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干部應具備“五平心態”
發布時間:2010-05-12 11:18:50
|
作者: 楊紹碧
人民政協是我國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組織,它是由各族各界人士組成的,其主要職能是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作為政協干部,來自各個部門,且80%的是從黨政部門領導崗位退下來的干部,這就特別要求我們不僅要有改革創新的工作能力,同時還必須具有承受各種巨變的心理素質。面對新的環境和崗位,必須具備“五平心態”。即:平常之境,平淡之欲,平凡之人,平靜之腦,平衡之功,始終保持寵辱不驚、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并將此作為自己最好的舞臺、最好的驛站。
有平常之境。平常之境才是人生常態,絕大多數人都處在平常之境中。人有趨易避難之心,故向往順境,拒絕逆境。順境中人,若向陽花木,近水樓臺,常能得之所難得,及人之所難及,但活的容易,意志便不能磨礪。活的容易,幸福感也不可能很強烈,所以感受不到幸福。政協干部作為社會人,同樣有自己的情感世界,也就會產生一些思想問題。但政協工作的重大責任要求我們必須有大海般的胸懷。政協干部職能的履行和作用的發揮,都要求政協干部不斷的,長期的加強修養,使自己的人品、素質、能力永恒地適應工作要求,在各種名譽、地位、利益問題上要善于自我解脫,自我調節,自我安慰。遇事看得遠,想得開,提得起,放得下。既要看重結果,又要舉重若輕,始終保持一種“心靜自然涼”的心境。
持平淡之欲。是人就有“七情六欲”,而政協的“三大職能”,要求干部的欲望必須符合黨的要求,人民的要求,事業的要求。這個欲望是什么?正確的理解應該是強烈的學習欲、事業欲、工作欲、追求欲、奉獻欲,創新欲,只有這些欲望才是我們前進的不竭動力。對物質利益、名譽地位、享受享樂都要看淡一些,只能適度,不能過度,更不能無度。予我之物不多求,無我之物不苛求,他人之物不強求,身外之物不必求。不為官所縛,不為名所累,不為利所惑。學會放松,有所不為,有所作為,有所放棄,有所收獲。把個人利益看淡一些。這樣,就會放松,輕松,灑脫和自然。
做平凡之人。偉大源于普通,神圣孕育于平凡。做平凡的人,這是一種境界,渾渾噩噩、不思進取的人是無法做平凡之人的。我們要立足自己的崗位,公而忘私甘于平凡,敬業奉獻懂得平凡,團結協作向往平凡,這樣才能踐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贏得組織和人民的信任。雖平凡而不平庸,因平庸不是政協工作者的作為。而在我們的整個政協干部隊伍中,一些人往往是平凡的做不到或做不好或根本不自覺去做不認真做。有些人讀書,非要去讀名人名著,名篇名作,讀了之后又一知半解,斷章取義。辦了幾件事非要上級知道,以此樹立政績,并以此為榮耀,四處招搖撞騙;同樣,誠實守信不難,顧全大局不難,服從組織不難,但就有人做不到。所以說,平凡本身就包含著不平凡,我們要對生活永遠感到新鮮,對平凡事物不覺厭煩,從一點一滴的平凡事做起,且持之以恒,一以貫之。
育平靜之腦。平靜是支撐點,是調節器,是降壓器,也是清醒劑。每一名干部的工作有順境,也有逆境,有平坦,也有坎坷,有高潮,也有低落。有機遇,也有挑戰,有收獲也有失落。一個心理健康,思維成熟的人,面對大量頻繁的工作活動,復雜、顯現的量變過程和質變結果,應該平靜地應對變化,冷靜地觀察變化,安靜地感悟變化,然后再作出平靜的自我選擇。用這樣的腦子去思考問題,觀察事物,才能戰勝自我,戰勝一切,同時還要適應寂寞的環境,樂于過寧靜的生活,不以物喜,不為利動,不以已悲,不為俗感,耐得住寂寞,忍得住孤獨,經得起誘惑,守得住清貧,保得住節操。
練平衡之功。因為有了平衡,事物才有所區別,人類才有秩序,個人才有健康。一個干部的責任和義務,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做平衡的工作。物的平衡,人的平衡,物與人的平衡等等。在現實生活中,不是事事,人人都平衡的,不平衡所導致的惡果發人深省。一個人的心理失去平衡就會導致偏激,一個人的生理失去平衡就會造成紊亂,人與自然失去平衡就會帶來禍患。平衡對我們每一名干部來說都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是一種方法,也是一種境界。會平衡不是與生俱來,需要修煉。否則,看見別人發財就眼紅,聽說別人升遷就來氣,遇到挫折就氣餒,想到吃虧就上火,心理心態極不正常。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中,工作上、事業上難免不遇到挫折,這就要求我們要及時矯正不良心態。
以上種種,應該是政協機關干部的人格力量的集中體現。政協干部的人格力量就應該是心平氣和。就社會分工而言,干部職位有高有低,有長有降。從領導崗位退下來,不要以為職位低了不能干大事,事少了就是被冷落,更不要心存一種油盡燈枯和失落、自卑之感的感覺而聽之任之,無所事事。實際上,位不在高,為民就行;權不在大,秉公就靈;事不在多,務實則成。
筆者以為,在所謂有職無權的政協工作,從一定程度上講,就是臥薪嘗膽,就是修煉,就是對心平氣和、平心靜氣的最好詮釋。
作者:楊紹碧,四川省南江縣政協黨組成員,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
有平常之境。平常之境才是人生常態,絕大多數人都處在平常之境中。人有趨易避難之心,故向往順境,拒絕逆境。順境中人,若向陽花木,近水樓臺,常能得之所難得,及人之所難及,但活的容易,意志便不能磨礪。活的容易,幸福感也不可能很強烈,所以感受不到幸福。政協干部作為社會人,同樣有自己的情感世界,也就會產生一些思想問題。但政協工作的重大責任要求我們必須有大海般的胸懷。政協干部職能的履行和作用的發揮,都要求政協干部不斷的,長期的加強修養,使自己的人品、素質、能力永恒地適應工作要求,在各種名譽、地位、利益問題上要善于自我解脫,自我調節,自我安慰。遇事看得遠,想得開,提得起,放得下。既要看重結果,又要舉重若輕,始終保持一種“心靜自然涼”的心境。
持平淡之欲。是人就有“七情六欲”,而政協的“三大職能”,要求干部的欲望必須符合黨的要求,人民的要求,事業的要求。這個欲望是什么?正確的理解應該是強烈的學習欲、事業欲、工作欲、追求欲、奉獻欲,創新欲,只有這些欲望才是我們前進的不竭動力。對物質利益、名譽地位、享受享樂都要看淡一些,只能適度,不能過度,更不能無度。予我之物不多求,無我之物不苛求,他人之物不強求,身外之物不必求。不為官所縛,不為名所累,不為利所惑。學會放松,有所不為,有所作為,有所放棄,有所收獲。把個人利益看淡一些。這樣,就會放松,輕松,灑脫和自然。
做平凡之人。偉大源于普通,神圣孕育于平凡。做平凡的人,這是一種境界,渾渾噩噩、不思進取的人是無法做平凡之人的。我們要立足自己的崗位,公而忘私甘于平凡,敬業奉獻懂得平凡,團結協作向往平凡,這樣才能踐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贏得組織和人民的信任。雖平凡而不平庸,因平庸不是政協工作者的作為。而在我們的整個政協干部隊伍中,一些人往往是平凡的做不到或做不好或根本不自覺去做不認真做。有些人讀書,非要去讀名人名著,名篇名作,讀了之后又一知半解,斷章取義。辦了幾件事非要上級知道,以此樹立政績,并以此為榮耀,四處招搖撞騙;同樣,誠實守信不難,顧全大局不難,服從組織不難,但就有人做不到。所以說,平凡本身就包含著不平凡,我們要對生活永遠感到新鮮,對平凡事物不覺厭煩,從一點一滴的平凡事做起,且持之以恒,一以貫之。
育平靜之腦。平靜是支撐點,是調節器,是降壓器,也是清醒劑。每一名干部的工作有順境,也有逆境,有平坦,也有坎坷,有高潮,也有低落。有機遇,也有挑戰,有收獲也有失落。一個心理健康,思維成熟的人,面對大量頻繁的工作活動,復雜、顯現的量變過程和質變結果,應該平靜地應對變化,冷靜地觀察變化,安靜地感悟變化,然后再作出平靜的自我選擇。用這樣的腦子去思考問題,觀察事物,才能戰勝自我,戰勝一切,同時還要適應寂寞的環境,樂于過寧靜的生活,不以物喜,不為利動,不以已悲,不為俗感,耐得住寂寞,忍得住孤獨,經得起誘惑,守得住清貧,保得住節操。
練平衡之功。因為有了平衡,事物才有所區別,人類才有秩序,個人才有健康。一個干部的責任和義務,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做平衡的工作。物的平衡,人的平衡,物與人的平衡等等。在現實生活中,不是事事,人人都平衡的,不平衡所導致的惡果發人深省。一個人的心理失去平衡就會導致偏激,一個人的生理失去平衡就會造成紊亂,人與自然失去平衡就會帶來禍患。平衡對我們每一名干部來說都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是一種方法,也是一種境界。會平衡不是與生俱來,需要修煉。否則,看見別人發財就眼紅,聽說別人升遷就來氣,遇到挫折就氣餒,想到吃虧就上火,心理心態極不正常。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中,工作上、事業上難免不遇到挫折,這就要求我們要及時矯正不良心態。
以上種種,應該是政協機關干部的人格力量的集中體現。政協干部的人格力量就應該是心平氣和。就社會分工而言,干部職位有高有低,有長有降。從領導崗位退下來,不要以為職位低了不能干大事,事少了就是被冷落,更不要心存一種油盡燈枯和失落、自卑之感的感覺而聽之任之,無所事事。實際上,位不在高,為民就行;權不在大,秉公就靈;事不在多,務實則成。
筆者以為,在所謂有職無權的政協工作,從一定程度上講,就是臥薪嘗膽,就是修煉,就是對心平氣和、平心靜氣的最好詮釋。
作者:楊紹碧,四川省南江縣政協黨組成員,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