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誼報]變“流星”為“恒星”---委員談民營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發布時間:2005-03-12 11:54:33
|
作者: 湯媛媛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民營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2年7個月,遠遠低于美國企業的8.2年和日本企業的12.5年。另據中國科學院編著的《1978-1998中國民營企業調查報告》顯示,近20年中創辦的民營企業能夠存活的只占總數的20%至30%。民營企業如何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擺脫迅速崛起又迅速隕落的“流星”命運?來自民營企業的十屆全國政協在浙委員,他們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
徐冠巨:企業家素質決定企業競爭力
作為傳化集團的掌門人,徐冠巨一直思考并實踐著一個問題:如何提升自身素質。他說,民營企業家素質的提升決定著企業競爭力的提升,決定著企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質量。當前民營企業家具有很多優秀品質,但隨著企業的成長、規模的壯大、競爭的加劇,其短處也日益顯現,他們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揚長避短,揚長補短。
另一方面,隨著競爭的家具,企業經營環境日益復雜,企業家要處理日益多元化的社會關系,其承受的負荷與心理壓力越來越大。對此,政府應營造良好的環境,幫助民營企業家釋放身心壓力,提升身心素質,讓他們壓力小一點,身體好一點,心理舒暢一點,貢獻多一點。
高天樂:妥善處理速度與質量的矛盾
急于求成,企業發展盲目提速;主業未穩就盲目擴張與多元化;投資關系復雜,短貸長投現象頻出;只顧“造名”,沒有將主要精力放在企業核心競爭能力的培育上;缺乏誠信,規則意識淡薄。梳理出民營企業這5大“短壽”原因后,天正集團董事長高天樂清醒地認識到,企業如果沒有一個張弛有度、兼顧各方、理性發展的科學態度,不樹立應有的規則意識和大局意識,就很難經得起風浪,企業的壽命也不會長。他說,企業要辨證認識增長與發展的關系,妥善處理速度與質量的矛盾,將企業的增長轉變到健康、協調、可持續的軌道上來。企業在追求增長速度的同時,不能以犧牲經營質量為代價,比如惡化企業的財務狀況、飆升經營風險;降低產品品質、損害企業商譽;弱化企業的持續經營能力等。
李書福:持續競爭力來自自主創新
市場競爭就是品牌競爭,隨著產品同質化趨勢的加劇,沒有品牌的企業其產品獲利空間將越來越小。作為吉利集團的董事長,李書福委員在“兩會”上備受關注的一句話是:要讓中國的汽車走向全世界,而不是讓全世界的汽車跑遍全中國。他說,我國的汽車工業如果完全以來跨國公司的技術,是沒有希望的。近些年來,我國自主汽車品牌在技術開發和市場開拓上取得了明顯成效和較快進步,主要是因為有了自主創新,有了民間力量的參與。但當前,我國自主創新的觀念氛圍還沒有充分形成,政策支持不夠具體,不夠實用,這方面尚須改善。
(高天樂系民建中央常委、民建省委會常委---本網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