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時報]一句話激醒一個農民
發布時間:2006-03-02 12:50:18
|
作者: 時報駐金華記者 陶喜年
在金華市婺城區白龍橋鎮樓家村,有一片占地200多畝的苗木花卉種植基地,里面種滿了吊蘭、紅葉株蕉、天門冬等各類觀賞植物。這片苗木的主人,是該區新獅街道方井頭村的農民方可。
這些苗木他種了5年了。他每天都要來轉轉,這些正在刷刷生長的苗木,就像是自己的孩子。
他還有更多的“孩子”,養在附近農民的田里,年年給農民們帶來不少財富。
一句話改變了他的理想
方可今年31歲,胖胖的,體重接近90公斤,長得一臉憨厚。
他在金華苗木業里可是響當當的人物,卻連初中都沒有上過。
“我以前根本沒想過要開公司,讀書時根本不愛學習,老師經常把我趕出課堂。”方可憨笑著說,絲毫沒有為自己的低學歷而難為情。
早早就走出校門的方可,賣過服裝、送過水,那時的理想是以后當司機開小車。有一次,他對一位在金華很有名氣的老板說:“我給你開小車吧。”這位老板聽后,問他:“開車能掙到大錢嗎?你聽我的話,回村里去吧,動動腦子,會有前途的。”方可聽了,很不理解。
“一年后,我突然開竅了。年輕人在農村其實也可以干出大事業的!現在,很多地方、很多單位都需要花卉,我就干脆好好種花,種出點名堂來。”
方可為自己當初沒有去做“體面”的小車司機而感到慶幸。
2萬元起步,3年達到百萬產值
1999年,方可借了5000元錢,加上自己的1.5萬元積蓄,開始了花卉種植。
花卉種植周期短,風險小,收益快。才2年時間,他就嘗到了不小的甜頭。
2001年,他在婺城區科技局的扶持下,在白龍橋創建了占地60畝的花卉基地,種上了百合、菊花、太陽花等花卉,當年產值就達100多萬元。當年年底,他成立了金華市芳科花卉有限公司,公司名字就是自己名字的諧音。
雖然只是小學畢業,但方可愛鉆研,能接受新鮮事物。他買的第一本花卉書是浙大夏宜平教授寫的《鮮切花的種植和栽培》,他邊看書邊種植,不斷從實踐中總結經驗,逐漸掌握了一手高超的種植技術。
從一開始,他就自我要求必須種出最好的花卉,所以連用的化肥也全是進口的,他認為只有最好的化肥才能種出最好的花卉。
經過5年的摸索,如今,方可已經擁有了一套完善的花卉種植系統,一年的花卉產量達到了500多萬株,一些花卉在省內只有他種植。
決定帶著農民一起致富
“花卉業的前景很好,只要有龍頭企業帶動,市場就會越做越大。”方可的信心越來越足。
方可出身農家,對農民的處境有著切身的體會:“農民很善良,有時也很容易因為輕信別人而受騙。前些年有人拼命鼓動金華的農民種樟樹,說肯定掙錢,結果后來很多農民賣都賣不掉,賠了時間賠了錢。現在,我想用自己的能力幫周邊的農民一起種花卉致富,---花卉種植講究規模效應,靠我一個人是不行的。”
從去年開始,方可與金華白龍橋、曹宅、洋埠等鄉鎮的百來戶農民簽訂了《種苗種植合同》,由他提供苗木、化肥、種植技術,回收時給農民支付每畝3000元的種植費用。農民的義務是日常護理、把種苗養大,整個過程不用花農民一分錢。
千畝農田“蘇醒”了
婺城區洋埠鎮后彰陳村的陳靜民和方可簽了種植花卉的合同。他去年種了半畝橡皮樹,年前拿到了1500元現金。該村共8戶農民簽過合同包了10畝,年底都獲得了不少收入。
陳靜民算了筆賬:一畝地種棉花,如果收成好,只能賣2000元,還不包括農藥、化肥的成本,而讓農民種種苗的話,沒有任何風險,不投一分錢,一畝就能拿到3000元。“如果方經理今年還跟我們合作,我們村能種50畝。”陳靜民說。
曹宅鎮一戶農民2004年簽合同種了一畝天門冬,賺了5000多元錢,去年他一下子簽了5畝的合同。
“農民掙點錢不容易,能讓他們多掙點錢,我很開心的。農民受益了,我的公司也同時得到發展。”方可說,與他簽合同、或受他影響種花卉的農民,在金華有幾百人,種植面積達到千畝左右,這些農民一年凈收入有數十萬元。而同時,他的公司也獲得了省科技示范戶、金華市級農村科普示范基地等榮譽。
注:方可系金華市民建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