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誼報]隗斌賢:我的提案不追熱點
發布時間:2007-01-29 15:20:07
|
作者: 記者 陸梅紅
“我很少追蹤社會熱點”,從省政協九屆三次會議上的《關于能源經濟協調發展的戰略與措施》到去年提出《實現我省電力供求動態積極平衡的對策與建議》,學統計出身的隗斌賢更擅長利用自己的專業對社會經濟重大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前段時間,他對能源問題作了進一步的研究,準備將能源和環境質量及資源的集約利用結合起來提出提案。 曾在省“十五”、“十一五”規劃中參與省能源發展與規劃前期研究和審定的隗斌賢善于把自己的調研報告和提案相結合。翻開他的提案,扎實的基礎調查,翔實的數據,清晰的表格,完備的說明與分析,使他的建議和判斷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在省政協九屆三次會議上,他的發言受到了省長的稱贊,民建省委會主委吳國華也以他為例希望委員提案要更多地進行調查研究。 運用數量分析方法,隗斌賢對于能源問題有獨到見解,特別是關于能源資源耗竭理論與社會經濟可持續協調發展的觀點具有十分重要的實踐意義。他對電能彈性超前性的研究已被2003年底至今的能源短缺的現實所證明,他在6年前提出的電力電量預測及其建設的建議,在現在看來是很有遠見的。他認為,由于對能源與經濟社會發展關系的規律性、周期性特征缺乏深入研究,導致認識上出現“小剩則安”,一旦出現緊缺,又盲目投資,無序建設,形成“過剩-緊缺—再過剩—再緊缺”的交替循環。“臨時抱佛腳”的政策會導致“顧此失彼”、“忽高忽低”并造成重大影響和損失。去年,他在提案中一再呼吁要科學地做好經濟—能源—環境系統的綜合規劃。 隗斌賢如今非常重視環境問題。他說,如果能源需求解決了,但污染了環境是非常不可取的。因此要加快結構調整,嚴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和嚴重浪費資源的產業發展。隗斌賢特別強調,一個國家能否繞過重化工階段,理論界尚有爭議。但像浙江這樣的工業化程度較高、資源環境約束越來越強的省份,完全可以也應該跨越這個階段的。他建議政府有關部門根據我省煤、電、油、氣和水資源及環境容量制訂出《浙江省產業發展的“能效標準”》,并作為引資投資評估的硬性指標,同時強化《環境影響評價法》的執法力度。 隗斌賢現任嘉興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對于職業教育他也有自己的思考,而現在逐漸顯現出來的藍領短缺現象已經證明這是一個潛在的社會問題。他認為這與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識還不到位有關。職業教育作為培養應用型和操作性人才,為一線提供生產技術管理人才對于經濟發展將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設備、工藝、設計可以買來,但勞動力只能自己培養。”隗斌賢說。 “現在國外職業教育和企業結合很緊密,許多企業把一個生產車間也建在學校里,國家規定企業每年都要拿出錢來用于職業教育。”他建議,國家應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提高能工巧匠的工資標準,承認技術職稱,“如果在工廠上班能拿到和公務員一樣的工資,何必千軍萬馬去擠獨木橋。”隗斌賢說。 
(本站注:隗斌賢系民建嘉興市委會主委、省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