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申遺”漫漫艱難路
發布時間:2004-08-18 15:33:54
|
作者: 劉曉林
  一個可怕的估計:5年內可能沒戲 
"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仿佛上世紀80年代的高考,要’申遺’成功,何其難也!"這是一位"申遺"專家對觀察記者發出的感慨。 
《凱恩斯決議》規定,已有項目入選的國家每年只有一個申報名額。像中國這樣的遺產大國,幾百項申報項目候著,想要入選,該等到何年? 
目前在《世界遺產公約》的177個締約國中,有48個國家至今還未有景觀上榜, 65個締約國擁有的世界遺產數目在3個或3個以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在為"世遺不平衡現象"的"端不平"而大傷腦筋,試圖采取措施將重心從"世遺富國"向"世遺窮國"轉移。
而幾乎所有人都明白,成為"世遺"與否,之間的結局差異有多大--世界遺產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留給人類的精華,這些精華不僅屬于所在地,更屬于全世界人類社會的共同財產。鑒于"世界遺產"是一個地區的金名片,是一個地區在對外宣傳中的 "身份證"。因此,上榜《世界遺產名錄》與舉辦奧運會一樣,具有巨大的旅游、經濟和國際聲望潛價值,是一件讓世界各地趨之若鶩的事。比如中國重慶大足石刻、山西平遙古城和安徽皖南古村落的成功先例,以及"申遺"成功所帶來的巨額經濟效益,讓各類石窟、古城、民居都躍躍欲試。平遙古城申報成功后,旅游收入從每年18萬元猛增到500萬元;黃山申報成功,旅游收入由每年數百萬元增至2億元。這些讓人眼熱心跳的數字使不少地方政府不惜一擲千金試圖把"地方景點"變成"世界遺產"。所以各地對申請"世界遺產"都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浙江同樣亦不例外。 
雖然不久前在中國蘇州結束的第28屆世界遺產大會對《凱恩斯決議》作了修改,將每年已有入選遺產每國1個名額增為2個,即從2006年起,每個締約國能申報兩項世界遺產,其中至少一項應是自然遺產。但對于中國來說,還是"僧多粥少"。而對這幾年為"申遺"苦戀的浙江來說,前景還是不樂觀。 
"近五年內,浙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的希望很小。" 7月9日,在浙江省首期文物保護培訓班上,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起草人王世仁的這個估計,對浙江人來說,無疑是一記冬日悶雷,深深地震撼了每個理解"申遺"重要意義的浙江人的心。 
因為在此前的6月28日,第28屆世界遺產大會之前,大會通過官方網站公布了"中國申遺預備清單",然而備受關注的"江南水鄉古鎮"文化遺產申報項目卻由原先江蘇的周莊、同里、 直和浙江的烏鎮、西塘、南潯六鎮聯合申報悄然變為江蘇的周莊和同里兩鎮獨立申報,而浙江的三鎮則"榜上無名"。雖然事后觀察記者采訪浙江省文物局文物處副處長楊新平后得知,這是因為申報名額有限的原因,蘇州方面把周莊、同里擴充到已經入選的"蘇州古典園林"這一項目中,而不是像某些媒體所說的那樣,是什么"浙江退出"、"江蘇拋棄"。但客觀上對浙江來說,"申遺"之路就更為漫長了。 
王世仁先生介紹說,目前"申遺"競爭很激烈,國家文物局對現有的"申遺"預備名單將壓縮至50個。浙江雁蕩山等作為自然遺產申報,與其他省比較,優勢也不明顯。目前,國家文物局對今后幾年我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大致排了一個時間表:如澳門古建筑群、河南殷墟、福建客家土樓等。而浙江"申遺"應另辟蹊徑,在目前申遺難度比較大的情況下,可以考慮"避熱就冷"。例如,與文化遺產相比,申報自然遺產更容易被接受。 
由于東西方文化差異的存在,中國文化遺產在申報時必須經歷痛苦的"翻譯"過程,申報的競爭力往往也會因此大打折扣。而名山大川的魅力則一目了然;對自然遺產的地質地理評估科學性也比較強。目前《世界遺產名錄》上自然遺產數目偏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正在大力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申報自然遺產無疑更為明智。在中國29項世界遺產中,只有4項自然遺產,因此在這個方向上著力,成功的希望比較大。 
而且,一些同類項目已達到飽和、但仍具有特殊意義的項目可以考慮以"捆綁"方式申報,或者以"擴展"的名義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例如南京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就是以"明清皇陵"擴展項目列入其中的。"擴展"項目的好處在于,景觀既可以擠身名錄又不單獨計為一項,增加入選的幾率。 
相對而言,西湖作為我國獨一無二的人文自然景觀,以文化景觀申報世界遺產希望更大些。王世仁先生說,目前應加強西湖周邊文物和歷史遺存的保護,整個西湖景區申報世界遺產步伐應該比較快。 
浙江省文物局有關人士說,杭州西湖·龍井茶是作為文化景觀申報的,選擇這一類申報,還是聽取了聯合國有關專家的意見后決定,但是否能成功還很難說。杭州西湖·龍井茶"申遺"希望不太大,還要等"申遺"預備名單公布之后再說。 
目前,浙江省首批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為:江南(浙江)水鄉古鎮(西塘、烏鎮、南潯)、浙江青瓷窯遺址、杭州良渚遺址、浙江木拱廊橋、杭州西湖·龍井茶、寧波海上絲綢之路。 
浙江省文物局局長鮑賢倫認為:世界遺產的申報,沒有捷徑可走!"申遺"的過程就是保護和整治的過程,我們現在來制定時間表的做法是不太合適的,我們首先是要端正認識、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在政府的領導下,統籌協調、逐步推進。 
浙江“申遺”,路漫漫其修遠兮,出路在哪?問題在哪?要申遺成功,又必須注意些什么? 
浙江申遺,問題在哪? 
近年來,浙江省對"申遺"給予了高度重視。根據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浙江省早在去年就成立了"浙江省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委員會",由省政府相關的22個部門作為成員,并已編制了《浙江省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規劃綱要》,同時開始著手對遺產申報單位進行一些培訓工作,為加強"申遺"的工作力度,省財政廳還設立了"申遺"的專項資金。 
但是,"申遺"熱的后果有兩種:一種是積極保護,永續利用。無論是申報前還是申報成功后,都本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定世界遺產保護公約的本意,也就是指導這部分遺產所在地的政府和民眾更好地去保護這份人類共同財產。一種是事前大造聲勢,事后涸澤而漁,把手段當成了目的,打著"申遺"招牌,極盡"開發"之能事,把"世遺"當做了搖錢樹,這樣的"申遺"南轅北轍,非但不能保護好人類的遺產,相反還可能造成被破壞的后果。 
對浙江而言,怎樣看待“申遺”,如何保護遺產,成為能否"申遺"成功的關鍵。 
據有關專家總結,目前存在問題之一,是有些地方為經濟利益而放棄"申遺"。比如,浙江麗水市通濟堰,堰齡1500歲,全球最早采用拱壩形式建堰。省里專家考察后提出,通濟堰完全有條件"申遺",可沒想到被當地政府以"條件不成熟"為由婉拒。專家們經了解得知,原來通濟堰穿越的碧湖平原已被當地規劃成工業產業園區,地方上正期待園區日后生出GDP來。再說,真要"申遺",地方上少不了還須花費一大筆整修資金。 
浙江“申遺”存在的問題之二,是邊破壞邊申遺。比如,浙江麗水木拱廊橋(總共三座)已經列為"申遺"預備名單。可當地泰順縣卻在廊橋的上游建設地方小水電站(預計每年財政可獲取13萬元的地稅)。木拱廊橋因水而充滿"靈性",斷水發電后,豈不破壞該橋的舊貌? 
溫州楠溪江的命運與木拱廊橋如出一轍。一方面,當地政府將楠溪江以自然遺產和歷史文化遺產的雙重身份"申遺";另一方面,楠溪江中上游過度開發的中小水電站群落,卻被當地冠以"富民工程"的頭銜。 
存在的問題之三,是視"申遺"為搖錢樹。最近剛剛發行的《梁祝》郵票首發地之爭堪稱其典范。"梁祝文化"被作為非物質類文化遺產列入"申遺"名單后,浙江與江蘇為爭梁山伯的出生地互不相讓。不僅兩省為梁山伯而爭執,在浙江省內,還有3個市縣在爭搶梁山伯。各地爭來搶去,弄得郵政部門不知所措。最后,國家郵政總局干脆安排《梁祝》郵票在兩省四地同時首發。據媒體報道,浙江省文物局文物處副處長楊新平接受采訪時說過這樣一段話:"一些地方的政府官員似乎已經形成某種共識,即把GDP作為是否申遺的標桿,申遺由此蒙上了陰影。" 
西湖作為"申遺"項目,在開發中優勢日益減弱。有專家毫不留情地批評了新建的"現代雷峰塔"等現代建筑對西湖景區的破壞,認為這樣的現代工程的出現,使西湖的"申遺"進程倒退了十幾年。到目前為止,西湖的建設和申遺之間的關系始終也沒有處理好。  大運河“申遺”,壓力與問題并存 
“京杭大運河也要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了。”在世界“申遺”大會上傳出的消息讓運河南端的浙江人高興,也讓浙江人感到了壓力。 
北起通州,南至杭州,貫通于1292年的京杭大運河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船舶往來,商旅輻輳”。運河暢通后,一直是溝通南北的交通要道,還是南北文化交流和傳播的紐帶。運河沿岸的古墩、古廟、古塔、古橋、老街、老店、老廠、老窯以及街市的繁華景象、市民的生活習俗,猶如《清明上河圖》的長幅畫卷展示在人們面前。 
鑒于大運河遺產的重要性和獨特的文化價值,中國將對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啟動申報工作。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最新一版《行動指南》中,遺存運河和文化線路作為新的世界遺產種類已經赫然在列。“它們代表了人類的遷徙和流動,代表了多維度的商品、思想、知識和價值的互惠和持續不斷的交流,并代表了因此產生的文化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交流與相互滋養,這些滋養長期以來通過物質和非物質遺產不斷得到體現。大運河完全具備了這些基本要素,”“具有毋庸置疑的突出普遍價值,是標志著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遺產。” 
然而,城市化進程也給大運河帶來了威脅。運河部分區段因為歷史原因而斷流,目前正遭到新城區和農田蠶食;與之密切關聯的地方戲曲、民間傳說和民俗風情等地方文化也在日益消失。這是因為一些地方對大運河保護的重要性還認識不夠,各地保護現狀和管理方式不一,缺乏保護的整體性和統一規劃。記者在大運河流經的杭州看到,體現歷史上運河兩岸人們生活的舊建筑已經基本被拆光,各種高樓大廈、現代住宅小區則隨處可見。這對京杭大運河“申遺”來說已成為一大難題。 
“現代徐霞客”、北京大學世界遺產研究中心主任謝凝高教授老家就在浙江雁蕩山附近,他批評了“申遺”的“搞運動”方式。普遍的現象是,沒有意識到遺產價值的時候,就隨意地改造破壞,像楠溪江某些古民居的改造;一旦意識到遺產能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的時候,又急功近利地開發利用。 
浙江大學建筑系教授劉正官說, "申遺"解決的是認識問題,不能為了"申遺"而申遺,從事這項工作的人都應該認識到這是每個人的責任,而不是一個目標。不能根據旅游市場的需要而改變項目本身,不能為眼前的利益放棄標準。要根據相關法律規劃指導建設和開發,才可以實現我省世界遺產名錄的"零突破",不僅要實現"零突破",而且要重視省里、市里、縣里所有的遺產保護工作,提高群眾的文化素質和政府的管理力度。這才是"申遺"的真正目的和意義所在。 
“申遺”要走的路還很長 
回首看,浙江加入“申遺”隊伍雖然時間還不久,但卻走過了一段艱辛歷程。 
①1987 年至今,浙江尚未有一處世界遺產。但是,十五年來浙江為申報世界遺產從多方面進行了努力。“申遺”越來越受到各級政府和人民群眾的普遍關注、支持和重視。 
②1994 年初,國家文物局把浙江的 "良渚遺址 "列入《世界遺產預備清單》。同時列入的還有全國 24 處文化遺產。 
③1998 年,雁蕩山邀請北京大學謝凝高教授牽頭,先后有二十多位學者參與修編雁蕩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 
④1999 年初,國家建設部建議把浙江的西湖、普陀山、雁蕩山、楠溪江等四個風景名勝區列入《世界遺產預備清單》。同時列入的還有全國 25 處自然、雙重遺產。 
⑤1999 年 11 月,杭州市政府領導通過媒體宣布,西湖正式啟動申報世界遺產。 
⑥2000 年 2 月,民建浙江省委做了《加快申報世界遺產,樹立文化大省標志》的大會發言。原中共浙江省委張德江書記和魯松庭副省長分別做了批示:" 要求有關市、縣和部門認真研究,制定申報規劃,提出可行性方案,報批后積極組織實施 "。 
⑦2000 年 11 月,周干峙、鄭孝燮、羅哲文、王景慧、謝凝高、阮儀三,以及李從軍、陳繼松、鮑賢倫、連曉鳴、沈者壽、鮑士甲等人為浙江一家報紙撰文,縱論浙江文物保護和申報世界遺產。 
⑧2001 年 1 月,民建浙江省委提出了《關于浙江加快申報世界遺產的再建議》,進一步要求從組織、體制、政策、資金上加強申遺工作,突出浙江優勢,保證申報重點,建議率先推出 "江南水鄉古鎮"申報世界遺產。 
⑨2001 年 2 月,良渚遺址"申遺"正式啟動。
⑩2001 年,浙江的南潯、烏鎮、西塘與江蘇的周莊、 直、同里等六大古鎮共同以 " 江南水鄉古鎮 " 列入《世界遺產預備清單》。 
2002 年 9 月,由杭州市起草的《杭州西湖·龍井茶文化景觀》申報文本基本完成,準備上報省政府。《西湖申報世界文化景觀遺產整治規劃》也已編制完成。 
此外,浙南廊橋、龍泉大窯遺址、錢江潮、大運河、海上絲綢之路(寧波部分)等一批景觀也躍躍欲試,爭取列入《世界遺產預備清單》。 
專家認為,浙江有申報世界遺產的優勢,首先是遺產資源豐富。浙江是著名的歷史文化遺產大省、風景名勝大省。其次是經濟實力雄厚。浙江的經濟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優勢,為申報世界遺產提供了充分的物質基礎。再就是政府的重視。 2000 年 12 月 21 日,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會討論通過了《浙江省建設文化大省綱要( 2001年-2020年 )》,綱要明確規定加強對良渚遺址、西湖、江南水鄉古鎮等的保護力度,爭取有一處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文化大省和綠色浙江,為浙江申報世界遺產,提供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但是,更應該看到的是,浙江申報世界遺產面臨重重困難。首先是"申遺"門檻提高。國際文物保護機構的權威人士預言,"今后再想列入這個(世界遺產)行列將越來越難。"提高了的"門檻",使浙江申報世界遺產難上加難。其次是國內申報競爭激烈。還有是對遺產破壞情況不可低估。 浙江文物古跡和風景名勝資源雖然豐富,但缺少象黃龍、武陵源、長城、秦始皇陵等超級景觀,同時,因為 "建設性的破壞" 和 "保護性的破壞 ",甚至一些"預備清單"的優勢有由強趨弱的可能。由于在歷史文化名城主要區域內的大規模 "舊城改造",這些優勢頓減。浙江還有幾處列入預備清單的景區內,這些年新建了大批民居、賓館等現代化設施,風景區的人工化、商業化和城市化問題嚴重,景觀與世界遺產越行越遠。 
總結浙江的“申遺”,一句話,仍然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相關鏈接:中國已有29處世界遺產 
目前我國擁有世界遺產29處,分別為: 
文化遺產:頤和園;長城;天壇;平遙古城;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周口店"北京人"遺址;麗江古城;蘇州古典園林;秦始皇陵;重慶大足石刻;武當山古建筑群;拉薩布達拉宮;洛陽龍門石窟;明清故宮;曲阜孔廟孔林孔府;莫高窟;青城山和都江堰;安徽古村落:西遞、宏村;山西云岡石窟;廬山風景名勝區;明清皇家陵寢:明顯陵、清東陵、清西陵、北京十三陵、南京明孝陵。 
自然遺產:九寨溝風景名勝區;黃龍風景名勝區;武陵源風景名勝區;三江并流。 
文化和自然遺產:泰山;黃山;峨眉山-樂山大佛風景名勝區;武夷山。    
"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仿佛上世紀80年代的高考,要’申遺’成功,何其難也!"這是一位"申遺"專家對觀察記者發出的感慨。 
《凱恩斯決議》規定,已有項目入選的國家每年只有一個申報名額。像中國這樣的遺產大國,幾百項申報項目候著,想要入選,該等到何年? 
目前在《世界遺產公約》的177個締約國中,有48個國家至今還未有景觀上榜, 65個締約國擁有的世界遺產數目在3個或3個以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在為"世遺不平衡現象"的"端不平"而大傷腦筋,試圖采取措施將重心從"世遺富國"向"世遺窮國"轉移。
而幾乎所有人都明白,成為"世遺"與否,之間的結局差異有多大--世界遺產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留給人類的精華,這些精華不僅屬于所在地,更屬于全世界人類社會的共同財產。鑒于"世界遺產"是一個地區的金名片,是一個地區在對外宣傳中的 "身份證"。因此,上榜《世界遺產名錄》與舉辦奧運會一樣,具有巨大的旅游、經濟和國際聲望潛價值,是一件讓世界各地趨之若鶩的事。比如中國重慶大足石刻、山西平遙古城和安徽皖南古村落的成功先例,以及"申遺"成功所帶來的巨額經濟效益,讓各類石窟、古城、民居都躍躍欲試。平遙古城申報成功后,旅游收入從每年18萬元猛增到500萬元;黃山申報成功,旅游收入由每年數百萬元增至2億元。這些讓人眼熱心跳的數字使不少地方政府不惜一擲千金試圖把"地方景點"變成"世界遺產"。所以各地對申請"世界遺產"都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浙江同樣亦不例外。 
雖然不久前在中國蘇州結束的第28屆世界遺產大會對《凱恩斯決議》作了修改,將每年已有入選遺產每國1個名額增為2個,即從2006年起,每個締約國能申報兩項世界遺產,其中至少一項應是自然遺產。但對于中國來說,還是"僧多粥少"。而對這幾年為"申遺"苦戀的浙江來說,前景還是不樂觀。 
"近五年內,浙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的希望很小。" 7月9日,在浙江省首期文物保護培訓班上,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起草人王世仁的這個估計,對浙江人來說,無疑是一記冬日悶雷,深深地震撼了每個理解"申遺"重要意義的浙江人的心。 
因為在此前的6月28日,第28屆世界遺產大會之前,大會通過官方網站公布了"中國申遺預備清單",然而備受關注的"江南水鄉古鎮"文化遺產申報項目卻由原先江蘇的周莊、同里、 直和浙江的烏鎮、西塘、南潯六鎮聯合申報悄然變為江蘇的周莊和同里兩鎮獨立申報,而浙江的三鎮則"榜上無名"。雖然事后觀察記者采訪浙江省文物局文物處副處長楊新平后得知,這是因為申報名額有限的原因,蘇州方面把周莊、同里擴充到已經入選的"蘇州古典園林"這一項目中,而不是像某些媒體所說的那樣,是什么"浙江退出"、"江蘇拋棄"。但客觀上對浙江來說,"申遺"之路就更為漫長了。 
王世仁先生介紹說,目前"申遺"競爭很激烈,國家文物局對現有的"申遺"預備名單將壓縮至50個。浙江雁蕩山等作為自然遺產申報,與其他省比較,優勢也不明顯。目前,國家文物局對今后幾年我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大致排了一個時間表:如澳門古建筑群、河南殷墟、福建客家土樓等。而浙江"申遺"應另辟蹊徑,在目前申遺難度比較大的情況下,可以考慮"避熱就冷"。例如,與文化遺產相比,申報自然遺產更容易被接受。 
由于東西方文化差異的存在,中國文化遺產在申報時必須經歷痛苦的"翻譯"過程,申報的競爭力往往也會因此大打折扣。而名山大川的魅力則一目了然;對自然遺產的地質地理評估科學性也比較強。目前《世界遺產名錄》上自然遺產數目偏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正在大力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申報自然遺產無疑更為明智。在中國29項世界遺產中,只有4項自然遺產,因此在這個方向上著力,成功的希望比較大。 
而且,一些同類項目已達到飽和、但仍具有特殊意義的項目可以考慮以"捆綁"方式申報,或者以"擴展"的名義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例如南京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就是以"明清皇陵"擴展項目列入其中的。"擴展"項目的好處在于,景觀既可以擠身名錄又不單獨計為一項,增加入選的幾率。 
相對而言,西湖作為我國獨一無二的人文自然景觀,以文化景觀申報世界遺產希望更大些。王世仁先生說,目前應加強西湖周邊文物和歷史遺存的保護,整個西湖景區申報世界遺產步伐應該比較快。 
浙江省文物局有關人士說,杭州西湖·龍井茶是作為文化景觀申報的,選擇這一類申報,還是聽取了聯合國有關專家的意見后決定,但是否能成功還很難說。杭州西湖·龍井茶"申遺"希望不太大,還要等"申遺"預備名單公布之后再說。 
目前,浙江省首批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為:江南(浙江)水鄉古鎮(西塘、烏鎮、南潯)、浙江青瓷窯遺址、杭州良渚遺址、浙江木拱廊橋、杭州西湖·龍井茶、寧波海上絲綢之路。 
浙江省文物局局長鮑賢倫認為:世界遺產的申報,沒有捷徑可走!"申遺"的過程就是保護和整治的過程,我們現在來制定時間表的做法是不太合適的,我們首先是要端正認識、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在政府的領導下,統籌協調、逐步推進。 
浙江“申遺”,路漫漫其修遠兮,出路在哪?問題在哪?要申遺成功,又必須注意些什么? 
浙江申遺,問題在哪? 
近年來,浙江省對"申遺"給予了高度重視。根據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浙江省早在去年就成立了"浙江省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委員會",由省政府相關的22個部門作為成員,并已編制了《浙江省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規劃綱要》,同時開始著手對遺產申報單位進行一些培訓工作,為加強"申遺"的工作力度,省財政廳還設立了"申遺"的專項資金。 
但是,"申遺"熱的后果有兩種:一種是積極保護,永續利用。無論是申報前還是申報成功后,都本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定世界遺產保護公約的本意,也就是指導這部分遺產所在地的政府和民眾更好地去保護這份人類共同財產。一種是事前大造聲勢,事后涸澤而漁,把手段當成了目的,打著"申遺"招牌,極盡"開發"之能事,把"世遺"當做了搖錢樹,這樣的"申遺"南轅北轍,非但不能保護好人類的遺產,相反還可能造成被破壞的后果。 
對浙江而言,怎樣看待“申遺”,如何保護遺產,成為能否"申遺"成功的關鍵。 
據有關專家總結,目前存在問題之一,是有些地方為經濟利益而放棄"申遺"。比如,浙江麗水市通濟堰,堰齡1500歲,全球最早采用拱壩形式建堰。省里專家考察后提出,通濟堰完全有條件"申遺",可沒想到被當地政府以"條件不成熟"為由婉拒。專家們經了解得知,原來通濟堰穿越的碧湖平原已被當地規劃成工業產業園區,地方上正期待園區日后生出GDP來。再說,真要"申遺",地方上少不了還須花費一大筆整修資金。 
浙江“申遺”存在的問題之二,是邊破壞邊申遺。比如,浙江麗水木拱廊橋(總共三座)已經列為"申遺"預備名單。可當地泰順縣卻在廊橋的上游建設地方小水電站(預計每年財政可獲取13萬元的地稅)。木拱廊橋因水而充滿"靈性",斷水發電后,豈不破壞該橋的舊貌? 
溫州楠溪江的命運與木拱廊橋如出一轍。一方面,當地政府將楠溪江以自然遺產和歷史文化遺產的雙重身份"申遺";另一方面,楠溪江中上游過度開發的中小水電站群落,卻被當地冠以"富民工程"的頭銜。 
存在的問題之三,是視"申遺"為搖錢樹。最近剛剛發行的《梁祝》郵票首發地之爭堪稱其典范。"梁祝文化"被作為非物質類文化遺產列入"申遺"名單后,浙江與江蘇為爭梁山伯的出生地互不相讓。不僅兩省為梁山伯而爭執,在浙江省內,還有3個市縣在爭搶梁山伯。各地爭來搶去,弄得郵政部門不知所措。最后,國家郵政總局干脆安排《梁祝》郵票在兩省四地同時首發。據媒體報道,浙江省文物局文物處副處長楊新平接受采訪時說過這樣一段話:"一些地方的政府官員似乎已經形成某種共識,即把GDP作為是否申遺的標桿,申遺由此蒙上了陰影。" 
西湖作為"申遺"項目,在開發中優勢日益減弱。有專家毫不留情地批評了新建的"現代雷峰塔"等現代建筑對西湖景區的破壞,認為這樣的現代工程的出現,使西湖的"申遺"進程倒退了十幾年。到目前為止,西湖的建設和申遺之間的關系始終也沒有處理好。  大運河“申遺”,壓力與問題并存 
“京杭大運河也要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了。”在世界“申遺”大會上傳出的消息讓運河南端的浙江人高興,也讓浙江人感到了壓力。 
北起通州,南至杭州,貫通于1292年的京杭大運河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船舶往來,商旅輻輳”。運河暢通后,一直是溝通南北的交通要道,還是南北文化交流和傳播的紐帶。運河沿岸的古墩、古廟、古塔、古橋、老街、老店、老廠、老窯以及街市的繁華景象、市民的生活習俗,猶如《清明上河圖》的長幅畫卷展示在人們面前。 
鑒于大運河遺產的重要性和獨特的文化價值,中國將對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啟動申報工作。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最新一版《行動指南》中,遺存運河和文化線路作為新的世界遺產種類已經赫然在列。“它們代表了人類的遷徙和流動,代表了多維度的商品、思想、知識和價值的互惠和持續不斷的交流,并代表了因此產生的文化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交流與相互滋養,這些滋養長期以來通過物質和非物質遺產不斷得到體現。大運河完全具備了這些基本要素,”“具有毋庸置疑的突出普遍價值,是標志著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遺產。” 
然而,城市化進程也給大運河帶來了威脅。運河部分區段因為歷史原因而斷流,目前正遭到新城區和農田蠶食;與之密切關聯的地方戲曲、民間傳說和民俗風情等地方文化也在日益消失。這是因為一些地方對大運河保護的重要性還認識不夠,各地保護現狀和管理方式不一,缺乏保護的整體性和統一規劃。記者在大運河流經的杭州看到,體現歷史上運河兩岸人們生活的舊建筑已經基本被拆光,各種高樓大廈、現代住宅小區則隨處可見。這對京杭大運河“申遺”來說已成為一大難題。 
“現代徐霞客”、北京大學世界遺產研究中心主任謝凝高教授老家就在浙江雁蕩山附近,他批評了“申遺”的“搞運動”方式。普遍的現象是,沒有意識到遺產價值的時候,就隨意地改造破壞,像楠溪江某些古民居的改造;一旦意識到遺產能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的時候,又急功近利地開發利用。 
浙江大學建筑系教授劉正官說, "申遺"解決的是認識問題,不能為了"申遺"而申遺,從事這項工作的人都應該認識到這是每個人的責任,而不是一個目標。不能根據旅游市場的需要而改變項目本身,不能為眼前的利益放棄標準。要根據相關法律規劃指導建設和開發,才可以實現我省世界遺產名錄的"零突破",不僅要實現"零突破",而且要重視省里、市里、縣里所有的遺產保護工作,提高群眾的文化素質和政府的管理力度。這才是"申遺"的真正目的和意義所在。 
“申遺”要走的路還很長 
回首看,浙江加入“申遺”隊伍雖然時間還不久,但卻走過了一段艱辛歷程。 
①1987 年至今,浙江尚未有一處世界遺產。但是,十五年來浙江為申報世界遺產從多方面進行了努力。“申遺”越來越受到各級政府和人民群眾的普遍關注、支持和重視。 
②1994 年初,國家文物局把浙江的 "良渚遺址 "列入《世界遺產預備清單》。同時列入的還有全國 24 處文化遺產。 
③1998 年,雁蕩山邀請北京大學謝凝高教授牽頭,先后有二十多位學者參與修編雁蕩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 
④1999 年初,國家建設部建議把浙江的西湖、普陀山、雁蕩山、楠溪江等四個風景名勝區列入《世界遺產預備清單》。同時列入的還有全國 25 處自然、雙重遺產。 
⑤1999 年 11 月,杭州市政府領導通過媒體宣布,西湖正式啟動申報世界遺產。 
⑥2000 年 2 月,民建浙江省委做了《加快申報世界遺產,樹立文化大省標志》的大會發言。原中共浙江省委張德江書記和魯松庭副省長分別做了批示:" 要求有關市、縣和部門認真研究,制定申報規劃,提出可行性方案,報批后積極組織實施 "。 
⑦2000 年 11 月,周干峙、鄭孝燮、羅哲文、王景慧、謝凝高、阮儀三,以及李從軍、陳繼松、鮑賢倫、連曉鳴、沈者壽、鮑士甲等人為浙江一家報紙撰文,縱論浙江文物保護和申報世界遺產。 
⑧2001 年 1 月,民建浙江省委提出了《關于浙江加快申報世界遺產的再建議》,進一步要求從組織、體制、政策、資金上加強申遺工作,突出浙江優勢,保證申報重點,建議率先推出 "江南水鄉古鎮"申報世界遺產。 
⑨2001 年 2 月,良渚遺址"申遺"正式啟動。
⑩2001 年,浙江的南潯、烏鎮、西塘與江蘇的周莊、 直、同里等六大古鎮共同以 " 江南水鄉古鎮 " 列入《世界遺產預備清單》。 
2002 年 9 月,由杭州市起草的《杭州西湖·龍井茶文化景觀》申報文本基本完成,準備上報省政府。《西湖申報世界文化景觀遺產整治規劃》也已編制完成。 
此外,浙南廊橋、龍泉大窯遺址、錢江潮、大運河、海上絲綢之路(寧波部分)等一批景觀也躍躍欲試,爭取列入《世界遺產預備清單》。 
專家認為,浙江有申報世界遺產的優勢,首先是遺產資源豐富。浙江是著名的歷史文化遺產大省、風景名勝大省。其次是經濟實力雄厚。浙江的經濟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優勢,為申報世界遺產提供了充分的物質基礎。再就是政府的重視。 2000 年 12 月 21 日,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會討論通過了《浙江省建設文化大省綱要( 2001年-2020年 )》,綱要明確規定加強對良渚遺址、西湖、江南水鄉古鎮等的保護力度,爭取有一處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文化大省和綠色浙江,為浙江申報世界遺產,提供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但是,更應該看到的是,浙江申報世界遺產面臨重重困難。首先是"申遺"門檻提高。國際文物保護機構的權威人士預言,"今后再想列入這個(世界遺產)行列將越來越難。"提高了的"門檻",使浙江申報世界遺產難上加難。其次是國內申報競爭激烈。還有是對遺產破壞情況不可低估。 浙江文物古跡和風景名勝資源雖然豐富,但缺少象黃龍、武陵源、長城、秦始皇陵等超級景觀,同時,因為 "建設性的破壞" 和 "保護性的破壞 ",甚至一些"預備清單"的優勢有由強趨弱的可能。由于在歷史文化名城主要區域內的大規模 "舊城改造",這些優勢頓減。浙江還有幾處列入預備清單的景區內,這些年新建了大批民居、賓館等現代化設施,風景區的人工化、商業化和城市化問題嚴重,景觀與世界遺產越行越遠。 
總結浙江的“申遺”,一句話,仍然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相關鏈接:中國已有29處世界遺產 
目前我國擁有世界遺產29處,分別為: 
文化遺產:頤和園;長城;天壇;平遙古城;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周口店"北京人"遺址;麗江古城;蘇州古典園林;秦始皇陵;重慶大足石刻;武當山古建筑群;拉薩布達拉宮;洛陽龍門石窟;明清故宮;曲阜孔廟孔林孔府;莫高窟;青城山和都江堰;安徽古村落:西遞、宏村;山西云岡石窟;廬山風景名勝區;明清皇家陵寢:明顯陵、清東陵、清西陵、北京十三陵、南京明孝陵。 
自然遺產:九寨溝風景名勝區;黃龍風景名勝區;武陵源風景名勝區;三江并流。 
文化和自然遺產:泰山;黃山;峨眉山-樂山大佛風景名勝區;武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