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會員擁有更高的綜合素質--聚焦民建中央“建華企業家課堂”
發布時間:2007-06-29 00:00:00
|
作者: 包松婭
“請問蒙代爾先生,您如何看待中國目前匯率調整的情況?” “蒙代爾先生,巨大的中美貿易順差是中國匯率調整的重要誘因嗎?” 6月23日,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歐元之父”蒙代爾應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培訓中心的邀請,來到民建中央的著名培訓品牌“建華企業家課堂”,就中國融入世界經濟的前景與挑戰進行了演講。現場來自北京、河北、河南等地近百名民建會員與蒙代爾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建中央主席、著名經濟學家成思危專門到場與蒙代爾進行了會面。蒙代爾并不是走進民建“建華企業家課堂”的第一人,民建的企業家會員,已經把“建華企業家課堂”培訓視為提高自己綜合素質的重要環節,每次培訓都會有很多人從全國各地過來。
搭建培訓載體 在民建會員的名單中,大批經濟界專家學者以及非公有企業界人士是其最突出的特色。當前中國民營企業的發展已經走過了初始階段,開始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這個時候,企業進一步成長發展除了需要政策環境的鼓勵、引導、支持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民營企業家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這成為民建中央開設“建華企業家課堂”的主要原因。 2004年,在成思危的倡導下,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培訓中心和北京建華企業家培訓學校共同創辦的,面向民建會內外企業界人士特別是民營企業高層管理人員開設的系列培訓品牌正式開始運轉。 此前成立的北京建華企業家學校也是在成思危的倡導下,由中國民主建國會興辦的、面向中國企業家和企業界高級管理人員的教育培訓機構。學校依托民建自成立以來在經濟界的深厚基礎和幾十年來在中國經濟社會生活中的影響力,匯聚會內外眾多經濟學家、管理學家和企業實踐專家,一直致力于培養高素質的、具有高度實戰能力的中國本土化企業家和企業高級管理人才。因此在培訓企業家方面已經積累了豐富經驗。 2004年7月31日,成立之后的"建華企業家課堂"在北京舉辦了第一次講座。首場授課的教師就是成思危自己。作為經濟學家成思危一直關注中小企業的發展問題,一直注重幫助解決困擾中小企業,特別是民營中小企業的重大問題,他首次主講的內容即是有關中小企業融資的問題,來自27個省市的近260位企業界會員到場聽講。為期兩天的培訓在會內外引起巨大反響,"建華企業家課堂"培訓一炮而紅。
 擴大培訓體系 北京的培訓平臺讓北京以及周邊地方組織的廣大會員有更多的機會直接參加建華課堂,同時,全國各地對此類培訓的需求也日趨強烈。2005年以來,民建培訓中心在繼續做好建華課堂集中授課的同時,開始積極與各地方組織和相關機構加強聯系,籌建建華課堂區域分課堂。 2005年8月,在民建中央領導、民建江蘇省和常州市委員會的大力支持下,"建華企業家課堂"--江蘇常州分課堂正式啟動。江蘇常州分課堂抓住了學員的知識需求,方便了地方企業界人士進行高效集中地充電,受到了廣泛歡迎。隨后"建華企業家課堂"在全國各地"落地生根"。 "建華企業家課堂"是面向會員及會友的開放式課堂,課堂上一直避免那些純粹的經濟學理論,而是巧妙地將理論與實踐案例相結合,緊扣當前經濟形勢、市場環境和企業經營實踐,針對企業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和關鍵性問題,解讀國家經濟政策、講授科學管理知識、傳承實戰拓展經驗、探尋企業的最優發展戰略。因而,每次在各地的培訓,不僅吸引了當地的會員,還會有不少大學生、社會人員、其他企業家等到場聽課。 針對近年來民營企業在運行過程中頻頻觸碰法律"雷區"的現象,"建華企業家課堂"在云南昆明舉辦了"民營企業發展中的若干法律實務"專題講座。教師通過典型案例分析,提醒民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要隨時關注法律變化,減少民營企業發展的法律風險。 "培訓針對企業家們的需要,搭建學員與學者、政府相關機構、不同業界企業家之間相互交流的平臺,在這樣一個信息高速傳播的社會,多層次的溝通交流和相互學習是關鍵。這是一個共享的平臺,讓我們能更好地把握中國經濟的’脈搏’。"一位來自浙江的民營企業家會員說。 到目前為止,"建華企業家課堂"已舉辦多期系列講座,內容涉及資本運作、宏觀調控、人力資源管理、法律實務等專題。授課師資也包括了成思危在內的國內外權威專家,以及此次到場的蒙代爾,并且還邀請了企業精英現場授課,都受到學員們的普遍歡迎,培訓學員近2萬人,產生很好的社會影響。 "隨著時代的發展,企業之間的競爭,主要是人力資源的競爭。而人力資源的競爭主要就是人才創新能力的競爭,這個創新既包括技術創新,也包括管理的創新。所以在人力資源上的投資應該說是最長遠的,而且是最具有價值的投資。在系統地向企業家培訓時,要充分吸收西方現代管理科學經驗,也必須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還要結合行業的實際,使中國的管理科學現代化、本土化,這樣才能讓中國管理教育真正成功。"成思危認為,對企業家會員們的培訓是一項系統和長遠的工程,民建和"建華企業家課堂"會一直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