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誼報]心系山區群眾 情傾山區發展
發布時間:2005-03-31 13:43:48
|
作者: 朱建村,記者:宋舒
1月21日,金華地區氣溫驟降,下起了雪,但坦洪鄉漠華小學的會議室里卻春意盎然。吳卓琳、潘文靜等13名貧困生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新年禮物。在市政協秘書長蔣巖金的牽線下,郭金林、劉桂生等政協委員、企業家與他們結為助學對子,資助他們完成小學階段的學業。這是市政協為扶貧村做的又一件實事。2000年以來,金華市政協多次深入山區幫助婺城區莘畈鄉大塢頭村、大立元村和武義縣坦洪鄉上坦村3個結對扶貧村解難題、辦實事。
為扶貧村要錢不丟臉
市政協上上下下有一句話:“為扶貧村要錢不丟臉,敢張嘴。”一次,大塢頭村要修筑一條堤,急需資金2萬元。原市政協副主席李啟農得知情況后,就同市政協委員、金義房產老總張榮森取得聯系,并給他講了“蘇州堤”的故事。清朝中期,金華孝順鎮讓河村一帶經常漲大水,沖垮堤壩,一位在金華做生意的蘇州商人捐資修建了一條堤。幾百年過去了,當年的蘇州商人不知作古了多少年,可當地老百姓還是親切地把這條堤叫做“蘇州堤”。李啟農希望張榮林向這位商人學習,為山區群眾脫貧出份力、盡點心。張榮森非常感動,欣然同意捐錢為村里筑堤。
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5年來,市政協共協商落實扶貧獎金83.6萬元,為扶貧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路通了,致富就有了門路
金華市政協扶貧幫困的3個村都地處偏遠山區,自然條件差、交通不便、信息不靈、經濟基礎薄弱。這些年來,市政協把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扶貧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增強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能力,作為扶貧工作的重點和一項根本性措施來抓。
大塢頭村是一個不通公路的山區貧困村,通公路是該村村民多年的夢想。在上級的幫助下,簡易公路終于在1997年開工,但由于資金短缺,做了一半即停工,一拖數年。2000年,市政協主席李成昌、原副主席李啟農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多次深入到村中調研,并召集有關部門進行協調,籌集了扶貧資金23.5萬元,終于使公路于2002年8月建成通車。村老書記張桂泉感慨地說:“路通了,出門方便了,致富有了門路;橋建好了,也搭起了群眾與黨委之間的聯系。”5年來,市政協共幫助扶貧村修建公路4條、橋梁3座、村內路面硬化2800平方米、聯通機站3座,極大地改善了扶貧村的生產生活條件。
扶貧要從教育開始    “教育可以改變人的命運,扶貧要從教育開始。”著眼未來,市政協把教育扶貧作為扶貧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2002年9月,剛完成危房改造的莘畈鄉井下小學,因拖欠資金,包工頭不肯交學校鑰匙,數百名學生無法正常開學。市政協副主席、原民建金華市委會主委盛天民得知后,立即發動民建會員和各支部捐款,籌集了10萬元錢。鑰匙領出來了,數百名學生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教室。
扶貧要著眼于整體
在做好掛鉤扶貧工作的同時,市政協還把目光投向了全市44個欠發達鄉鎮,把全市欠發達鄉鎮脫貧致富奔小康作為參政議政的一個重要課題。
2001年6月,市政協組織專題調研組深入到婺城區6個山區鄉鎮,開展“加快山區經濟發展,早日實現脫貧致富”專題調研;2003年4月至6月,組織調研組前往蘭溪、浦江、磐安、婺城、東陽、武義等縣(市、區)進行“加快我市欠發達鄉鎮奔小康步伐”專題調研。調研成果引起了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金華市委、市政府專門下發《關于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工程的實施意見》,對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