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人雜志]成思危解析銀行改革路線圖
發布時間:2006-08-08 10:12:53
|
作者: 張邦松
作為一位在中國極具影響力的學者型官員,成思危的觀點一向都備受各方重視,在接受《法人》專訪時,他就銀行改革、農村社保、農村金融及資本市場等當前熱點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成思危最喜歡別人稱他為“成教授”。雖然高居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和民建中央主席之職,但成思危始終保持了一個學者認真、嚴謹和實事求是的本色。 雖然年屆七十,但成思危依然保持了旺盛的學習熱情,在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8年多來,他沒休過一次假,“我就是利用這些時間學習?!背伤嘉Uf。除了堅持不懈的學習,成思危還非常注重調查研究。例如在研究農村金融問題過程中,成思危曾多次親自下到農村,進行實地考察。 正是這種學習態度和實踐精神,讓成思危能對中國社會和經濟層面的許多重大問題保持清醒的認識和相對準確的判斷。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他在各種場合發表他的真知灼見,這位“學者委員長”也成為了中國知識界的一大亮點。 當前,國有銀行的改革正進行得如火如荼,“實行股份制改造、引進戰略投資者、加快出質不良資產、充實資本金、完善公司治理、創造上市條件”的改革“路線圖”也已經開始實施。3月27日,在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辦公室,《法人》對成思危進行了專訪,成思危對這條改革“路線圖”進行了深入的解析。
   將商業銀行改造成現代金融企業 《法人》:現在幾大國有商業銀行都在進行股份制改造,我們怎么理解這種改造的迫切性?這種改造希望能達到一個什么目的? 成思危: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與所有國有企業一樣,國家擁有銀行的全部財產,但都存在著“所有者缺位”的問題。即理論上國家是國有的商業銀行的所有者,但實際上卻很難切實地在國有商業銀行中行使所有者的有關權力。這一方面使得許多國有企業的經營者自認為是所有者的代表,逃避監管,濫用權力,造成“內部人控制”;另一方面則使得一些地方政府官員和國有企業經營者認為既然國有企業與國有商業銀行的產權同屬于國家,那企業欠銀行的債務只不過是“一家人”內部的問題而已。這樣既容易產生“政府負無限責任,而銀行由內部人控制”這一嚴重弊端,也會因資本金、不良資產、治理制度、內部風險控制等因素影響商業銀行的健康發展。 國有商業銀行產權改革的關鍵是將銀行改為股份公司或有限責任公司,使國有資本以股權的形式進入銀行,由國家或國家委托的機構作為出資人派出代表參加股東大會,并可經股東大會選舉進入董事會,實現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 《法人》:國家對國有商業銀行的控制是通過2003年成立的中央匯金公司來實現的,現在學術界對于匯金的法律地位以及國家外匯儲備向商業銀行注資是否合法等提出質疑,您的觀點是什么? 匯金公司的業務范圍已經由最初受政府委托向工行及建行兩家由商業銀行注資,擴展到向其他商業銀行及證券公司注資。 我認為,匯金公司如果像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國資委)那樣過分強調其在宏觀上維持金融穩定的功能,變成“金融國資委”,則其法律地位是有問題的,因為國資委的設立是經十屆人大一次會議批準的。匯金公司作為一家有限責任公司,其主要領導都具有公務員身份,這就違反了現行《公司法》中第58條中關于“國家公務員不得兼任公司董事、監事、經理”的規定。至于說匯金公司是一個非盈利機構,更是和現行《公司法》中第五條中關于“公司以其全部法人財產,依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規定相抵觸。總之,如果過于強調匯金公司的宏觀功能,將匯金公司看成是“金融國資委”,成為“金融救火隊”,就會與我國金融體系改革方向背道而馳。 我建議,匯金公司應按照《公司法》的規定,辦成一個以投資金融企業為主的國有獨資控股公司,對其全部資產享有法人財產權,對其所投資的金融企業履行出資人的職責,以這些企業的股本回報率和資產回報率作為考核其績效的主要指標,這實際上也就能在微觀層次上支持著中國人民銀行維持金融穩定的宏觀功能。 《法人》:對外資入股的比例限制可否進一步放寬? 成思危:2003年12月8日,銀監會發布了《境外金融機構投資入股中資金融機構管理辦法》,規范了境外金融機構投資入股的條件和程序,并將單個境外金融機構的入股比例由15%提高至20%,但外資占股總量不得超過25%。該辦法自2003年12月31日開始施行。由于目前幾乎所有外資參股的商業銀行都已經或將要接近這一規定的上限,因此有人提出對外資入股的比例限制可否進一步放寬。 從總體上看來,適當放寬外資入股比例限制利大于弊,既能引進更多的外資,提高銀行的資金實力,又有利于外方在改善銀行的法人治理和內部管理方面更好的發揮作用。而且放寬外資比例限制這一政策的宣布,也有利于鼓勵外資的進入并增強其入股的信心??梢钥紤]先將外資入股的比例放寬至33%,最終放寬至49%,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所有的銀行都要讓外資占股49%,在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中為了保持國家的控制力,外資占股不宜超過33%。 《法人》:現在很多人擔心引入境外戰略投資者會影響中國的金融安全,您是怎么看待這個問題的? 成思危:國家金融安全是一個宏觀的概念,主要是綜合防范涉及公債、匯率、儲蓄、金融市場等方面的風險。由于虛擬經濟系統具有寄生和介穩性,故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是防范金融風險的前提,而金融系統微觀基礎的增強則是宏觀未定的重要保重。應當看到,在傳統的體制下,國有商業銀行積累的大量不良貸款、道德風險和低效率,才是對我國金融穩定的最大威脅。 當然,在一些原則問題上,我方應當據理力爭,不能輕易讓步,例如在花旗銀行入股浦東發展銀行的過程中,外方堅持要適用美國的法律,中方則堅持要適用中國法律,一旦有糾紛時用第三方法律——新加坡法律。在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后,商業銀行的高層管理人員應當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注意保守國家機密。 《法人》:為什么在對中國國有商業銀行的股權進行交易的過程中,沒有中國企業在競價?這是一種刻意的安排嗎?是否在銀行業開放過程中,也該給國內一些有實力的企業予國民待遇? 成思危:我們為什么要引進戰略投資者,一個是為了改善法人治理結構,因為如果全部是國有獨資,董事會不可能起到作用;第二吸收國外銀行管理方面先進的經驗;第三才是充實資本金。說實話,引進外資并不是缺資本,而是要改變銀行國有獨資情況下的低效率。所以如果引進國內的戰略投資者,可以提供資本,但不能改善管理。
   農村社保應逐步推進 《法人》:如何將9億多農民納入社會保障,是建設新農村需要破解的一大難題。勿庸置疑,在中國有條件建立自己社保體系的農村只占極少數,那么那些經濟發展水平比較落后的農村地區是否只能依靠國家的財政撥款這一種方式?農村社保體系的建立是否應當要以農村經濟的發達和農業經濟結構的升級轉型為基礎? 成思危:社會保障應該是全面的,既覆蓋城市,又覆蓋農村。但我們二元經濟結構,國家的財力也沒有可能把這個問題全部解決。農村社會保障是很大的問題,農村農民是個體生產,沒有雇主的概念,所以農村的社會保障只能先雪中送炭,解決最迫切的問題。而農村最迫切的應該是社會救助,就是跟城市低保一樣。那么從社會救助的角度來看,低保完全應該是政府的責任,這部分錢應該由財政來開支。當然,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一樣,比較富的地區,地方財政應該多負擔一些,比較窮的地區,中央財政多負擔一些。要作為一個專項來轉移支付。 第二個是醫療問題?,F在有的地方已經開始實行所謂新型的合作醫療,即政府拿些錢,農民個人拿一些錢?,F在的問題一個是看醫療保障的水平夠不夠,這個又牽扯到醫療費用、藥費等問題,現在最多的地區就是40塊,農民本人拿10塊,中央省市縣各拿10塊。第二,我覺得農村的醫療重點要解決大病統籌,因為農民沒有多少積蓄,一旦遇到大病,很可能全家會返貧,甚至情愿不看,因為他治不起,但大病統籌又會引起心理上的問題,農民會認為,我交了10塊錢,結果沒有大病,就用不著了,結果引起不均衡的心理,這個問題怎么解決,確實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 第三步才應該解決養老問題。中國有傳統的家庭養老習俗,這個是很好的,我們還是應該以家庭養老為主,然后再根據收入等問題,給予適當的補貼。 《法人》:“十一五”期間,中央和地方財政將籌集數千億元,主要投向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社會事業,但問題在于,如何保證這些錢能落到實處,真正為農民服務,是否應該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來保證這些資金能夠正常使用呢? 成思危:財政補貼經費管理問題始終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首先,現在我們各個部門都管一點錢,都往農村里投,這是不合理的。這就會形成會哭的孩子有奶吃,能跑能要的可能從不同渠道要到錢,老老實實可能就要不到錢。所以溫總理在報告里提到要集中使用。所以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建設新農村的錢要統籌使用,不能由各部門去灑胡椒面。 第二個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明確投的優先順序,就是首先要解決什么問題?,F在農村的問題很多,交通、農田水利等等,那么這個優先順序,不能全國一刀切,要根據不同地區的情況來解決這個優先順序,因為就這么點錢,你要什么都干,就可能什么都干不了。 第三就要建立一套制度,來保證錢都花在我們預定的優先的項目上。這套制度就包括財政的撥款、監督,完成工程以后的驗收、評估等制度。 現在這個問題切忌隨意性,建設新農村口號提出以后,有的地方頭腦發熱,這是要注意的傾向。 農村金融模式:三足鼎立,各司其職 《法人》:農村金融是一個老問題了,但這個問題至今一直沒能拿出很好的辦法解決,您曾親自去農村做過調查,請問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成思危:盡管近年來各方面都加大了農村金融的改革力度,也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是我國農村金融的發展仍面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嚴峻挑戰:信貸資金供應不足,農村資金外流嚴重;農戶難以從金融機構獲得貸款,民間借貸活躍;農戶小額信用貸款不能完全適應農戶的需求;金融機構提供的服務比較單一,特別是農業保險嚴重滯后。要從根本上解決我國農民貸款難等農村金融問題,必須從分析我國農村的社會、經濟等因素入手,進一步加強農村金融制度建設。  目前小農經濟仍然在我國農村中占主要地位,其基本特點是以農戶為基本單位、以個體所有制為基礎、生產規模很小、生產條件簡單、自給自足與商品交換并存、對土地的依戀和對親友關系的重視。農戶的儲蓄及借貸行為的特點是自我保障式的儲蓄傾向較強、不愿借款的觀念逐漸在轉變、向親友借款的比重仍然較大。  我國農村中的虛擬經濟才剛剛從閑置貨幣的資本化進入到生息資本社會化的初期,由于我國二元經濟結構的存在,農村中生息資本社會化的程度還比較低,只有少數農民將其閑置貨幣借給鄉鎮企業或向鄉鎮企業參股,擁有債券或股票的農民可謂鳳毛麟角。而且由于正規的金融渠道供應不足,還存在著一些非正規的金融活動。可以認為,在當前及今后10—20年間,我國農村中的虛擬經濟還將停留在生息資本社會化的階段,主要是通過金融機構進行間接的投融資活動。我國農村中虛擬經濟的風險則主要是信用風險,由于我國商業金融的信用體系還不夠健全,故商業銀行一般不愿對農戶發放信用貸款,而著重發放擔保貸款,包括保證、抵押或質押貸款。目前向農戶提供的主要是小額貸款和聯保貸款。 《法人》:現在很多商業銀行都從農村市場撤出,那么誰將成為農村金融建設的主體?需要什么樣的金融創新來實現農村金融的快速發展? 成思危:我們對農村金融的模式總的來說就是“三足鼎立,各司其職”,就是政策金融,商業金融和合作金融要三管齊下,但他們的作用是不一樣的。 政策金融現在主要是農業發展銀行來負責的,但他現在只是支持糧棉收購,這是不夠的,農發行應該擴大它的業務范圍,政策金融應該是對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給予貼息貸款,甚至是無息貸款。 商業金融呢,商業銀行在撤離農村,雖然商業銀行是謀求利潤的,但是應該規定一定的貸款比例,應該投到與農業相關的項目上,國家應該規定這樣的政策。如果委托商業金融做一些政策金融方面的事的話,應該由政策金融給它一些利息方面的補貼?,F在農業信用社的改革正在進行,現在的改革主要在解決以前的遺留問題,但是從發展趨勢來看,農信社已經有不少開始向商業金融轉移。 但向商業金融轉移有一個問題,就是真正需要錢的農民可能沒有擔保、沒有抵押,可能貸不到款。所以我們還要發展合作金融。合作金融主要的特點就是大家入股,把大家的資金攢在一起,誰需要用錢給誰用。 另外現在由于沒有合作金融,急需用錢的農民只好向地下錢莊借高利貸,這樣會造成農民負擔加重,另外也影響社會的穩定。 《法人》: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穩步發展多種所有制的中小金融企業”,您對民營資本進入金融業是否看好?民營資本的進入對現有的金融體系將帶來怎樣的影響? 成思危:我是一直主張金融服務業要有民營資本進入,因為金融服務有不同的層次,完全靠國家是不行的,所以我主張民營資本可以參股,另外一個是搞社區銀行。 目前,我國的中小企業在發展中遇到的貸款難問題日漸突出,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國的銀行組織體系建設滯后,金融組織結構與企業組織結構嚴重失衡,因此,對我國金融組織結構進行創新,培育和發展與中小企業相匹配的小金融機構,特別是社區銀行應盡早提到議事日程。 我國的銀行體系從經營規模上看,有大銀行、中銀行,但缺少小銀行。城市信用社和農村信用社的機構數量占總數的99%,但存款僅占全國存款總量的13%,歷史包袱沉重,經營困難。廣大中小企業和縣域經濟難以得到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資金支持,基層金融已出現空洞化,而且日趨嚴重。社區銀行規模小、扎根基層、貼近群眾、經營靈活,主要開展“短、頻、快”的業務,正好填補了基層金融的空白。
熊市不會很快結束 《法人》: 2003年初,您寫過一篇《讓股市恢復本色》的文章指出,有效的投資和有效的融資是股市的本色,同時,您認為中國股市要恢復本色,至少需要調整兩到三年的時間。那么現在的中國股市是不是已經接近“本色”? 成思危:今年股市應該是爬坡了,但是不會很快,因為股權分置改革并不能使股市上去,要使股市上去,關鍵是兩個條件,一個上市公司質量要好,股市的整體質量要提高,另一個要有大量資金進入,改變股市的供求關系,所以我判斷熊市不會很快結束。 要使讓股市成為有效的投融資場所的意思就是,投資者能夠獲得比銀行利息,甚至債券利息更高的回報,投資者因為冒著風險,當然希望他的回報要高;另外上市的企業應該能夠提供投資者這樣的回報。現在如果上市公司的整體素質提不高,股市的本色是很難恢復的?,F在我們1000多家上市公司,好的不是很多,按國外的標準來看,投資價值比較高的公司大概也就是30%左右。所以應該讓更多更好的公司進來,這樣才能發揮股市扶優汰劣的功能,發揮股市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 《法人》:您剛才說股市要提高上市公司質量,讓更好的公司進來,但現在大量優質的企業,包括銀行和大型企業都選擇去海外上市,這對我們的股市有什么影響? 成思危:國內股市現在處于比較低的情況,上市公司肯定會考慮,如果在國內上市,融資的效益不好,不是一個有效的融資場所;另一個方面,股市是受供求關系影響的,如果股市擴容,但又沒有資金進來,股價就還會往下掉?,F在的流通股占GDP比例只是百分之十幾,全流通以后可能達到百分之二三十,但全世界平均是百分之九十三,發達國家是百分之一百三十。 所以不是不想讓大企業在國內上,要在國內上首先要解決投資意愿和資金的問題。  鏈接:成思危簡歷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建中央主席。  男,漢族,1935年6月生,湖南湘鄉人,民建會員,1951年參加工作,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畢業,研究生學歷,碩士學位,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  1988年至1993年化工部科研總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1993年至1994年化工部副總工程師兼科研總院總工程師。1994年至1997年化學工業部副部長、民建中央主席(1996年12月)。1997年至1998年民建中央主席。1998年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建中央主席,中華職業教育社理事長。  第七屆、八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八屆四次會議增選為常務委員。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