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報]欠發達地區如何提高發展能力
發布時間:2007-02-07 16:16:01
|
作者:
特邀嘉賓: 省人大代表、景寧畬族自治縣縣委書記 武昌 省政協委員、衢州市政協副主席、衢州市貿易與糧食局局長、民建衢州市委會主委 馬梅芝 主持人:本報記者 吳妙麗 開場白:近幾年,我省加大統籌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力度,努力促進社會和諧與穩定,我省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大力提高欠發達地區發展能力”,讓許多來自欠發達地區的代表、委員備受鼓舞。 記者:怎么理解《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欠發達地區的發展能力”? 馬梅芝:我覺得這種能力是一種內生力和外力共同作用才能產生的。從內生力來說,欠發達地區的市場機制相對滯后,市場主體力量相對薄弱,抗風險能力較差,因此需要在強化政府推動力的同時借助外力,形成一種新的又好又快發展的能力。以衢州為例,去年11月,杭州、寧波兩地分別和衢州市政府簽定了產業與資源合作協議框架,杭州、寧波支持衢州3個億的建設資金,并引導企業到衢州投資,3年要達到100億元的投資規模。這種貫徹省委、省政府統籌區域發展戰略的創新舉措,必將大力提升衢州的發展能力,也會給杭州、寧波帶來新的發展空間。 武昌:從發展能力來說,景寧擁有許多潛在的后發優勢,但是由于歷史的、區位的等各種原因,我們的發展落后了,與兄弟縣(市、區)拉開了差距。所以,這次《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提高欠發達地區發展能力”,我認為是在正確把握全省宏觀發展環境的前提下作出的正確決斷。這是欠發達地區尤其是我們民族地區所面臨的又一次發展機遇。在省委、省政府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的基礎上,欠發達地區應當找到借力發展和自我發展的結合點,立足自身,奮發圖強,充分發揮生態優勢和后發優勢,用新思路、新機制、新方法來實現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記者:在當前發展環境下,如何提高欠發達地區的發展能力,實現跨越式發展? 武昌:欠發達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還要抓住推進城市化、統籌城鄉發展這個牛鼻子,發揮特色優勢,提高農民素質。特別要做好勞動力的教育、培訓,以及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工作。現在景寧有17.6萬人口,可縣城居民不到3萬人,通過考出去一批、走出去一批、移出去一批,現在景寧有3萬農民在外經商務工,1.5萬移民到了發達地區。我們現在迫切需要進一步提高農村勞動力培訓就業率,擴大培訓規模。要在加快推進城市化的同時,推進二三產業發展,擴大城市就業門路,增強區域經濟競爭力,從而最終解決“三農”問題。 馬梅芝:從外力上,這次《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認真落實支持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促進欠發達地區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從內力來說,欠發達地區應該根據自己的自然稟賦,和發達地區形成錯位競爭、特色競爭,同時搶占新興產業橋頭堡。現在,衢州在規劃建設內陸型的全國糧食物流中心,中國網上糧食市場等也設在衢州,衢州還提出“休閑衢州,觀光四省”,打造四省邊界的旅游集散中心。 記者:欠發達地區在追求跨越式發展同時,如何避免要金山銀山,卻污染了青山綠水? 馬梅芝:我一直認為,工業化是欠發達地區不可逾越的階段,但在這個進程中,必須克服“先發展、后治污”的觀念,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衢州、麗水處在我省江河源頭地區,必須為生態省建設多作貢獻。衢州從2003年開始就在全省率先設立投資項目決策機構,任何一個項目落地,都要經過論證許可,主要的門檻就是環保和投資密度。據我了解,每年都有五六百個項目被拒之門外。 武昌:良好的生態,本身就是欠發達地區最大的資源優勢。景寧今后的目標是“畬鄉風情名縣,特色產業興縣,綠色生態立縣”。現在我們最具潛力的旅游產業,才剛剛開了個好頭。我們的茶葉、木耳、高山蔬菜、高山花卉都是特色,把這一塊做大做強,讓農民增收,我們還大有可為。總之,我認為欠發達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應該發揮優勢,發展特色產業,決不能以犧牲環境和資源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