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誼報]“十一五”金融體制改革主攻方向在哪里?盧步東委員建議:促使資金“向下走”經營風險“不埋單”
發布時間:2006-03-08 11:43:51
|
作者: 記者 宋舒
   本報北京3月6日電 我國資金多年來一直在“向上走”,即向大企業、大城市集中;“四大銀行”、城信社、農信社及其他商業性金融機構在經營失敗時,無一不是政府“埋單”。
民建省委會副主委,省旅游集團董事、總經理盧步東在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上說,要使“十一五”時期“加快金融體制改革”的任務得以有效實施,必須抓住這兩個關于“金融服務功能”和“金融穩定”的突出問題,作為“主軸線”加以解決。
從1993年開始,在宏觀經濟政策及其他因素的作用下,我國資金一直在“向上走”。目前,縣域經濟中的資金仍在不斷地被吸走,存貸比已經偏低,并還在下降。即便是位于“長三角”、已名列全國百強縣的江蘇省靖江市也是如此,1998年到2005年9月,該縣金融機構存貸比從75.5%下降至44.5%。因此,當前金融體制改革最迫切的課題之一就是促使資金“向下走”,讓資金流向縣域經濟、中小企業、微小企業,以及貧困人群。
盧步東建議,為促使資金“向下走”,必須積極發展和完善股票、債券等資本市場,構筑以自由企業、自由市場為基礎的金字塔式多層次股票市場體系;發展多種所有制的中小金融企業,尤其是小規模的縣域商業銀行,使之成為金融支持小企業尤其微小企業的主力軍;以財政性扶持政策促進信貸進入最貧困人群;靈活運用央行再貸款,用向縣域金融機構如農信社、縣域商業銀行等提供再貸款的手段來沖抵資金“抽水機”效應。
盧步東認為,從防范風險實現“金融穩定”角度來說,下一個5年,我國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是硬化商業性金融機構的預算約束,讓政府(包括央行)不再為商業性金融機構的經營風險“埋單”。迄今為止,央行已為“四大銀行”剝離不良資產投入1.7萬億元,農行還有5700億元不良資產等著剝離,在城信社清理和農信社改革中,央行與各地政府也均付出了數以千億元計的代價。不解決這一問題,我國金融難以真正穩定。盧步東建議,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使控制權、人事權、決策權真正屬于“三會”,實現政企分開;用市場化、法制化“準入、退出”取代行政化“準入、退出”;強化資本充足率約束和經營者責任,同時調整與完善金融監管,促進金融穩定。   
民建省委會副主委,省旅游集團董事、總經理盧步東在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上說,要使“十一五”時期“加快金融體制改革”的任務得以有效實施,必須抓住這兩個關于“金融服務功能”和“金融穩定”的突出問題,作為“主軸線”加以解決。
從1993年開始,在宏觀經濟政策及其他因素的作用下,我國資金一直在“向上走”。目前,縣域經濟中的資金仍在不斷地被吸走,存貸比已經偏低,并還在下降。即便是位于“長三角”、已名列全國百強縣的江蘇省靖江市也是如此,1998年到2005年9月,該縣金融機構存貸比從75.5%下降至44.5%。因此,當前金融體制改革最迫切的課題之一就是促使資金“向下走”,讓資金流向縣域經濟、中小企業、微小企業,以及貧困人群。
盧步東建議,為促使資金“向下走”,必須積極發展和完善股票、債券等資本市場,構筑以自由企業、自由市場為基礎的金字塔式多層次股票市場體系;發展多種所有制的中小金融企業,尤其是小規模的縣域商業銀行,使之成為金融支持小企業尤其微小企業的主力軍;以財政性扶持政策促進信貸進入最貧困人群;靈活運用央行再貸款,用向縣域金融機構如農信社、縣域商業銀行等提供再貸款的手段來沖抵資金“抽水機”效應。
盧步東認為,從防范風險實現“金融穩定”角度來說,下一個5年,我國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是硬化商業性金融機構的預算約束,讓政府(包括央行)不再為商業性金融機構的經營風險“埋單”。迄今為止,央行已為“四大銀行”剝離不良資產投入1.7萬億元,農行還有5700億元不良資產等著剝離,在城信社清理和農信社改革中,央行與各地政府也均付出了數以千億元計的代價。不解決這一問題,我國金融難以真正穩定。盧步東建議,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使控制權、人事權、決策權真正屬于“三會”,實現政企分開;用市場化、法制化“準入、退出”取代行政化“準入、退出”;強化資本充足率約束和經營者責任,同時調整與完善金融監管,促進金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