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霞飛:梅花香自苦寒來
發布時間:2007-07-04 09:10:17
|
作者: 記者 余建鴻
許多民營企業家,往往都有苦難的童年、少年和艱難的創業經歷,省政協委員、浙江競宏紡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邵霞飛的成長和創業故事,給人并非僅是稱贊,而多了一份心靈的震憾。
傳奇經歷:16歲少女勇闖商海
邵霞飛的生意生涯從16歲就開始了。
邵霞飛16歲高中畢業,正趕上文革后第一次全國高考,平時學習成績優異的她,卻以總分5分之差落榜。
落榜后,母親一句沒責怪,讓她再復習,但這倒讓邵霞飛更不忍。當時邵霞飛父親在寧波一帶“雞毛換糖”,換來一些廢品再賣掉,收購來的廢鐵賣掉的價格是每斤2角5分。邵霞飛發現廢鐵里有很多是尖嘴鉗、鑼絲刀等,就皮套和手柄壞了,她覺得這樣賣掉很可惜,就到市場里花5分錢買來柄套上,當時一把新的鑼絲刀在國營五金店里要賣5角錢,邵霞飛這個套上新柄的舊鑼絲刀在路邊的地攤上可賣2角5分錢。父母親不得不佩服女兒,收購來的廢品還有更大的價值。但光賣鑼絲刀顯然還不夠這個小姑娘“倒騰”的,她的地攤上還有1角錢1雙的鞋墊等。家附近的地攤不夠她的舞臺,她開始到處趕集去擺地攤。
一段時間后,父親驚奇地發現,家里的這個大丫頭居然每天可賺回二三十元,比自己收購廢品收入高很多,就給女兒當幫手擺起了地攤。
她敏銳的商業頭腦就這樣展現出來。后來,她還在上海賣過塑料眼鏡、香煙,到天津去補過鞋,還到寧波去賣過紐扣……轉戰大江南北的顛沛經商路中,她的財富開始明顯增加,在寧波3年,第一年她掙了5000多元,第二年將近10000元,第三年15000元。這時母親因病去世,她勇敢地挑起了養育4個弟妹的重任。
一直到1992年,邵霞飛一直在寧波做生意。腦子活絡的她經營品種也不斷擴大,包括拉鏈、繡花線等服裝輔料;做生意的對象從開始的零售到一些大的服裝廠批量,如寧波青春服裝廠(雅戈爾前身)。利潤也在不斷翻番,到上世紀90年代初,她每年的凈利潤已達二三十萬元。
 創業理想:造福父老鄉親
1991年下半年的一天,村里的老支書語重心長地對邵霞飛說:"霞飛,我知道你在外面干得不錯,但我們村至今沒有一家企業,回來辦廠吧。做生意是你一個人富,如果辦個廠,能解決好多人的就業問題,到時你可是功德無量啊!"老支書幾句樸實的話語深深打動了她,想了幾天幾夜以后,終于下決心:回家辦廠。當時家人并不同意她這么做,因為邵霞飛在寧波已有固定的生意大客戶,一年能安穩地賺二三十萬元。而辦廠則沒有經驗,面臨著巨大的風險。
10年服裝輔料生意做下來,期間好多客商來問繡花線有沒貨,繡花線在15年前是用十字紗繡花的,質量又不好,容易褪色,她覺得辦家繡花線廠是符合市場需求的。1992年3月,邵霞飛拿出20萬元,租了村里的兩間房子,購買了設備和原料,成立了黃巖縣競宏線廠。
談起購買機器設備,邵霞飛連說當年的“幼稚”。事情是這樣的,她從報上看到杭州國有企業春光絲織廠因經營不善準備處理一批機器設備,心想絲織廠的設備線廠總可用的,簡單一談就買下了機器。可不想,機器運到村里后,她才想到自己對這些家伙一竅不通,連安裝都不會,當時簽合同時也沒這項要求。她到杭州春光絲織廠請師傅,廠里起初不肯派人。她想到自己的身家性命已經全部押在線廠上,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已經沒有退路,就在廠里坐了兩天兩夜,不吃不喝不睡,廠長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她從16歲開始闖蕩江湖的故事,深深地感動了廠長,終于給她派了兩名技術員。兩名技術員到了廠里,人家又樂了。原來絲織廠的機器和線廠的機器型號不一樣,買來的這批機器是織絲綢的,而邵霞飛辦的是紡線的線廠,邵霞飛傻了眼。不過天無絕人之路,兩名技術員告訴她,稍加改裝還是可以用,就是生產成本會高些,一噸線的生產成本要相差1000元。事己至此,只能這樣了。可安裝好后,生產出來的線卻分不清什么是“S”捻,什么是“Z”捻。邵霞飛這才知道機器調試也是重要的一關,她就一天24小時吃住在機器旁,自己摸索著調試。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個月后總算生產出正品了,她也成了半個技術員。
歷盡坎坷,邵霞飛的事業穩健發展,1992年的銷售額為50萬元,今年有望達到2億元,現在路橋、寧波、杭州和江蘇南通都辦有企業。
 經營之道:繡花線和繡花機的故事
數字是枯燥的,邵霞飛的經營之道則生動得多。
高起點形成自己品牌。在當時溫臺地區冒牌泛濫和后來貼牌成風的情況下,邵霞飛在1992年辦廠之初就注冊了自己的“競宏”商標,這個商標還是邵霞飛自己繪制的,圖案形狀就是一個抽象的線團。當地的工商局局長說,在那個時候,她這么一家小廠去注冊自己的商標確實罕見。邵霞飛在談及自己當年的這一決策時說,這和她在辦廠之前做了10年的服裝輔料生意有關。她當時就意識到,有了自己的品牌,企業做大做強時才有更持續的生命力,如今,“競宏”商標為省著名品牌。
在產品結構上善抓“人無我有”。紡織是個高競爭性的行業,同行競爭非常激烈,邵霞飛在做了幾年棉線等服裝輔料生意后,果斷進軍高檔繡花線市場,如今“競宏”是全省最大的繡花線生產企業,不同的顏色和材料的繡花線有幾千種,而且質量在同行中也是佼佼者。
重視人才。邵霞飛在剛生產高檔繡花線時,染色技術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客戶反映產品質量不穩定。繡花線的顏色有幾千種,大多顏色非常相近,還要求不褪色、環保染色、手感良好,汗質牢度、水洗牢度、石磨牢度等也有相當的要求。她在杭州找到一所相關高校的校長,校長被她的誠意所感動,給他推薦了一名姓沈的教授,他是紡織染色工藝方面的權威。有了這位教授的幫助,“競宏”牌繡花線染色工藝立馬發生了變化,今年的產品一直供不應求。 善待員工。邵霞飛自己窮苦出身,為生計從小四處奔波,她比很多企業家更理解那些打工者的感受。公司每年都要組織員工出去旅游一次,每個月都要給員工集中過一次生日,每年過年還要把員工聚在一起吃年夜飯。公司還定期給員工進行體檢、素質培訓和法律培訓。2004年8月,公司出資2萬多元給全體女員工進行婦科檢查,結果40多歲的房新星被查出乳腺癌早期。得知房新星家里困難,邵霞飛二話不說,立即將房新星送到醫院進行治療,醫療費用由公司負責支付。由于發現及時,現已基本治愈。“如果沒有公司和邵董,我早就沒命了。”房新星充滿感激地說。 邵霞飛有她自己的經營哲學:做企業最重要的還是做人,把賺錢放在第一位,只能賺小錢,把人做好了,人家自然會來幫你賺錢。自己好比就是繡花線,人才、員工還有客商好比是繡花機,繡花線只有通過繡花機才能織出美麗的圖案。 邵霞飛開拓市場的故事則更具傳奇色彩。一天下午3點,來了一位客戶要買繡花線,量買得不大,問題也有些奇怪。邵霞飛一打聽,對方說是臺州“飛亞”繡花機廠的,買繡花線是為了試機器。客戶剛走,邵霞飛就追了出來,要求到這位客戶廠里看看。這一看不得了,邵霞飛又得到了一次大發展的新機遇。邵霞飛敏銳地意識到,他的客戶不就是自己的客戶嗎?自己的客戶也可能成為他的客戶。雙方一拍即合,立刻交換了客戶資料,邵霞飛還主動提出幫他聯系自己關系好的一些客戶。后來她又按照這個思路,真誠的舉動,使六、七家繡花機廠變成自己的合作伙伴,產品銷路更為廣闊,一時供不應求。“飛亞”牌繡花機出口到國外,競宏牌繡花線也遠銷到了海外,外銷如今已占了競宏總銷售額的30%左右。邵霞飛說,國外客商購買“飛亞”繡花機時,還特別希望能同時購買她的“競宏”牌繡花線,因為集裝箱運輸時,在機器里塞滿一支支的繡花線,還可防止機器在運輸中損壞,外國客商節省了運輸費還多做了一項生意。
   財富觀:取之社會用之社會 幼時,邵霞飛半夜起來紡麻線掙錢是為了妹妹能喝上帶肉沫的菜湯而不挨打;讀中學時,邵霞飛一分錢咸菜吃兩餐省錢,是為了給母親和弟妹買一根油條;高中畢業后,邵霞飛從廢鐵里撿出舊螺絲刀套上新柄賣,是為了圓一個少女“開司米”針織褲的夢;當她在上海至溫州的渡輪上顛簸和在北國的街頭用凍得生瘡的手修鞋時,是為了頂上父母那日漸消瘦的肩膀;當她在寧波白天做服裝輔料生意,晚上還要去東渡路擺夜市至深夜時,是為了能給勞累致病的母親治病;回老家辦廠,是為了村里老支書和鄉親們的那份期待…… 如今資產億萬的邵霞飛,掙錢該為自己享受一下了吧。可記者眼前的邵霞飛在一大堆員工中,從穿著上你認不出她是董事長。邵霞飛說,我全家每月的生活開支大概是2000元。 “積極創業,理性消費,回饋社會”,邵霞飛的這12個字概括了她對財富的態度。邵霞飛說,以前創業更多是為了改變自己一家的生活,現在則把創業看作是對社會的一種責任,從中她也體驗到了無窮的成就感,這是她最大的樂趣。在她看來,員工在她企業里領取的不僅僅是一份工資收入,也在領取著一份她對員工家庭幸福的希望和祝福。 “我的財富來自于社會,所以在我衣食有節余的情況下,我首先想到的就是用我自己創造的財富去回報社會。”近年來,她為社會慈善捐助累計達300余萬元。 梅花香自苦寒來,社會給了這個16歲就開始創業的女企業家以充分的肯定。近年來,邵霞飛被評為首屆中國企業成功女性,她還是全國八屆婦女代表、浙江省政協委員、臺州市政協委員、臺州市路橋區政協常委、寧波市江北區政協常委。 在擔任政協委員期間,她積極履行自己職責。在今年的省政協九屆五次會議上,省政協表彰了九屆三次會議以來的優秀提案,其中就有邵霞飛在省政協九屆三次會議上提交的《加大維護農民利益,切實解除農民的后顧之憂》。
(本網站注:邵霞飛系臺州市民建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