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報]民建會員應宜遜呼吁 “十一五”金融改革應加強服務功能
發布時間:2006-02-09 08:40:33
|
作者:
   問題 
“十一五”規劃建議第25條“加快金融體制改革”中,提出了涉及金融體制的方方面面的30多項具體改革任務,內容不可謂不全面。但是,如何使這30多條具體改革任務有機地組合起來有條不紊地進行,并取得良好的實際效果?“當前最迫切的問題是促使資金‘向下走’,即讓資金流向縣域經濟、中小企業、微小企業,以及貧困人群。”民建浙江省委財政金融委員會主任、浙江工商大學金融學院教授應宜遜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為此“支招”。 
現狀 
應宜遜就此課題于去年12月到已名列全國百強縣的江蘇省靖江市調研。當地情況是,1998年時,金融機構存貸比為75.5%,2000至2004年分別降為61.7%、57.8%、54.8%、51.5%和50.55%,2005年9月末更降為44.5%。金融管理部門雖然采取多種措施努力推進中小企業貸款,但是,由于措施尚未真正落到點子上,成效一直不明顯。 
建議 
促使資金“向下走”,是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發展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為此,應宜遜建議: 
發展多種所有制的中小金融企業,尤其是小規模的縣域商業銀行;以財政性扶持政策促進信貸進入最貧困人群;靈活運用央行再貸款,沖抵資金“抽水機”效應。 
“要重新開放地方企業債券市場,使中型以上企業都可以利用債券融資;要積極發展基礎性、地方性股票市場,依法放開股票發行,造就以自由企業、自由市場為基礎的金字塔式多層次股票市場體系。” 
應宜遜認為,“這樣做,能使許多中小企業利用正規證券市場融資,能有效促進風險投資健康發展,進而促進小企業迅速成長、發展。同時,還能使大中型企業的外源性融資主要轉向證券市場,從而迫使大銀行向小企業提供更多的服務。” 
“要緩解小企業貸款難,離開小型商業銀行是不現實的。”應宜遜如是強調。據了解,2004年城市信用社的存款市場份額僅為0.7%。規模與現有城市信用社相當的縣域商業銀行,才是金融支持小企業尤其微小企業的主力軍。而我國現行銀行體系中最薄弱的環節便是小型商業銀行。目前,卻采取了離開小型商業銀行去推進小企業貸款的做法。應宜遜打了一個比方:“目前離開小型商業銀行去推進小企業貸款的做法,如同一方面強制關閉社區、鄉村中的小雜貨店,另一方面又要求大百貨公司送貨下鄉、下社區搞便民服務那樣,勢必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