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誼報]朱萬里:以責任書寫商道
發布時間:2007-11-28 16:41:11
|
作者: 記者 陳旭
朱萬里有一長串的頭銜:湖州市政協常委、民建浙江省企業工作委員會委員、民建湖州市市委委員、湖州市工商聯常委、上海浙江商會副會長……但是眾多的頭銜只是朱萬里承擔的社會職務,歸根結底,他是湖州臺駿建材裝飾公司董事長,是一名商人,地地道道的浙江商人。
這名普通卻又不普通的本色浙商,用20多年的崢嶸歲月,勇敢、執著地寫下了屬于自己的“商道”傳奇。
 創業如登山,會當凌絕頂
創業如登山,每一步都要腳踏實地,而且越往上越難。朱萬里的創業道路也是漫長而艱辛。1955年,朱萬里出生在溫州。由于背負“海外關系”,13歲和父親被迫到湖州生活。15歲那年,朱萬里有了第一份職業——木匠,天天背著工具箱跟著師傅走村串戶。在吃百家飯干百樣活的環境中,他磨煉著自己的眼光、技藝和意志,觀察和了解了社會的人生百態。
1976年,朱萬里進入一家工廠,當上了一名推銷員。他的商業才能很快顯現出來,短短時間里,為廠里賺了上百萬元的利潤,被提拔到供銷科長崗位。走東闖西的日子里,他對鄧小平同志的南方講話和改革開放政策的認識愈來愈深,他敏銳地感覺到,新的歷史時期到來了,發展的機遇到來了。
在湖州市統戰部門的關懷下,過去背負“海外關系”重壓的親屬們,政治地位有了很大的轉變,他們利用內外關系和資金建立了臺屬集資的花磚廠。朱萬里年輕又有經驗,當上了副廠長。1988年,廠子發展成為臺屬聯合的總公司,這年開始,他被選為二三屆湖州市人大代表。1993年,朱萬里和在臺灣的表兄吳毓寧聯合成立了臺駿建材裝飾有限公司。由于質量過硬,臺駿公司很塊就成了湖州市臺資公司的一個樣板。
初嘗成功“甜果”的朱萬里,又把眼光投向了上海。在他眼里,那是一片商機無限的天地,他要把浙江、湖州的優勢匯入那片海洋。
1994年,朱萬里選擇了當時比較偏僻的斜土路,投資1000余萬元,并把上海和溫州的別稱結合起來,開設了占地1400平米的“申鹿鞋業”批發市場,依托上海,輻射全國,一炮打響。在他的帶動下,一條斜土路上不久竟有了6家鞋業大市場。1998年,趁著上海市舊城改造、斜土路的市場要拆除改建的機會,他再投資2000余萬元選新址擴建了4000平米的“眾匯發”鞋業批發大市場。
赤子心如火,主動擔重任
朱萬里這位本色浙商的最大特點,在于他對振興地方經濟具有強烈的責任感。他認為,當前經濟形勢良好,國營民營企業都重任在肩,都應該對振興經濟負責。懷著一顆赤子之心,他積極參與到地方經濟發展之中。
2001年,湖州市政府對在外“賺了錢”的湖州藉人士發出邀請,希望他們回家鄉投資。朱萬里積極響應號召,在湖州西門外用1年多時間建起了一個名為江南糧油市場的新建筑群,架起了跨河大橋,開通了購物專車。市場建成后,形成了糧油、農副產品和文化體育用品集于一地的物品交易中心,也帶動了第三產業和房地產開發。
近幾年來,湖州市政府每年在上海舉辦以推介湖州農特產品為主的展示會,朱萬里認為接軌大上海,融入長三角經濟圈,單是舉辦幾次展示展銷活動,成效不夠明顯。如能在上海開設一個固定的批銷市場,就可以使湖州的農產品在上海有一個固定的展示銷售窗口,促進湖州農產品結構的調整。經過深入調研,在市政協會議上,朱萬里以提案形式,向市政府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朱萬里還十分熱心新農村建設。今年3月6日,他冒雨趕到湖州市吳興區白雀鄉姚家壩村,就如何開展扶持工作進行了商洽,當場簽訂了結對協議。針對當地實際情況,朱萬里決定在村里投資建設農村富余勞動力技能培訓中心,為農民開展技能培訓,方便農民進城務工,技能培訓中心的產權、收入則歸村委會,幫助村集體經濟發展。據了解,整個培訓中心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總投入100多萬元,除了專用房屋外,還有培訓專用設備和教師,建成后預計每年可以為村里增加20多萬元的固定收入,而且可以逐年遞增。
與此同時,朱萬里積極參加了由民建中央發起的中華思源工程活動。今年7月4日,他與全省20多位民建企業家專程赴京參加了成立大會,并當場慷慨捐資100萬元人民幣,受到了民建中央成思危主席的親切接見與嘉勉。
反哺如種樹,果實惠與人
“得諸社會,還諸社會,這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像種樹,樹種大了結了果,由大家分享。”和許多富有愛心的浙商一樣,朱萬里也熱心于幫貧濟困。
從1993年起,朱萬里通過湖州市團委、市工商聯,先后與16名特困生結成對子,為他們提供資助。隨后,他又通過四川儀隴縣扶貧開發辦公室,資助了當地12名特困生,承擔了他們小學階段的所有學雜費。
賈琳是受朱萬里資助的學生之一,如今她已經是西南石油學院建工系建筑環境與設備系的大三學生了。2003年11月15日,她給朱萬里寫了第一封信,信里說:“我能從一個農村小娃娃變成一個大學生,算是比較幸運的了。幸運的是我考上大學后,有很多人在關心我,支持我……”收到信后,朱萬里和賈琳通了電話,鼓勵她好好學習,等待參加工作后的更大鍛煉與考驗。
類似的信又何止這一封,長沙理工大學的鐘珊瑚,已經大學畢業在杭州工作的莫世榮……他們用簡樸的方式,表達了對朱萬里的感謝。而對朱萬里來說,看到他們學有所長、學有所成,心里充滿了欣慰。
朱萬里不但主動幫助貧困學生,還積極為需要幫助的老年人送去關懷。每當看到年邁的父母在陽臺上坐著輪椅面對夕陽,他總會想到當年困苦的時候,想到社會上還有不少期待愛心和關懷的老人。平時,他會特地租上汽車,把福利院的老人們接出來,帶著他們參觀湖州城的新面貌,還向他們贈送實用的生活用品。
而當聽說本地西部山區干旱,許多村子的群眾缺乏飲用水時,朱萬里趕快購買了大量的飲用水,開車送到山區農民手中……
大鵬一日乘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如今的朱萬里,越發成熟,越顯睿智,他依然在商海中揚帆破浪,書寫著下一頁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