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報]“兩稅合一”讓更多的中國人富起來--訪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調研部部長熊大方
發布時間:2007-01-15 10:56:20
|
作者: 記者 高楊
嘗試實行較低的稅率是在財政預算承受能力限度之內的,既能較大幅度降低內資企業的稅負,又不會對外資企業帶來太大的沖擊。 只有"兩稅合一",才能使民企、國企、外資企業在公平、公正的基礎上展開競爭。 兩稅合一問題一直是企業界高度關注的焦點話題,尤其是中國企業,對此感觸頗深、議論頗多。 2006年12月24日,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企業所得稅法草案明確規定:內資、外資企業適用統一的企業所得稅法,新稅率確定為25%;2007年1月8日,全國人大召開專題座談會,要求全體全國人大代表提前審議該草案。從首次提交審議到要求代表提前審議,并希望代表積極參與,爭取今年“兩會”通過,這一切都發生在短短不過10天時間,這可能是中國經濟立法史上都罕見的。 12年的立法,一路走來,應該說有很多贊同和反對同在,而短短十數天的努力,愿望變成可能。于是,人們再一次把目光對準了它。為了深入了解本次稅改的相關情況,本報采訪了被列為去年“兩會”1號提案的參與者、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調研部部長熊大方。 記者:“兩稅合一”實施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熊大方:目前,我國已步入WTO的后過渡期,“兩稅合一”已經沒有拖延的余地。在入世前我國內外資企業之間的競爭形勢并不嚴峻,這是因為外資企業在享受著稅收優惠、自由進出口權等諸多超國民待遇的同時,我國相關法律又對外資企業在原料進口、外匯平衡、國內銷售以及投資領域等方面進行了諸多限制,使外資企業又處于次國民待遇的地位,二者之間的競爭并不激烈。但在入世后,特別是在步入WTO的后過渡期,形勢將發生根本變化,我國關稅在兩三年內將接近最終減讓水平,非關稅措施即將全面取消,服務市場開放力度迅速擴大,將逐步取消外資進入的地域限制、數量限制、股權份額限制等等。內資企業將真正面臨嚴峻的生存挑戰,競爭會日趨激烈。只有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制度,內外資企業才能在公平、公正的基礎上展開競爭。從這個角度來看,“兩稅合一”已拖延不得。
記者:在去年的提案中,民建中央認為目前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合并“時機已經成熟”,這里的時機成熟的含義是什么? 熊大方: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當前是“兩稅合一”的最好時機:我國經濟發展較快,改革開放加速,“兩稅合一”面臨一個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 一是,目前利用稅收優惠政策吸引外資的必要性已顯著減少;二是,繼續實行所得稅雙軌制有違公平競爭的市場原則,也將使內資企業處于更加被動的競爭地位;第三,由于我國加強了對宏觀經濟的有效調控,使國民經濟在2004年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快速增長期,因而奠定了良好基礎;第四,現實財力為"兩稅合一"提供了充分的操作空間。2005年全國稅收收入完成3萬億元以上(不包括關稅和農業稅)。嘗試實行較低的稅率是在財政預算承受能力限度之內的,既能較大幅降低內資企業的稅負,又不會對外資企業帶來太大的沖擊。雖然短期內可能對稅收收入造成一定影響,但從長期看,"兩稅合一"有利于增強內資企業的活力和競爭力,提高稅收征管效率;第五,我國已進入WTO的后過渡期,過渡期結束后,內外資企業競爭將進一步加劇。只有"兩稅合一",才能使內、外資企業在公平、公正的基礎上展開競爭。 同時,宏觀經濟數據顯示,我國經濟目前已進入了一個新的快速增長期。我國稅收連續四年實現了超額增長,2001、2002、2003和2004年,我國稅收收入增幅分別為21.6%、15.2%、16%和25.7%,遠高于同期GDP的增長速度,這就為"兩稅合一"提供了充分的操作空間。 記者:應該說,統一內外企業所得稅率已經刻不容緩了,但從目前情況看,要實現這一改革還存在哪些阻力? 熊大方:就像財政部部長金人慶曾所說,在統一所得稅問題上,為中資企業說話的人太少了,而為外資企業說話的人太多了。 近年來財政、稅務以及其他有關部門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但是新企業所得稅法一直沒有推出。統一所得稅受到了部分政府部門、部分跨國公司甚至部分人大常委會委員的反對。 現在德國、澳大利亞的所得稅都是20%,我們的稅率能否再降一降?這樣的話內外資企業應該都能夠滿意。其實,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利于更多的中國人富起來。所以說,改革的基礎是內資企業的創新能力,要盡可能地克服改革中的阻力,而其中的關鍵是機制建設,應該盡快完善這方面的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