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斯人,吾誰與歸?
——讀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史會章有感
發布時間:2015-08-14 11:03:37
|
作者: 葉玲俐
我的初衷,只是想稍稍粗略了解下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史、會章,殊不知一拿起來就愛不釋手;七十年的歷史,換個角度闡述了中國人民的血淚史,如此蕩氣回腸,深深吸引了我。一瞬間的思想共鳴,民建人,他們明確的行路方向給了我歸途的感覺,他們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震撼了我的心靈,他們廣博的知識開闊了我的視野。書中沒有顏如玉,書中亦沒有黃金屋,引我為之動容的是貫穿始終的民建之魂、譜寫這段歷史的民建之人以及那種不畏艱難、不辱使命的精神。
一、民建之魂
人的高貴在于靈魂,黨派也一樣。在黨的統一戰線這個政治聯盟大家庭里,民建——中國民主建國會,作為家里的大員,經濟界人士的組合,充分發揮密切聯系經濟界的特色和優勢,以促進發展為第一要務,積極參加社會建設的實踐活動。民建——要求民主、要求建設;這,就是使之區別于其他黨派,以迥然不同的姿態存在的民建之魂。
早在民主革命時期,黃炎培的“愛國、報國”與胡厥文的“實業救國”完美結合,中國民主建國會應運而生,把愛國的民族工商業者和其所聯系的知識分子團結在一起,以自己的方式為爭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積極做著貢獻。一路行來,歷盡驚險、苦痛,重慶陪都慘案、南京下關事件,為政治協商會議的成功鋪了一條血路。1948年5月,民建第一時間贊成并積極響應了中國共產黨發布的紀念“五一”勞動節的口號,改變了“不右傾不左袒、不偏不倚的中間路線”立場。 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漫漫黑夜,或傾家蕩產、或受盡凌辱、或被迫害致死,民建會員及工商業者經受住了這場嚴峻的考驗;之后的“脫帽加冕”,更是堅定不移在共產黨的領導之下盡心竭力做好參政黨。
二、民建之人
長久以來,民建會一直踐行著自己的諾言,早在1946年社會生產萎縮、民生困苦、百業待興之時,就涌現出一批踴躍認購人民折實公債的民建之人,更難能可貴的是在公債蓋上了“支援建設、永不兌現”的章。民建的歷史人物造就了今天的民建團體,而他們的靈氣和奉獻豐滿了中國的歷史。現今的民建人,抑或是獲獎的書法家,又或是各類大氣的企業家、各單位的中層,更有新生代企業家、維護法律的律師大狀們,面對這么多優秀的形形色色的人,陌生、崇敬與不自信也接踵而來,欣喜的同時,卻也難免有些恍惚和不知所措。
常常地,我內心有一個新會員的自我定位,環境是陌生的,人也是陌生的,邁不開腳、伸不出手。作為一名新會員,有幸參加了樂清之行,見識了溫州各縣市區民建會員的風采,學習了如何撰寫社情民意和提案,參與了課題的討論;參加了“法治溫州、明見沙龍”的活動,其別具一格的探討方式改變了我的思維方式。這些之于我完全是一個全新的陌生領域,激發了我無比求知若渴的心情。漸漸地,團隊的其樂融融感染了我,他們開朗的心胸感化了我的封閉,他們待人的誠懇低調同化了我的行為。
三、民建之使命
履行參政議政和民主監督職能、建言獻策是民主黨派的傳統和使命。不管是民主革命時期、社會主義建設初期,還是社會和經濟的轉型期,作為一個參政黨,民建會義無反顧地擔當起這個使命,“這是一份責任,一個民建會員的價值就是能擔當這份責任,從自身的視野里去關注民生、關注社會,拿出自己的責任和力量,多建一言多獻一策。”
經濟建設是各級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民建會各級組織抓住工作重點,圍繞改革與建設廣泛開展調查研究,提出了一些重大建議。這個參政議政的小團隊以自己獨特的眼光和角度,無時無刻不在為社稷民生出謀劃策。往往一家小“名堂”、一盞茶,就能深談至深夜,只為探討時下溫州民企發展的方向、時尚產業如何入手、溫州金改怎么創新等等。他們的這份努力和堅持帶來了碩果,江衍妙撰稿的《加快發展產業投資和并購基金,助推產業轉型和“跨界”升級》、陳啟賢提出的《以鞋服行業為突破點發展時尚產業的建議》以及金海峰的《加快雁楠旅游“一體化”的建議》等等,關乎政策、關乎經濟、關乎民生,受到了重視、受到了領導批示。每每看到民建人,致力于社情民意的提出、提案質量和可操作性的探討、課題的轉化,深深為他們的熱心和認真所感動和折服,因為這是不斷踐行民建會會章的最直接體現,也彰顯了民建會員心中的執著和奉獻。
民建宛如一條河,眾多同行者如溪如流,彼此碰撞融合,猶如閱讀一本好書,又如吸吮瓊漿玉露,讓人不禁迷戀而忘返。我深深體會到任何一朵博擊的浪花都不過是滄海一粟,前行的路上,不僅要彰顯個人弄潮的能力,還得有同行者;“微斯人,吾誰與歸?”,百川歸海,自當融入民建的滔滔之水,博采眾長,學會思辨,促進自身思想境界和能力的提升。
一、民建之魂
人的高貴在于靈魂,黨派也一樣。在黨的統一戰線這個政治聯盟大家庭里,民建——中國民主建國會,作為家里的大員,經濟界人士的組合,充分發揮密切聯系經濟界的特色和優勢,以促進發展為第一要務,積極參加社會建設的實踐活動。民建——要求民主、要求建設;這,就是使之區別于其他黨派,以迥然不同的姿態存在的民建之魂。
早在民主革命時期,黃炎培的“愛國、報國”與胡厥文的“實業救國”完美結合,中國民主建國會應運而生,把愛國的民族工商業者和其所聯系的知識分子團結在一起,以自己的方式為爭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積極做著貢獻。一路行來,歷盡驚險、苦痛,重慶陪都慘案、南京下關事件,為政治協商會議的成功鋪了一條血路。1948年5月,民建第一時間贊成并積極響應了中國共產黨發布的紀念“五一”勞動節的口號,改變了“不右傾不左袒、不偏不倚的中間路線”立場。 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漫漫黑夜,或傾家蕩產、或受盡凌辱、或被迫害致死,民建會員及工商業者經受住了這場嚴峻的考驗;之后的“脫帽加冕”,更是堅定不移在共產黨的領導之下盡心竭力做好參政黨。
二、民建之人
長久以來,民建會一直踐行著自己的諾言,早在1946年社會生產萎縮、民生困苦、百業待興之時,就涌現出一批踴躍認購人民折實公債的民建之人,更難能可貴的是在公債蓋上了“支援建設、永不兌現”的章。民建的歷史人物造就了今天的民建團體,而他們的靈氣和奉獻豐滿了中國的歷史。現今的民建人,抑或是獲獎的書法家,又或是各類大氣的企業家、各單位的中層,更有新生代企業家、維護法律的律師大狀們,面對這么多優秀的形形色色的人,陌生、崇敬與不自信也接踵而來,欣喜的同時,卻也難免有些恍惚和不知所措。
常常地,我內心有一個新會員的自我定位,環境是陌生的,人也是陌生的,邁不開腳、伸不出手。作為一名新會員,有幸參加了樂清之行,見識了溫州各縣市區民建會員的風采,學習了如何撰寫社情民意和提案,參與了課題的討論;參加了“法治溫州、明見沙龍”的活動,其別具一格的探討方式改變了我的思維方式。這些之于我完全是一個全新的陌生領域,激發了我無比求知若渴的心情。漸漸地,團隊的其樂融融感染了我,他們開朗的心胸感化了我的封閉,他們待人的誠懇低調同化了我的行為。
三、民建之使命
履行參政議政和民主監督職能、建言獻策是民主黨派的傳統和使命。不管是民主革命時期、社會主義建設初期,還是社會和經濟的轉型期,作為一個參政黨,民建會義無反顧地擔當起這個使命,“這是一份責任,一個民建會員的價值就是能擔當這份責任,從自身的視野里去關注民生、關注社會,拿出自己的責任和力量,多建一言多獻一策。”
經濟建設是各級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民建會各級組織抓住工作重點,圍繞改革與建設廣泛開展調查研究,提出了一些重大建議。這個參政議政的小團隊以自己獨特的眼光和角度,無時無刻不在為社稷民生出謀劃策。往往一家小“名堂”、一盞茶,就能深談至深夜,只為探討時下溫州民企發展的方向、時尚產業如何入手、溫州金改怎么創新等等。他們的這份努力和堅持帶來了碩果,江衍妙撰稿的《加快發展產業投資和并購基金,助推產業轉型和“跨界”升級》、陳啟賢提出的《以鞋服行業為突破點發展時尚產業的建議》以及金海峰的《加快雁楠旅游“一體化”的建議》等等,關乎政策、關乎經濟、關乎民生,受到了重視、受到了領導批示。每每看到民建人,致力于社情民意的提出、提案質量和可操作性的探討、課題的轉化,深深為他們的熱心和認真所感動和折服,因為這是不斷踐行民建會會章的最直接體現,也彰顯了民建會員心中的執著和奉獻。
民建宛如一條河,眾多同行者如溪如流,彼此碰撞融合,猶如閱讀一本好書,又如吸吮瓊漿玉露,讓人不禁迷戀而忘返。我深深體會到任何一朵博擊的浪花都不過是滄海一粟,前行的路上,不僅要彰顯個人弄潮的能力,還得有同行者;“微斯人,吾誰與歸?”,百川歸海,自當融入民建的滔滔之水,博采眾長,學會思辨,促進自身思想境界和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