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錢江
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系列評論之二
發布時間:2009-12-27 12:17:48
|
作者: 之江平
60年一輪甲子,江山幾度風流。
在東海之濱,錢塘江畔,1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浙江兒女以敢為天下先的雄心和氣魄,譜寫出中國大地上一部自強不息、創業創新的時代華章。
60年,在歷史的長河中,若彈指一揮。
60年,時光如錢江潮水,奔騰、回轉,驚濤拍岸,刻錄下這一方熱土無數的傳奇和故事,幾多的自豪與啟示。
穿越60年的風云,多少滄桑值得收藏,多少巨變值得慨歌……
一
東南形勝,錢塘山水,自古繁華。
然而,解放前夕的浙江大地,百業凋敝,民生困疲。
新中國的建立,把浙江人民帶入一個當家作主人的新時代。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七山一水兩分田”的浙江,資源貧乏,交通不便。
面對一窮二白的爛攤子,勤勞、勇敢、智慧的浙江兒女,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整頓經濟秩序,恢復國民生產,開始了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艱辛中有喜悅,曲折中更有輝煌——
在農村,土地改革中翻身了的農民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農業生產中去。
在城市,沒收官僚資本,建立社會主義國營經濟,打擊投機資本,穩定市場物價,合理調整工商業。
為了加快經濟建設步伐,省委還果斷地進行了最急需的工業建設,拉開了全省工業建設的序幕。
在全國第一個探索包產到戶,產生第一個糧食畝產超千斤的縣,建成全國第一座自行設計、自制設備的大型水電站,創造了聞名全國的“楓橋經驗”,成為全國最早興起社隊企業和鄉鎮企業的地區之一……
浙江人民吃苦耐勞、勇闖天下的精神,為后來改革發展積蓄了力量,也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
默默無聞的東南小省,開始在全國版圖上發出自己的光彩。
二
60年,以民為本、富民強省,成為浙江在實現從溫飽到總體小康的歷史巨變中最閃亮的點睛之筆。
1949年,全省生產總值僅為15億元,2008年達到2148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272倍。
從15億到2萬億,60年,浙江在中國大地上書寫了一段傳奇。
這傳奇也在百姓身上得到實實在在的印證——
1949年,全省人均GDP只有72元,2008年躍至42214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00倍。
1949年,全省城鎮、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別只有116元和47元。2008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27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9258元,分別增長196倍和197倍。
改革開放以來,只有10多萬平方公里的浙江,社會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指數列上海、北京、天津3個直轄市之后,居全國第四位,人均GDP居各省區之首。
新中國成立前,浙江人口平均壽命僅為35歲,而最新統計,全省人均期望壽命為76.5歲。
群眾安全感滿意率為95.7%,高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連續5年居全國前列,被認為是最具安全感的省份之一。
一串串對比強烈的數據,蘊含著令世人嘆為觀止的奇跡。
而巨大的歷史飛躍,在每一個山鄉、每一處漁村、每一座城市得到鮮活的印證,也在5000多萬浙江兒女的命運變遷中得到生動詮釋。
60年來,浙江百姓從經濟發展中得到了許多實惠。城鄉居民生活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從就業到企業養老、基本醫療、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我省社會保障體系基本框架初步形成。
集體宿舍、小套、中套,到大套;
草房、瓦房,到樓房;
還有廉租房、經濟適用房……
浙江城鎮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積由1957年的6.4平方米增加到2008年的34.3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由1962年的11.7平方米增加到2008年的58.5平方米。
越來越多的人圓了“安居夢”、“美居夢”。
曾經,因貧輟學相當普遍,高考之路異常擁擠。如今,浙江在全國率先基本普及15年基礎教育,率先進入義務教育全免費時代;通往大學的“獨木橋”變成了四通八達的“立交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40%。
曾經被視為城市“盲流”的農民工,現在更多的人喜歡稱他們為“新市民”、“新浙江人”。改變的不僅僅是稱呼,更是農民工融入浙江、和諧共處、共享幸福的歷史演進。
在全國率先推行水產品、水果、糧食等農產品購銷市場化改革,“泥腿子”獲得了洗腳上岸的機會,進城務工、進城創業、進城落戶的農民越來越多。
在全國率先進行小城鎮戶籍制度改革試點,龍港鎮農民進鎮也可以辦理正式居民戶口,小城鎮獲得廣闊發展空間。
在全國率先推進農村稅費改革,農民不用繳納“皇糧國稅”,負擔不斷減輕,農業競爭力不斷增強,浙江農民人均純收入已連續23年位居全國各省區之首……
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成為民生大計,更多的公共財政投向民生工程。
以人為本,執政為民。
浙江百姓的幸福感越來越強,創業創新熱情激蕩澎湃。
60年的浙江之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造福浙江人民之路,是浙江兒女自強不息、走向富裕安康之路。
這條路雖有風雨、泥濘,但更有富裕、平安、幸福、和諧……
三
60年,這塊熱土,見證了浙江人敢為人先,迎難而上,創造一個又一個浙江奇跡的偉大實踐。
60年,奔騰不息的錢塘江,見證了浙江市場弄潮兒的膽識。
從興辦家庭作坊起步,從小商品入手,從小產業發家,浙江人走出了一條富有特色的市場之路。
當改革的號角吹響,一種生于貧困、長于山野,特別能吃苦、堅韌不拔、不輕易放棄的精神噴薄而出,給中國東海之濱這個不起眼的省份注入了一份偉大而持久的力量。
1978年,全國最大的紐扣市場在永嘉橋頭形成,以此為標志,市場的活力如空氣一樣在浙江大地彌漫。
蕭山農民魯冠球將一個鐵鋪打造成為年營業收入超過400億元的跨國企業。雞毛換糖的義烏貨郎“換”出了一個交易額連續17年位居全國之首的小商品市場。
溫州、義烏、永康、柯橋……
輕紡、五金、羊毛衫……
一串串名詞背后,是一個個浙江人驚心動魄創業、創富、闖市場的故事。
30年,浙江大地崛起4000多個商品市場,擁有成交額超百億元的市場15個,單個市場成交額連續18年居全國第一。
“跳出浙江發展浙江”。
帶著濃郁鄉音的浙江人,走大江南北,闖五湖四海。浙江企業在國內建立國家級經貿合作區,數量居全國之首。
“建設一個市場,帶動一批產業,活躍一方經濟,富裕一方百姓”。
市場,給浙江創造了一個走向富裕的大舞臺,市場也給浙江注入巨變的酵母。
資源小省的劣勢被市場大省的優勢所替代,浙江成為名副其實的市場大省。
60年,見證浙江率先推進市場化的堅定決心,也陶冶了浙江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創業、特別能化解危機、特別能適應市場經濟的優秀品行和創業創新的熱情、勇氣和智慧。
四
市場的力量,帶來了蛻變和重生。
60年,東海之濱不起眼的浙江,實現了從資源小省向經濟大省的跨越,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跨越,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跨越,從封閉型經濟向開放型經濟的跨越,從基本溫飽向總體小康的跨越。
全省11個地級市有9個進入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城市;全國百強縣中浙江占30席,總數居全國第一;全國千強鎮中浙江有268個,總數是全國第二。
浙江個私工業的經濟總產值、銷售總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出口創匯等4項指標,連續10年位居全國第一。在全國民營企業國際競爭力50強中,浙江占25席;在全國民營企業綜合競爭力50強中,浙江占22席,均居全國首位。
60年,浙江從當年的農業小省實現向工業強省的華麗轉身,工業成為經濟增長的強大發動機。
30多年來,浙江工業總產值躍升超160倍。2008年工業附加值是1952年的1045倍。年產值超億元的工業區塊600多個。
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由1949年的23.5%,提高到2008年的41%。
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開放格局已經形成——
1952年,全省外貿出口收購總值僅為1.2億元,占GDP的4.7%。2008年,全省外貿進出口總額2111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由1958年的0.17億美元增加到1543億美元,年均增長20%,出口總額相當于GDP的比例近50%。
60年,1%的人口,創造了占全國7%的國民生產總值。
60年,11個市的人均GDP均跨上3000美元臺階。
60年,城市化率從1949年的11.8%,提高到現在的57.6%。
60年來的歷史性跨越,浙江從東海之濱的資源小省,成為中國經濟版圖上耀眼的熱土。
溫州模式、草根經濟、擴權強縣、騰籠換鳥、轉型升級……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者,浙江為全國提供了諸多經驗和典型。
經濟強省、文化大省、生態浙江、平安浙江……作為科學發展的踐行者,浙江成為全國矚目的樣本和標桿。
60年來,創業創新,浙江人民從省情出發,以敢為天下先的創業精神,創造了一個個“無中生有”、“有中生奇”、“又好又快”的發展奇跡,成為全國經濟增長速度最快、最富有活力、城鄉和區域統籌協調最好的省份之一……
“臨浙江以北脊,壯滄海之宏流”。
60年的偉大實踐,我們積累了較強的綜合實力,形成了體制機制優勢,也鍛造出了最為寶貴的以創業創新為核心的浙江精神。它宛如氣勢磅礴的錢江水,藏珍納景,激波揚濤,不斷升華。
60年來,我們自強不息、開放圖強,大膽探索,走出了一條具有時代特征、中國特色、浙江特點的發展之路,也淋漓盡致地實踐著與時俱進的浙江精神。
五
“錢塘涌潮,濤如連山噴雪來”。
60年波瀾壯闊,60年輝煌跨越。
60年來,從貧窮到富裕,從偏居一隅的資源小省到走向海內外的市場大省、經濟大省。
我們走過的路,邁過的坎,讓我們學會了面對艱難、從容應對。
無論是與自然的角力、周旋,還是在市場風浪中的搏斗、拼殺,浙江兒女已練就了不慌不怨,從容應對。
我們干在實處,走在前列。我們經歷了水復山重,也積累了跨越一切高度的力量。
未來60年,建設更加繁榮、和諧的新浙江,我們任重道遠。
滔滔錢塘水,見證了60年浙江大地上的奮斗與輝煌,也必將見證下一個60年,浙江兒女的光榮與夢想!
在東海之濱,錢塘江畔,1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浙江兒女以敢為天下先的雄心和氣魄,譜寫出中國大地上一部自強不息、創業創新的時代華章。
60年,在歷史的長河中,若彈指一揮。
60年,時光如錢江潮水,奔騰、回轉,驚濤拍岸,刻錄下這一方熱土無數的傳奇和故事,幾多的自豪與啟示。
穿越60年的風云,多少滄桑值得收藏,多少巨變值得慨歌……
一
東南形勝,錢塘山水,自古繁華。
然而,解放前夕的浙江大地,百業凋敝,民生困疲。
新中國的建立,把浙江人民帶入一個當家作主人的新時代。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七山一水兩分田”的浙江,資源貧乏,交通不便。
面對一窮二白的爛攤子,勤勞、勇敢、智慧的浙江兒女,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整頓經濟秩序,恢復國民生產,開始了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艱辛中有喜悅,曲折中更有輝煌——
在農村,土地改革中翻身了的農民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農業生產中去。
在城市,沒收官僚資本,建立社會主義國營經濟,打擊投機資本,穩定市場物價,合理調整工商業。
為了加快經濟建設步伐,省委還果斷地進行了最急需的工業建設,拉開了全省工業建設的序幕。
在全國第一個探索包產到戶,產生第一個糧食畝產超千斤的縣,建成全國第一座自行設計、自制設備的大型水電站,創造了聞名全國的“楓橋經驗”,成為全國最早興起社隊企業和鄉鎮企業的地區之一……
浙江人民吃苦耐勞、勇闖天下的精神,為后來改革發展積蓄了力量,也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
默默無聞的東南小省,開始在全國版圖上發出自己的光彩。
二
60年,以民為本、富民強省,成為浙江在實現從溫飽到總體小康的歷史巨變中最閃亮的點睛之筆。
1949年,全省生產總值僅為15億元,2008年達到2148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272倍。
從15億到2萬億,60年,浙江在中國大地上書寫了一段傳奇。
這傳奇也在百姓身上得到實實在在的印證——
1949年,全省人均GDP只有72元,2008年躍至42214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00倍。
1949年,全省城鎮、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別只有116元和47元。2008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27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9258元,分別增長196倍和197倍。
改革開放以來,只有10多萬平方公里的浙江,社會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指數列上海、北京、天津3個直轄市之后,居全國第四位,人均GDP居各省區之首。
新中國成立前,浙江人口平均壽命僅為35歲,而最新統計,全省人均期望壽命為76.5歲。
群眾安全感滿意率為95.7%,高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連續5年居全國前列,被認為是最具安全感的省份之一。
一串串對比強烈的數據,蘊含著令世人嘆為觀止的奇跡。
而巨大的歷史飛躍,在每一個山鄉、每一處漁村、每一座城市得到鮮活的印證,也在5000多萬浙江兒女的命運變遷中得到生動詮釋。
60年來,浙江百姓從經濟發展中得到了許多實惠。城鄉居民生活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從就業到企業養老、基本醫療、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我省社會保障體系基本框架初步形成。
集體宿舍、小套、中套,到大套;
草房、瓦房,到樓房;
還有廉租房、經濟適用房……
浙江城鎮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積由1957年的6.4平方米增加到2008年的34.3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由1962年的11.7平方米增加到2008年的58.5平方米。
越來越多的人圓了“安居夢”、“美居夢”。
曾經,因貧輟學相當普遍,高考之路異常擁擠。如今,浙江在全國率先基本普及15年基礎教育,率先進入義務教育全免費時代;通往大學的“獨木橋”變成了四通八達的“立交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40%。
曾經被視為城市“盲流”的農民工,現在更多的人喜歡稱他們為“新市民”、“新浙江人”。改變的不僅僅是稱呼,更是農民工融入浙江、和諧共處、共享幸福的歷史演進。
在全國率先推行水產品、水果、糧食等農產品購銷市場化改革,“泥腿子”獲得了洗腳上岸的機會,進城務工、進城創業、進城落戶的農民越來越多。
在全國率先進行小城鎮戶籍制度改革試點,龍港鎮農民進鎮也可以辦理正式居民戶口,小城鎮獲得廣闊發展空間。
在全國率先推進農村稅費改革,農民不用繳納“皇糧國稅”,負擔不斷減輕,農業競爭力不斷增強,浙江農民人均純收入已連續23年位居全國各省區之首……
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成為民生大計,更多的公共財政投向民生工程。
以人為本,執政為民。
浙江百姓的幸福感越來越強,創業創新熱情激蕩澎湃。
60年的浙江之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造福浙江人民之路,是浙江兒女自強不息、走向富裕安康之路。
這條路雖有風雨、泥濘,但更有富裕、平安、幸福、和諧……
三
60年,這塊熱土,見證了浙江人敢為人先,迎難而上,創造一個又一個浙江奇跡的偉大實踐。
60年,奔騰不息的錢塘江,見證了浙江市場弄潮兒的膽識。
從興辦家庭作坊起步,從小商品入手,從小產業發家,浙江人走出了一條富有特色的市場之路。
當改革的號角吹響,一種生于貧困、長于山野,特別能吃苦、堅韌不拔、不輕易放棄的精神噴薄而出,給中國東海之濱這個不起眼的省份注入了一份偉大而持久的力量。
1978年,全國最大的紐扣市場在永嘉橋頭形成,以此為標志,市場的活力如空氣一樣在浙江大地彌漫。
蕭山農民魯冠球將一個鐵鋪打造成為年營業收入超過400億元的跨國企業。雞毛換糖的義烏貨郎“換”出了一個交易額連續17年位居全國之首的小商品市場。
溫州、義烏、永康、柯橋……
輕紡、五金、羊毛衫……
一串串名詞背后,是一個個浙江人驚心動魄創業、創富、闖市場的故事。
30年,浙江大地崛起4000多個商品市場,擁有成交額超百億元的市場15個,單個市場成交額連續18年居全國第一。
“跳出浙江發展浙江”。
帶著濃郁鄉音的浙江人,走大江南北,闖五湖四海。浙江企業在國內建立國家級經貿合作區,數量居全國之首。
“建設一個市場,帶動一批產業,活躍一方經濟,富裕一方百姓”。
市場,給浙江創造了一個走向富裕的大舞臺,市場也給浙江注入巨變的酵母。
資源小省的劣勢被市場大省的優勢所替代,浙江成為名副其實的市場大省。
60年,見證浙江率先推進市場化的堅定決心,也陶冶了浙江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創業、特別能化解危機、特別能適應市場經濟的優秀品行和創業創新的熱情、勇氣和智慧。
四
市場的力量,帶來了蛻變和重生。
60年,東海之濱不起眼的浙江,實現了從資源小省向經濟大省的跨越,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跨越,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跨越,從封閉型經濟向開放型經濟的跨越,從基本溫飽向總體小康的跨越。
全省11個地級市有9個進入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城市;全國百強縣中浙江占30席,總數居全國第一;全國千強鎮中浙江有268個,總數是全國第二。
浙江個私工業的經濟總產值、銷售總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出口創匯等4項指標,連續10年位居全國第一。在全國民營企業國際競爭力50強中,浙江占25席;在全國民營企業綜合競爭力50強中,浙江占22席,均居全國首位。
60年,浙江從當年的農業小省實現向工業強省的華麗轉身,工業成為經濟增長的強大發動機。
30多年來,浙江工業總產值躍升超160倍。2008年工業附加值是1952年的1045倍。年產值超億元的工業區塊600多個。
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由1949年的23.5%,提高到2008年的41%。
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開放格局已經形成——
1952年,全省外貿出口收購總值僅為1.2億元,占GDP的4.7%。2008年,全省外貿進出口總額2111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由1958年的0.17億美元增加到1543億美元,年均增長20%,出口總額相當于GDP的比例近50%。
60年,1%的人口,創造了占全國7%的國民生產總值。
60年,11個市的人均GDP均跨上3000美元臺階。
60年,城市化率從1949年的11.8%,提高到現在的57.6%。
60年來的歷史性跨越,浙江從東海之濱的資源小省,成為中國經濟版圖上耀眼的熱土。
溫州模式、草根經濟、擴權強縣、騰籠換鳥、轉型升級……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者,浙江為全國提供了諸多經驗和典型。
經濟強省、文化大省、生態浙江、平安浙江……作為科學發展的踐行者,浙江成為全國矚目的樣本和標桿。
60年來,創業創新,浙江人民從省情出發,以敢為天下先的創業精神,創造了一個個“無中生有”、“有中生奇”、“又好又快”的發展奇跡,成為全國經濟增長速度最快、最富有活力、城鄉和區域統籌協調最好的省份之一……
“臨浙江以北脊,壯滄海之宏流”。
60年的偉大實踐,我們積累了較強的綜合實力,形成了體制機制優勢,也鍛造出了最為寶貴的以創業創新為核心的浙江精神。它宛如氣勢磅礴的錢江水,藏珍納景,激波揚濤,不斷升華。
60年來,我們自強不息、開放圖強,大膽探索,走出了一條具有時代特征、中國特色、浙江特點的發展之路,也淋漓盡致地實踐著與時俱進的浙江精神。
五
“錢塘涌潮,濤如連山噴雪來”。
60年波瀾壯闊,60年輝煌跨越。
60年來,從貧窮到富裕,從偏居一隅的資源小省到走向海內外的市場大省、經濟大省。
我們走過的路,邁過的坎,讓我們學會了面對艱難、從容應對。
無論是與自然的角力、周旋,還是在市場風浪中的搏斗、拼殺,浙江兒女已練就了不慌不怨,從容應對。
我們干在實處,走在前列。我們經歷了水復山重,也積累了跨越一切高度的力量。
未來60年,建設更加繁榮、和諧的新浙江,我們任重道遠。
滔滔錢塘水,見證了60年浙江大地上的奮斗與輝煌,也必將見證下一個60年,浙江兒女的光榮與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