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4年力促“民建大道”修成--民建浙江省委為解當地農民出行難
發布時間:2007-07-16 15:54:41
|
作者: 陸梅紅 袁世運 朱惠忠
本報杭州訊  6月14日,浙江省湖州市長湖申河道舊館鎮段,一座鋼筋鐵骨的提籃式拱橋在雨中初露雄姿,而在引橋和大橋之間有一段道路,被稱為“民建大道”。 為何以一個民主黨派的名字來命名一條路?這座大橋和民建組織究竟有什么關系?這還得從幾年前說起。 2003年,一封由湖州新興港村、光明村、港湖村部分村民簽名的求助信,放在了民建浙江省委領導的桌上,信里講述了湖州城東門外廿五里牌和晟舍兩渡口被撤一事。據信中反映,長湖申航道南岸渡口被當地群眾稱為“母親渡”,附近的村民常年靠此渡口出行。但在2003年,有關部門從航道通行安全的角度考慮,撤消了古渡口,之后卻沒有采取適當配套措施,這給村民們的出行造成了極大的困難。原來去一趟湖州市區往返交通費只需6元,現在則需先繞道舊館鎮,再坐公交車,來回得花費28元,加重了村民的經濟負擔;原來到河的北岸上班打工的農民擺渡只要10多分鐘,現在則要繞道一個半小時。 民建省委領導非常重視這封來信,2003年7月,民建省委和民建湖州市委聯合赴實地調研,形成了《關于在湖州長湖申航道廿五里牌段建橋,實現吳興工業區跨南岸輻射發展的建議》,希望在兩個古渡口中間建橋,并將此事寫成信息報送省政府分管領導和有關部門。時任浙江省副省長巴音朝魯在信息上作了批示,湖州市政府十分重視,分管城建的副市長專門為此召集相關單位和部門進行專題研究,并向省政府作了匯報,巴音朝魯再次作了批示,要求省交通廳進行處理。 幾年來,民建省委新老主委多次過問此事,與民建湖州市委領導進行探討,向省交通廳有關同志進行咨詢,要求有關處室對提出的意見建議進行跟蹤了解,把事辦好辦實。 在各方的努力下,2004年,浙江省交通廳正式將廿五里牌運河大橋立項;2005年12月,投資近3000萬的長湖申航道跨運河大橋正式開工。得知消息后,當地百姓自發放起了鞭炮。目前連接廿五里牌橋梁的2.5公里道路已完成路基,為了感謝民建組織的積極幫助,這條路被稱為“民建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