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蜻蜓點水”到“基地定點”--黃巖區搭建黨外知識分子服務社會新平臺
發布時間:2008-01-18 18:53:19
|
作者: 通訊員 林斌
“聽了名師的點評,我們真的是受益匪淺。”近日,臺州市黃巖區平田學校青年教師蔣仙春說。當天,民盟黃巖區支部組織名教師來到平田學校支教,通過徒弟上課、師傅點評的方式,檢閱年輕老師成長情況。
平田學校是黃巖區的薄弱學校,全校教師中年輕教師占了三分之二,由于辦學條件、經費等原因,這些年輕教師平時極少有機會出去參加培訓。2006年上半年,民盟黃巖區支部雪中送炭,在這個學校建立了“支教服務基地”,選派優秀名教師定期開展支教活動。
基地建立后短短的一年多時間里,平田學校青年教師業務水平有了很大進步,教學質量穩步上升。校長盧啟銀說:“一年多來,青年教師中有1人評上區級教壇新秀,2人獲得區優質課,這在以前我們是想都不敢想的。”
“以前我們也搞支教活動,但東一榔頭西一棒收效甚微,有了基地這個依托,幫扶起來就有針對性了。”民盟黃巖區支部主任張慧萍說。
跟民盟支部一樣,2006年以來,由黃巖區統戰部組織牽頭,各民主黨派發揮黨外知識分子薈萃的優勢,紛紛根據各自專業特長,因地制宜開展構建“和諧社會服務基地”活動,民進區總支在頭陀鎮上路村建立“農技服務基地”,民建區總支在院橋鎮商會建立“培訓服務基地”,農工黨區總支、九三學社區支社分別在院橋鎮衛生院、北洋醫院建立“醫療服務基地”。
“和諧社會服務基地”作為一個全新的服務平臺,讓黨外知識分子有了更為廣闊的用武之地,社會服務從原來的“蜻蜓點水式”變為“基地定點式”。背靠基地,各民主黨派還積極創新載體延伸活動范圍,民盟區支部的“教壇名師走村校”活動,民進區總支的“農技專家進大棚”活動,民建區總支的“法律專家普法行”活動,以及農工黨區總支、九三學社區支社的“醫療專家大下鄉”活動都很受基層群眾歡迎。
頭陀鎮上路村汪法根種值的400株橘樹產量不到500公斤,始終找不到原因。去年“農技服務基地”建立后,被民進區總支確定為幫扶對象,民進會員、農藝師洪湘漢先后5次手把手地對他進行技術指導。如今,汪法根橘林產量達到10000公斤。
2007年11月18日,院橋鎮一名5歲的小孩不慎將硬幣吞入咽喉,吞不下取不出,隨時有窒息的危險。送到院橋鎮衛生院急救時,正好遇上在“醫療服務基地”值班的農工黨員李雪軍副主任醫師。李雪軍用氣囊導尿管三兩下就成功取出了硬幣,孩子的家長感激地說:“當時我們都嚇壞了,鎮衛生院醫生也沒有好的辦法,送城里醫院路又遠,幸好服務基地有專家在值班,不然后果就嚴重了。”
據統計,依托各“和諧社會服務基地”,僅2007年,各民主黨派就為群眾宣講政策法規60多場次,文藝演出8場次,提供致富信息300多條,傳授實用技術40多項,引進項目6個資金200多萬元,化解矛盾糾紛30多起,幫助解決實際困難20多個,辦好事實事80多件,受到廣大群眾的普遍贊譽,有效擴大了統一戰線在全社會的影響力與認知度。