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誼報]八成學生缺乏心理健康認知--民建紹興市委會建議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必修課
發布時間:2007-04-30 15:14:45
|
作者: 本報記者 陸梅紅
厭學情緒嚴重,不善與人交往,自私、任性、抑郁、自卑或自戀,這一系列的心理問題正成為學生的巨大困擾和家長、教師的苦惱,成為學生學習和全面發展的障礙。
民建紹興市委會日前通過對部分學校問卷調查發現,目前市區中學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問題的比例已達16~20%,與此同時,學生對心理問題的認知率則很低,有80%學生對心理健康缺乏認識,家庭、學校和社會對在校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也存在很大的盲區。
據民建紹興市委會李福勇副秘書長介紹,學生心理素質教育面臨三個問題。一是家庭教育的缺乏。許多家庭父母忙于工作,無暇顧及孩子的心理需要,很少有結合孩子各個時期的身體、心理特征,對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和健康心理的教育培養。“孩子從小接受的是全面地被呵護、關愛,甚至溺愛,致使孩子從小的心理歷程中缺少挫折、磨難和不如意的經歷,缺少與他人溝通、幫助他人解決困難的歡快感,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心理素質就比較脆弱,如果再受不良的外界因素影響,往往不能適應繁重、緊張的學生生活,遇到一時挫折、困難或難以解決的問題,往往就會發生心理問題。”二是學校教育的缺位。從調研情況看,學校對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普遍重視不夠,被調研學校中沒有一所配有專職的心理輔導老師;有一半學校沒有開設心理素質教育課程。而社會公德的缺失、法制觀念的淡薄、理想信仰的淡化、物質攀比的風盛、浮躁膚淺的時尚以及“一切向錢看”的觀念的不良影響是造成學生心理問題的第三個因素。有些孩子的心理一直停留在有我無物的階段,并沒有把主觀和客觀、自我和環境有機整合起來。這種由自我概念發展障礙所導致的自我中心意識,在行為表現為自私和沒有責任感,是造成其他異常心理和行為的根源。
目前,國家教委已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中學生的必修課,大多數學校也都編印了心理健康教育讀本,但幾乎沒有學校設有專職的心理學教師進行課堂講授。民建紹興市委會認為,應該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列入中學生的必修課,學校應該設立心理咨詢疏導室,在信任與放松的環境中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也可以整合各學校的資源,開設免費心理熱線電話;家庭要給孩子一個科學和健全的教育起點,要注意觀察和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制能力,教會孩子學會自我平衡,堅持耐心地培植孩子的良性情感;大眾媒體應堅決杜絕一切不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的不良文化,共同營造學生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