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處理好人民民主統一戰線中的四個關系
(1950年4月12日)
發布時間:2009-12-25 21:06:23
|
作者:
人民民主統一戰線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四個階級的聯盟,其中重要的問題是如何加強工人階級的領導、如何鞏固工農聯盟、如何同民族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合作等三個問題。這些也就是各方面的關系問題,包括階級關系、黨派關系、民族關系、上下關系等。現在我來談一談這四個方面的關系。
一、階級關系。
首先,我們應該注意到工農關系。要鞏固工農聯盟,要使城市與鄉村的關系得到正確解決,對工農關系就應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個問題一般都不大談,似乎并不嚴重。但在人們的思想上,在政策的執行上,對這個問題常常發生一些偏差。如城與鄉的關系,哪個居于領導地位?就常常把量和質弄混了。從量上看,在整個國民經濟中,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比重約占百分之九十左右,現代工業僅占百分之十左右,在國家稅收中農業稅也占一半以上,這些在量上是很大的。但從質上說,則應該是城市領導鄉村。要發展農業生產,就必須工業化,否則,提高農業生產,改善農民生活,走向集體化,都是很困難的。中國革命是依靠農村,積蓄力量,組織武裝隊伍,以農村圍城市,然后取得城市。現在要反過來,由城市領導農村來發展生產,改善農民生活。不這樣辯證地看,就會發生偏差。生產上如此,文化上也如此,要提高農村文化水平,城市就必須為鄉村培養大批干部。我們廣大的干部都從農村來,經過很多鍛煉,有很高的階級覺悟,但要管理城市,就必須重新學習.把這個認識問題解決好了,才能做好工作,鞏固工農聯盟。工農關系是一個很重要的關系。
其次,要處理好勞資關系和公私關系。這是現階段工人階級同民族資產階級如何適當合作并如何領導它的重要問題。《共同綱領》(280)對這個問題已有了明確規定,但在實際工作上往往會強調一面,而忽視另一面。在勞資關系上,既要保護勞動者的利益,又要保護正當的私人資本的活動,不利于國計民生的私人資本則要加以限制。公私關系也是一樣,以公為主,國營經濟居于領導地位,同時又要允許有利于國計民生的私營經濟的發展,并可給予幫助。私營工商業是以工業為主,商業也允許經營。商業方面,凡對人民生活有重大影響的生活必需品,如糧、布、煤等,要由國家來經營,使物價平衡,市場穩定,這對絕大多數的人民是有利的。至于在這范圍以外的,就可容許私人工商業者經營。在內外貿易關系上,也不是不容許私人經營進出口貿易,但要得到政府批準。這些都要有條件地、有區別地進行。這便是新民主主義的經濟政策。
民族資產階級是個有兩面性的階級。它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要反抗,這是革命性的一面。我們對它要采取團結的方針。但它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又有軟弱性、動搖性的一面,當革命發展了,它要來參加革命,我們是歡迎的,但對它軟弱動搖的一面,我們就要加以批評和斗爭。這兩方面必須區別對待。
《共同綱領》第二十六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建設的根本方針,是以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的政策,達到發展生產、繁榮經濟之目的。國家應在經營范圍、原料供給、銷售市場、勞動條件、技術設備、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調劑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使各種社會經濟成分在國營經濟領導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這里說得很清楚,這是我們處理和對待各方面關系的指導方針,也是我們同資產階級實行合作必遵循的原則。
二、黨派關系。
這里包含參加黨派的和無黨派的群眾之間的關系以及各黨派之間的關系。中國共產黨是處于領導地位的,應該主動的和各方面搞好關系。軍隊在這方面做得最好,但也不是一下子就做好了的。從毛澤東同為紅軍第四軍第九次黨的代表大會起草的決議中,就可以看出當時也有很多問題,是經過多次糾正才得到解決的。現在軍隊中有百分之三十是共產黨員,黨與非黨合作得很好。
黨派有排他性,這在對敵斗爭上是絕對必要的,以統一戰線內部暗藏的敵人和敵對階級的思想影響,排除出去也是必要的。但排他性不能用在合作的方面。在統一戰線內部則要把各黨派地進步性集中起來,要發展它的聯合性,使之成為統一的力量,團結起來,共同對敵。如果不加區別地一律排他,就不能取得勝利。處理好黨與非黨的關系就是要使聯合性與排他性結合起來,運用得當,不然的話,便會破壞統一戰線。共產黨在政權中,在人民團體中,必須貫徹同樣的原則,才能同黨外人士團結得好,才能帶領這個隊伍完成好各項任務。
每個黨派都有自己的歷史,都代表著各自方面的群眾。有人要求各民主黨派都和共產黨一樣,如果都一樣了,則共產黨和民主黨派又何必聯合呢?正因為有所不同,才需要聯合。如果各民主黨派的思想作風都和共產黨一樣,又何必有這幾個黨派存在呢?另一方面,如果只是為了廣泛聯合就不講原則,凡是要求我們承認的我們就承認,那又會渙散了統一戰線。因此,既不應該要求各民主黨派都和共產黨一樣,又要堅持原則,區別于四個民主階級以外的未經改造的分子。這樣,各黨派才能夠緊密有力地團結起來,共同奮斗。
三、民族關系。
中國有很多少數民族,怎樣才能團結合作得好?《共同綱領》已明確規定各民族一律平等,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區域自治,這里就不多談了。現在要說的是,我們不能要求各少數民族的發展水平和漢族一樣,要承認少數民族在某些方面存在落后現象,不能求之過急。我們決不允許帝國主義搗鬼,挑撥民族關系,這個原則一定要堅持。至于其他方面的問題可以慢慢來解決,有的還要等待。有些政策要結合少數民族地區的特點加以貫徹,不能拿一個政策來解決所有的問題。如維吾爾族人,覺得共產黨好,有的要求加入共產黨,但他的宗教信仰一時又不愿放棄,我們便可以允許他加入(298),在政治上鼓勵他進步,在思想上幫助他改造,否則會影響他前進。照顧少數民族地區的特點,并不是失掉立場。對少數民族,首先要在政治上使他們求得解放,然后在經濟上和文化上再幫助他們發展,穩步前進。
四、上下關系,即領導同群眾的關系問題。不要拿領導者的水準去要求群眾,又要向群眾學習,這兩
方面要結合起來,民主集中制也反映著領導與群眾的結合。處理好上下關系,既要做到集中統一,又要因地制宜,二者必須都照顧到。
前面三個關系是主要問題,上下關系是次要的,這里就不多說了。
對統一戰線內部的各種關系,必須處理得恰到好處,但這是不容易的,往往會發生很多偏向。如有的少數人只顧自己往前走,脫離了廣大群眾;也有的是尾巴主義,遷就落后。這是統一戰線中的兩種傾向。共產黨和進步分子容易有關門主義的傾向,其他方面則容易有遷就主義的傾向。在民族關系方面,我們要反對大民族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在上下關系方面,要反對官僚命令主義和自流主義。
以上這些傾向,都妨礙著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鞏固和發展。統一戰線就是在同各種偏向的斗爭中發展起來的,因此,便要不斷斗爭,不斷糾正。理愈辯愈明,真理總要在幾種不同意見的比較中得到補充和完善,在不斷的斗爭中得到發展,統一戰線的最重要的武器就是批評和自我批評。統一戰線不只是共產黨的工作,而是四個民主階級的共同工作。大家都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努力奮斗,才能使人民民主統一戰線不斷得到鞏固和加強。
注:
280 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九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共同綱領》確定了當時我國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教育、民族、外交等各方面的基本政策。它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各族各界人民的代表共同制定的建國綱領,是全國人民在一定時期內共同的奮斗目標和統一行動的政治基礎,在我國正式頒布憲法以前起過臨時憲法的作用。
298 建國初期,我們黨從我國一些基本上是全民族信教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對于要求入黨,而又一時不愿放棄宗教信仰的人,只要其他方面已夠入黨條件,便允許吸收入黨。在入黨以后,再從教育和革命實踐中幫助他們逐步清除宗教信仰和宗教感情。隨著我國社會情況的發展變化,一九八二年中央進一步明確規定:“共產黨員不得信仰宗教,不得參加宗教活動,長期堅持不改的要勸其退黨。”同時指出“在那些基本上是全民族信教的少數民族當中,這項規定的執行,需要按照實際情況,采取適當步驟,不宜簡單從事。”但是,“在新發展黨員時,必須注意嚴格掌握,凡屬篤信宗教和有濃厚宗教感情的,不勉強吸收。”
一、階級關系。
首先,我們應該注意到工農關系。要鞏固工農聯盟,要使城市與鄉村的關系得到正確解決,對工農關系就應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個問題一般都不大談,似乎并不嚴重。但在人們的思想上,在政策的執行上,對這個問題常常發生一些偏差。如城與鄉的關系,哪個居于領導地位?就常常把量和質弄混了。從量上看,在整個國民經濟中,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比重約占百分之九十左右,現代工業僅占百分之十左右,在國家稅收中農業稅也占一半以上,這些在量上是很大的。但從質上說,則應該是城市領導鄉村。要發展農業生產,就必須工業化,否則,提高農業生產,改善農民生活,走向集體化,都是很困難的。中國革命是依靠農村,積蓄力量,組織武裝隊伍,以農村圍城市,然后取得城市。現在要反過來,由城市領導農村來發展生產,改善農民生活。不這樣辯證地看,就會發生偏差。生產上如此,文化上也如此,要提高農村文化水平,城市就必須為鄉村培養大批干部。我們廣大的干部都從農村來,經過很多鍛煉,有很高的階級覺悟,但要管理城市,就必須重新學習.把這個認識問題解決好了,才能做好工作,鞏固工農聯盟。工農關系是一個很重要的關系。
其次,要處理好勞資關系和公私關系。這是現階段工人階級同民族資產階級如何適當合作并如何領導它的重要問題。《共同綱領》(280)對這個問題已有了明確規定,但在實際工作上往往會強調一面,而忽視另一面。在勞資關系上,既要保護勞動者的利益,又要保護正當的私人資本的活動,不利于國計民生的私人資本則要加以限制。公私關系也是一樣,以公為主,國營經濟居于領導地位,同時又要允許有利于國計民生的私營經濟的發展,并可給予幫助。私營工商業是以工業為主,商業也允許經營。商業方面,凡對人民生活有重大影響的生活必需品,如糧、布、煤等,要由國家來經營,使物價平衡,市場穩定,這對絕大多數的人民是有利的。至于在這范圍以外的,就可容許私人工商業者經營。在內外貿易關系上,也不是不容許私人經營進出口貿易,但要得到政府批準。這些都要有條件地、有區別地進行。這便是新民主主義的經濟政策。
民族資產階級是個有兩面性的階級。它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要反抗,這是革命性的一面。我們對它要采取團結的方針。但它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又有軟弱性、動搖性的一面,當革命發展了,它要來參加革命,我們是歡迎的,但對它軟弱動搖的一面,我們就要加以批評和斗爭。這兩方面必須區別對待。
《共同綱領》第二十六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建設的根本方針,是以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的政策,達到發展生產、繁榮經濟之目的。國家應在經營范圍、原料供給、銷售市場、勞動條件、技術設備、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調劑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使各種社會經濟成分在國營經濟領導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這里說得很清楚,這是我們處理和對待各方面關系的指導方針,也是我們同資產階級實行合作必遵循的原則。
二、黨派關系。
這里包含參加黨派的和無黨派的群眾之間的關系以及各黨派之間的關系。中國共產黨是處于領導地位的,應該主動的和各方面搞好關系。軍隊在這方面做得最好,但也不是一下子就做好了的。從毛澤東同為紅軍第四軍第九次黨的代表大會起草的決議中,就可以看出當時也有很多問題,是經過多次糾正才得到解決的。現在軍隊中有百分之三十是共產黨員,黨與非黨合作得很好。
黨派有排他性,這在對敵斗爭上是絕對必要的,以統一戰線內部暗藏的敵人和敵對階級的思想影響,排除出去也是必要的。但排他性不能用在合作的方面。在統一戰線內部則要把各黨派地進步性集中起來,要發展它的聯合性,使之成為統一的力量,團結起來,共同對敵。如果不加區別地一律排他,就不能取得勝利。處理好黨與非黨的關系就是要使聯合性與排他性結合起來,運用得當,不然的話,便會破壞統一戰線。共產黨在政權中,在人民團體中,必須貫徹同樣的原則,才能同黨外人士團結得好,才能帶領這個隊伍完成好各項任務。
每個黨派都有自己的歷史,都代表著各自方面的群眾。有人要求各民主黨派都和共產黨一樣,如果都一樣了,則共產黨和民主黨派又何必聯合呢?正因為有所不同,才需要聯合。如果各民主黨派的思想作風都和共產黨一樣,又何必有這幾個黨派存在呢?另一方面,如果只是為了廣泛聯合就不講原則,凡是要求我們承認的我們就承認,那又會渙散了統一戰線。因此,既不應該要求各民主黨派都和共產黨一樣,又要堅持原則,區別于四個民主階級以外的未經改造的分子。這樣,各黨派才能夠緊密有力地團結起來,共同奮斗。
三、民族關系。
中國有很多少數民族,怎樣才能團結合作得好?《共同綱領》已明確規定各民族一律平等,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區域自治,這里就不多談了。現在要說的是,我們不能要求各少數民族的發展水平和漢族一樣,要承認少數民族在某些方面存在落后現象,不能求之過急。我們決不允許帝國主義搗鬼,挑撥民族關系,這個原則一定要堅持。至于其他方面的問題可以慢慢來解決,有的還要等待。有些政策要結合少數民族地區的特點加以貫徹,不能拿一個政策來解決所有的問題。如維吾爾族人,覺得共產黨好,有的要求加入共產黨,但他的宗教信仰一時又不愿放棄,我們便可以允許他加入(298),在政治上鼓勵他進步,在思想上幫助他改造,否則會影響他前進。照顧少數民族地區的特點,并不是失掉立場。對少數民族,首先要在政治上使他們求得解放,然后在經濟上和文化上再幫助他們發展,穩步前進。
四、上下關系,即領導同群眾的關系問題。不要拿領導者的水準去要求群眾,又要向群眾學習,這兩
方面要結合起來,民主集中制也反映著領導與群眾的結合。處理好上下關系,既要做到集中統一,又要因地制宜,二者必須都照顧到。
前面三個關系是主要問題,上下關系是次要的,這里就不多說了。
對統一戰線內部的各種關系,必須處理得恰到好處,但這是不容易的,往往會發生很多偏向。如有的少數人只顧自己往前走,脫離了廣大群眾;也有的是尾巴主義,遷就落后。這是統一戰線中的兩種傾向。共產黨和進步分子容易有關門主義的傾向,其他方面則容易有遷就主義的傾向。在民族關系方面,我們要反對大民族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在上下關系方面,要反對官僚命令主義和自流主義。
以上這些傾向,都妨礙著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鞏固和發展。統一戰線就是在同各種偏向的斗爭中發展起來的,因此,便要不斷斗爭,不斷糾正。理愈辯愈明,真理總要在幾種不同意見的比較中得到補充和完善,在不斷的斗爭中得到發展,統一戰線的最重要的武器就是批評和自我批評。統一戰線不只是共產黨的工作,而是四個民主階級的共同工作。大家都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努力奮斗,才能使人民民主統一戰線不斷得到鞏固和加強。
注:
280 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九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共同綱領》確定了當時我國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教育、民族、外交等各方面的基本政策。它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各族各界人民的代表共同制定的建國綱領,是全國人民在一定時期內共同的奮斗目標和統一行動的政治基礎,在我國正式頒布憲法以前起過臨時憲法的作用。
298 建國初期,我們黨從我國一些基本上是全民族信教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對于要求入黨,而又一時不愿放棄宗教信仰的人,只要其他方面已夠入黨條件,便允許吸收入黨。在入黨以后,再從教育和革命實踐中幫助他們逐步清除宗教信仰和宗教感情。隨著我國社會情況的發展變化,一九八二年中央進一步明確規定:“共產黨員不得信仰宗教,不得參加宗教活動,長期堅持不改的要勸其退黨。”同時指出“在那些基本上是全民族信教的少數民族當中,這項規定的執行,需要按照實際情況,采取適當步驟,不宜簡單從事。”但是,“在新發展黨員時,必須注意嚴格掌握,凡屬篤信宗教和有濃厚宗教感情的,不勉強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