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官”的“糧食經”--訪省政協委員、衢州市貿易與糧食局局長馬梅芝
發布時間:2007-03-26 10:00:44
|
作者: 記者 陸梅紅
“民以食為天”,好容易“抓”到衢州的“糧食官”馬梅芝,馬上把年初糧油漲價的問題拋給她,馬梅芝不慌不忙,徐徐道來。
“今年,糧油價格一度出現波動,有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國際糧油價格上漲,這是由于一些產糧地區遭遇自然災害,另一方面,由于能源緊張,而大豆菜油等可以轉化為生物能源,因此,許多國家把這些糧食拿去轉化為能源,造成世界糧食現貨期貨上漲……”
馬梅芝分析說,隨著土地越來越少,環境越來越惡化,糧食的漲價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但反過來說,現在的糧食畝產也在隨著科技的發展不斷增加,過去一畝產450斤左右,現在基本上都可以達到1000多斤。國家也在通過一系列措施不斷鼓勵農民種糧。因此,糧食不會大漲,但會有微漲,這種上漲不會超出老百姓的承受能力。
正因為糧食關系到國計民生,馬梅芝對糧食工作的思路并沒有局限在衢州本地,如何確保全省的糧油供應是她思考的關鍵所在,為此她拓展思路,帶領全局上下施行了一系列大膽舉措。
浙江省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稱,每年缺糧200億斤,今后隨著農業結構調整,土地減少,流動人口增加,缺口會更大。而衢州背靠主產區安徽福建,面向長三角缺糧區,為了充分發揮衢州這個橋頭堡的地理優勢作用,衢州糧食局在國家糧食局的支持下,建設了一個占地1500畝的全國糧食物流中心,集糧食儲運、批發配送、加工、信息于一體,成為內陸型的中轉站。衢州糧食局還在全國的糧食主產區建立了產糧基地,和21個省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采用下訂單的方式確保糧食供應。
由于糧食微利,笨重,交易成本高,而網上交易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衢州市和國家糧食局合作,在全國首先建立了中國網上糧食市場。為了使糧食交易順利進行,減少糾紛,衢州還建立了華東地區糧食行業爭議仲裁中心,并加入了江浙滬糧食合作組織,成為秘書長單位,使整個長三角的糧食物流在此集聚。這一系列措施受到國家糧食局的充分肯定。
作為政府部門的一位負責人,馬梅芝帶領團隊的方法也很有意思。她喜歡用故事讓員工感悟。她用這樣的話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人與人之間的區別就在于悟性,你做得越多,實踐得越多,你的感悟就越多,收獲越多,因而你做得多不是吃虧,而是賺到了。”
馬梅芝還有二手絕招--抓學習培訓,抓文化建設。她會每年推薦二到三本書,如《公務員寫作》、《細節決定成敗》、《如何提高執行力》、《管理溝通》等等,讓員工學習,并寫出3000多字的學習心得,然后大家互相交流。在糧食局,每個季度都要搞一次活動,如慰問、唱歌,每次突出一個主題,以增強集體的凝聚力。在“八榮八恥”的教育活動中,她請音樂家把“八榮八恥”的內容譜成婺劇,結果大家一下子就記住了,群體高歌,激發了工作的熱情,并把這種良好的精神狀態帶到工作中。
“法乎上,得其中”,深得南孔儒家文化熏陶的馬梅芝常常重復這句話,以此,豁達開朗的她把這本“糧食經”念得津津有味,卓有成效。
(本網站注:馬梅芝系民建衢州市委會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