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選擇
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系列評論之一
發布時間:2009-12-27 12:16:32
|
作者: 之江平
(一)
一甲子光陰輪回,六十年滄桑巨變。共和國始終把握著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社會和諧、民族復興的航向,在歲月的時空中穿梭而行。今日之中國,政通人和,物阜民豐;今日之中國,活力迸射,一派生機;今日之中國,踔厲風發,砥礪前行。
歷數輝煌成就,串連夢想榮光,我們發現一條“鐵律”: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與其歷史主動性的選擇緊密相連。
近代中國給出了兩大課題: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無數仁人志士前赴后繼,上下求索。各種主義和主張出場了,紛紛破滅了;各種政黨和組織登臺了,紛紛退出了;各種道路和方式探索了,紛紛碰壁了。20世紀初以來,為了實現兩大歷史任務,歷史和人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選擇了改革開放。
俯仰60載,潮起錢江兩岸,浙江兒女一路踏歌而來。在極富傳奇色彩的“中國故事”中,浙江人民揮就了瑰麗華彩的一章。
(二)
馬克思主義來到中國,這是一次歷史性的牽手。
拂去歲月風塵,望向歷史深處,近代中國,多少次旗豎旗倒,多少回人聚人散,多少主義成為過客,多少英雄抱恨終天。只有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真理,指明了中國革命的道路,照亮了民族復興的前程。
中國是幸運的,中國人民是幸運的,中華民族是幸運的。因為,作為領導核心的中國共產黨,始終能夠以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實踐。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同與中國革命實踐結合起來,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建立了新中國。
從30年前開始,與時俱進的中國共產黨人創立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在這一科學理論體系的引領下,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不斷取得新勝利。
馬克思主義一旦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威力無比:這是一面旗幟,迎風高揚,引領時代前行;這是一種信仰,堅如磐石,凝聚民族力量;這是一個法寶,予取皆準,戰勝一切困難。
科學理論的指導,讓浙江這片熱土生發無限活力,走在發展前列。率先解放思想,率先推進市場化改革,率先推進農村工業化,率先推進內外開放聯動,率先推進城鄉一體化,率先推進生態省建設……這一系列“率先”,形成了“浙江現象”,寫就了“浙江驕傲”,創造了“浙江力量”。正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引下,浙江人民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征、浙江特點的發展之路。
(三)
歷史作證: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歷史作證:一百多年來,在中國出現的所有政治力量中,只有中國共產黨能夠最堅決、最有效地捍衛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
堅持黨的領導,這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這一選擇,源于中國共產黨以科學理論為指導。開辟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中國人民奔赴光明未來,得益于科學理論;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得益于科學理論;沉著應對“蘇東劇變”,堅定舉自己的旗、走自己的路,得益于科學理論;引領改革開放,肇始一場震古爍今的變革,得益于科學理論。
這一選擇,源于中國共產黨扎根于人民群眾。一部黨史,就是一部踐行人民群眾利益的奮斗史:改變積弱積貧的舊中國,為的是人民利益;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的是人民利益;進行社會主義探索,為的是人民利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的是人民利益。
這一選擇,源于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邁向復興。綜合國力由弱到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標顯了“中國力量”;從溫飽不足到實現小康,成就了“中國速度”;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封閉狀態到全球視野,開始了“中國跨越”……88載卓越歷程,彪炳千秋;60年執政輝煌,功垂青史。中國共產黨始終是民族復興的核心力量。
浙江人民始終把堅持黨的領導作為堅定信念,擺在突出位置。新中國成立60周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浙江各級黨組織始終正確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和改善黨的建設,不斷提高執政水平;審時度勢,及時制定浙江又好又快發展的政策措施,不斷增強宏觀駕馭能力;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在改革發展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堅持黨的領導,這是浙江走在發展前列的根本保證。
(四)
歷史經過反復比較,作出了決定自己命運的抉擇: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國家富強、人民富裕、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
社會主義道路,始于找到馬克思主義真理那一刻。正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邏輯。
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
這一道路,是強國路、幸福路、振興路。一個發展中國家GDP年均增長近10%,經濟總量已位列世界第三,中國人民一天創造的財富就超過了1952年一年的總量,在世界發展史上堪稱奇崛;開辟一條獨具特色的現代化道路,為世界提供了一個新型社會制度的發展模式;中國共產黨作為領導核心,將民族復興的進程推至新高。
這一道路,在發展、創新、深化中生機盎然。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創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堅持馬克思主義;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一系列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更加清晰,前景更加光明。(下轉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這一道路,決定中國未來的前途與命運。歷史充滿變數,時代充滿挑戰,這就需要我們在變數中尋找規律,在挑戰中把握原則。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一條朝陽大路,是一條康莊大道。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深深刻下了浙江人民成功實踐的足印。幾個數字就是最好的注腳——從1978年到2008年,城鄉居民收入已分別連續8年和24年保持全國各省區第一位,足證這是一條浙江人民走向富裕的道路;在全國民營企業500強中浙江占173席,足證這是一條浙江人民不斷創業創新的道路;推進全面小康六大行動計劃,近年來全省新增財力的近3/4用于全面改善民生,足證這是一條浙江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道路。
(五)
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
一艘巨輪如能在一淺水灣里啟程,無疑是個奇跡。細加打量,改革開放就是一個歷史選擇的“東方奇跡”。從此,中國巨輪再次揚帆遠航。
改革開放寫下了這樣一個歷史段落:一個迸發速度與活力的時代,一個放飛激情與夢想的時代,一個交織變革與重構的時代……改革開放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
歷史發展的軌跡沒有直線。中國改革開放的巨輪在激流勇進30年之后,正全面駛入攻堅克難的“深水區”,河水越來越深,河床越來越寬:改革越向前推進,觸及的矛盾就越深,碰到的難題就越大。在“深水區”學會“游泳”,要訣是發展中的矛盾靠科學發展來解決,改革中的問題靠深化改革來解決。
改革永無止境,探索未有窮期。在這個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變的發展模式。改革創新精神是時代精神的核心,正在成為全民族的價值取向。改革開放是一個長期艱苦的歷程。唯其長期,更需堅守;唯其艱苦,更需奮斗。
在中國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的時代畫卷中,浙江改革開放30多年是精彩的一頁:從資源小省到經濟大省,這是一個發展傳奇;率先推進市場取向改革,這是一個開路先鋒;鑄就了以創業創新為核心的浙江精神,這是一個改革標本……
今天,浙江的改革開放正處于新的起點上,開始一系列“華麗轉身”:逐步從以經濟領域為主,向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個領域改革開放轉變;逐步從激發微觀主體活力,向統籌推進微觀、宏觀層面的改革開放轉變;逐步從“自下而上”突破舊體制障礙為主,向更加注重“上下互動”推進制度創新轉變;逐步從單項突破為主,向更加注重綜合配套、協同推進轉變。
改革開放,我們始終在路上。
(六)
60年,是丈量歲月的一個特殊單元。新中國的60年,寫下艱難奮斗。那些夢想,那些輝煌,含著時代溫度,和著前行節拍,標注為中華兒女的獨特記憶,鐫刻成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
60年的實踐充分證明,歷史和人民的選擇完全正確,符合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符合時代發展的滾滾潮流;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走向民族復興,仍需堅守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再過12年,到我們黨成立100周年時,將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再過40年,到新中國誕辰100周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作為沿海發達地區,浙江要率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只要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目標斷乎可及。
我們期待,我們祝福,我們堅信,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匯之處,在改革開放的征程之上,祖國更加繁榮富強,浙江更加美麗富饒!
一甲子光陰輪回,六十年滄桑巨變。共和國始終把握著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社會和諧、民族復興的航向,在歲月的時空中穿梭而行。今日之中國,政通人和,物阜民豐;今日之中國,活力迸射,一派生機;今日之中國,踔厲風發,砥礪前行。
歷數輝煌成就,串連夢想榮光,我們發現一條“鐵律”: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與其歷史主動性的選擇緊密相連。
近代中國給出了兩大課題: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無數仁人志士前赴后繼,上下求索。各種主義和主張出場了,紛紛破滅了;各種政黨和組織登臺了,紛紛退出了;各種道路和方式探索了,紛紛碰壁了。20世紀初以來,為了實現兩大歷史任務,歷史和人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選擇了改革開放。
俯仰60載,潮起錢江兩岸,浙江兒女一路踏歌而來。在極富傳奇色彩的“中國故事”中,浙江人民揮就了瑰麗華彩的一章。
(二)
馬克思主義來到中國,這是一次歷史性的牽手。
拂去歲月風塵,望向歷史深處,近代中國,多少次旗豎旗倒,多少回人聚人散,多少主義成為過客,多少英雄抱恨終天。只有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真理,指明了中國革命的道路,照亮了民族復興的前程。
中國是幸運的,中國人民是幸運的,中華民族是幸運的。因為,作為領導核心的中國共產黨,始終能夠以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實踐。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同與中國革命實踐結合起來,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建立了新中國。
從30年前開始,與時俱進的中國共產黨人創立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在這一科學理論體系的引領下,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不斷取得新勝利。
馬克思主義一旦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威力無比:這是一面旗幟,迎風高揚,引領時代前行;這是一種信仰,堅如磐石,凝聚民族力量;這是一個法寶,予取皆準,戰勝一切困難。
科學理論的指導,讓浙江這片熱土生發無限活力,走在發展前列。率先解放思想,率先推進市場化改革,率先推進農村工業化,率先推進內外開放聯動,率先推進城鄉一體化,率先推進生態省建設……這一系列“率先”,形成了“浙江現象”,寫就了“浙江驕傲”,創造了“浙江力量”。正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引下,浙江人民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征、浙江特點的發展之路。
(三)
歷史作證: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歷史作證:一百多年來,在中國出現的所有政治力量中,只有中國共產黨能夠最堅決、最有效地捍衛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
堅持黨的領導,這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這一選擇,源于中國共產黨以科學理論為指導。開辟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中國人民奔赴光明未來,得益于科學理論;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得益于科學理論;沉著應對“蘇東劇變”,堅定舉自己的旗、走自己的路,得益于科學理論;引領改革開放,肇始一場震古爍今的變革,得益于科學理論。
這一選擇,源于中國共產黨扎根于人民群眾。一部黨史,就是一部踐行人民群眾利益的奮斗史:改變積弱積貧的舊中國,為的是人民利益;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的是人民利益;進行社會主義探索,為的是人民利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的是人民利益。
這一選擇,源于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邁向復興。綜合國力由弱到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標顯了“中國力量”;從溫飽不足到實現小康,成就了“中國速度”;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封閉狀態到全球視野,開始了“中國跨越”……88載卓越歷程,彪炳千秋;60年執政輝煌,功垂青史。中國共產黨始終是民族復興的核心力量。
浙江人民始終把堅持黨的領導作為堅定信念,擺在突出位置。新中國成立60周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浙江各級黨組織始終正確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和改善黨的建設,不斷提高執政水平;審時度勢,及時制定浙江又好又快發展的政策措施,不斷增強宏觀駕馭能力;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在改革發展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堅持黨的領導,這是浙江走在發展前列的根本保證。
(四)
歷史經過反復比較,作出了決定自己命運的抉擇: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國家富強、人民富裕、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
社會主義道路,始于找到馬克思主義真理那一刻。正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邏輯。
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
這一道路,是強國路、幸福路、振興路。一個發展中國家GDP年均增長近10%,經濟總量已位列世界第三,中國人民一天創造的財富就超過了1952年一年的總量,在世界發展史上堪稱奇崛;開辟一條獨具特色的現代化道路,為世界提供了一個新型社會制度的發展模式;中國共產黨作為領導核心,將民族復興的進程推至新高。
這一道路,在發展、創新、深化中生機盎然。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創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堅持馬克思主義;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一系列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更加清晰,前景更加光明。(下轉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這一道路,決定中國未來的前途與命運。歷史充滿變數,時代充滿挑戰,這就需要我們在變數中尋找規律,在挑戰中把握原則。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一條朝陽大路,是一條康莊大道。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深深刻下了浙江人民成功實踐的足印。幾個數字就是最好的注腳——從1978年到2008年,城鄉居民收入已分別連續8年和24年保持全國各省區第一位,足證這是一條浙江人民走向富裕的道路;在全國民營企業500強中浙江占173席,足證這是一條浙江人民不斷創業創新的道路;推進全面小康六大行動計劃,近年來全省新增財力的近3/4用于全面改善民生,足證這是一條浙江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道路。
(五)
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
一艘巨輪如能在一淺水灣里啟程,無疑是個奇跡。細加打量,改革開放就是一個歷史選擇的“東方奇跡”。從此,中國巨輪再次揚帆遠航。
改革開放寫下了這樣一個歷史段落:一個迸發速度與活力的時代,一個放飛激情與夢想的時代,一個交織變革與重構的時代……改革開放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
歷史發展的軌跡沒有直線。中國改革開放的巨輪在激流勇進30年之后,正全面駛入攻堅克難的“深水區”,河水越來越深,河床越來越寬:改革越向前推進,觸及的矛盾就越深,碰到的難題就越大。在“深水區”學會“游泳”,要訣是發展中的矛盾靠科學發展來解決,改革中的問題靠深化改革來解決。
改革永無止境,探索未有窮期。在這個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變的發展模式。改革創新精神是時代精神的核心,正在成為全民族的價值取向。改革開放是一個長期艱苦的歷程。唯其長期,更需堅守;唯其艱苦,更需奮斗。
在中國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的時代畫卷中,浙江改革開放30多年是精彩的一頁:從資源小省到經濟大省,這是一個發展傳奇;率先推進市場取向改革,這是一個開路先鋒;鑄就了以創業創新為核心的浙江精神,這是一個改革標本……
今天,浙江的改革開放正處于新的起點上,開始一系列“華麗轉身”:逐步從以經濟領域為主,向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個領域改革開放轉變;逐步從激發微觀主體活力,向統籌推進微觀、宏觀層面的改革開放轉變;逐步從“自下而上”突破舊體制障礙為主,向更加注重“上下互動”推進制度創新轉變;逐步從單項突破為主,向更加注重綜合配套、協同推進轉變。
改革開放,我們始終在路上。
(六)
60年,是丈量歲月的一個特殊單元。新中國的60年,寫下艱難奮斗。那些夢想,那些輝煌,含著時代溫度,和著前行節拍,標注為中華兒女的獨特記憶,鐫刻成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
60年的實踐充分證明,歷史和人民的選擇完全正確,符合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符合時代發展的滾滾潮流;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走向民族復興,仍需堅守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再過12年,到我們黨成立100周年時,將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再過40年,到新中國誕辰100周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作為沿海發達地區,浙江要率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只要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目標斷乎可及。
我們期待,我們祝福,我們堅信,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匯之處,在改革開放的征程之上,祖國更加繁榮富強,浙江更加美麗富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