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貝發集團轉向品牌運營
發布時間:2006-12-07 16:35:42
|
作者: 楊潔
日前,全國100多家文具分銷企業與國內最大的制筆企業貝發集團在上海簽署協議,共同建設貝發文具在該地區的營銷渠道。這些公司在通過資質評估、繳納品牌保證金后,將統一品牌和管理,銷售貝發奧運授權的文具產品。此時距貝發取得奧運文具獨家供應商的資格不到半年。  對貝發總裁邱智銘來說,奧運營銷壓力巨大:“貝發是世界上第一家參與奧運計劃的文具企業,如何做好沒有先例可循。”貝發在寧波的工廠擁有5000多名員工,每年生產20億支筆,其中80%出口,年銷售額達10億元人民幣。   轉向品牌運營  盡管國內文具產業年銷售額達到350億元,但由于進入門檻較低,整個行業呈現小而散的格局,超過10萬家企業分布在制造、分銷和零售環節,卻無一家企業的市場份額達到1%。  “貝發和國內其他文具企業一樣,面臨戰略轉型,”邱智銘說,“目前全行業的綜合開工率僅55%,產能已經過剩。”按照貝發的規劃,企業要逐步從外貿出口轉到內外貿并重,從專業的制造商轉型為品牌運營商,學習利用品牌、渠道、信息化等軟資源實現跨越式增長。貝發在國內市場的定位是:品牌運營商、服務商和綜合文具產品的供應商,實現國內文具產業的價值鏈管理和經營。  “我預計跨國公司在國內的布局將在3年到5年內完成,”邱智銘說,“貝發要做的就是把國內資源整合起來。”  貝發在文具產業鏈縱向分別與部分制造商、分銷商和零售商進行合作,組合成文具供貨銷售聯盟。今年6月,貝發集團與中國對外貿易運輸(集團)總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利用該公司強大的物流網絡,貝發能在12小時—48小時內全面覆蓋國內256個城市和100個百強縣的分銷商,還能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核心城市對零售店進行直接配送。   構建新商業模式  “貝發構建整個商業模式預計要耗費5億元,”邱智銘預計,“除了之前引入渣打投資作為戰略伙伴,我們已經爭取到了銀行貸款,授信額度將按照今后貝發品牌在國內的銷售規模配套。貝發還會在條件成熟時上市,以拓寬融資渠道。”  貝發打造的新商業模式可以概括為“個十百千萬”:  “個”,通過與奧運品牌的結合,在短期內提高“貝發”品牌的知名度,爭取在北京奧運之前成為國內第一個文具類公眾品牌。  “十”,建立“1+3+3+3”的品牌體系,即在“貝發”這個公眾品牌下,構建3個不同業態的品牌、3個流通渠道品牌以及3個不同檔次的品牌。  “百”,通過產品、品牌、渠道、資本等方式與上百家文具制造企業合作,建立供應商聯盟,建立完整的文具產品線,滿足國內學生、辦公、禮品等市場需求。  “千”,從國內現有的3萬多家傳統分銷企業中篩選出近千家企業,通過合作的方式建立貝發可控的區域銷售機構,實現兩級銷售到終端的目標。  “萬”,是指貝發在國內的各類零售終端要達到幾萬家。“國內專營文具的零售店有近5萬家,兼營文具業務的約10萬余家,截至目前,貝發已經整合了2000多家區域文具連鎖機構,零售業務將采取加盟的方式。”邱智銘說。此外,國內的北京奧運特許零售店將從目前的500家擴展到2008年的1萬家左右;貝發還與國內近500家大型超市連鎖達成合作意向,在超市中設立專門區域、配備專業的導購人員銷售貝發奧運品牌文具商品。  而統一的信息化平臺--供應鏈集成管理系統是保證這個龐大的商業系統得以運作的基礎。“我在上海公司能實時掌握每個分銷商的出貨情況、外運的倉庫庫存,每周能匯總一次零售店的銷售情況,根據市場信息組織生產、配送。”邱智銘說,“2008年前貝發將相應開通BtoC、BtoB網站,實現高度虛擬化經營,以及通過網絡維護銷售渠道、服務客戶。通過互聯網,貝發的銷售和服務還將跨越國界,和外貿業務聯為一體。”  “今年8月貝發的商業模式開始全面運作,預計到年底就能實現2億元銷售額,明年做到10億元銷售規模,和貝發寧波工廠的外貿額持平,2010年預計能突破18億元,占到國內市場的3%。”邱智銘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