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誼報]吳國華:推進審計公開,掀起地方“審計風暴”
發布時間:2005-03-12 11:56:17
|
作者: 湯媛媛
“我是國家財產的看門狗”,這是國家審計署署長李金華的名言。近幾年國家審計署掀起的“審計風暴”,充分顯示了審計監督的威力,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好的反響,李金華因此被評為2004CCTV中國年度經濟人物。在全國政協十屆三次會議上,省政協副主席吳國華委員提出,相對于國家審計署的大刀闊斧,地方審計工作也應進一步推進審計公開,從而讓審計工作在規范財務管理、整治腐敗方面形成一個自上而下立體的監督體系。
吳國華說,現行的審計管理體系雖然在業務方面以上一級審計部門領導為主,但人財物的管理在地方。對項目審計后如何反映和處理,必須聽從同級黨委和政府的意見。在這種情況下,推進地方審計透明的阻力不小,公開的審計結果,多是不痛不癢的一般性問題,缺乏監督力度。
除了獨立性不強,吳國華認為,審計領域拓展也是地方審計效率下降的原因。他說,近幾年來審計領域不斷拓展,從一般性的財政財務收支審計向績效審計延伸;經濟責任審計則從企業領導人離任審計,向黨政部門領導的經濟責任審計延伸。但由于信息來源單一、渠道欠暢,往往導致審計時沒發現問題,審計結束不久,問題卻暴露了。
此外,近年來審計署發布了許多旨在提高審計質量、控制審計風險的規定,增加不少內部管理程序,如審計方案逐級審批,審計工作底稿三級復核,審計結論性文件審核審批等等,這些程序對規范審計工作、保障審計質量發揮了一定作用,但在透明度不高情況下,程序增加后對審計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作用不顯著,卻增加了審計的行政成本,降低了審計效率。
吳國華認為,這些問題的形成有其體制性原因,而體制改革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當前,通過審計公開可以彌補部分體制性缺陷,改善地方審計工作,建議國家制訂審計公開制度。他提出,審計公開制度要確保“公開是原則,不公開是例外”的精神,對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事項,應由審計機關自主、獨立、完全公開,不設外部審批環節。公開的內容應該包括審計計劃、審計工作進展、審計結果、某些事項不公開或暫緩公開的原因說明等。同時,還應設定審計公開的行政責任和救濟措施,對隱瞞審計事實,欺騙輿論的行為和抵制、打擊報復審計公開的行為要嚴加懲處,對因公開而受打擊、報復的要設立救濟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