建基層組織在成立之初,由于會員處于新鮮期,往往會有一個會員熱情高漲、活動響應積極、組織活力迸發的蜜月期。但蜜月期過去后,容易出現各種不足與問題。具體表現如下:
一是活動不積極,組織紀律較為松散。以麗水市2016年、2019年新成立的兩個民建支部為例,雖然一開始會員不多,但活躍主動,微信群里有問必答,參政議政共同參與,組織活動基本全員參加。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會員人數的增加,積極性和主動性都有所下降。現在每次組織活動群里發出通知,主動響應的不到半數,其他都需要電話通知,且請假人數較多,參與率不夠高、覆蓋面不夠廣。
二是作用不突出,參政議政成效不佳。如2016年成立的某縣級支部,共有縣政協委員6名,每年向縣政協全會提交提案15件左右,數量上低于民進總支,基本與同期成立的九三支社持平,且列入重點提案數量不多,尚未形成民建品牌。同時,參政議政、反映社情民意信息、調研課題等各項工作也沒有表現出新生支部應有活力,在全市各支部中處于中游水平。
三是特色不明顯,界別優勢發揮不足。民建是主要由經濟界人士組成的參政黨,在當前仍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高質量綠色發展大局中,應該大有可為。但在實際履職中,不少新建基層組織都沒有把精力集中在經濟建設上,而是更多地關注民生領域。在反映社情民意信息中,針對經濟建設、產業發展提出的建議意見和管用舉措也不多。
四是履職不主動,團隊合力有待增強。目前,在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履職工作中,“一人包干,大家在看”或“兩三人干,幾十人看”等現象在基層組織中較為普遍。新建基層組織這種現象更加明顯,多數基層組織沒有形成履職工作的科學體系和強大合力。主委、副主委以完成硬性任務為目標,新會員以完成數量指標為目標,而反映社情民意信息、撰寫調研課題等履職任務,實際上交由基層組織里1—2人依靠單打獨斗來完成。
五是地位不認同,社會形象亟需提升。首次延伸到縣(區)一級的新建基層組織,由于客觀上起步較晚、主觀上影響力不強等因素影響,社會形象并未樹立,社會地位不被認同,多數人尚不知道民建組織,不少行政機關、主流媒體等官方機構還會將民建組織與民進組織相混淆,甚至有部分部門和群眾不理解、不支持民建組織開展課題調研、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工作。同時,這也造成了經濟界優秀人士特別是優秀企業家不斷被民進、九三等黨派挖腳搶人。
上述種種表象,究其原因,主要有這么幾個方面:
一是入會培養不實。目前,多數基層組織在發展新會員中,積極分子只需參加半年活動和組織考察后即可入會,在入會前缺乏系統的考察和培養,造成很多形式合格的“不合格會員”。特別是不少積極分子即便在成為正式會員后尚不理解民建綱領,甚至不少人根本沒有讀過會章。入會的初衷只是為了找個組織交些朋友,并沒想過要履行政黨職能,入會動機存疑。
二是制度執行不嚴。政黨組織有別于民間團體,其顯著特征就是政治性和紀律性。但不少基層組織雖有健全的制度體系,但一方面對同一組織會員礙于情面,另一方面也擔心嚴格執行造成人員流失,因而缺乏強有力的執行,最終造成部分會員組織觀念不強,紀律松散。
三是組織團建不力。基層組織成員來自各行各業,工作生活交集較少,如果沒有有效的團建,而僅依靠每年有限的傳統的學習活動很難形成推心置腹、團結互助的團隊。同時,在參政議政等履職工作中又缺少系統的約束與激勵機制,就造成了缺乏合力的單打局面,效率不高,且不利于凝聚力的形成。
四是學習教育不夠。雖然上級組織不斷組織學習與培訓,但主要集中在骨干和精英階層,對于普通會員的學習教育嚴重不足。各地基層組織或許會組織一些履職工作沙龍,但多數組織沒有或很少開展會史、會章學習教育活動,造成基層組織普通會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學習以及能力提升培訓嚴重不足,也直接影響到基層組織凝聚力、執行力和競爭力的提升。
五是會員結構不佳。新建基層組織出于迅速壯大考慮,發展步伐較快,造成新老會員結構失衡現象較為普遍,以老帶新作用難以發揮。而在組織成立之初,為了追求會員的多樣性,不可避免地吸收教育、法律、衛生等非經濟界會員,也在一定程度上沖淡了經濟屬性。同時,新建基層組織由于政治待遇以及各類資源難以與其他老牌黨派抗衡,優秀人才競爭處于劣勢,造成新會員選材困難,會員中經濟界“頭部”人士不多。
六是對外宣傳不足。客觀上由于新建基層組織活動不多,力量有限,影響力不大,開展對外宣傳力不從心。主觀上是基層組織不重視宣傳工作,未能主動搶抓機遇,搭建平臺,利用熱點,做到集中高效宣傳。既然對外宣傳不足,社會對民建基層組織缺乏了解與認同感必定在所難免。
三、加強新建基層組織建設的對策建議
新時代基層組織建設的目標是要打造政治堅定、組織堅實、履職有力、作風優良、制度健全的活力組織和魅力組織。新建基層組織也要以此為目標,堅持問題導向和實踐導向,直面問題,精準發力,努力打造永葆青春的活力組織與魅力組織。
(一)要創新會前培養,提升組織原動力。新會員發展是基層組織的重要基石,是活力組織的源頭活水。必須要嚴格會前培養,嚴把入會關,不斷提升組織原動力。一要科學審慎選材。全面排摸當地優秀人才,根據行業、年齡、學歷、個人初步意愿等內容分類建立優秀人才庫,有組織、有計劃地向相應人群宣傳民建知識,并根據個人意愿及會員推薦,科學審慎確定入會培養對象。二要嚴格教育培養。參考中國共產黨入黨積極分子培養流程,建立入會積極分子教育培養機制,通過集中專題培訓、遠程授課、組織談話等多種方式,對入會積極分子開展會章、會史、多黨合作以及參政議政基本知識教育,努力培養積極分子政黨意識、政治素養與履職能力。三要全面深入考察。繼續堅持并完善積極分子參加組織活動機制,通過活動,在增強積極分子認同感的同時,加強對積極分子的考察,為入會前全面深入考察夯實基礎。四要優化會員結構。要在充分保證界別特色、體現本會進步性的基礎上,積極吸納各行各業精英人士入會,不斷提升學歷層次和知識水平,改善行業結構和年齡結構,充分激發組織活力。
(二)要強化政治引領,提升組織向心力。政治功能是民主黨派最本質、最核心的功能,加強思想政治建設,強化政治引領,是活力組織的內核之所在。必須強化政治功能,全方位開展思想政治建設,提升組織的向心力。一要強化首位意識。教育引導會員學習中國共產黨發展的歷史經驗,深刻理解思想政治建設作為組織建設首要大事的重要意義,從思想上建會,開展制度化學習,善于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二要強化換位意識。要教育會員在黨派建設上學會換位思考,不僅要深刻認識本會的會史、會章與使命,更要從執政黨希望我們建設成什么樣的組織、發揮什么樣的政治功能、完成什么樣的時代使命等方面去思考和實踐,切實加強本會的思想政治建設,打造向心力強大的基層組織。三要強化配位意識。在強化會員對民主黨派位置、功能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會員思想政治的匹配性教育,促使會員努力做到政治配位、思想配位、德行配位。
(三)要嚴格制度執行,提升組織執行力。令行禁止是組織執行力的直接要求,是活力組織的基本保障。必須要嚴格會員要求,嚴格制度執行,提升組織執行力。一要完善組織制度。全面梳理各類學習制度、會議制度、考核制度,按科學實用原則進行重新修訂,建立起涵蓋組織活動、履職工作、評價考核等一攬子制度,確保組織制度的科學性和指引性。二要嚴格制度執行。尊重契約,遵守紀律。在全面學習解讀會章、會內監督條例以及基層組織各項制度的基礎上,嚴格執行活動請假、履職打卡、考核獎懲、紀律處分等制度,該誡勉的誡勉,該處分的處分,該勸退的勸退,切實規范會員行為。三要適當體現靈活。堅持以人為本原則,適度理解企業家會員群體的特殊性,對企業家會員確因工作等客觀原因不符合制度要求的,在一定程度內給予豁免。
(四)要加強班子建設,提升組織領導力。領導班子是組織形象的縮影,是活力組織的重要引領。必須要塑造團結務實、清正廉潔、積極向上、履職盡責的班子形象。一要配好領導班子。要堅持任人唯賢,領導班子必須要選用政治素質好、業務能力強、單位威望高、民主作風好、創新意識強的人擔任。也可以采取組織意圖和會員民意相結合,打破論資排輩的傳統格局,大膽啟用政治覺悟高、年輕有活力、熱心會務、有思想、善團結的年輕會員擔當重任。二要堅持集體領導。要堅持民主集中制,集體領導,分工負責,廣泛聽取會員的意見和建議,集思廣益,不搞獨斷專行。三要加強班子學習。要堅持與時俱進,上級組織需開展各類基層班子成員學習培訓工作,不斷提升基層組織班子成員政治素質、業務水平和領導力。
(五)要推進團建活動,提升組織凝聚力。團建活動是組織建設的重要利器,是活力組織的潤滑油和催化劑。必須要加強基層組織團隊建設,提升組織凝聚力。一要專題化開展活動。要分階段分專題組織開展會員喜聞樂見的活動,兼顧思想性、專業性和趣味性,提升會員參與積極性。如結合驢道經濟開發組織驢道徒步越野,增強團隊協作意識;結合組織建設,開展破冰、背摔等團建活動,增強會員間信任、合作等意識;結合省委建設重要窗口決議和打造高水平創新型省份決定,組織沙龍活動,學習相應文件,開展頭腦風暴,增強政治意識和履職意識。二要多元化組織活動。要堅決扭轉依靠個別人組織開展活動的現有局面,建立輪值制等活動組織制度,通過行業或地域進行分組輪值,活動主題與標準由班子在年初大致確定,活動實施由輪值小組依次安排,努力實現活動吸引全員、組織依靠全員的新格局,不斷提升會員參與活動的主動性。三要個性化打造品牌。鼓勵每個基層組織因地制宜開展個性化特色活動,并逐步打造活動品牌,提升活動影響力,上級組織每年開展品牌活動評比,用以強化與激勵。
(六)要重視履職培訓,提升組織競爭力。教育培訓是組織建設的基本路徑,是活力組織的粘合劑和推進器。必須要通過教育培訓實現會員的充分教化和履職能力的全面提高,不斷提升組織競爭力。一要搭建學習平臺。以黨為師,充分借鑒《學習強國》APP平臺以及強制學習打卡制度,搭建操作簡明、內容充實的民建網上學習平臺,精選會史、會章、多黨合作知識、重要時政新聞等學習內容;建立每天強制學習制度,按照每天打卡和每日精選原則,設定每日必學內容,控制每天學習時長(5—10分鐘為宜),讓會員在長期堅持中積少成多,豐富相關知識。二要豐富培訓內容。在線上與線下各種學習培訓中,既要重視會史會章和會的理論學習,也要重視多黨合作知識、中共重要理論學習,還要開展經濟、法律、管理等領域知識學習,更要定期組織時局剖析和參政議政能力提升學習,以促進會員知識結構的完善與業務能力的提升。三要健全履職體系。要建章立制,完善履職考核體系,引導和督促會員像干好本職工作一樣履行黨派職能。要建立全員信息工作制度,做到社情民意信息全員提供、專業會員執筆,提升社情民意信息質量。要常態化開展參政議政沙龍活動,努力實現調研全員選題、舉措全員謀劃、履職全員參與的履職工作新格局。
(七)要積極主動宣傳,提升組織影響力。形象宣傳是組織建設的重要陣地,是活力組織的對外窗口。必須要通過積極有效的宣傳,提升組織影響力,增強社會認同感與會員自豪感。一要加強老陣地建設。要高度重視當地政協、統戰陣地和傳統黨報官媒宣傳,特別是充分借勢“兩會”通道、民主協商等熱點,在黨委政府和統戰系統中樹立擔當實干、積極有為的基層組織形象。二要強化新媒體思維。要充分利用新媒體搭建平臺,借助網絡、微信、抖音甚至直播平臺擴大宣傳,樹立與時俱進、朝氣蓬勃的基層組織形象。三要打造參政黨品牌。品牌是最大的影響力,口碑是最好的認同感。要牢牢立足參政黨職能,發揮經濟界特色,打造強大的參政議政品牌,為發展代言,為百姓謀利,在廣大群眾中樹立心系發展、情牽百姓的民建基層組織形象。
基層組織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覆蓋會務工作的方方面面,貫穿組織建設的始終。新建基層組織的蓬勃成長更需要各級領導的關心、重視與支持,不斷增強會員的使命感、榮譽感和歸屬感,不斷提升基層組織的凝聚力、競爭力和影響力,從而讓基層組織永葆青春,充滿活力。
(本文獲2020年度民建省委會理論研究優秀結項成果二等獎)
參考文獻:
[1]宋來、宋曉濤、劉嘉,提升高校民主黨派基層組織活力問題研究,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6年第4期
[2]劉小莉、樊篤濤,民主黨派組織發展問題研究,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9年第2期
[3]陳兵斌、危建武,支持幫助民主黨派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實踐探微,山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9年第1期
[4]唐華生,增強民主黨派基層組織活力的再思考,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