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喚一線人才的培養使用
發布時間:2004-07-08 17:19:23
|
作者: 吳雅茗 蘇曉春
編者按: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和解決“三農”問題,都是各級黨委、政府和代表、委員十分重視和關注的工作。如何在這兩項工作中取得突破性進展?在集中討論政府工作報告時,浙江委員提出,要“大力培養、積極引進、合理使用各類人才”,尤其要重視一線人才的培養和使用。
當務之急是培養高級技工
缺少擅長技術應用、生產組織、經營管理和服務于一線的高級“藍領”,即使引進了最先進的技術和生產設備,也很難制造出一流的產品。全國政協委員馮培恩和吳國華不約而同地呼吁加快培養高級技術工人。
“企業家要對產業工人進行不斷培訓教育,而不僅僅是上崗培訓。”馮培恩告訴我們,大部分發達國家都規定企業要將產值的一定比例用于員工培訓,并義務接受大學生前來實踐,這值得借鑒。在農民工占產業工人半數以上的現狀下,政府更要制訂相應的法規對企業進行引導,使他們將培訓工人作為一項應盡的義務。他和吳國華同時呼吁,政府要出臺相關政策,規定所有企事業單位在銷售額中必須有一定的比例為員工提供免費的專業技能培訓和終生學習,同時規定各類員工每年接受培訓的最少學時數,大中型企事業單位必須擁有對外開放的員工實習和培訓設施。
要大力發展高職技術教育,但要淡化高職院校學科性教育,強化職業技能培養和技能培訓。吳國華認為,高職院校的落腳點是社會需求和職業崗位需要的人才,因此,要支持大企業與高職院校建立培訓機構,鼓勵訂單培養、定向服務,同時把職教職能拓展到在崗人員繼續教育、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和城市再就業人員中去,形成全日制、非全日制教育與培訓三種職能的合理結構。
讓農技人員長駐田頭
“下不去、用不上、留不住,這是目前農業科技人員最尷尬的狀態。”工作在教育第一線的陳英旭委員在討論政府工作報告時直言,要解決“三農”問題,就必須健全農業推廣體系,建立一支長駐田頭的農技人員隊伍。他說,由于現在農技人員待遇低,農業項目投入少,農技推廣不成體系,很多農科畢業生都想留在城市,不愿到農村工作,年紀大的農技人員又力不從心,漸漸退出一線,直接造成農業科技人員隊伍青黃不接。
陳英旭列舉近年來我國傳統農科類畢業生的一次就業率:2000年為45%,2001年為40%,2003年又比2002年下降10個百分點,一直呈明顯下降趨勢。即使是95%留在城市找到工作的農科類畢業生,絕大部分也選擇了與農業無關的職業。農業技術體系“線斷、網破、人散”的格局,對農業發展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我國農技推廣增長速度很慢,每年僅為2%;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只有30%;農業總產值由于缺乏技術支撐,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一直上不去,而農民也由于缺少科技的“金鑰匙”難以增收。
陳英旭認為,解決問題的關鍵最終還在于政府的決心和有力的措施。結合我國國情,我們可以逐步提高一線農業科技人員的生活待遇,甚至可以考慮將其列入公務員行列;對農科的大學畢業生可以采取定向培養方法,在一定的工作年限后進行免費再培養,讓他們在取得長期的工作實踐后有個上升的空間。“只有政府出臺了扶持政策,創造良好的氛圍,農業科技人員才有信心從事農業,愿意在農村的舞臺上施展才能;才有可能達到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加強農村科技推廣體系建設,大力推廣增產增效的先進適用技術的效果;才能從點到面地提高中國農民的整體素質,讓農業科技真正走入農村的千家萬戶,最終為解決‘三農’問題起到重要作用。”
當務之急是培養高級技工
缺少擅長技術應用、生產組織、經營管理和服務于一線的高級“藍領”,即使引進了最先進的技術和生產設備,也很難制造出一流的產品。全國政協委員馮培恩和吳國華不約而同地呼吁加快培養高級技術工人。
“企業家要對產業工人進行不斷培訓教育,而不僅僅是上崗培訓。”馮培恩告訴我們,大部分發達國家都規定企業要將產值的一定比例用于員工培訓,并義務接受大學生前來實踐,這值得借鑒。在農民工占產業工人半數以上的現狀下,政府更要制訂相應的法規對企業進行引導,使他們將培訓工人作為一項應盡的義務。他和吳國華同時呼吁,政府要出臺相關政策,規定所有企事業單位在銷售額中必須有一定的比例為員工提供免費的專業技能培訓和終生學習,同時規定各類員工每年接受培訓的最少學時數,大中型企事業單位必須擁有對外開放的員工實習和培訓設施。
要大力發展高職技術教育,但要淡化高職院校學科性教育,強化職業技能培養和技能培訓。吳國華認為,高職院校的落腳點是社會需求和職業崗位需要的人才,因此,要支持大企業與高職院校建立培訓機構,鼓勵訂單培養、定向服務,同時把職教職能拓展到在崗人員繼續教育、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和城市再就業人員中去,形成全日制、非全日制教育與培訓三種職能的合理結構。
讓農技人員長駐田頭
“下不去、用不上、留不住,這是目前農業科技人員最尷尬的狀態。”工作在教育第一線的陳英旭委員在討論政府工作報告時直言,要解決“三農”問題,就必須健全農業推廣體系,建立一支長駐田頭的農技人員隊伍。他說,由于現在農技人員待遇低,農業項目投入少,農技推廣不成體系,很多農科畢業生都想留在城市,不愿到農村工作,年紀大的農技人員又力不從心,漸漸退出一線,直接造成農業科技人員隊伍青黃不接。
陳英旭列舉近年來我國傳統農科類畢業生的一次就業率:2000年為45%,2001年為40%,2003年又比2002年下降10個百分點,一直呈明顯下降趨勢。即使是95%留在城市找到工作的農科類畢業生,絕大部分也選擇了與農業無關的職業。農業技術體系“線斷、網破、人散”的格局,對農業發展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我國農技推廣增長速度很慢,每年僅為2%;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只有30%;農業總產值由于缺乏技術支撐,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一直上不去,而農民也由于缺少科技的“金鑰匙”難以增收。
陳英旭認為,解決問題的關鍵最終還在于政府的決心和有力的措施。結合我國國情,我們可以逐步提高一線農業科技人員的生活待遇,甚至可以考慮將其列入公務員行列;對農科的大學畢業生可以采取定向培養方法,在一定的工作年限后進行免費再培養,讓他們在取得長期的工作實踐后有個上升的空間。“只有政府出臺了扶持政策,創造良好的氛圍,農業科技人員才有信心從事農業,愿意在農村的舞臺上施展才能;才有可能達到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加強農村科技推廣體系建設,大力推廣增產增效的先進適用技術的效果;才能從點到面地提高中國農民的整體素質,讓農業科技真正走入農村的千家萬戶,最終為解決‘三農’問題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