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 跨出壁壘第一步 五浙商縱論“非公經濟36條”
發布時間:2005-03-11 17:23:50
|
作者: 董碧輝 盛偉
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并即將實施的《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近日成為兩會代表委員討論的一個熱點,從他們的發言和提案議案中,記者發現,隨著改革的逐步深入,非公經濟在為前所未有的“全面準入”做充分準備。
>>徐冠巨委員 民企明天會更好
浙江省政協副主席、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委員有兩個提案都跟民營經濟發展有關。他近日在浙商富集的上海、南京等地考察調研時發現,憑借吃苦耐勞的“拼命三郎”精神,浙商創造了令人驚奇的“浙江現象”,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單純依靠成本優勢的浙商們正在受到資源要素緊缺的制約,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在國際競爭的壓力下日見弊端,核心專利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缺失使得大多數民企缺乏品牌競爭力。
徐冠巨認為民營企業家面臨著如何提升人力資源能力的挑戰,一方面,民營企業家面臨自我完善的挑戰,企業家是企業的首要人力資源,民營企業家具有很多優秀品質,,但隨著企業的成長、規模的壯大、競爭的加劇,其短處也日益顯現,他們需揚長避短,更需揚長補短。另一方面,面臨建設經理人隊伍的挑戰,民營企業的發展需要經理人的加盟,但我國的經理人隊伍正在建設當中,經理人階層尚未形成,民營企業肩負著培養經理人的重任。   徐冠巨說,隨著政策環境的規范系統,非公經濟進入歷史發展新階段。新階段有三大標志,一是黨和國家關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基本理論、方針、政策和制度已經基本形成,并將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二是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已經基本形成,并將進一步實現良性互動,三是國務院剛剛頒發的《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進一步消除影響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放寬了非公經濟的市場準入,建立平等的市場主體地位,政策的不確定因素已降至最低。   徐冠巨表示,浙江民營經濟經過20多年的發展,培育了一大批初具規模和競爭實力的民營企業,其中部分企業已初步探索出了一條國際化之路。過去的發展建立在過去的基礎之上,但新的環境已悄悄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順勢而變才能贏得先機。
“只要浙江的民營企業敢于破舊立新,把握民營企業的階段性發展特點,我們就有信心相信:浙江的民營企業明天會更好!”
>>趙林中代表 體現中央大政方針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富潤集團董事長趙林中說,《若干意見》充分體現了中央的大政方針,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及憲法修正案精神,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切實保護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合法權利和利益,并對其依法實行監督和管理。趙林中代表說,國務院《若干意見》有針對性地解決了許多突出問題。目前,制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主要是部分地區、部門觀念轉變滯后,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市場準入方面還存在一些不適當的限制,企業融資渠道窄;社會服務體系不健全,政府監管和服務不到位;部分企業行為不規范,自身素質有待提高等。針對這些問題,《若干意見》著重就放寬市場準入、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完善社會服務、維護企業和職工合法權益、引導企業提高自身素質、改進政府監管、加強指導協調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政策意見。
>>高天樂委員 政府要加強引導
天正集團董事長高天樂委員認為,“在與國際接軌和國家法制建設步伐加快的今天,不樹立應有的規則意識和大局觀念,就很難經得起風浪,企業的壽命就會很短。”他建議,各級政府部門要切實轉變觀念和職能,加大政策引導、經濟調控、市場監管等力度,并提高公共服務意識,各級領導干部尤其是“一把手”要淡化單一的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數量和增長速度的追求,對民營企業加強引導和指導。
他認為,從2月24日國務院正式公布鼓勵非公經濟發展的“36條”意見,到這次政府工作報告,可以說,民營企業已經迎來了最好的政策機遇期。今后三五年將是中國民營企業的關鍵發展期。WTO后過渡期正在過去,國內的公平待遇問題也基本解決,企業是在國際化、市場化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還是沉沒下去,都將取決于自身發展和政策引導。
>>魯冠球代表 助企業做大做強
“沒有宏觀調控就沒有萬向這棵‘常青樹’。”萬向集團董事局主席魯冠球代表說。早在去年8月份,當一些企業為了土地和信貸緊縮而一籌莫展時,魯冠球便公開“力挺”宏觀調控政策。他認為,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堅持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實際上是給企業發展帶來了機遇。因為一批不符合產業政策、發展模式不適應的企業在宏觀調控中相繼被淘汰,客觀上為真正“大而強”的企業凈化了市場,提供了市場。同時,大企業也意識到不斷調整發展模式、走效益型、科學型發展的重要性,而這種認識才真正是“千金難買”。
>>宗慶后代表 民營企業大有可為
全國人大代表、杭州娃哈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宗慶后在兩會一開始,便替農民“進了一言”:要讓種糧成為富民產業。聽到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方針后,他再次建議,國家應有提高糧價的措施,以通過二次分配促進社會公平。 “反哺農業,民營企業大有可為。”他認為,浙江的很多民營企業,走出了一條從農村起家、壯大后反哺農業的道路,集團也從中獲得了巨大的收益。“這是一個‘雙贏’的模式。農業只要政策對頭、重視科技、投資到位,將是一個大產業、好產業,效益不會比工業差。”
高天樂系民建中央常委、民建省委會常委、全國政協委員---本網站注
高天樂系民建中央常委、民建省委會常委、全國政協委員---本網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